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音乐可视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玩转音乐》,音乐素养,音乐实践活动,可视化
音乐可视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英[1](2019)在《音乐“可视化”表现课程的资源开发与建构——以小学音乐趣味读写课程《玩转音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素养的形成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的特征,音乐表现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基础,基于小学生认知规律与年龄特点,对于音乐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角色、联觉、空间等具体的、显性的音乐表现与实践过程得以感知和内化,并在音乐思维过程中发展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因此开发以儿童为中心的动静架构、多维同构、经验建构、审美宏构的音乐课程,能够进一步丰富音乐课程资源、显化思维过程、拓宽学生的音乐表现途径,更好地发挥音乐的育人价值与功能。音乐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本文来源于《音乐天地》期刊2019年09期)
汤美灵[2](2019)在《有效结合柯达伊教学法将小学音乐视唱练耳“可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小学音乐教育分为两个学段,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虽然定位为"唱游课",但同样离不开视唱练耳教学。枯燥的节奏和音高训练会使音乐课堂失去趣味。找到有利于孩子心理、生理的音乐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应关注的课题。本文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视唱练耳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如何结合柯达伊教学法将小学音乐视唱练耳"可视化",在以歌唱为主的同时,孩子能够通过柯达伊教学法更好地学习视唱练耳,感受音乐学科的魅力。(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16期)
李明[3](2019)在《论《西方音乐史》基础知识逻辑框架体系可视化建构的必要性——以古希腊时期的音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长期的《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可以发现高校的音乐学院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对《西方音乐史》这类理论性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本身的枯燥、缺乏趣味性等。然而,这类课程对于音乐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却又是无可争议的,这就使得许多国内外学者们不得不试图从各个方面去解决这些问题。以逻辑框架图的形式代替纯文字性的叙述,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还可以让知识体系一目了然。本文,就将从各方面去论证西方音乐史基础知识逻辑框架可视化建构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24期)
王秀秀[4](2019)在《浅谈体态律动与“可视化”相结合下的小学音乐课堂》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听是一切音乐的基础。因年龄特点,小学生听到喜欢的旋律经常会随着音乐手舞足蹈,在音乐课堂上,我们从"可视化"欣赏入手,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提高感受、体验和听音乐的能力,将音乐从听觉转化为视觉,然后将视觉转化为节奏。通过身体运动感受音乐,发展想象力和丰富情感,使儿童的精神生活、身心得到更大的满足和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24期)
郭亦君[5](2019)在《音乐可视化艺术发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与影像的结合被称为音乐可视化艺术,是新时代艺术发展下的突出表现。本文将根据音乐艺术与影像艺术的融合,对音乐可视化发展及用途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9年08期)
韦岗,曹燕,王一歌,赵明剑[6](2019)在《计算机音乐可视化表征谱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MIDI作为一种通用的计算机音乐格式,指定了每个音符的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信息,能被计算机理解和编辑。人类听众能听到MIDI音乐,但无法像面对五线谱、简谱一样看到相应的"乐谱"。简谱因其简单而被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标记,可明确地表征音高,但对音长和音强的描述不直观。五线谱主要针对音乐专业人士,普通大众不易入门和视唱。本文结合简谱与五线谱的优点,设计一种与MIDI相对应的乐谱——鸟然谱,实现MIDI音乐的可视化表征。(本文来源于《现代信息科技》期刊2019年14期)
李艳霞[7](2019)在《浅谈小学音乐可视化教学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的发展带给我们的便利体现在方方面面,如交通、教育、医疗等等。可视化是将一些电脑数据转化成能够呈现出图像的一项技术和方法。小学音乐可视化教学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音乐。(本文来源于《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期刊2019年06期)
孔靖雯[8](2019)在《巴赫《哥德堡变奏曲》音响版本的速度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哥德堡变奏曲》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时期创作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它几乎涵盖了巴洛克时期所有器乐曲体裁,在巴赫的音乐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受器乐制造行业发展的影响,巴洛克时期盛行的大键琴,无法像现代钢琴一样可通过触键力度自行调节音量,所以无论是作曲家的一度创作,还是演奏家的二度创作,该时期音乐作品的表现力过多是通过与时间直接相关的节奏和速度来体现。或是出于对原作音乐风格的考虑,现代演奏家们即使是在现代钢琴上演奏此类音乐,力度的变化也会有所控制,所以对于演奏巴洛克时期音乐来说,把握速度是关键。另外针对《哥德堡变奏曲》的演奏速度来说,巴赫仅在变奏25中标识过一个音乐术语,所以演奏此作品,除了篇幅长、难度大以外,更为棘手的是对速度的宏观和微观把握。《哥德堡变奏曲》自20世纪被挖掘以来,国内外许多钢琴演奏家都勇攀高峰,录制了不同版本。本文选取了叁位不同时期不同国籍的钢琴演奏家录音版本,立足于音乐表演艺术理论的视角,借助音乐可视化的手段,从速度这一音乐表演的重要维度出发,用实证的方法,对叁个音响版本进行宏观和微观对比。总结叁位演奏家在演奏时所表现出的速度同一性规律,对学习演奏此作品以及巴赫相关作品有着现实指导意义;归纳叁位演奏家的速度差异性特点,对探索演奏家个人演奏风格和演奏速度偏好提供了实践性依据;另外,本文利用音乐可视化的技术,将音响版本进行图谱制作后再进行直观对比,也为音响版本对比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范例。论文主要分为音响版本的选择、音响版本对比和对比结果分析叁大部分,首先对叁个音响版本进行介绍,从音响版本的选择、演奏家概述到版本的时长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对叁个音响版本进行宏观和微观对比,宏观对比中把作品分为咏叹调、大调变奏和小调变奏,将作品各个部分依次进行速度曲线图制作,观察曲线呈现的宏观规律特点,而后以速度曲线波动最大的小调变奏为例进行IOI曲线图制作,分析音响版本的微观速度特征;随后将以上对比结果按照同一性和差异性进行归类,同一性即为叁者速度处理的共性,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叁者的演奏风格,最后对正文中对比时所借助的音乐可视化技术进行分析与思考,对音乐可视化技术的利弊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陈述。(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纪刚[9](2019)在《我国高等教育音乐学科学术焦点可视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图谱(或者称科学知识图谱、知识域可视化)是以科学文献知识为对象,显示学科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和特征,主要是对文献和文献内容的知识单元进行可视化[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简表(国家标准GBT13745-2009),艺术学(学科代码760)作为一级学科,下设艺术心理学、音(本文来源于《音乐生活》期刊2019年05期)
李红青,张霄洁[10](2019)在《少数民族音乐演绎对民族文化的可视化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音乐同民族传统文化休戚相关,民族文化的精髓涵养着民族音乐的内在审美与外在旋律。镶嵌于民族传统仪式中的音乐演绎折射着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或相伴于宗教祭祀中,或勾勒于民族群体的社会生产中,使民族音乐寓于传统文化当中。民族音乐成为承载民族文化的必然载体和有效形式。因此,统筹民族音乐、透析民族音乐背后的文化蕴含,构建民族音乐演绎中民族文化的可视化,是发展民族音乐的时代性转变。(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音乐可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小学音乐教育分为两个学段,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虽然定位为"唱游课",但同样离不开视唱练耳教学。枯燥的节奏和音高训练会使音乐课堂失去趣味。找到有利于孩子心理、生理的音乐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应关注的课题。本文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视唱练耳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如何结合柯达伊教学法将小学音乐视唱练耳"可视化",在以歌唱为主的同时,孩子能够通过柯达伊教学法更好地学习视唱练耳,感受音乐学科的魅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音乐可视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英.音乐“可视化”表现课程的资源开发与建构——以小学音乐趣味读写课程《玩转音乐》为例[J].音乐天地.2019
[2].汤美灵.有效结合柯达伊教学法将小学音乐视唱练耳“可视化”[J].北方音乐.2019
[3].李明.论《西方音乐史》基础知识逻辑框架体系可视化建构的必要性——以古希腊时期的音乐为例[J].艺术品鉴.2019
[4].王秀秀.浅谈体态律动与“可视化”相结合下的小学音乐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9
[5].郭亦君.音乐可视化艺术发展探讨[J].当代音乐.2019
[6].韦岗,曹燕,王一歌,赵明剑.计算机音乐可视化表征谱设计[J].现代信息科技.2019
[7].李艳霞.浅谈小学音乐可视化教学措施[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
[8].孔靖雯.巴赫《哥德堡变奏曲》音响版本的速度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19
[9].刘纪刚.我国高等教育音乐学科学术焦点可视化分析[J].音乐生活.2019
[10].李红青,张霄洁.少数民族音乐演绎对民族文化的可视化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