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演唱方法使歌曲达到“声情并茂”的最高境界

正确的演唱方法使歌曲达到“声情并茂”的最高境界

——歌剧《白毛女》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的演唱分析

吴素琦

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本文就演唱方法方面,对歌剧《白毛女》的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进行分析。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它是我国民族新歌剧成熟的标志,更是我国歌剧发展的奠基石。而《白毛女》的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是全剧高潮中激情高亢的唱段,它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分析主要从理解文字的深层含义、唱准歌词的语音、歌曲的伴奏对演唱的帮助、发声行腔的技巧等几方面进行论述,以此说明正确的演唱方法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白毛女》;《恨似高山仇似海》;咬字;音色;伴奏;情感

一、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及内容

1、创作背景

在我国新歌剧80年的历史中,《白毛女》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是延安“鲁艺”[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延安创办的一所综合性的艺术学院,后称陆续艺术文学学院。简称“鲁艺术”]集体创作的艺术成果。由贺敬之、丁毅执笔编剧,马可、张鲁等作曲。《白毛女》有着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这是在当时的复杂历史环境下形成的。1944年冬,作家贺敬之动笔写下“北风吹,雪花飘”的那一刻起,世界正发生巨大变化: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1945年4月,苏联军队攻克了柏林,盟军在易北河会师,欧洲战场结束了。就在这个时候,《白毛女》在延安开始首轮演出,30多场的演出结束后,歌剧进行加工修改之际,侵华日军也投降了。《白毛女》的作者们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怀有巨大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迫害以及农民的顽强反抗。这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残余的真实写照,是一出以美好前景为结局的大悲剧。由于《白毛女》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所以它成为了解放地区最受欢迎的剧目。我国大文豪郭沫若和茅盾先生于1948年5月在香港观看了《白毛女》后,均热情洋溢地撰写了文章。郭老以《悲剧的解放——为<白毛女>演出而作》为题,高度赞扬了这部歌剧.“中国封建悲剧串演了三千多年,随着《白毛女》的演出,的确也快到它们的闭幕,‘鬼变成人’了!”。茅盾写道:“我们毫不迟疑地称扬《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歌剧,我以为这比中国旧戏更有资格承受这名称——中国式的歌剧”。[1948年5月在香港同时发表]

2、内容介绍

《白毛女》这部歌剧是以喜儿这位女主人公悲喜沉浮的命运为主线的。其中穿插了一系列曲折动人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它深刻地揭露出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广大农民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歌剧内容讲述了地主恶霸黄世仁通过地租和高利贷,残暴地欺诈农民,逼死了农民杨白劳,抢走他的女儿喜儿,并把她奸污后又要折磨她,害她,最后喜儿走投无路,被逼躲进深山,头发全白,过着“鬼”一般的生活。剧作最后描写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地主阶级,喜儿和广大的农民都报仇雪恨,翻身解放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白毛女》体现的就是这一主题。喜儿作为歌剧的主人公,也是全剧全力塑造的反抗旧恶势力的年轻农民形象。她活泼、天真、淳朴,本应该有她的欢乐和幸福,可是却受到了接踵而来的的打击,长期在苦难中受折磨,但她并没有被压倒。她顽强的性格不断地在发展,最后反抗的情绪升华为行动,把歌剧推到了的故事发展的最高点。《恨似高山仇似海》这一唱段就是描绘了喜儿在深山野林中突然见到仇人黄世仁的情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这一选段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旋律强劲有力,表达出喜儿内心爆发出悲愤,仇恨的力量,是堪称经典的唱段,也是全剧的高潮所在。

二、歌剧的曲调特征

《白毛女》的剧本依据是晋冀地区的民间传奇故事——“白毛仙姑”。所以《恨似高山仇似海》的音乐风格采用了河北、陕西、山西等不同地方的民歌与地方戏的曲调,并经过改编和创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咏叹调。歌曲曲调激情高亢,主要可分为两部分:从首句:“恨似高山仇似海”到“老天爷睁眼我要报仇”是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受苦受难的喜儿对艰苦命运的哭诉。情感相对悲伤、哀痛。第二部分是描写喜儿不甘心屈服于命运,屈服于恶势力,决定站起来,坚决与仇人斗争到底的情绪。旋律急促、有力,层层递进。

三、对《恨似高山仇似海》进行演唱分析

1、咬字对情感表达的帮助

歌词第一句“恨似高山仇似海”中的“似”字,在历年的演唱中都存在着读音上的争论问题。一方支持唱“si”,另一方则支持唱“shi”。老一辈歌唱艺术家郭兰英在她一贯的演唱习惯中,都唱“si”,她认为“si”是歌剧发生地的地方方言,应该遵从地方语言的读音习惯。而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则认为“似”应该唱成“shi”。因为他认为“似(shi)”通“是(shi)”,喜儿恨的是地主阶级,仇的是落后万恶的旧社会,恨与仇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似(si)”的阶段,而是“是(shi)”这个更深的程度了。现在,大多数演唱者都唱“shi”,这主要是按照歌曲本身的思想感情做依据的。语音咬字对乐音的表达发挥重要作用还体现在以下一个地方。“老天爷睁眼我要报仇”这里的“仇”字是要拖长三小节的长音。喜儿满腔的怒、恨、怨全部都凝聚在这一个“仇”字,所以这个“仇”字的字头清晰度必须强调,要把“仇”字字头的辅音“ch”拖长,韵母“ou”的归韵也应该相对拖长,这样做到声中有情,字中带声,把语言带动情感的同时融化于声音当中,歌声的表现力就马上增强了。

2、伴奏对情感表达的帮助

《恨似高山仇似海》这个作品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歌曲一开始,伴奏就出现了节奏自由而强烈的急板。两个小节的三连音和八度的颤音,仿佛告诉人们喜儿悲愤的申诉犹如暴风雨一般倾盆而出。还有后面的:“你可知道我有千重恨,你可知道我有万重仇……白了头。”这两句,每个字都是喜儿对地主阶级发自肺腑的控诉。钢琴伴奏在每个分句的结尾处都用和弦重音来强调,在“白了头”之前更用坚实有力的八度强音把沉重语气有如排山倒海般推出来。我们根据伴奏的特点,在演唱的时候就会唱得字字铿锵,句句沉重。在歌曲的3/4处,歌词:喜儿怎么变成这模样,为什么问你、你、你、你不作声,难道是…………找不见我人影。”这里的伴奏是左手和弦的根音与五音相互交替,右手则是快速的和弦节奏,这样形成了不间断的急促音型和节奏的动感。但演唱者不因伴奏快而唱的快,这就是运用了紧打慢唱[紧打慢唱通常称为“摇板”,在戏曲中是一种很常见的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没有强弱节拍关系,是行腔的一种。]的方式,这种行腔具有一定的紧张感,像一股不断催促的力量,这样的效果,就预示着内容随即便推向高潮。

3、演唱技巧对情感表达的帮助

歌词的第一句《恨似高山仇似海》是歌曲的点睛之句,第一个“恨”字在歌谱上虽然没有装饰音,但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都会习惯地在唱“恨”字的时候加一个上方四度的下滑音,这样充满爆发力的“恨”字才能唱出它的意味。第二句“路断星灭我等待”我们会听见声音位置在两个地方发生了变化。前半句“路断星灭”的“灭”字,声音是保持在穿鼻耳过的高位置,而“我等待”的“待”字,我们为了刻画出人物的痛苦情绪,顺理成章地处理为“哭腔”,这时候共鸣焦点[共鸣焦点的形成,民族声乐的演唱一般讲究两个共鸣焦点:一个是鼻腔、头腔共鸣焦点。另一个是游走共鸣焦点,这个特征特具中国特色,指在演唱中根据字、腔、味临时形成的特殊共鸣焦点。]随之集中在口腔,虽然声音位置与前面不一致,但却是歌曲情理所需。这种唱法,在这段曲子还有以下地方:“我受苦受罪”的“罪”字,“问天问地”的“地”字。唱这些字的时候,与前面提到的“待”字一样,这些字的音符都是上方带有下滑装饰音的,唱的时候都可以处理为“哭腔”,那就能把意味完全表达出来了。由于歌剧吸收了各个地方戏曲音调的表现手段,所以所有在唱段中的独白都非常有特点,极具朗诵、呼号的魅力。如:“我是人”这三个字,唱的是喜儿从“鬼”变回“人”的顽强抗争意志,演唱的时候要咬说着唱。“我、我、我、我、我……浑身发了白”这一句一连串的“我”字,唱的时候语气要层层推进,逐步加深。最后一句“好!我就是鬼,我是屈死的鬼,我是冤死的鬼,我是不死的鬼!”这一句运用了七度大跳和两次四级音程递进的方式,音的跳跃性让听众完全感受到喜儿心中熊熊燃烧的复仇烈火。这里的“好”字,要甩得坚实有力,表现出喜儿的决心。“我就是鬼,我就是……不死的鬼!”这是内心的喷发,用喷说着唱。要用特殊加重的语气把激起的怒火迸发并延续,推向感情的最高峰。随着这一句的结束,整首歌曲也就结束了。但喜儿不屈不挠的意志和信念,将会一直保持,永不磨灭。

结语

作为演唱者,不但要会用嘴巴唱歌,还要用方法唱歌,用技巧唱歌,为歌曲的情感表达服务。如果唱歌只是唱准音高,读准字音,那歌曲只会平淡乏味。“声情并茂”才是每位演唱者演唱作品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学会掌握唱歌的技巧,如从歌曲的创作背景、从歌词的咬字发音着手,了解歌曲的深刻含义,才能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思考并加以练习、揣摩演唱的各项元素,努力把每首作品完成的更准确,使“声”与“情”达到完美结合的境界。

参考资料:

五幕歌剧《白毛女》总谱[M]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1号

《浅谈中国歌剧演唱之艺术魅力》[M]李抒丹编著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戏曲风格作品的应用》[J]李勇编著

标签:;  ;  ;  

正确的演唱方法使歌曲达到“声情并茂”的最高境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