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环境变化论文-郑建,段杜娟,贾楠生

沉积环境变化论文-郑建,段杜娟,贾楠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沉积环境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龙煤矿,沉积环境,煤质变化

沉积环境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郑建,段杜娟,贾楠生[1](2019)在《青龙煤矿煤系沉积环境及煤质变化规律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龙煤矿煤系地层为二迭系龙潭组,本文以青龙煤矿勘探钻孔及生产揭露资料为基础,对该区煤系地层沉积环境及煤质进行了分析,简述了本区煤系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多旋迥沉积体系。通过对煤中灰分、硫分、挥发分等煤质特征的分析研究,还原了各煤层的沉积环境和变化规律的原因,为今后煤矿开采、利用提供了借鉴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煤炭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黄学勇,张戈[2](2019)在《弥河下游河道变化与沉积环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重绘了莱州湾古河道,结合弥河下游四个柱状样,分析了弥河下游沉积环境。通过ZK305、Hsh15沉积相分析了弥河下游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对Lz908粒度组分与粒度参数分析,结合C-M图对弥河下游沉积动力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BH2粒度组分与粒度参数变化,分析了弥河下游潮间带的沉积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弥河下游沉积环境经历了由稳定的陆域沉积环境到动荡的海陆交互沉积环境的变化过程。弥河在晚更新世与全新世河道摆动形成了弥河洪冲积扇,是现代弥河下游沉积物的来源。同时,历史时期古河道在钻孔柱状样中均有一定的反应。现代弥河下游沉积物粒度组分多以砂质和粉砂质为主,反映了现代物质的搬运能力较强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河北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鲁宁[3](2019)在《四川盆地东部叁迭-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叁迭世(Late Triassic,237~201Ma)是深时地球历史上地质作用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环境气候条件剧烈变化。而叁迭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则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气候波动的响应与反馈机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本文以四川宣汉七里峡剖面为基准剖面,并辅以合川炭坝和秭归罗家沟等4条邻区叁迭系一侏罗系界线剖面,开展了详细的沉积分析、沉积模式与盆地演化研究,识别出冲积扇、河流(辫状河和曲流河)、叁角洲和湖泊等5类沉积体系10余种沉积亚相。其中以曲流河、叁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分布最为广泛;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体系的分布局限在近物源区的广元等地区;海相叁角洲沉积仅在须家河组一段地层中可以见到。四川盆地沉积环境变化与沉积体系转换的主导因素是印支运动,此外还受到气候变化与湖平面升降的影响。叁迭纪—侏罗纪之交,四川盆地内古植物群落结构和古植被面貌均发生了显着的转变;但须家河组植物群的衰退与属种多样性的锐减发生在晚叁迭世瑞替期中、后期,而非叁迭纪—侏罗纪转换时期;此外,在晚叁迭世瑞替期最末期存在明显的过渡性植物群。基于沉积分析与环境背景重建,对宣汉七里峡剖面进行逐层逐段的古植物生态群落重建,将其划分为滨海环境下的发育的水生植物生态群落(MAEC:marine aquatic plant eco-community),河流边滩及泛滥平原沼泽环境的水生植物群落(FAEC:fluvial aquatic eco-community),叁角洲平原沼泽环境中的湿地植物生态群落(DWEC:delta wetlands plants eco-community),沼泽湿生植物生态群落(SWEC:swamp wetlands plant eco-community),由滨湖沼泽湿地向岸边高地过渡的植物生态群落(TEC:transitional plant eco-community)和岸边高地植物生态群落(HEC:highland plant eco-community)等6个生态功能群落,为四川盆地晚叁迭世须家河植物群的兴衰及其向早侏罗世珍珠冲植物群的演替过程建立起可对比的标尺与区域对比框架。沉积环境的变化在须家河植物群兴起、繁盛及衰落的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盆地及邻区叁迭—侏罗纪之交植物群及代表性类群的时空分布格局变化表明,区内晚叁迭世至早侏罗世期间古植物群落结构和属种更替,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野火事件的影响。此外,印支运动和海陆位置变迁的环境效应,在须家河植物群群落结构演替和晚叁迭世瑞替期中期的属种多样性危机,以及晚叁迭世至早侏罗世的气候转变中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本研究为四川盆地晚叁迭世须家河植物群的兴衰及其向早侏罗世珍珠冲植物群的演替过程建立起可对比的标尺与区域对比框架。为了解叁迭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提供来自中国陆相沉积的证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10)

史江龙,史忠生,陈彬滔,薛罗,马轮[4](2018)在《Melut盆地北部凹陷Yabus组地层颜色变化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Melut盆地位于非洲中部南苏丹境内,地处中非断裂带东端南侧,是在中非剪切带右旋走滑构造应力场背景下形成的中非裂谷系第二大内陆沉积盆地,面积约3.3×104km2,为典型的被动裂谷盆地。其具有"四凹一凸"的构造格局,其中北部凹陷是该盆地中最大的凹陷。主力烃源岩为下白垩统Al-Renk组暗色泥岩,有机质含量高、生烃潜力大、平面分布广;主力储盖组合为古近系Yabus组砂岩与上覆区域Adar组泥岩。从成藏条件来看,北部凹陷生、储、盖组合优越,是大型油气田发育的有利区域。(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吴联钱[5](2018)在《浅析漳州盆地第四系沉积环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漳州盆地是我省研究第四系主要沉积区之一,区内沉积第四系更新世龙海组、东山组及全新世长乐组。在分析和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地区的粒度分析和孢粉分析,结合正在实施的区调项目,对漳州盆地第四系沉积环境进行总结与归纳。(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3期)

章伟艳,于晓果,汪卫国,刘焱光,叶黎明[6](2018)在《近百年来楚科奇海域沉积环境变化的有机碳、氮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和"中国第六次北极科考"采集的楚科奇海陆架、海台及海盆区的5个多管样品进行210 Pb、粒度、有机碳(OC)和总氮(TN)含量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 C)、总氮同位素组成(δ15 N)分析,初步获得5个多管样品近百年来的沉积速率,陆架区沉积速率为0.19~0.41cm/a,海台和海盆区沉积速率为0.03~0.04cm/a;近百年来陆架有机碳、总氮含量分别为1.21%~1.62%、0.17%~0.21%,有机碳、总氮同位素组成分别为-22.30‰~-22.25‰PDB、7.24‰~8.12‰;海台与海盆区有机碳、总氮含量分别为0.80%~1.26%、0.13%~0.16%,有机碳、总氮同位素组成分别为-22.52‰~-22.07‰PDB、7.38‰~7.81‰。陆架与海台和海盆相比,具有沉积速率高、沉积物颗粒粗、有机碳和总氮含量高的特点。近百年来楚科奇海域陆架、海台和海盆区有机碳以海洋生源输入为主,反映了北极气候变暖,水体初级生产力增加。(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8年02期)

陈留勤,刘鑫,李鹏程[7](2018)在《古土壤: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灵敏指针》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土壤是古代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灵敏记录者,可以为深刻认识地球演化历史中的重要地质事件提供有效信息,并成为当前沉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外古土壤研究已经涉及到太古代以来的几乎所有沉积地层,而国内古土壤的研究仍以第四纪地层为主,对前第四纪漫长地质时期地层记录中的古土壤研究较少。基于古土壤的识别特征及其埋藏后发生的可能变化,分析了古土壤在沉积环境解释和地层划分对比中的作用。其中,古土壤钙积层发育深度、元素地球化学、成土碳酸盐岩稳定同位素等对于合理评价成土作用过程、划分成土相及定量恢复古气候(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和pCO_2)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不同估算古气候参数的经验公式都有明显的适用性特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松辽、四川、胶莱盆地等的白垩系古土壤进行了很多调查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而包括江西、广东、浙江等在内的中国东南地区白垩系陆相红层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地层含有丰富的古土壤,总体为地表干旱氧化条件下形成的红色古土壤序列。通过对国际古土壤研究动态的综述,以期引起国内更多沉积学工作者关注前第四纪地层记录中的古土壤,为更好地认识古代地球环境变化做出更大贡献。(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闫天龙,王振亭,贺建桥,黄小忠,夏敦胜[8](2018)在《3500年来祁连山中段天鹅湖岩芯记录的沉积环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沉积,特别是内陆高山封闭湖泊沉积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载体,可以高分辨率、敏感地记录连续的古气候环境变化。选取祁连山中段天鹅湖沉积岩芯TEB孔的10个陆生植物残体进行AMS~(14)C测年并建立年代框架,结合对总有机碳(TOC)含量、矿物成分及元素相对含量等指标的分析结果,重建了天鹅湖3 500年来的沉积环境变化特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含量变化主要受控于地下水补给量的变化,进而反映区域降水量,1 534 BC~1 300 AD期间,天鹅湖区降水呈减少的趋势,尤其是中世纪暖期(720~1 300 AD),是3 500年来最干旱的时期;小冰期开始于1 300 AD,共出现叁次降水较多的时期,1 600~1 730AD为小冰期最盛期。受西风环流影响,天鹅湖沉积记录了该区域中世纪暖期相对暖干,而小冰期较为冷湿的变化特征。同时,该湖记录的小冰期气候相比于中世纪暖期更不稳定。(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唐清敏[9](2018)在《影响煤矿接续资源勘查区组沉积环境和煤层厚度变化的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站在实际角度分析,我国对煤炭资源的利用相对比较早,而且我国的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依赖于煤炭的工业发展非常迅速,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然而煤炭资源其本身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与之相应也会减少一点,因此在该种矛盾的情况下,逐渐矿产资源短缺随着社会的进步慢慢暴露了出来,对经济的发展有极其严重的掣肘。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就以重庆实际情况当做背景,深入的分析能够影响煤矿接续资源勘查区组沉积环境以及煤层厚度变化因素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8年02期)

王啸飞[10](2018)在《邵武市童阳际洪峰煤矿区焦坑组沉积环境及煤厚变化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洪峰煤矿区的焦坑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认为该时期沉积环境为冲积扇、湖泊相沉积,煤层厚度在走向上的稳定性比在倾向上好,并对煤厚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煤厚变化的规律是原生沉积环境决定的,主要受扇湖过渡带展布方向影响,与扇湖过渡带平行的方向上,煤层厚度的稳定性较好。(本文来源于《海峡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沉积环境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重绘了莱州湾古河道,结合弥河下游四个柱状样,分析了弥河下游沉积环境。通过ZK305、Hsh15沉积相分析了弥河下游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对Lz908粒度组分与粒度参数分析,结合C-M图对弥河下游沉积动力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BH2粒度组分与粒度参数变化,分析了弥河下游潮间带的沉积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弥河下游沉积环境经历了由稳定的陆域沉积环境到动荡的海陆交互沉积环境的变化过程。弥河在晚更新世与全新世河道摆动形成了弥河洪冲积扇,是现代弥河下游沉积物的来源。同时,历史时期古河道在钻孔柱状样中均有一定的反应。现代弥河下游沉积物粒度组分多以砂质和粉砂质为主,反映了现代物质的搬运能力较强的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积环境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郑建,段杜娟,贾楠生.青龙煤矿煤系沉积环境及煤质变化规律浅析[J].山东煤炭科技.2019

[2].黄学勇,张戈.弥河下游河道变化与沉积环境分析[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9

[3].鲁宁.四川盆地东部叁迭-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4].史江龙,史忠生,陈彬滔,薛罗,马轮.Melut盆地北部凹陷Yabus组地层颜色变化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5].吴联钱.浅析漳州盆地第四系沉积环境变化[J].能源与环境.2018

[6].章伟艳,于晓果,汪卫国,刘焱光,叶黎明.近百年来楚科奇海域沉积环境变化的有机碳、氮记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8

[7].陈留勤,刘鑫,李鹏程.古土壤: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灵敏指针[J].沉积学报.2018

[8].闫天龙,王振亭,贺建桥,黄小忠,夏敦胜.3500年来祁连山中段天鹅湖岩芯记录的沉积环境变化[J].沉积学报.2018

[9].唐清敏.影响煤矿接续资源勘查区组沉积环境和煤层厚度变化的因素分析[J].低碳世界.2018

[10].王啸飞.邵武市童阳际洪峰煤矿区焦坑组沉积环境及煤厚变化因素分析[J].海峡科学.2018

标签:;  ;  ;  

沉积环境变化论文-郑建,段杜娟,贾楠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