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纤维斑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图像分割,CV模型,卷积神经网络,纤维斑块
纤维斑块论文文献综述
时亚松[1](2016)在《OCT影像下血管内膜提取及纤维斑块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长寿的头号杀手。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其引起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对人类构成威胁最大的疾病。因此冠心病的检查和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冠心病的诊断,采用高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主要研究工作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研究OCT冠状动脉血管内膜分割提取。由于传统的CV模型存在图像弱边缘处产生过分割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CV模型分割算法,引入图像局部信息,控制演化曲线在边缘处的收敛速度,解决了模糊图像的分割问题。另外对于图像存在的失真问题,在改进CV模型上引入形态学滤波方法,减小了失真带来的误差。第二,研究血管斑块的自动识别。将OCT图像划分为25×25大小的纹理图像,利用局部特征信息进行分析,根据斑块类型特点手动分类,设计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特征提取,实现了待测图像纤维斑块的自动识别。本文使用北京协和医院OCT图像实现了相关算法,实验结果验证了改进CV模型能更好地分割边界模糊图像,证明了本文工作可以实现对纤维斑块的自动识别,其结果能够辅助临床医生对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光磊,时亚松,刘明,韩业晨,刘秀玲[2](2016)在《OCT影像下纤维斑块的自动识别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CAD)中最为凶险的,而导致ACS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发斑块破裂,因此早期识别斑块十分重要。为此提出了一个针对冠脉OCT图像的基于局部特征的纤维化斑块自动识别的算法。首先我们对OCT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纤维和非纤维的局部特征作为训练样本,然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学习方法进行训练、测试,通过对待测OCT图像的测试,纤维斑块平均识别率达到91.36%。经有经验的医师检验,实验方法可以对纤维斑块的自动识别有很高的识别率。(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刘建玉,夏春娥,赵雪梅,梁平[3](2013)在《CB-Aβ抗体偶联物抑制痴呆小鼠脑内Aβ纤维斑块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CB-Aβ多肽抗体(IgG)是否能高效的进入痴呆小鼠脑内,发挥抑制Aβ纤维斑块形成的作用。方法用改良过碘酸钠法制备CB-IgG偶联物;鼻腔给予C57小鼠CB-IgG后用间接ELISA法测定脑内抗体量;给予C57小鼠抗体3 h后用间接ELISA测血清和脑区抗体量;5XFAD小鼠分为CB-IgG IN组,IgG IN组,IgG IV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抗体干预14周后,双抗夹心ELISA检测脑内Aβ水平,免疫组化染色观察Aβ沉积和老年斑。结果鼻腔给予CB-IgG 0.3 h时在脑内即可检测到Aβ抗体的存在(P<0.05),3 h后达峰值(P<0.01);抗体给予3 h后,CB-IgG IN组海马区的抗体量高于IgG IN组和IgG IV组10倍以上(P<0.05),IgG IV组与IgG IN组脑内的抗体量接近;CB-IgG IN组小鼠脑内Aβ水平比阳性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CB-IgG IN组海马和皮层区的老年斑面积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分别减少了80%以上(P<0.05)。结论鼻腔给予CB-IgG的方式,在提高抗体入脑量、抑制痴呆鼠脑内Aβ纤维斑块形成等方面均优于其他途径和措施。(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3年07期)
陈军,狄玉进,张岩峰,布春青,李淑华[4](2011)在《利用神经血管线圈评价颈动脉出血斑块、纤维斑块与破损斑块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神经血管线圈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出血斑块、纤维斑块及破损斑块的关系。资料与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52例,利用头颈部神经血管线圈,通过头颈部叁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斑块部位双反转恢复(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DIR)快速自旋回波(turbo spinecho,TSE)T1WI和T2WI判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粥样硬化斑块有无破损、斑块内出血及纤维成分,将斑块破损组和无破损组内的出血、纤维斑块数量分别行χ2检验,判断两组内的出血、纤维斑块数量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52例中,检测出颈动脉狭窄部位85处,出血斑块18处,纤维斑块54处,破损斑块26处,斑块破损组和无破损组内出血和纤维斑块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血斑块伴发斑块破损概率大,纤维斑块伴发斑块破损概率小,DIR TSE序列可以判断出血斑块和纤维斑块,并有效预测斑块的破损。(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1年08期)
孔佑华,王凤琴[5](2002)在《胎儿主动脉纤维斑块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在研究人胚胎器官组织发生的过程中 ,发现 1例胎儿的主动脉有纤维斑块 ,现报告如下。材料 :人工流产的女胎 ,胎龄约为 33周 ,顶臀长 310mm。取其升主动脉 ,固定于 10 %的甲醛、石蜡包埋 ,横切片厚7μm ,间隔裱片 ,用HE法、Weig(本文来源于《济宁医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梁孟儒,韦立新,游联璧[6](1995)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脂纹-纤维斑块”转变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病理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脂纹-纤维斑块”转变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病理形态学研究梁孟儒,韦立新,游联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北京100853)近年来,器官硬化的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揭示出细胞外基质(ECM)成分的改变在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1995年02期)
纤维斑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CAD)中最为凶险的,而导致ACS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发斑块破裂,因此早期识别斑块十分重要。为此提出了一个针对冠脉OCT图像的基于局部特征的纤维化斑块自动识别的算法。首先我们对OCT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纤维和非纤维的局部特征作为训练样本,然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学习方法进行训练、测试,通过对待测OCT图像的测试,纤维斑块平均识别率达到91.36%。经有经验的医师检验,实验方法可以对纤维斑块的自动识别有很高的识别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维斑块论文参考文献
[1].时亚松.OCT影像下血管内膜提取及纤维斑块识别研究[D].河北大学.2016
[2].王光磊,时亚松,刘明,韩业晨,刘秀玲.OCT影像下纤维斑块的自动识别算法[J].激光杂志.2016
[3].刘建玉,夏春娥,赵雪梅,梁平.CB-Aβ抗体偶联物抑制痴呆小鼠脑内Aβ纤维斑块形成[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
[4].陈军,狄玉进,张岩峰,布春青,李淑华.利用神经血管线圈评价颈动脉出血斑块、纤维斑块与破损斑块的关系[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
[5].孔佑华,王凤琴.胎儿主动脉纤维斑块1例报告[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2
[6].梁孟儒,韦立新,游联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脂纹-纤维斑块”转变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病理形态学研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