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叶平(广东省始兴县人民医院5125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的效果。方法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4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1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2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1.11%、88.89%,对照组分别为42.86%、6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2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诊断依据1999年WHO标准,并符合痛性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40~76岁,糖尿病病程2~20年,伴痛性神经病变1~3年,对照组14例,男6例,女8例,年龄35~65岁,糖尿病程5~16年,伴痛性神经病变2~3年。两组病例共伴有其他并发症(高脂血症、冠心病)20例,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预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降血糖,凯时改善循环,蒙诺降血压,辛伐他汀降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力平之降甘油三脂,卡马西平镇痛。
1.2.2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以补气活血祛瘀(药方为黄芪、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白芍、玄胡索、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钩藤、威灵仙)。加减:肢体冷痛,加肉桂3~6g,附片6~10g,细辛3~5g;肢体灼痛,加黄柏10g,苍术10g;肢体刺痛,加乳香6~12g,没药6~10g;下肢无力,加狗脊15g,千年健15g。
两组均治疗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肢体麻木疼痛症状变化,并按症状严重程度分级记分,无症状为0分,在提示情况下感觉有症状记1分,主动说出症状不影响正常学习工作记2分,症状严重影响学习工作记3分。症状改善2个等级以上为显效,改善1个等级为有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1.3疗效判定标准通过疗效指数判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值-治疗后症状总分值)/治疗前症状总分值×100%。显效:疗效指数≥76%;有效:疗效指数为51%~75%;无效:疗效指数≤50%。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显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61.11%、88.89%,对照组分别为42.86%、6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糖尿病,祖国医学称消渴病,属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多缠绵难愈,病久控制不佳,必损及气血,导致气血双亏,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消渴发病常与瘀血有关,血瘀既是消渴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又是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病理产物,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均与瘀血有关,瘀血的存在必使脉络瘀阻,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并发症因虚而生,因虚致实,血瘀症始终贯穿于糖尿病的始终[1],故有论糖尿病并发症治虚为主[2],有论糖尿病并发症从瘀论治[2]。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著名方剂,王清任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并提出了补气活血的治疗原则,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于脑血管后遗症和其他属气虚血瘀的疾病。
君药黄芪益气行血、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祛瘀而不伤正,抑制血栓素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归尾祛瘀不伤血,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地龙通经活络,有降低血压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3],赤芍于血中活滞、散邪行血,于土中泻木,敛阴益营,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玄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络石藤、海风藤通经活络宣散痹痛,鸡血藤补气活血舒筋活络,威灵仙通经活络止痹痛,全方共奏补气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效。
糖尿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致的多系统多脏器功能损害的一种多发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痛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中末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以起病徐缓,双侧对称,自远端开始上行性传导性疼痛为主要特征,为弥漫性多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UKPDS显示糖尿病病程>12年的患者中71%的男性和51%的女性已存在明显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少数表现为疼痛。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活血化瘀药物都具有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抗凝血、促纤溶的作用,从而改善微血管循环。
21世纪初,糖尿病流行,肥胖人数增多,体力活动减少,人口增长、老龄化及城市化等因素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病率迅猛增加,痛性神经病变的发病率也显著增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从西医的角度积极的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减体重,注意生活方式,改善血液黏度、综合治疗,运用中医理论,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从而达到减轻、解除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汉桥,高蕊,卫兰香,等.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9(1):11.
[2]吴大真,刘学春.现代名中医糖尿病治疗绝技[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41-239.
[3]程能能,马越鸣.地龙中降压的类PAF物质[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12):747-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