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养殖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富营养化,养殖型湖泊,沉积物,磷形态
养殖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怡,燕文明,杨艳青,朱立琴,张莹[1](2017)在《典型中小养殖型湖泊沉积物中磷形态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改进的磷分级七步提取法分析了里下河地区蜈蚣湖、得胜湖、大纵湖等7个中小、养殖型湖泊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和垂向分布信息,探讨了各形态磷的赋存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湖泊现状和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7个湖泊(九龙口除外)总磷(TP)含量为410.52~758.61 mg/kg,其中无机磷(IP)占73.87%±11.86%;钙磷含量很高,其中碎屑钙磷(De-P)占TP的44.60%~63.23%,且远高于自生钙磷(ACa-P);铁磷(Fe-P)和铝磷(Al-P)含量整体较低,得胜湖与蜈蚣湖明显高于其他湖泊;有机磷(Or-P)含量较高,在沉积物表层5 cm随深度剧烈变化;九龙口各形态磷含量明显降低。结果表明:(1)里下河地区湖泊目前富营养化程度与中度富营养化湖泊持平且有升高趋势,外源输入钙磷大于自身沉积形成的钙磷;(2)整体受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影响还较小,但一些化工厂的存在能明显增加沉积物中的Fe-P和Al-P含量,提高释放的风险;(3)农业面源污染对Or-P影响较大,近年来过度围网养殖和围湖造田使Or-P增幅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7年12期)
杨军,王蕾[2](2017)在《楚雄山区发展养殖型家庭农场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通过对楚雄山区发展养殖型家庭农场的可行性和收益性进行调查分析,对山区发展养殖型家庭农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山区发展养殖型家庭农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进一步研究养殖型家庭农场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当代畜牧》期刊2017年09期)
梅涵一,刘云根,郑寒,梁启斌,王妍[3](2017)在《普者黑流域畜禽养殖型农村沟渠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普者黑流域畜禽养殖型农村沟渠底泥磷形态的分布特征以及磷污染风险,以云南省丘北县八道哨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沟渠底泥磷形态的含量。结果表明,全磷(TP)含量为973.04~3195.50 mg kg-1,空间分布呈沟渠污水汇集处(集合点)>各家各户排污口(分散点);各形态无机磷(IP)含量大小依次表现为钙结合态磷(Ca-P)>铁铝氧化态磷(Fe/Al-P)>可还原态磷(RSP)>弱吸附态磷(labile-P),其生物可利用性依次增强;对生态环境磷污染风险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Fe/Al-P>labile-P>RSP>Ca-P。方差分析结果表明,w(TP)在集合点和分散点间存在显着差异性;不同分散点之间各形态磷含量的空间分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磷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畜禽养殖型农村集合点底泥的磷污染风险比分散点高;沟渠底泥整体磷污染风险属于中度污染。研究结果可为畜禽养殖型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污染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7年01期)
吕小丽,邓小红,牛志伟,范华龙,龙苏[4](2016)在《养殖型吉富罗非鱼暴发性死亡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查明广西全州县养殖吉富罗非鱼大批死亡的病原及其药物敏感性,为生产中有效防治该病提供参考。按常规方法从患病罗非鱼的腹水、肝脏和心脏中分离细菌,人工感染确定病原菌,以API 20NE生化鉴定和16S rRNA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菌并确定其系统发育地位,K-B纸片扩散法检测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患病吉富罗非鱼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GXQZ1,经API 20NE生化鉴定和16S rRNA分子鉴定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与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HRS12816L株的同源性最高(99.3%)。根据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认为该菌株是引起广西全州县养殖吉富罗非鱼大批死亡的病原菌。该菌对先锋Ⅴ、先锋Ⅵ、复方新诺明等12种药物高度和极度敏感,对苯唑青霉素等3种药物耐药。(本文来源于《广西畜牧兽医》期刊2016年05期)
李龙,汪凯[5](2016)在《六安养殖型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研究——以六安市安福家庭农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养殖型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对六安市安福家庭农场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了解了安福家庭农场的发展概况和发展特点,发现农场发展中存在着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后续发展资金匮乏、营销渠道不畅等问题。在对安福家庭农场发展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经营者管理能力培训、拓宽农场融资渠道、创新农产品销售路径等措施。(本文来源于《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何郑涛[6](2016)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逐步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资源、物质、能量等环流的有效途径。国家在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也在大力推动家庭农场的发展。用循环经济推动家庭农场,能有效缓解农业生产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吸引农村青壮年发展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增加农民收入。据2013年家庭农场统计数据反映,养殖型家庭农场占家庭农场总数50%以上。随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养殖型家庭农场对农村经济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对废弃物处理不当,农场的规模养殖也给农村环境资源带来较大压力。基于农村环境保护及资源的有效利用,本论文拟对循环经济背景下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确定机制进行探究,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规模养殖型农场的适度规模,以期能为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分别从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及应用、畜禽规模养殖与环境、农业经营适度规模的确定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发展历程,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借助调研数据分析了生猪养殖型家庭农场现状及问题,数据显示多数养殖型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已有明显的循环经济意识。虽然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已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必要基础。农场规模养殖对环境仍然有较大压力,许多农场存在一定程度的超环境承载力排放;规模不适度经营及农场与环境发展不协调,已成为当前发展农场经济和保护环境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也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从养殖型家庭农场发展的条件、内驱力和外制力等叁方面分析了农场发展的基础。基于外制力和内驱力对发展条件——适度规模的关键作用,运用外部性理论分析了外部环境成本最低时对适度规模的确定;考虑理性经济人假设并结合利润最大化理论,探究了规模在利润最大时对适度规模的确定;运用耦合及耗散等系统理论,分析了养殖型家庭农场在外部环境成本最低及综合利润率最高时选择适度规模的约束性条件,即农场内外子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或农场外制力和内驱力相互均衡时。为探究适度规模的验证工具,本文分析了农场处于适度经营规模的生产经营表征;基于以上分析探究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生成机制。运用农场调研数据,本文分别研究基于外部环境成本最小和农场综合利润率最高时的最佳规模,且该规模对约束性条件的满足。再结合适度规模下的农场经营表征,测算了农场资源损失和绿色效率以验证所确定规模的适度性。为进一步研究适度规模的确定机制,本文分别对影响外部环境成本变化和农场综合利润率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循环经济背景下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实现路径的选择奠定实践和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农场经营者与传统农户相比,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且平均年龄降低,趋于青年化;种养结合和渔猪业结合模式成为养殖型家庭农场循环经营的主要模式;许多农场虽然采用了一些循环技术处理废弃物并利用资源,但不适度的规模养殖活动仍对环境有较大压力。农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综合水平评价值为0.55以下,处于初中级发展水平,但随着规模的增长,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环境影响和农场经营利润是农场经营者进行养殖规模选择时主要考虑点,农场生产经营子系统与环境资源子系统能否动态平衡是决定养殖型家庭农场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2)理论分析适度规模是家庭农场的发展条件,内驱力与外制力共同作用是农场持续发展的基础。利润最大化为养殖型家庭农场内驱力,外部环境影响及环境规制为其外部约束力。农场在内驱力和外制力共同作用下确定最佳规模,并得以发展。外部环境成本最低时的规模,是环境所允许的农场发展的最佳规模。综合利润率最大时是农场在内驱力作用下的最佳规模。农场环境资源子系统及生产经营子系统动态平衡是最佳规模确定的约束性条件。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表征为低资源损失及高绿色效率表征,这成为验证农场规模适度性的新方法。(3)外部环境成本是负外部性内部化进程的指示器。分别从水、土壤及空气污染等叁方面核算外部环境成本。水污染环境成本均值线随规模的增加而下行;499头以下的小规模农场,土壤外部环境成本比较高,500头到999头中型规模的农场在图上的估算面积最小,均值也低,超过1000头的大型农场的土壤外部环境成本逐渐升高。中小规模的农场空气污染外部环境成本呈缓慢增长,速率低于其他规模。而农场单位外部环境成本最低的规模为500-999头即中规模。通过理论假设及实证分析,外部环境成本与文化程度、环境制度执行力、物质能量利用级次、农场污染物消纳能力、环保补贴、技术水平呈显着负相关关系。(4)农场能否获得最大综合利润是规模选择的关键因素。规模在500-999头的中型农场平均综合利润率最高。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性分析得知剩余财富率、节约肥料费、养殖技能了解、沼气容积和污水利用率与利润率呈正相关关系。(5)规模的适度性还需要满足农场持续发展条件即环境与生产两个子系统动态平衡。500-999头规模的中型农场发展的加速度接近于1,均值夹角度数为45度左右,资源环境和农场经营两个子系统的发展加速度几乎相等,即两系统处于近动态平衡阶段,两个子系统达到均衡发展,即中型规模满足适度规模确定的约束性条件。(6)粪尿及其处理物资源损失的振荡幅度随着规模增大而增大。500头以下小规模农场,病死猪比例较高,500-999头中等规模的农场,病死猪损失相对较低。由废气引起的资源损失量与规模呈现非线性关系的增大。不同规模类型的农场单位生猪资源损失均值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规模在300-499头的农场每头生猪资源损失均值最高,其次为1500头以上规模的农场,规模在500-999头的农场单位资源损失均值最低。从生猪绿色效率来看,500-999头规模的农场,其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是最高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实现路径:(1)通过提高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水平,提高经营者整体素质,向新型职业农民方向发展,增强环境制度执行力度,建立多维一体的循环经营体系,提高环保补贴,增强农场污染消纳能力等途径严格控制外部环境成本上升。(2)节约农场生产资源,减少资源损失,增加收益,提高农场综合利润率。(3)运用生态学规律处理环境与生产的关系,促进农场生产经营子系统与环境资源子系统动态平衡。(4)完善系统信息反馈机制,畅通信息沟通渠道,科学化适度规模选择。(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5-30)
马鑫雨,杨浩,姚逊,赵其国,谢标[7](2016)在《典型养殖型湖泊中的重金属含量及健康风险特征——以宿鸭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估典型水产养殖型湖泊中的重金属含量水平及其人体健康风险特征,系统采集并测定了宿鸭湖湖水、周边地下水、沉积物及鱼体中的重金属含量.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不同重金属在不同介质间(湖水-鱼体、湖水-沉积物及沉积物-鱼体)的转移因子,并通过健康风险指数计算定量分析了宿鸭湖水生态系统中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以及不同暴露途径的风险贡献率.结果表明:Zn、Ba和Sr在不同介质体内含量均较高,而Sn和Cd的含量均比较低.Cr和Zn在鱼体中的均值含量超过WHO鱼类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限值,具有潜在毒性;湖水和地下水中的所有重金属浓度均低于饮用水标准中的相关限值;部分沉积物样品中Cr、Ni、Cu、Zn、Cd和Pb含量超出环境保护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自然背景值,但低于美国华盛顿州沉积物化学标准(WAC 172-204-320)中的含量限值,已构成轻微污染.不同介质间的转化因子分析表明,鱼体对湖水中的Zn、Sr、Ba、Cu、Cr、Ni、Co、Sn和Cd均存在富集作用;但除Zn以外,鱼体对沉积物中的其他重金属无明显的富集作用;宿鸭湖水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Cr对人体的HRI值为1.6,其健康危害效应不可忽视;食用鱼类是导致Cr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途径,贡献率高达94%;最后,与非养殖型湖泊相比,宿鸭湖水库中鱼体内Pb和Cr的含量明显偏高,且重金属从湖水到沉积物的转移因子明显偏高,而从湖水到鱼的生物浓缩因子相对较低.(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姜丽丽,仝爱华[8](2015)在《宿迁市养殖型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宿迁市宿城区养殖型家庭农场的走访,发现宿迁市养殖型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注册登记偏少、土地用途受限、家畜、家禽疾病处理不规范、相关扶持政策缺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尽快出台家庭农场管理办法及相关法规,引导并规范家畜、家禽的疾病处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及相关政策,鼓励发展种综合型生态家庭农场,实施差别化定位、品牌化经营策略,同时完善价格调控机制,以促进养殖型家庭农场更好地发展。(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5年05期)
姜丽丽,仝爱华[9](2015)在《养殖型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基于宿迁市宿城区20家家庭农场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宿迁市宿城区20家养殖型家庭农场的走访调查,分析家庭农场的农场主、经营效益、资金来源、风险、社会服务、劳动力、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5年04期)
罗艺,赵蒙蒙,蒋小涵[10](2014)在《养殖型家庭农场发展影响因素探究——基于四川省江安县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不少村庄出现了"青壮年荒",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渐渐地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土地的生产效率较低,农民各方面的能力有限,当前的农业格局已经制约了农业的再发展,我们又站在了农业改革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将会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家庭农场,并鼓励和支持土地向其流转。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现阶段国内关于家庭农场的界(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4年01期)
养殖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笔者通过对楚雄山区发展养殖型家庭农场的可行性和收益性进行调查分析,对山区发展养殖型家庭农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山区发展养殖型家庭农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进一步研究养殖型家庭农场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养殖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怡,燕文明,杨艳青,朱立琴,张莹.典型中小养殖型湖泊沉积物中磷形态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
[2].杨军,王蕾.楚雄山区发展养殖型家庭农场的思考[J].当代畜牧.2017
[3].梅涵一,刘云根,郑寒,梁启斌,王妍.普者黑流域畜禽养殖型农村沟渠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J].土壤通报.2017
[4].吕小丽,邓小红,牛志伟,范华龙,龙苏.养殖型吉富罗非鱼暴发性死亡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测定[J].广西畜牧兽医.2016
[5].李龙,汪凯.六安养殖型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研究——以六安市安福家庭农场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
[6].何郑涛.循环经济背景下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
[7].马鑫雨,杨浩,姚逊,赵其国,谢标.典型养殖型湖泊中的重金属含量及健康风险特征——以宿鸭湖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16
[8].姜丽丽,仝爱华.宿迁市养殖型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
[9].姜丽丽,仝爱华.养殖型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基于宿迁市宿城区20家家庭农场的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
[10].罗艺,赵蒙蒙,蒋小涵.养殖型家庭农场发展影响因素探究——基于四川省江安县的实证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