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入口匝道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入口匝道,可变限速,协调控制,总耗费时间
入口匝道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董开帆,封春房,李标[1](2019)在《入口匝道和可变限速协调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入口匝道控制和可变限速控制是快速路交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措施和手段。本文首先阐述入口匝道和可变限速协调控制研究的迫切性,进而以宏观动态网络交通流模型(METANET)为基础,结合路段的流量、密度、速度关系及特点,提出了快速路入口匝道和可变限速协调控制策略。最后,选取具体的城市快速路网,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入口匝道和可变限速协调控制策略能有效减少路网的总耗费时间,提高路网的运行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期刊2019年03期)
陈乙周[2](2019)在《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系统与交通诱导协同管控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结合实测路段的数据进行了相关整个控制策略的检验与讨论,研究区域与城市交通宏观调控、交通拥挤常态化优化、关键路段与关键节点疏解、时间与空间分布在线监测的协同联动技术手段,通过管控层和执行层最终落实到对高、快速路交通流交通事件,交通运行的状况的检测,应急指挥,与多平台的协同关联等方面的实施。(本文来源于《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期刊2019年07期)
孙艺宸[3](2019)在《基于MPC的快速路入口匝道与主线速度引导联合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快速路系统是城市路网中的主骨架主要承担中长距离出行的快速通达功能。快速路系统交通效率的高低将会影响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行效率。通过交通控制手段可以提升城市快速路系统的通行效率已经被广泛证实。这其中主要的控制方法包括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和主线速度引导控制两种形式。目前针对这两种控制方法的研究中大多存在适用条件不明确、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本文将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与主线速度引导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对匝道控制算法、速度引导控制方法、宏观交通流模型及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提出了基于MPC的快速路入口匝道与主线速度引导联合控制方法。本文针对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匝道控制算法ALINEA算法及其改进扩展算法进行了包括优缺点、适用性等方面的系统性总结,为实际工程实践中匝道控制算法的选取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针对ALINEA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升了算法在匝道排队控制时的有效性及多车道情况下算法的合理性。在速度引导控制方面,本文首先总结了两种主流的速度引导控制方法,并针对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速度引导控制进行了速度引导控制的敏感性分析,得出速度引导控制在不同受控车辆比例下与交通效率及交通安全水平的关系,并从定量的角度以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水平为指标研究了速度引导控制在交通需求层面的适用条件。针对METANET快速路宏观交通流模型,本文从入口匝道与主线速度引导联合控制对模型的影响入手,改进了模型结构使其更适合表达联合控制下的交通流状态,并基于METANET模型以改进ALINEA算法为基础,设计了基于等待时间聚类的动态匝道控制方案。最后以改进METANET模型为基础模型建立了MPC联合控制模型,通过遗传算法NSGA-Ⅱ求解控制模型。通过VISSIM、MATLAB等软件的配合以深圳市北环大道全长7.1公里的路段作为仿真路段,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法能有效提升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水平。(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卫卫,张尚伟,王江兰,袁涛[4](2018)在《基于AD-ALINEA的入口匝道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AD-ALINEA与匝道排队长度相结合的匝道控制方法。在AD-ALINEA基础上,兼顾入口匝道排队长度对整体路网交通的影响,将匝道调节率取为AD-ALINEA和排队控制所计算出的调节率的最大值。通过元胞传输模型对ALINEA、AD-ALINEA及本文新方法进行仿真,并对叁种方法的主路下游流量及匝道排队长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够明显降低匝道排队长度,又能保证主路下游流量,同时兼顾了整体路网的效率与公平。(本文来源于《山东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彭亚成[5](2018)在《车联网环境下高速公路单点入口匝道的优化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上升,越来越高的交通出行量与有限的道路通行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与此同时,大规模建设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时代已经过去,为了缓解交通供需失衡问题只能通过提高交通设施的运营管理水平。美国、日本与欧洲部分国家于上个世纪末先后提出了智能运输系统的概念旨在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有效的管理措施满足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车联网作为智能运输系统发展的前沿技术被应用于解决交通拥堵、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中。高速公路的入口匝道控制问题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学者们热衷于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来缓解匝道段拥堵,减少通行延误。通过车联网系统高速公路管理者可以更为迅速高效的对入口匝道及上下游的车辆进行管控,但是目前对车联网环境下高速公路入口匝道的控制方法研究并不深入。基于此,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单点入口匝道,以车联网环境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不同的控制方法在该环境下的表现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首先,本文设计了车联网环境下入口匝道控制系统框架。我们分析了车联网环境对高速公路入口匝道控制系统的实际需求,根据需求提出对应的物理框架与逻辑框架。整个入口匝道控制系统以匝道汇入控制中心、车载单元与路侧单元作为信息传输的节点,以无线通信网络作为媒介保证了车车/车路之间的信息交互。其次,本文尝试模拟车路协同环境下车辆的行驶行为。合理的驾驶模型选用是车联网环境仿真的前提。本文通过对已有交通模型的分析,选定了能较好体现智能网联车辆行驶行为的模型,通过SOGA算法中对其中的参数进行了标定。在此基础上利用VISUAL STUDIO平台对VISSIM仿真平台进行二次开发,为之后动态控制匝道入口处车辆做铺垫。再次,本文在搭建的仿真平台中比较了不同匝道控制方法的优劣。在不同的仿真场景下我们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得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在车联网中的表现,通过对仿真结果的深入分析确定更适用于车联网环境的匝道控制策略。最后,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8-28)
王艳丽,王玲,吴兵,李林波[6](2018)在《基于仿真的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实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剖析快速路入口匝道定时、感应控制方法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仿真软件VISSIM,给出了快速路入口匝道定时控制、感应控制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结合具体的道路交通数据,给出了实验设计的案例,结合实验结果对两种控制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给出了控制实验的应用效果。该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复杂的交通实际和交通科技的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8年08期)
覃林[7](2018)在《考虑排放的城市高架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城市主干道的一部分,快速路承担了较大的交通运输负担,随着城市车辆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快速路交通状况日益恶化,尤其在匝道入口合流区,当匝道由车辆汇入主路时,导致主路车辆不可避免地刹车减速甚至停车怠速运行,不仅导致快速路拥挤,同时还导致车辆的尾气排放剧增,其中的HC、CO和NO_X等有毒气体更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缓解交通压力,提高车辆运行效率,保证快速路的效益得到最大发挥,同时又降低车辆尾气污染物排放量。论文在分析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利用模型预测控制理论中的动态矩阵控制(DMC)算法对匝道进行控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以成都市二环路高架快速路桃蹊路入口匝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高架主路的道路特性及合流区交通流特性,分别从宏观交通流角度和车辆微观运行角度研究了车流特性及车辆运行工况;推导了入口匝道交通流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入口匝道的交通流增广模型,将匝道抽象成为数学模型以便于后文的研究。第二,选取了合适的控制策略,研究了DMC控制理论。利用传递函数描述了入口匝道系统,并将其作为预测模型,利用MATLAB对该模型进行阶跃响应试验,得到了匝道系统的阶跃响应系数;以匝道进入主路车流为控制输入,合流区交通流密度作为控制输出,研究了快速路交通评价指标,选取了交通角度的期望轨迹值,利用MOVES对HC、CO和NO_X等排放因子与速度关系进行研究,并综合交通角度确定了最终期望轨迹值;通过控制参数的讨论与设定优化控制模型,利用MATLAB对控制器性能做测试,验证控制器的性能是否达到最佳,结果表明控制器稳定性好,跟踪性好,期望轨迹值发生变化时依然能有效控制输出。第叁,搭建了仿真实验平台,设计了仿真实验方案,对比了实验结果。首先利用实际调查所得的交通参数对VISSIM进行参数标定使得仿真更加接近实际场景;基于MATLAB强大的矩阵处理能力和丰富的仿真工具箱,利用MATLAB对VISSIM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DMC控制在匝道控制的应用;设计了无控制、定时控制、ALINEA控制和DMC控制等四种仿真情景以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DMC控制与ALINEA和定时控制相比,无论是交通还是排放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改善。(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程宏飞[8](2018)在《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的协调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交通需求急剧增长,快速路入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区域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频发。当入口匝道车流无法及时汇入快速路主线,而衔接交叉口车流却持续驶入匝道时,极易导致入口匝道车辆排队溢出,并造成衔接交叉口关联出口道的车辆囤积,影响区域内交通流的正常通行。本文在快速路入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启发式协调控制方法和优化协调控制方法,以缓解该区域的交通拥堵状况。通过设置衔接交叉口排队长度约束、绿灯时间约束以及入口匝道排队长度约束条件,结合限制交叉口流量驶入匝道并增加匝道流量驶入主线的协调策略,建立入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的启发式协调控制模型。当入口匝道出现较长排队时,减少交叉口关联相位绿灯时间,采取限制流量驶入匝道策略;当匝道排队趋于最大容量时,减少匝道驶入量的同时,约束匝道最小调节率阈值,采取增加匝道流量驶出的策略。以上协调策略,在确保衔接交叉口正常通行的同时,可较好的缓解入口匝道的排队拥挤并避免排队溢出。在元胞传输模型理论的基础上,设置交叉口信号控制参数与匝道控制参数,结合入口匝道衔接交叉口区域特性分析,建立该区域的交通流模型并验证其合理性。由交通流模型获取交通评价指标,以入口匝道和衔接交叉口车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函数,以绿灯时间、周期时长、排队长度及主线交织区通行能力为约束条件,建立优化协调控制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求解信号配时参数和匝道调节率参数。通过设计优化协调控制流程,由优化控制参数更新区域交通流状态,实现优化协调控制与交通流模型的双向联系。基于优化协调控制,在降低衔接交叉口车辆延误的同时,能够延缓入口匝道排队产生并加快其排队消散,改善区域交通流运行状态。以徐州市城东大道快速路入口匝道及衔接交叉口(城东大道与振兴大道)为实例背景,应用MATLAB与VISSIM软件搭建仿真平台实现启发式协调控制方法,应用MATLAB软件建立交通流模型并实现优化协调控制方法,利用历史早高峰交通量数据,以匝道流入量、排队长度、车均延误为指标,评价协调控制方法的应用效果。仿真结果表明:相比无协调控制,启发式协调控制因限制8.27%的流量驶入匝道,致使衔接交叉口排队长度增加0.16%,车均延误增加2.59%,但入口匝道排队长度减少5.34%,车均延误减少4.46%;优化协调控制动态优化信号配时减少衔接交叉口车均延误7.64%,通过减少9.28%的匝道驶入量,以交叉口排队长度增加9.16%为代价,入口匝道车均延误减少55.92%,排队长度减少63.20%。同时,相比启发式协调控制存在调节过渡和调节震荡的不足,优化协调控制则更为精准高效。(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3-01)
卢明宇,唐志华[9](2018)在《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传感器的控制——以合肥市金寨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路不同于传统城市道路,有其独特的控制和管理方式,如何将快速路和传统城市道路结合在一起,将各自的最大功能发挥出来,是目前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任务,因此,合理的出入口设计和控制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合肥市金寨路为例,通过感应器的设置设计一套适合的入口控制方案,该设计结合快速路和匝道口的结构,能保证车辆安全通行,避免快速路交通瘫痪。(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夏泽民[10](2017)在《基于CAM的城市快速路多入口匝道协调控制信号施加策略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协调控制作为城市快速路管控的基本手段,其首要任务是信号协调施加策略:在具体状态下,多大范围内施加管控信号。因为城市快速路的相对封闭性,使拥堵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上游受影响路段车辆可供选择的路径有限,影响范围会更广,特别是上下班等交通需求较高时段。除特大交通事故等实施封路,一般情况下,若对交通拥堵不予理睬或缩小处理范围,使车辆不能迅速通过,可能造成长时间大范围的拥堵;而若过分扩大管控范围,使得大量车辆转移到城市一般道路上,造成城市一般道路区域更加拥堵,这不是交通管理的目的,而目前一般连续交通流道路协调控制研究不涉及控制信号施加策略。基于此,本研究将城市快速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驾驶员各状态下心理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各状态下驾驶行为调整和路径可能改变的概率分布,建立城市快速路协调控制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on Model,CAM),对拥堵点上游实施不同入口匝道控制信号策略下的交通流特性进行仿真,确定最优施加策略,为交通管控提供参考。主要工作可概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快速路交通系统分析。详细描述城市快速路的系统构成和特点,同时分析环境因素对快速路影响,总结城市快速路交通需求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规律,探究不同交通状况下城市快速路的交通流特性以及司机的驾驶行为。(2)城市快速路司机驾驶行为调查分析。设计并采用SP(Stated Preference survey)调查问卷方法,获得司机对城市快速路出现各种交通状况的反应,确定各交通状态下驾驶行为调整和路径可能改变概率分布。(3)城市快速路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建立。在对称双车道(Symmetric two-lane Nagel-Schreckenberg,STNS)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建立能精确描述驾驶行为,特别是拥堵状态下的城市快速路协调控制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拥堵点上游实施不同入口匝道控制信号策略的交通流特性进行仿真。(4)不同需求下分别采用多入口匝道协调控制信号施加策略对道路流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入口匝道协调控制作为城市快速路管理的基本手段,只有针对不同需求和状态采取不同的控制信号施加策略,才可最大限度降低交通拥堵影响,从而实现提高道路实际通行能力。(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7-12-01)
入口匝道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文结合实测路段的数据进行了相关整个控制策略的检验与讨论,研究区域与城市交通宏观调控、交通拥挤常态化优化、关键路段与关键节点疏解、时间与空间分布在线监测的协同联动技术手段,通过管控层和执行层最终落实到对高、快速路交通流交通事件,交通运行的状况的检测,应急指挥,与多平台的协同关联等方面的实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入口匝道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董开帆,封春房,李标.入口匝道和可变限速协调控制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9
[2].陈乙周.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系统与交通诱导协同管控技术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
[3].孙艺宸.基于MPC的快速路入口匝道与主线速度引导联合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4].王卫卫,张尚伟,王江兰,袁涛.基于AD-ALINEA的入口匝道控制方法[J].山东科学.2018
[5].彭亚成.车联网环境下高速公路单点入口匝道的优化控制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8
[6].王艳丽,王玲,吴兵,李林波.基于仿真的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实验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
[7].覃林.考虑排放的城市高架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8].程宏飞.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的协调控制[D].东南大学.2018
[9].卢明宇,唐志华.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传感器的控制——以合肥市金寨路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8
[10].夏泽民.基于CAM的城市快速路多入口匝道协调控制信号施加策略仿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