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针叶分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沉降,一氧化氮,二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
针叶分解论文文献综述
胡宝叶[1](2017)在《氮沉降对针叶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NO及CO_2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发展、化石燃料燃烧、施肥及畜牧业发展等使大气中活性氮含量越来越高,活性氮通过干湿沉降降落到地表。氮沉降大量增加将改变森林土壤氮转化速度及通量。森林土壤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都会产生一氧化氮(NO),氮素以NO形式流失在氮素收支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NO排放量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NO具有很强光化学活性,在大气中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尤其是在对流层臭氧和羟基自由基的光化学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土壤呼吸作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是土壤碳素释放最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气候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作用对氮沉降响应不同。二氧化碳(CO_2)能够吸收地表反射的长波辐射将热量截留在大气层中,因此C02又被称作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主要驱动力。本研究选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ata)两种南亚热带典型针叶树种凋落叶和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模拟氮沉降实验。共设置两个氮水平:分别为不施加氮、施加60 kgNha-1 a-1硝酸铵;叁种不同处理:纯土壤处理、马尾松凋落叶加土壤处理、杉木凋落叶加土壤处理;两个不同进气浓度处理:分别为不含NO的零空气、NO浓度为5 ppb的空气。在人工气候箱中恒温(30℃)、恒湿(最大持水量的60%)培养,采用动态暗箱法测定土壤NO通量,静态暗箱法测定土壤CO_2通量。研究氮沉降增加条件下,土壤NO及CO_2通量随不同凋落叶分解过程的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了解氮沉降对森林土壤NO、CO_2排放影响和机理及其如何引起NO和CO_2变化提供基础。结果表明:(1)外源加氮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随凋落叶分解变化。随着凋落物分解,土壤硝态氮不断累积,纯土壤处理硝态氮大于添加凋落叶处理;土壤铵态氮随凋落物分解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氮水平对铵态氮影响显着;土壤pH不断降低,且添加凋落叶土壤pH大于纯土壤处理。土壤有机质随凋落物分解变化不大,凋落叶处理显着影响土壤有机质。土壤pH与铵态氮具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硝态氮呈极显着负相关,可能是由于土壤发生硝化作用,将铵态氮氧化为硝态氮,伴随H+产生。(2)外源加氮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随凋落叶分解变化。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先下降后增加。凋落物分解初期,加氮纯土壤处理MBC含量大于未加氮处理,凋落叶分解后期则相反。这说明适量添加氮将提高土壤MBC含量,但当氮添加超过一定阈值时,土壤MBC含量迅速降低。不同处理间,纯土壤处理MBC含量低于有凋落叶处理。土壤MBC与pH呈显着正相关,与硝态氮呈显着负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氮水平和不同处理间差异极显着;MBN与pH、铵态氮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硝态氮呈极显着正相关。土壤MBC/MBN整体呈下降趋势,不同氮水平和不同处理间差异极显着,MBC/MBN与pH、铵态氮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硝态氮呈极显着负相关。(3)外源加氮条件下土壤NO通量随凋落叶分解变化。随着凋落叶分解进行,不同处理土壤NO通量均经历先快速增加,后快速减小,最后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对于通入零空气未施加氮纯土壤处理、马尾松凋落叶加土壤处理、杉木凋落叶加土壤处理均在第62天达到峰值,其值分别为 83.56±4.28、42.75±0.83、47.10±14.06ng N m2 s-1,加氮处理后峰值提前到第27、40、40天,其释放速率分别为99.99±12.13、58.22±22.61、46.23±11.60ng N m-2s-1;对于通入 5ppb NO标气的叁种不同处理,加氮同样导致峰值提前。在整个培养期间,纯土壤处理、马尾松凋落叶加土壤处理、杉木凋落叶加土壤处理NO通量平均值分别在 32.63~39.69、30.51~33.32、19.68~21.95 ng N m-2 s-1之间。叁种不同处理中,杉木凋落叶加土壤处理年累积排放速率显着小于纯土壤及马尾松凋落叶加土壤处理,意味着杉木凋落叶为NO的汇。在酸性条件下,杉木凋落叶分解能够通过促进土壤反硝化作用将NO还原为N2O,从而有效减小NO产生。大气NO浓度、氮水平对土壤NO通量无显着影响。土壤NO通量与MBC/MBN呈极显着负相关,与NO/MBN呈极显着正相关。本实验出现硝态氮累积现象,表明土壤NO产生主要是通过硝化作用,而不是反硝化作用。(4)外源加氮条件下土壤CO_2通量随凋落叶分解变化。凋落叶分解初期,土壤CO_2通量较高、碳累积释放快,分解后期CO_2通量趋于稳定,通过呼吸碳累积释放变慢。可能是由于凋落叶分解初期易降解碳源较多,微生物比较容易利用。此外,随着氮沉降进行土壤逐渐酸化,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因此土壤呼吸速率降低。加氮降低土壤CO_2年累积排放速率(除通入5 ppb NO标气,纯土壤及马尾松凋落叶加土壤处理之外)。可能是因为该森林土壤N不是限制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氮沉降抑制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从而促进碳固定。土壤CO_2通量与pH、有机质、MBC/MBN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硝态氮呈极显着负相关。不同氮水平、不同凋落叶处理、不同大气NO浓度均对土壤CO_2通量有极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7-05-01)
许秀兰,杨春琳,田莎,姜欣华,刘韩[2](2016)在《华山松凋落针叶上的真菌多样性及4株真菌的纤维素分解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二郎山林场华山松针叶凋落初期针叶上的真菌多样性,分析凋落物分解初期的真菌结构组成及其功能性,揭示真菌多样性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以及根球壳孢菌在针叶分解中的产酶特性。[方法]采用研磨法对分别从海拔2 750,2 650,2 510和2 460 m采集的华山松新近凋落针叶进行真菌分离,结合形态学和真菌ITS序列的分子生物学对分离物鉴定分类。选取3株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差异的根球壳孢菌以及1株分离自华山松的二郎山散斑壳为分解菌株,以华山松针叶为唯一底物,采用试管培养法进行发酵,探讨根球壳孢菌的腐生性能。[结果]分离鉴定结果显示,从华山松凋落针叶中获得了23个属于不同分类单元的真菌,其中半知菌数量最多,共有15个分类单元,子囊菌次之,为5个。所有分离菌株隶属15属,毛霉属、木霉属、根球壳孢菌属、青霉属和蓝状菌属在4个海拔凋落物中均存在,为华山松凋落物前期的丰富物种。木霉属和青霉属等丝状真菌在数量上的优势以及种类上的多样性,说明其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担子菌在数量以及种类上的缺乏说明其在分解前期参与少,推测其后期将从环境进入参与木质素的分解。通过测定4株真菌分解华山松凋落针叶时的纤维素酶活,4株真菌分泌的内切纤维素酶和β-葡聚糖酶活性在第13天达到峰值,外切纤维素酶活性在第17天达到峰值,但4株真菌菌株之间的各纤维素酶活力差异不大,引起的针叶质量损失率也并无显着差异。根球壳孢菌和二郎山散斑壳对针叶的纤维素成分具有分解作用,内切纤维素酶、外切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二郎山散斑壳分解的华山松针叶的平均质量损失率为15.74%,该菌多存在于落地华山松针叶上,而活体针叶中鲜有发现,且未能造成华山松的落针病害;根球壳孢菌在25天内引起华山松针叶质量损失率为12.00%~13.40%。[结论]木霉属和青霉属等丝状真菌在凋落物初期发挥主要作用,且在不同海拔均为优势物种。二郎山散斑壳与根球壳孢菌均存在弱腐生性,但其产纤维素分解酶能力是否与其致病力相关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张晓曦,刘增文,邴塬皓,朱博超,米彩红[3](2014)在《黄土丘陵区针叶纯林养分循环和枯落物分解导致土壤极化风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3种针叶人工纯林发生土壤极化的风险。【方法】2011-2012年,在黄土丘陵区,选择侧柏、油松和落叶松3种针叶人工纯林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算了3种针叶人工林的林分生物量、生产力和养分循环量;此外,将采集的土壤分别与枯落物(枯落叶和根系)混合,进行分解培养试验,研究枯落物分解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不同针叶人工纯林中,N、P、K积累量在不同器官中存在差异。侧柏纯林中,N、P、K主要积累在干中;落叶松纯林中,N、P、K主要积累在根和干中;在油松纯林中,N、P、K主要积累在根中。在生长季节短期内,侧柏和油松纯林的养分循环特征导致土壤存在K负向极化风险,落叶松纯林土壤存在N负向极化风险,而长期生长季节内3种纯林土壤都存在P负向极化风险。枯落物混土分解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侧柏和落叶松枯落叶分解会引起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发生负向极化,侧柏根系分解会引起土壤微生物数量、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发生明显负向极化;油松枯落叶分解会引起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发生负向极化。【结论】侧柏和油松纯林土壤生物学性质发生负向极化的风险高于落叶松纯林;在生长季节应向侧柏和油松纯林土壤补充K肥,向落叶松纯林土壤补充N肥,并长期向3种纯林土壤补充P肥。(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9期)
杨春琳[4](2014)在《二郎山华山松凋落针叶分解特征以及室内分解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山松作为亚高山森林的重要建群树种,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亚高山森林凋落物的研究仍然较少,有关华山松凋落物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文以二郎山华山松凋落针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分解袋法,对亚高山地区华山松凋落针叶分解过程中(2012-9至2013-8月)的真菌群落动态、养分归还动态以及酶活特征进行研究。另外,散斑壳菌作为松落针病病原菌,有关它的腐生性能少有研究和报道,目前研究也发现,营生于华山松针叶中的散斑壳菌至少有12种,就此本文采用纯培养分解试验,以此探究散斑壳菌对华山松针叶的分解利用能力。本试验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原位分解袋法,分别在2012-9月(秋季)、2012-12月(冬季)、2013-3月(春季)和2013-6月(夏季)分离鉴定真菌,结果表明:从4个样地共分离获得真菌54属77种,其中秋季15属35种,冬季17属33种,春季21属43种,夏季37属54种。另外,各海拔真菌群落表现出明显的演替现象。在4个海拔样地中,Allantophomopsis sp.、Penicillium sp.和Mucor sp.均能分离获得,而且Allantophomopsis sp.和Penicillium sp.的相对分离频率均较高,说明这叁种菌在二郎山华山松林下凋落层广泛存在。同时,凋落针叶分解过程中真菌群落的演替源于季节性变化和凋落针叶性质的改变。(2)试验探究4个海拔样地的华山松凋落针叶分解特征及其养分释放模式。结果表明:在2012-9至2013-8月期间,凋落针叶最终质量损失率依次为2650m>2510 m>2460 m>2750 m,依据拟合的Olson负指数衰减模型,凋落针叶分解达95%所需要的时间依次为2650 m<2510 m<2460 m<2750 m。试验期间,氮元素出现明显的净富集,磷元素呈现明显的净释放,钾元素总体呈现“释放-富集-释放”,有机碳整体呈现释放状态。氮含量、磷含量、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C/N比和木质素/N比是衡量凋落针叶分解速率的重要指标。(3)凋落针叶分解过程中,7种分解酶类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中内切纤维素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冬季、春季和夏季,其中春季偏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春季;过氧化物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秋冬季;酸性磷酸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秋冬季和夏季,且秋冬季相对较高;木聚糖酶、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高峰期除冬季以外均有出现,其中蔗糖酶活性在秋季较高。木聚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对磷元素释放模式具有指示作用,此外木聚糖酶活性还对钾元素释放模式有指示作用,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对氮元素释放模式具有指示作用。4海拔间各酶活性差异不明显,但总的来说,水解酶类活性:2750 m<2510 m<2650 m<2460 m;氧化还原酶类活性:2750 m<2460 m<2510 m<2650 m。(4)以华山松凋落针叶为唯一碳源,对5种散斑壳菌进行纯培养分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种菌引起针叶质量损失率为8.5-11.8%,大小依次为Z. pinastri>L. sichuanicum>L. kumaunicum>L. conigenum>L. erlangshanense。相关性分析表明,内切纤维素酶、外切纤维素酶与β-葡萄糖苷酶叁者之间存在一定协同效应(L. pinastri与L. erlangshanense除外),特别是内切纤维素酶与外切纤维素酶之间。各酶类活性大小是制约针叶纤维素分解的主要因素,协同效应强酶活高凋落针叶分解就越快。5种菌均能分泌纤维素酶,内切纤维素酶、外切纤维素酶与p-葡萄糖苷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同时对凋落针叶有一定分解能力,属于兼性寄生物,但腐生性不强。(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杨春琳,许秀兰,田莎,文自兰,刘应高[5](2014)在《散斑壳菌对华山松凋落针叶的室内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散斑壳菌(Lophodermium spp.)分解利用针叶时的各纤维素酶酶解的作用机制和了解该菌的腐生性能,以华山松(Pinus armandii)新近凋落针叶为底物进行纯培养分解试验。试验以针叶为唯一碳源,采用试管培养液法,对Lophodermium conigenum、L.pinastri、L.kumaunicum、L.sichuanense和L.erlangshanense 5种散斑壳菌进行纯培养试验,同时测定针叶失重率和纤维素酶酶活大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内切纤维素酶(Endoglucanase,EG)、外切纤维素酶(Cellobiohydrolase,CBH)与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BGL)叁者之间存在一定协同效应(L.pinastri与L.erlangshanense除外),特别是CBH与EG之间。各酶类活性大小是制约针叶纤维素分解的主要因素,协同效应强酶活高凋落针叶分解就越快。5种菌引起针叶质量损失率在8.5%~11.8%之间,各菌株引起针叶质量损失依次为L.pinastri>L.sichuanense>L.kumaunicum>L.conigenum>L.erlangshanense。5种菌均能分泌纤维素酶,对凋落针叶有一定分解能力,且EG、CBH与BGL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属于兼性寄生物,但其腐生性不强。(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吕瑞恒,李国雷,刘勇,金虎范,林娜[6](2013)在《不同林龄油松针叶凋落物初期分解特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凋落袋法,研究了北京山区24、32、40年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针叶凋落物初始化学组成、分解速率以及养分释放过程。结果表明:凋落物初始基质无机养分含量、灰分、粗蛋白、C/N在3个林龄之间差异性明显(p<0.05)。凋落物失重率季节动态变化表现为双峰型,且季节变化明显。随着林龄的增大,针叶凋落物年平均分解速率、分解系数k值逐渐增大。通过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可知,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失重率、N剩余百分率在不同林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而P、K、Ca、Mg元素的积累释放受林龄影响不明显(p<0.05)。(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林娜[7](2011)在《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针叶凋落物分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北京延庆县营盘村周边山地设置样地,在同一龄级4种密度下放置凋落袋,测定油松有机、无机养分初始含量以及无机养分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密度对油松针叶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探讨3个林龄油松人工林在4种不同密度下凋落物分解特性,为提高人工林林分质量,丰富和完善人工林抚育管理提供参考。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综合讨论不同密度下凋落物分解的特性以及调控凋落物分解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经过2年分解实验,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失重率呈双峰曲线,每年的秋季失重率最大;24年油松凋落物总失重率最大的是密度Ⅱ,为51.75%,32年油松凋落物总失重率最大的是密度Ⅱ,为46.01%,41年油松凋落物总失重率最大的是密度Ⅲ,’为74.56%;24、32和41年生油松人工林针叶凋落物平均分解周期分别为8.79年、11.12年和5.55年;凋落物中无机养分元素的动态均表现出:积累-释放-积累-释放的模式。3个林龄4种不同密度下的凋落物,每年的9月份为元素释放高峰,第1年的11月到第2年的3月份为元素富集阶段,即分解最为缓慢的时段;对相同林龄不同密度油松针叶凋落物分解系数和养分初始浓度的相关分析表明:凋落物分解前期N制约凋落物分解速率,后期C/N比和木质素制约凋落物分解速率的;24年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最快的为密度Ⅱ(1950株/hm2),分解速率(k)为0.3644,分解周转期为8.2208年;32年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最快的为密度Ⅱ(1925株/hm2),分解速率(k)为0.3082,分解周转期为9.7198年;41年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最快的为密度Ⅲ(1375株/hm2),分解速率(k)为0.6845,分解周转期为4.3764年。说明根据林龄对油松人工林进行适当的密度调整对油针叶凋落物的分解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1-05-01)
陈法霖,张凯,郑华,林学强,欧阳志云[8](2011)在《PCR-DGGE技术解析针叶和阔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理解凋落物类型和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小盆+凋落袋控制实验,运用PCR-DGGE技术解析了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针叶树种马尾松和湿地松的凋落物分别与白栎、青冈两个阔叶树种凋落物混合分解对土壤微生物基因型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针叶凋落物中加入阔叶后细菌群落结构未发生显着变化,将所有处理归为一类的相似度达72%,其差异仅表现在马尾松+白栎和湿地松+青冈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16S rDNA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分别显着高于单一马尾松和湿地松;2)针叶凋落物中加入阔叶后真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单一针叶处理与针阔混合处理间18S rDNA基因泳道带型的相似度只有28%,并且单一马尾松处理土壤18S rDNA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着高于马尾松+白栎和马尾松+青冈,单一湿地松处理土壤18S rDNA的丰富度也显着高于湿地松+白栎和湿地松+青冈,多样性显着高于湿地松+白栎处理;3)土壤真菌18S rDNA的丰富度与凋落物初始C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凋落物初始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针叶凋落物中引入阔叶凋落物后,增加了凋落物中N的比重,C的比重则下降,显着影响了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吕瑞恒[9](2010)在《抚育间伐对针叶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华北地区常见针叶树种油松、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探讨2树种凋落物分解动态变化以及间伐强度对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为提高人工林林分质量,丰富和完善抚育间伐理论提供参考。本研究在北京延庆县营盘村周边山地设置样地,在同一龄级4种密度下交互放置凋落袋,测定油松、华北落叶松有机、无机养分动态变化过程,了解间伐对针叶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同时调查间伐通过改变林下地被、土壤性质的情况及其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综合分析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导因子,以及调控凋落物分解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1)油松针叶凋落物分解周期为11.77-17.69年,华北落叶松针叶凋落物分解周期为9.01-13.25年。针叶凋落物在秋季分解率最大,初始N含量、C/N比是制约2树种针叶凋落物前期分解速率的主导因子。(2)通过轮置分解法,研究同一凋落物质量在不同间伐强度下无机养分释放的差异性。凋落物初始养分含量越高,能够缩短凋落物养分积累释放的时间,尤以氮元素最为明显。间伐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表现为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养分积累释放波动幅度很大,其中以夏季-秋季表现最为显着。(3)针叶凋落物分解速率与林下灌草多样性、养分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相关性,灌木层作用尤为突出。林下凋落层厚度与分解速率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油松为-0.621,华北落叶松为-0.758。(4)4种土壤酶活性均以夏季活性最高,凋落物分解过程中5种无机养分的释放与不同土壤酶活性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同时,养分之间的积累和释放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尤其以Ca元素最为突出,与N、P、K元素呈极显着正相关。(5)对不同间伐强度下影响凋落物分解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可知,24、32年油松凋落物质量(初始C、N含量)、灌草多样性及林下死地被层对凋落物分解影响较大。40年油松则以凋落物质量因子、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影响最大。立地条件为Ⅲ的华北落叶松,粗脂肪、粗蛋白、全氮、C/N、灌木层Simpson(?)旨数、土壤含水率对其凋落物分解影响较大。立地条件为Ⅳ的华北落叶松,第一主成分主要综合了木质素、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灌木层Simpson指数、灌木层Gleason指数、凋落层厚度的信息。(6)对各间伐强度下影响凋落物分解因子进行分析评判,来反映各间伐林分对林下凋落物分解作用的综合水平。24、32年油松,以间伐Ⅲ为最优,密度分别为1700株/hm2、1325株/hm2,40年油松则以间伐Ⅳ最优,密度为1050株/hm2。华北落叶松2种立地条件下均以间伐Ⅳ为最优,间伐Ⅰ最小。最优密度分别为1325株/hm2、1150株/hm2,说明适当的间伐强度对针叶人工林凋落物的分解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0-05-01)
姜莹[10](2009)在《落叶松不同分解形态针叶枯落物他感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不同分解形态的落叶松针叶枯落物水浸液对萝卜进行处理试验。未分解、半分解形态的落叶松针叶枯落物水浸液对萝卜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两种形态枯落物对萝卜种子发芽生长的影响趋势大致相同,即:在高浓度时,对发芽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胚轴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降低,水浸液中抑制种子生长发芽物质的作用随着浓度的降低而被弱化,但促进物质在浓度降低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发挥作用;浓度降低到1∶100时,除未分解水浸液对胚轴生长具有显着影响之外,其他的促进与抑制作用均被弱化。(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针叶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二郎山林场华山松针叶凋落初期针叶上的真菌多样性,分析凋落物分解初期的真菌结构组成及其功能性,揭示真菌多样性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以及根球壳孢菌在针叶分解中的产酶特性。[方法]采用研磨法对分别从海拔2 750,2 650,2 510和2 460 m采集的华山松新近凋落针叶进行真菌分离,结合形态学和真菌ITS序列的分子生物学对分离物鉴定分类。选取3株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差异的根球壳孢菌以及1株分离自华山松的二郎山散斑壳为分解菌株,以华山松针叶为唯一底物,采用试管培养法进行发酵,探讨根球壳孢菌的腐生性能。[结果]分离鉴定结果显示,从华山松凋落针叶中获得了23个属于不同分类单元的真菌,其中半知菌数量最多,共有15个分类单元,子囊菌次之,为5个。所有分离菌株隶属15属,毛霉属、木霉属、根球壳孢菌属、青霉属和蓝状菌属在4个海拔凋落物中均存在,为华山松凋落物前期的丰富物种。木霉属和青霉属等丝状真菌在数量上的优势以及种类上的多样性,说明其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担子菌在数量以及种类上的缺乏说明其在分解前期参与少,推测其后期将从环境进入参与木质素的分解。通过测定4株真菌分解华山松凋落针叶时的纤维素酶活,4株真菌分泌的内切纤维素酶和β-葡聚糖酶活性在第13天达到峰值,外切纤维素酶活性在第17天达到峰值,但4株真菌菌株之间的各纤维素酶活力差异不大,引起的针叶质量损失率也并无显着差异。根球壳孢菌和二郎山散斑壳对针叶的纤维素成分具有分解作用,内切纤维素酶、外切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二郎山散斑壳分解的华山松针叶的平均质量损失率为15.74%,该菌多存在于落地华山松针叶上,而活体针叶中鲜有发现,且未能造成华山松的落针病害;根球壳孢菌在25天内引起华山松针叶质量损失率为12.00%~13.40%。[结论]木霉属和青霉属等丝状真菌在凋落物初期发挥主要作用,且在不同海拔均为优势物种。二郎山散斑壳与根球壳孢菌均存在弱腐生性,但其产纤维素分解酶能力是否与其致病力相关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针叶分解论文参考文献
[1].胡宝叶.氮沉降对针叶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NO及CO_2通量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7
[2].许秀兰,杨春琳,田莎,姜欣华,刘韩.华山松凋落针叶上的真菌多样性及4株真菌的纤维素分解能力[J].林业科学.2016
[3].张晓曦,刘增文,邴塬皓,朱博超,米彩红.黄土丘陵区针叶纯林养分循环和枯落物分解导致土壤极化风险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杨春琳.二郎山华山松凋落针叶分解特征以及室内分解试验[D].四川农业大学.2014
[5].杨春琳,许秀兰,田莎,文自兰,刘应高.散斑壳菌对华山松凋落针叶的室内分解[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吕瑞恒,李国雷,刘勇,金虎范,林娜.不同林龄油松针叶凋落物初期分解特性比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7].林娜.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针叶凋落物分解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8].陈法霖,张凯,郑华,林学强,欧阳志云.PCR-DGGE技术解析针叶和阔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1
[9].吕瑞恒.抚育间伐对针叶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0
[10].姜莹.落叶松不同分解形态针叶枯落物他感作用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