导读:本文包含了解剖通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髋臼后柱骨折,改良Stoppa入路,3D打印,拉力螺钉
解剖通路论文文献综述
梅亮,张堃,付亚辉,王虎,姜永宏[1](2018)在《改良Stoppa入路拉力螺钉经前柱固定髋臼后柱、后壁的解剖通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改良Stoppa入路拉力螺钉经前柱固定髋臼后柱、后壁的解剖通路。方法收集30例正常成人半骨盆CT数据并重建骨盆髋臼模型,在改良Stoppa入路可见范围内模拟螺钉由髋臼前柱向后柱、后壁置入。测量参数:入钉点与髋臼顶点距离(H1),入钉点与真骨盆内缘的距离(H2),由入钉点向髋臼后壁下部置入螺钉的长度(L1),由入钉点垂直真骨盆面向髋臼后壁中部置入螺钉的长度(L2),由入钉点向髋臼后壁上部置入螺钉的长度(L3),由入钉点向髋臼后柱坐骨小切迹部置入螺钉的长度(L4);髋臼下部螺钉与髋臼后壁中部置钉夹角(A1),髋臼上部螺钉与髋臼后壁中部置钉夹角(A2),髋臼后柱坐骨小切迹螺钉与髋臼后壁中部螺钉夹角(A3),髋臼后柱坐骨小切迹螺钉与进钉点和骶髂关节前缘与真骨盆内缘交点连线的夹角为(A4),髋臼后柱坐骨小切迹螺钉与髂骨翼平面夹角为(A5)。结果男性组模拟置钉后L1、L2、L3、L4明显大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H1、H2、A1、A2、A3、A4、A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3D打印模型(2例男性髋臼及2例女性髋臼)经自制导向器置钉后验证成功。结论在改良Stoppa入路可显露的骨盆范围内,由髋臼前柱固定髋臼后柱、后壁的螺钉安全通路存在,并且经3D打印模型置钉验证成功。(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张帆[2](2014)在《近十年偏头痛与叁叉神经血管疼痛通路解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偏头痛发作时,叁叉神经系统的激活和过敏反应导致头部和全身皮肤异常疼痛。同时,结构和功能突变会导致皮质下白质受损,感觉信息处理皮质区增厚以及由皮层扩散性抑制诱发的神经重构。本论文将近期关于叁叉神经血管通路的解剖数据、以及脑干、下丘脑和皮质对叁叉神经血管通路的调节机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12期)
张帆[3](2013)在《偏头痛相关叁叉神经疼痛通路的解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偏头痛是一种致残性神经血管紊乱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部单侧搏动性疼痛,并带有大量神经性症状,包括对光线、声音、嗅觉的超敏反应,反胃恶心,以及各种自发性、认知、情感和运动障碍。尽管偏头痛的产生常常和压力、荷尔蒙波动、睡眠障碍、饮食不规律或感官超负荷等内外因素有关,神经核血管机制在主要病理产生条件中的作用仍有待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3年25期)
王辉兵,张峰,孟昭进,孙悍军,赵龙珠[4](2013)在《面神经隐窝进路骨性通路解剖及人工耳蜗植入术鼓阶开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面神经隐窝进路人工耳蜗植入术骨性通路的显微解剖和鼓阶开窗的立体定位方法,该手术进路骨性通路大小对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影响。方法对6例成人尸头12侧颞骨行颞骨高分辨率CT扫描,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经面神经隐窝进路行人工耳蜗植入术,观察和测量面神经隐窝进路骨性通路和鼓阶开窗口的大小以及鼓阶开窗处与面神经、镫骨头、锥隆起、圆窗、匙突等解剖结构的距离,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2侧颞骨标本中,颞骨CT观察到面神经隐窝气房11侧(91.7%),1侧无明显气房。面神经隐窝进路骨性通路内外宽度为(2.94±0.28)mm,上下高度为(8.79±0.88)mm,深度为(3.54±0.17)mm,面积为(20.32±3.19)mm2;鼓阶开窗口直径为(1.27±0.21)mm,植入鼓阶内电极长度为(26.2±1.82)mm,鼓阶开窗点与面神经水平段、面神经乳突段、锥隆起、镫骨头、匙突的距离分别为(4.22±0.39)mm、(7.25±0.26)mm、(3.40±0.44)mm、(3.82±0.46)mm和(5.10±0.60)mm。结论颞骨CT可了解面神经隐窝气房情况,面神经隐窝进路骨性通路的大小影响人工耳蜗植入术电极插入,圆窗龛、圆窗、镫骨头、锥隆起、匙突等解剖结构可作为鼓阶开窗的参考标志。(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陶山伟,马媛媛,卢怀全,姬广全,杨超[5](2013)在《颅脑深部结构和传导通路的联合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颅脑深部结构和传导通路联合解剖标本的制作方法。方法选用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成年尸体,采用"解剖复位法"、"两点贯通法"等技术,从而制作颅脑深部结构和传导通路联合解剖标本。结果本作品可以将颅脑深部的灰质核团和白质纤维做到联合、立体式的展现,给人一形象的空间感和新颖的视觉感。结论采用"解剖复位法"和"两点贯通法"可以制作出优质的颅脑深部结构和传导通路的联合标本。(本文来源于《解剖学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乔霓丹[6](2012)在《基于视神经传导通路解剖形态、电生理特征和功能影像学表现的垂体瘤经蝶入路手术后视力恢复相关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垂体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发病率居颅内肿瘤的第3位。垂体瘤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垂体激素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表现以及肿瘤局部压迫周围组织产生的症状。后者主要包括视神经压迫所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以及脑室压迫所致的脑积水等。经蝶窦入路手术是目前垂体瘤手术治疗的首选方式。在临床实践中,神经外科医师经常被患者问及的一个问题是:“我开好刀后视力能恢复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根据患者现在的视神经功能受损状况,如何判断经蝶术后患者视力恢复的概率。对特定的某一位患者而言,根据术前相关的各项客观检查指标,对其术后视神经功能的恢复进行个性化的预测非常有必要。本课题将通过对患者视觉神经传导通路解剖形态和电生理功能改变的大样本前瞻性量化研究以及统计学多因素相关分析,确定若干个能指导术后视神经功能恢复进行预测的客观依据,以期建立一套客观的、量化的术前评估体系,能够对术后视神经功能的恢复状况进行科学预测。第一部分垂体瘤患者术前视觉传导通路的解剖形态和电生理特征目的通过对垂体瘤患者术前视觉传导通路解剖形态以及电生理特征的研究,评估垂体瘤患者视觉通路的损伤情况。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行视力、视野,OCT,VEP以及mfVEP检查,各指标研究结果对视野行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结果垂体瘤患者术前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损害。77.8%的患者颞侧以及鼻侧中心视野减退,而只有40.1%的患者出现上下方视野减退;鼻颞侧RNFL减少的患者占21.6%,上下方RNFL减少的患者只有12.4%;鼻颞侧GCC减少的患者占30.5%,上下方RNFL减少的患者只有9.4%;56.4%的患者出现颞侧以及鼻侧nfVEP异常,而只有11.1%的患者出现上下方mfVEP异常。中心视野与视力,RNFL,GCC,nfVEP作Pearson相关分析P值均为0.000。结论术前对垂体瘤患者进行评估,各项指标均有显着改变。视野,RNFL,GCC以及mfVEP损害形式与垂体瘤压迫视交叉一致。中心视野与视力,RNFL,GCC以及mfVEP相关性统计学均有意义。第二部分垂体瘤患者术前视觉传导通路的功能影像学表现目的联合DTI与BOLD在研究垂体瘤对视路和视觉皮层激活的影响以及指导术后视神经功能恢复。方法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27例以及对照志愿者10名。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分别行视觉BOLD,DTI以及标准MRI扫描。结果对照组视觉BOLD激活最明显的区域为初级视觉皮层。研究组左眼刺激时分析结果显示双侧枕叶激活,左侧激活较对侧明显;右眼刺激时分析结果显示双侧枕叶激活,右侧激活较对侧明显。研究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在左右眼刺激下研究组均表现为枕叶激活范围缩小、激活强度下降(P<0.01),左眼刺激时以右侧枕叶激活减弱为主;右眼刺激时以左侧枕叶激活减弱为主(P<0.01)。研究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左、右侧视放射FA值均明显减小(P<0.01)。标准MRI扫描大部分患者MRI分级为4级。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中心视野与MRI分级以及BOLD,相关性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结论正常人左右眼刺激引起的双侧视觉皮层功能反应不对称,以右侧视觉皮层激活为优势侧。垂体瘤患者视觉皮层激活区的激活程度以及激活区域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视交叉的结构特点及视网膜与视觉皮层的拓扑对应关系。垂体瘤患者双侧视放射FA值明显下降,MD值明显升高,提示双侧视放射白质纤维束受损。第叁部分垂体瘤患者经蝶入路手术后的随访情况目的通过术后随访垂体瘤患者视觉通路各项指标变化,探讨垂体瘤视神经损害发生以及恢复的机理。方法入选患者经蝶手术治疗后6个月-1年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以及方法同术前。结果术后视力,视野,mfVEP较术前有明显好转。GCC好转只发生在损害较轻的的象限,损害较重的象限基本没有变化;术后RNFL基本没有恢复。术后BOLD枕叶激活范围明显增大、激活强度明显上升,左眼刺激左侧平均激活强度上升11.23%±2.35%,右侧平均激活强度上升16.59%±3.74%,右眼刺激左侧平均激活强度上升19.56%±6.77%,右侧平均激活强度上升15.46%±4.67%(P<0.05)。术后视放射DTI,左、右侧视放射FA值较术前无明显改善,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垂体瘤经蝶术后视力视野,mfVEP改善明显,GCC只有在损伤较轻的象限有所好转,RNFL基本没有改善。术后BOLD恢复明显,视放射DTI基本没有恢复。第四部分垂体瘤患者经蝶入路手术后视力恢复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目的通过单因素以及多因素相关分析,确定与垂体瘤视野预后相关的指标,并构建评分标准指导预后判定。方法随机抽取五个样本列为验证组,剩下的为标准来源组。标准来源组患者术前视力,中心视野,周边视野,RNFL,GCC,VEP,mfVEP, fMRI,DTI,年龄,病程, MRI分级,病理学类型为自变量,术后随访视功能恢复情况为因变量行单因素ANNOVA分析。选取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评分标准。将得出的评分系统分别行内部检验以及外部检验。结果评分来源组与验证组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ANOVA分析以及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中心视野,RNFL,GCC,nfVEP对术后视野恢复有意义。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RNFL预测术后视野恢复意义最大,OR值为9.281。内部检验评分来源组各方法AUC均大于0.7,有统计学意义。外部检验方法一、方法二、方法叁和适度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方法二和适度最佳,Hosmer-lemeshow X2值为3.615(p=0.73)。结论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垂体瘤患者术前中心视野,RNFL,GCC,mfVEP对垂体瘤经蝶术后视野恢复有预测价值。评分方法二内部检验以及外部检验最佳,术前评分大于等于8分的象限术后恢复差。(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2-04-12)
陈莹[7](2011)在《根据解剖位置以及遗传不稳定类型,大肠癌的典型Wnt信号通路表现出不同的突变谱》一文中研究指出Albuquerque C、Baltazar C、Filipe B等人研究分析了52例大肠肿瘤的Wnt信号基因的突变,发现不同类型的肿瘤突变谱有显着差异。已完成的研究表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中APC基因突变体决定肿瘤形成的Wnt信号级别。(本文来源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期刊2011年11期)
邓建楠,邱波[8](2011)在《中枢神经传导通路自制纸模型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枢神经传导通路是联系神经系统各部之间的主干线,在神经系统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直是人体解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脑和脊髓内部的结构复杂,不像其外部形态那样,具有可视性和立体性,医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记。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问题,笔者从2004年开始尝试设计和制作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穿制纸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在实验课堂上现场指导学生人人动手制作中枢神经系统穿制模型,通过8年来不断改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特点是:制作材料来自日常生活用品,容易买到,价格低廉,制作过程简便易于操作。现简要介绍如下。制作材料:A4打印纸(印有脊髓和脑不同部位的横切面结构图像)、剪刀、单、双面胶带纸、缝衣针、红色、蓝色缝衣线和红色、蓝色空心塑料管若干等。制作方法:将脊髓和脑不同部位的横切面结构图事先剪好备用,按传导通路的顺序进行穿制:躯干、四肢深感觉与精细触觉传导通路和浅感觉传导通路,分别从脊髓横切面开始往上穿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皮质脊髓束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开始往下穿至脊髓横切面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按上述方法制成折迭、悬挂两用,便于携带和学习的简易纸模型。受到我院高职临床医学和助产专业学生的欢迎。(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1-08-08)
谷禾,张兰珍,徐武敏,楼新法[9](2011)在《髂外静脉穿刺建立临时血液透析通路的临床与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经髂外静脉穿刺建立血液透析临时血管通路。方法①80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股静脉穿刺、观察组经髂外静脉穿刺行血液透析,观察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和血流量不足发生率。②解剖44例人体标本并对髂外静脉定位测量。结果①穿刺成功率:观察组为97.50%,对照组为95.00%;皮下血肿发生率:观察组为2.50%,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00、0.00,P均>0.05)。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对照组为22.50%,观察组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P<0.05)。②右侧髂外静脉较粗直,走向较恒定;左侧髂外静脉粗细不均,走行变异较大。当穿刺针在腹股沟处插入左、右髂外静脉长轴时,针体与股静脉延长线的角度:左侧为20°~30°,平均(25.50±2.42)°;右侧为15°~30°,平均(18.67±4.77)°。针体与股部体表的角度:左侧为30°~45°,平均(38.17±7.71)°;右侧为15°~45°,平均(30.42±8.05)°。结论①髂外静脉穿刺建立临时血管通路首选右侧髂外静脉,穿刺时,建议针尖朝肚脐方向,与体表成30°~45°角进针;如必须选择左侧,建议针尖方向偏内上15°~30°,与体表成15°~45°进针。②髂外静脉穿刺行血液透析操作安全简单,血流量充分,可作为血液透析临时性血管通路的替代途径。(本文来源于《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期刊2011年01期)
仲艳霞,王启荣,汤煜春,刘树伟,梁辉[10](2007)在《额窦引流通路的薄层断面解剖在额窦手术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鼻腔额窦的薄层断面解剖图像,追踪额窦引流通路,测量鼻丘气房、钩突及其他的相关数据,为额窦的鼻丘径路及钩突径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冰冻铣切技术获得鼻部连续断面图像,不同层面上观察额窦的解剖边界及引流通路,测量鼻丘气房前壁中心与中鼻甲根部前端间距离,气房前壁、钩突水平部根部厚度,与钩突根部连接处的鼻泪管内侧壁的厚度。结果:额隐窝为一复杂的叁维空间结构,鼻丘气房前壁中心与中鼻甲根部前端间距离为(7.12±0.74)mm,前壁厚度为(0.47±0.09)mm,钩突水平部根部厚度为(1.27±0.22)mm,与钩突根部连接处的鼻泪管内侧壁的厚度为(1.71±0.08)mm。结论:通过额窦引流通路的薄层解剖,可获得较精确的鼻丘气房前壁及钩突等重要结构的相关数据,为额窦手术提供解剖学指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7年09期)
解剖通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偏头痛发作时,叁叉神经系统的激活和过敏反应导致头部和全身皮肤异常疼痛。同时,结构和功能突变会导致皮质下白质受损,感觉信息处理皮质区增厚以及由皮层扩散性抑制诱发的神经重构。本论文将近期关于叁叉神经血管通路的解剖数据、以及脑干、下丘脑和皮质对叁叉神经血管通路的调节机制进行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解剖通路论文参考文献
[1].梅亮,张堃,付亚辉,王虎,姜永宏.改良Stoppa入路拉力螺钉经前柱固定髋臼后柱、后壁的解剖通路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
[2].张帆.近十年偏头痛与叁叉神经血管疼痛通路解剖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
[3].张帆.偏头痛相关叁叉神经疼痛通路的解剖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3
[4].王辉兵,张峰,孟昭进,孙悍军,赵龙珠.面神经隐窝进路骨性通路解剖及人工耳蜗植入术鼓阶开窗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
[5].陶山伟,马媛媛,卢怀全,姬广全,杨超.颅脑深部结构和传导通路的联合解剖[J].解剖学研究.2013
[6].乔霓丹.基于视神经传导通路解剖形态、电生理特征和功能影像学表现的垂体瘤经蝶入路手术后视力恢复相关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12
[7].陈莹.根据解剖位置以及遗传不稳定类型,大肠癌的典型Wnt信号通路表现出不同的突变谱[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
[8].邓建楠,邱波.中枢神经传导通路自制纸模型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C].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1
[9].谷禾,张兰珍,徐武敏,楼新法.髂外静脉穿刺建立临时血液透析通路的临床与解剖研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
[10].仲艳霞,王启荣,汤煜春,刘树伟,梁辉.额窦引流通路的薄层断面解剖在额窦手术中的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
标签:髋臼后柱骨折; 改良Stoppa入路; 3D打印; 拉力螺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