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论文-刘玉璞,许华俊,钱颖君,孟丽丽,关建

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论文-刘玉璞,许华俊,钱颖君,孟丽丽,关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血糖,血脂,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璞,许华俊,钱颖君,孟丽丽,关建[1](2019)在《OSA与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受年龄及性别联合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年龄和性别单独影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然而,如果不考虑年龄和性别之间的生理交互作用,一些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关系异质性将被遗漏。方法研究人群为怀疑OSA诊断、并在我院鼾症诊治中心完成多导睡眠监测者。参与者按性别和年龄(<40岁、40-55岁和>55岁)分为六个亚群进行后续分析。收集每个参与者的多导睡眠监测数据、生化指标、人体测量学指标和基本病史信息。以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评估OSA严重程度。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促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质(空腹甘油叁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葡萄糖代谢相关指标(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带有交互项的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年龄和性别对OSA与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协同影响。结果共有3368名男性和877名女性纳入研究。对于男性,经校正的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并不影响AHI与血脂谱之间的关系(P-int>0.05),但显着影响AHI和HOMA-IR之间的关系(P-int=0.003),在中年男性(40-55岁)中此正相关性达到最强。对于女性,年龄显着影响AHI与所有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之间的关系(P-int<0.05),在较年轻个体中(<55岁)此正向关系强于年老个体(>55岁);同时,年龄亦影响AHI与HOMA-IR的关系(P-int=0.039),在年老女性(>55岁)中此正相关性达到最强。结论年龄以性别特异性的方式影响OSA与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结果可能会拓宽我们对OSA与致心血管疾病的代谢紊乱关系异质性的理解,有望协助不同人群的风险分层和疾病管理。(本文来源于《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25)

卢少敏,蔡莉,杨杰文,谈蔚清,陈亚军[2](2019)在《广州市儿童静态生活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广州市儿童课外静态生活方式情况,探究课外静态生活方式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7~12岁儿童4 294名,采用体格检查、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儿童课外静态生活方式及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状况,分析比较不同课外静态生活时间对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被调查儿童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平均为194.3 min(男生200.3 min,女生187.3 min),四分位数分组分别为≤130.0、131.0~、181.0~、≥241.0 min。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与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最低组相比,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最高组发生中央型肥胖、超重肥胖、总胆固醇异常、甘油叁酯异常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的OR值及其95%CI分别为1.39(1.08~1.80),1.44(1.16~1.80),1.26(1.05~1.51),1.63(1.34~1.98)和1.28(1.06~1.55)。结论过长的课外静态生活时间会增加儿童中央型肥胖、超重肥胖的风险,并且与儿童的血脂紊乱有关,应加强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干预,减少儿童青少年静态生活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华疾病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黄秋敏,姜红如,王柳森,张兵,王惠君[3](2019)在《2009年和2015年中国15省(区)育龄女性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流行特征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我国育龄女性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聚集性及变化,并探讨人口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利用2009年—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中的血样检测、人口经济因素和体格测量数据,对15-49岁育龄女性的中心型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甘油叁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HDL-C)和危险因素聚集性的流行特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标准判定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将具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定义为危险因素聚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与各代谢性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2015年,我国15省(区)育龄女性中心型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TG升高、HDL-C降低、至少存在1种代谢性危险因素和危险因素聚集性的人群比例分别为为47.4%、23.3%、6.2%、16.4%、51.5%、75.4%、43.9%。2015年我国9省(区)育龄女性各代谢性危险因素及聚集性的标化检出率均低于2009年。年龄、BMI水平、文化程度和地域分布与部分代谢性危险因素存在显着关联。与15~19岁组相比,25~29岁及以上各年龄组中心型肥胖和30~34岁及以上各年龄组血压升高的危险性较高(P <0.05),25~29岁血糖升高的危险性较低(OR=0.23, 95%CI:0.05-0.95),45~49岁至少存在1种危险因素和聚集性的危险性较高(P<0.05)。BMI≧24 kg/m~2育龄女性中心型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TG升高、HDL-C降低、至少存在1种代谢性危险因素及聚集性的危险性分别是BMI 18.5-24 kg/m~2水平的14.16倍、3.05倍、2.46倍、2.49倍、2.42倍、9.79倍、7.39倍。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育龄女性血压升高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育龄女性存在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危险性低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P<0.05)。西部地区育龄女性血糖升高、TG升高和东部地区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的危险性高于中部地区(P<0.05)。未发现收入水平、城乡地区与各代谢性危险因素及聚集性存在显着关联。结论 2015年我国15省(区)约有43.9%的育龄女性存在危险因素聚集性,年龄、BMI水平和地域分布是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主要影响因素。育龄女性代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应及时针对危险因素的不良变化采取精确地防控措施。(本文来源于《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09-20)

王婧,秦钰,秦敬敏,韩艳珺,毕义猛[4](2019)在《血清上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代谢综合征患儿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上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pitheli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E-FABP)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患儿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邢台市人民医院MS患儿、肥胖(非MS)儿童、正常儿童各50例,检测所有儿童的血清E-FABP、糖脂等生物化学指标,分析血清E-FABP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MS患儿血清E-FABP明显高于肥胖儿童,肥胖儿童血清E-FABP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E-FABP与BMI、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index,AI)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FABP是A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E-FABP与MS发生及其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可能可作为评估MS患儿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临床与病理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刘颖姝,李珅,李欣宇,谷晓岚,罗兰[5](2019)在《社区糖代谢异常人群颈围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人群颈围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7-12月大连市社区40岁以上糖代谢异常居民2 319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一般临床资料、血糖、血压、血脂等。以性别分组,校正混杂因素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颈围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1)男性676例,平均颈围(39.0±2.7) cm,女性1 643例,平均颈围(35.0±2.6)cm,男性颈围大于女性(P<0.01)。(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颈围增大仍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女性颈围增大会增加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MS)的发生风险。(3)男性和女性颈围对MS诊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5和0.731,最佳切点值分别为37.9cm和33.9cm。结论糖代谢异常人群颈围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独立相关,男性颈围大于37.9cm,女性颈围大于33.9cm可预测MS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临床荟萃》期刊2019年08期)

夏艳杰[6](2019)在《打鼾与心血管病及其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打鼾与心血管病代谢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TC)血症、高甘油叁酯(TG)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和糖尿病的关系以及对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参加1998年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ChinaMUCA)的15组人群样本,每个人群整群抽样约1000人,其年龄范围在35-59岁,男女各半,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包括询问研究对象的打鼾情况。基线调查结束后,对其中14组研究人群进行随访(1个研究中心未参加随访研究),最长随访到2015年底。分别根据打鼾频次和打鼾声音强度对研究对象分组,其中根据打鼾频次分为4组,分别为不打鼾、有时(1-2次/周)、经常(3-5次/周)和总是打鼾(6-7次/周);根据打鼾声音强度分为不打鼾、轻度(只是比呼吸音重一点或与说话声大小差不多)、中度(比说话声大)、重度(特别大隔着关闭的门也可以听到),共4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打鼾与心血管病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打鼾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ChinaMUCA 1998年基线共调查15573人,应答率为85.1%。横断面分析中有701人因不知道自己是否打鼾,753人拒绝抽血无血标本,8人因未测量身高、体重或腰围而被剔除。最终横断面分析共纳入14111人(其中男性为6697人,女性7414人)。另外在分析打鼾与糖尿病关系时,由于一组人群血糖测定未达到质控要求,进一步剔除该人群1058人后,共计13053人纳入打鼾与糖尿病关系的分析。基线调查结束后对其进行随访,最长随访至2015年底。剔除未参加随访的一组人群944人,10人失访,以及基线已罹患心血管病的136人,最终纳入打鼾与心血管事件(包括冠心病发病或死亡、致死性或非致死性脑卒中以及心源性猝死)关系分析的研究对象为11963人。横断面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打鼾频次组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18.0%(不打鼾组)、28.6%(有时打鼾组)、37.3%(经常打鼾组)和40.9%(总是打鼾组),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01);随着打鼾频次的增加,高TG血症、高TC血症、低HDL-C血症及糖尿病的患病率也明显上升(趋势检验P值均<0.001)。随着打鼾声音强度的增加,心血管病各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患病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值均<0.001),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18.0%(不打鼾组)、30.3%(轻度)、35.6%(中度)和43.1%(重度)。调整了年龄、性别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打鼾频次还是打鼾声音强度均与心血管病代谢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TC血症、低HDL-C血症、高TG血症及糖尿病)显着正相关;进一步调整城乡、教育水平、吸烟、饮酒、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后,打鼾频次及打鼾声音强度与上述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仍呈显着正关联;进一步调整体重指数(BMI)后,打鼾频次及声音强度与高血压、高TG血症、糖尿病的关联仍有显着性。其中与不打鼾者相比,偶尔打鼾、有时打鼾和经常打鼾组的高血压患病风险(OR值及95%CI)分别为1.23(1.11-1.37)、1.50(1.32-1.72)和1.55(1.33-1.81),趋势检验P<0.001;高血压患病风险(OR值及95%CI)在打鼾声音强度为轻、中及重度者分别为1.27(1.15-1.41)、1.46(1.28-1.68)和1.59(1.32-1.90),趋势检验P<0.001。而在进一步调整BMI后,打鼾与高TC血症和低HDL-C血症的关联不再具有显着性(趋势检验P值均>0.05)。前瞻性分析共纳入11963人,中位随访13.9(6.7,15.1)年,共发生心血管事件434(3.6%)例,包括脑卒中事件318例和冠心病事件123例。不打鼾、偶尔打鼾、有时打鼾及经常打鼾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每1000人年2.42、3.30、5.71和5.79。Cox回归分析调整了年龄、性别的(模型1)结果显示,打鼾频次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呈显着正相关;在模型1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城乡、南北、教育水平、吸烟、饮酒(模型2)后,这种关系依然存在。在模型2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别调整超重和肥胖(模型3)、高TC血症(模型4)、高TG血症(模型5)、低HDL-C血症(模型6)或糖尿病(模型8),打鼾频次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呈显着正相关;但在模型2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高血压(模型7),打鼾频次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之间虽仍呈正关联,但未达到显着性水平(趋势检验P值=0.0867);同样在模型2的基础上进一步同时调整超重和肥胖、高TC血症、高TG血症、低HDL-C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模型9),打鼾频次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也不存在显着性。以不打鼾组为参照,有时打鼾,经常打鼾和总是打鼾组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HR(95%CI)]分别为0.93(0.72-1.19)、1.25(0.94-1.64)和1.08(0.79-1.46),趋势检验P值=0.2800。打鼾声音强度与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与打鼾频次分析结果类似,其中在模型2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高血压(模型8)的结果显示,打鼾声音强度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呈显着正相关(趋势检验P值=0.0002);在模型2的基础上进一步同时调整超重和肥胖、高TC血症、高TG血症、低HDL-C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模型9),重度打鼾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虽显着增加(RR=1.41,95%CI:1.02-1.94),但打鼾声音强度与心血管事件的关联趋势未达到显着性水平(趋势检验P值=0.0673)。结论在我国中年人群中,打鼾(包括打鼾频次和打鼾声音强度)与高血压、糖尿病和高TG血症患病风险独立正关联,打鼾与高TC血症和低HDL-C血症也呈显着的正关联,但其关联不独立于BMI。除此之外,打鼾频次及打鼾声音强度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也呈显着正相关,但其关联不独立于高血压等心血管病代谢性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4-01)

王柳森,张兵,王惠君,张继国,杜文雯[7](2019)在《2015年中国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老年人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及人口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及聚集性,并探讨人口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中的血样检测、人口因素和体格测量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方法,抽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共3276人作为研究对象,男性占比46.8%,平均年龄68岁。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标准判定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包括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甘油叁酯(TG)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具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为危险因素聚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人口因素与各代谢性危险因素及聚集性的关联性。结果 2015年中国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老年人中,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TG升高和HDL-C降低的人群比例分别为57.8%、71.3%、25.0%、27.6%、40.1%。女性中心性肥胖(OR=4.70,95%CI 4.01~5.51)、TG升高(OR=1.60,95%CI 1.36~1.88)、HDL-C降低(OR=2.77,95%CI 2.38~3.23)的危险性高于男性,血压升高(OR=0.84,95%CI 0.72~0.99)的危险性低于男性;东部地区的老年人血压升高(OR=1.45,95%CI 1.20~1.76)、血糖升高(OR=1.38,95%CI 1.14~1.67)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中部地区。性别、受教育程度、地区分布与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性存在关联(P<0.05),收入水平与代谢性危险因素及聚集性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2015年中国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老年人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中血压升高和中心性肥胖的问题较为突出,女性、东部地区、70岁及以上、高收入和高教育程度人群出现危险因素聚集的危险性相对较高,应展开重点防控。(本文来源于《卫生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车娟[8](2019)在《不同饱和脂肪含量饮食对小鼠脂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饱和脂肪含量的饮食对脂代谢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危险因素是否产生直接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为健康成人膳食脂肪相关的饮食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2-14周龄血糖正常和体重适中的C57BL/6健康小鼠在SPF级环境中饲养,环境温度范围为23-25℃,小鼠自由进食进水。实验小鼠随机分为4个组,即对照组、10%饱和脂肪含量组、20%饱和脂肪含量组、30%饱和脂肪含量组,每组各10只,干预8周。干预结束测体重,血糖,血清中的甘油叁酯和胆固醇的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细胞内钙瞬变的幅度(F/F0)及钙回收速率,检测心肌细胞FABP3基因的mRNA表达,检测脂肪组织FABP4基因的mRNA表达;检测心肌细胞FABP3的蛋白含量,检测脂肪组织FABP4的蛋白含量。结果:1.体重和血糖结果:各饱和脂肪含量组小鼠的体重增长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增高。10%饱和脂肪含量组小鼠的体重增长比对照组多约106%,该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30%饱和脂肪含量组小鼠的体重增长比对照组多约87%,该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各饱和脂肪含量组终末血糖与对照组相比,有随脂含量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P>0.05)。2.血脂结果:各饱和脂肪含量组小鼠的血清胆固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增高。30%饱和脂肪含量组小鼠的血清胆固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增高28%,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10%和20%饱和脂肪含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P>0.05)。各饱和脂肪含量组的血清甘油叁酯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P>0.05)。3.超声检测心功能结果:各饱和脂肪含量组小鼠的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均降低。10%饱和脂肪含量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降低10%,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20%和30%饱和脂肪含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P>0.05)4.心肌细胞钙瞬变结果:各饱和脂肪含量组的钙瞬变幅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P>0.05);各饱和脂肪含量组与对照组相比,钙回收速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饱和脂肪含量组小鼠的心肌细胞钙回收速率与对照组相比,升高22%,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20%饱和脂肪含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升高33%,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30%饱和脂肪含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升高33%,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5.FABP3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0%饱和脂肪含量组小鼠心肌细胞中FABP3的mRNA表达量增高24%(P<0.05),10%和20%饱和脂肪含量小鼠心肌细胞中FABP3的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P>0.05);各饱和脂肪含量组小鼠心肌细胞FABP3蛋白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P>0.05)。6.FABP4表达水平结果:10%饱和脂肪含量组心肌细胞中FABP4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P>0.05),20%饱和脂肪含量组小鼠脂肪组织中FABP4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增高72%,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P<0.001),30%饱和脂肪含量组小鼠脂肪组织中FABP4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升高52%,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10%饱和脂肪含量组小鼠脂肪组织FABP4蛋白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P>0.05),20%饱和脂肪含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升高81%,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30%饱和脂肪含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升高67%,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7.FABP3、FABP4对钙瞬变幅度和收缩幅度的影响:0.5 nmol/L FABP3孵育的心肌细胞钙瞬变的抑制幅度和收缩的抑制幅度均较大,0.5nmol/L FABP4孵育的心肌细胞抑制钙瞬变的幅度不明显,显着抑制收缩幅度。结论:1.摄入10%、20%、30%饱和脂肪含量的饮食8周会使体重和血糖增加,也使血脂上升,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机率。2.摄入10%、20%、30%饱和脂肪含量的饮食8周会对心功能造成一定影响,也会对心肌细胞的收缩产生不利影响。3.摄入10%、20%和30%饱和脂肪含量饮食8周可提高代谢病和心血管疾病生理和病理的生物标志物FABP4的表达。4.10%、20%和30%饱和脂肪含量饮食通过上调FABP4的表达直接引发心功能的下降。(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李悦[9](2019)在《青少年体重指数及其变化与成年早期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青少年时期体重指数及青少年至成人早期的体重指数变化幅度与成年早期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2010年以分层整群抽样方式抽取中国东北经济发展程度中等城市辽阳市初中及高中学生931人(12-16岁,男性53.3%),五年后再次对其中接受随访的93人(18-22岁,男性53.7%)进行体格检查及测定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的各项生化指标;基线和随访期先后采用200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分别针对青少年及成人的标准来诊断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统计分析探索受试者基线BMI(BMI-baseline,BMI_b)、随访期与基线的BMI变化差值(delta BMI,△BMI)、随访期BMI(BMI-follow,BMI_f)与随访期(成年早期)Mets患病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受试者BMI_b、△BMI和BMI_f每增加1kg/m~2,成年后的Mets风险分别增加1.201(95%CI:1.03,1.40)倍、1.406(95%CI:1.14,1.73)倍和1.579(95%CI:1.17,2.14)倍。制定ROC曲线发现BMI_b及△BMI对成年后MetS患病具有良好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5和0.732(p均<0.05),预测切点分别为23.47kg/m~2(灵敏度70%,特异度77.1%)和1.95kg/m~2(灵敏度70%,特异度77.1%);依据以上切点进一步将参加随访的受试者按BMI_b及△BMI的切点值分为四组:低BMI_b/低△BMI组(组1)、低BMI_b/高△BMI组(组2)、高BMI_b/低△BMI组(组3)、高BMI_b/高△BMI组(组4),发现组4的受试者其随访期MetS的患病风险显着高于组1(OR=230,CI=12.38,4270),同时显着高于组2和组3(OR均为45,CI=3.353,603.99)。组2和组3成年后Mets的患病风险与组1相比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BMI与随访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腰围(WC)、收缩压(SBP)、甘油叁酯(TG)、尿酸(uric acid)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值均呈正相关(r为0.245-0.551,P<0.05),高BMI_b/高△BMI组的受试者成年后WC、SBP、TG、HbA1c和HOMA-IR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结论青少年时期BMI水平及成年后的BMI变化程度均对成年早期MetS具有预测作用,并且与成年早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控制青少年时期的BMI水平、同时限制生长发育过程中BMI增长幅度,才更有效减少成年早期MetS患病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张群[10](2019)在《银屑病患者中代谢相关疾病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除了皮肤损害还常伴发其他系统性疾病。尽管银屑病的死亡风险很小,但其发病率很高,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已有多个研究发现银屑病与代谢相关疾病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但是目前国内的研究相对国外较少。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与普通人群相较,分析中国银屑病患者中,代谢相关疾病、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各组分的患病率。并按银屑病不同亚型分层分析,以分析不同亚型银屑病与代谢相关疾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最后将银屑病患者按照是否伴发代谢综合征分为两组,分析伴发代谢综合征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调阅我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成年银屑病患者的电子病历,最终筛选出446例实验室指标完善的成年银屑病患者,并按照性别和年龄进行1:2匹配,纳入830例我院体检中心对照人群。全面收集病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最后纳入分析的主要项目包括:性别、就诊年龄、发病年龄、病程、银屑病亚型、吸烟、家族史、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CV值)、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尿酸(UA)等。用EXCEL建库,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发现银屑病患者中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的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炎症标记物RDW水平也高于普通人群;按银屑病亚型分层分析发现关节型银屑病更易伴发糖尿病、肥胖患者、高LDL-C血症,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吸烟的比例较其他亚型高;将伴发MS银屑病组与单纯银屑病组对比发现,首发年龄越晚,年龄越大的银屑病患者伴发MS的几率越大,伴发MS的银屑病患者中高TG血症和低HDL-C血症、NAFLD、和HUA的患病率显着高于单纯银屑病患者。结论银屑病患者较普通人群更易发生代谢紊乱,我们应加强对银屑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规范其日常生活,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手段,以期改善银屑病的预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广州市儿童课外静态生活方式情况,探究课外静态生活方式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7~12岁儿童4 294名,采用体格检查、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儿童课外静态生活方式及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状况,分析比较不同课外静态生活时间对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被调查儿童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平均为194.3 min(男生200.3 min,女生187.3 min),四分位数分组分别为≤130.0、131.0~、181.0~、≥241.0 min。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与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最低组相比,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最高组发生中央型肥胖、超重肥胖、总胆固醇异常、甘油叁酯异常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的OR值及其95%CI分别为1.39(1.08~1.80),1.44(1.16~1.80),1.26(1.05~1.51),1.63(1.34~1.98)和1.28(1.06~1.55)。结论过长的课外静态生活时间会增加儿童中央型肥胖、超重肥胖的风险,并且与儿童的血脂紊乱有关,应加强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干预,减少儿童青少年静态生活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刘玉璞,许华俊,钱颖君,孟丽丽,关建.OSA与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受年龄及性别联合影响[C].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2].卢少敏,蔡莉,杨杰文,谈蔚清,陈亚军.广州市儿童静态生活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关系[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

[3].黄秋敏,姜红如,王柳森,张兵,王惠君.2009年和2015年中国15省(区)育龄女性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流行特征的变化[C].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王婧,秦钰,秦敬敏,韩艳珺,毕义猛.血清上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代谢综合征患儿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9

[5].刘颖姝,李珅,李欣宇,谷晓岚,罗兰.社区糖代谢异常人群颈围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J].临床荟萃.2019

[6].夏艳杰.打鼾与心血管病及其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关系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7].王柳森,张兵,王惠君,张继国,杜文雯.2015年中国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老年人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及人口影响因素[J].卫生研究.2019

[8].车娟.不同饱和脂肪含量饮食对小鼠脂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9

[9].李悦.青少年体重指数及其变化与成年早期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D].中国医科大学.2019

[10].张群.银屑病患者中代谢相关疾病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9

标签:;  ;  ;  ;  

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论文-刘玉璞,许华俊,钱颖君,孟丽丽,关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