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县第二小学551600
摘要:在数学学习中,小学数学是一个既基础又有一些思维含量的数学等级。数学学习就像是盖房子一样,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保证以后的知识稳固扎实。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很多人都会觉得四年级是一个分界线,学习好的学生越来越好,学习差的学生越来越跟不上。其实是因为,四年级开始,教学有了更新的知识内容和结构。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跟上,而能力弱一点的学生会越来越吃力,逐渐被淘汰,形成了两极分化。小学作为人生打基础的阶段,数学学科的学习思维要在这个阶段给学生进行教授,只有从小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在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大学时期学起数学来才能思考得更全面、更快、更完善。
关键词:浅议发挥小学数学高年级优生导学
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时期,班级里一般会出现两极分化,学习较好的同学一路前进,而学习不好的同学越来越跟不上教师和同学们的脚步,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动力,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低。但是作为教师和家长,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就落在了队尾。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学习较好的同学帮助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呢?以下有几个方法: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发挥班级座位作用
对于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怎样让学生的学习程度能达到最好,也只有学生自己知道。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对于学习的习惯,不能一味地肯定也不能一味地批评。同时,在班级里,除了教师充当着教学者的作用,学生们也可以是小老师。教育大家孔夫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学生们也可以和自己身边学习成绩好、符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同学进行请教。这样,学生在和别人交往交流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到自己不会的知识。教师毕竟不是任何时候都在学生的身边,但是学生的同桌,好朋友等都是在教室里的,所以当教师不在的时候,这些学生就自然而然成了请教的对象。比如在进行《立体图形》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学生根据教师放映的幻灯片回答:“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之后教师出示圆锥体,让同桌两两为一组,互相讨论圆锥体有哪些特征。当学生讨论后,会得出一个最完整的答案。这使得学习较差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能把学习好的同学的思维和知识也收获一些。
二、注重优生和被助对象的思维方式,因材施教,互补学习
现代教育要求老师们既要尊重学生个性上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又要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教师教学能实现因材施教,其实是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一种提高。教师要以学生作为出发点,通过评估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做出适合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需要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学科,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和兴趣都不尽相同,而老师就应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为学生辅导。自从千百年前教师鼻祖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这个观念在现代教育机制中正在逐渐完善。比如在进行《分数应用题》的讲课中,教师可以让两个平时性格不同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比如一个学生总是丢三落四,读题也总是丢掉关键词,导致结果出现错误,而另外一个学生读题细致,正好克服了上一个同学的缺点。这样两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正是最合适的。题目为: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这时,两个学生经过讨论和研究,在做题认真细致的同学带领下,两个学生就都可以做出正确的答案了。
三、给优生敲警钟,给差生多一点偏爱
当学生对于某一门学科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成就,学生会产生骄傲的心理。这样的心理,难免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掉以轻心,认为自己学得好,老师讲课也不用听了。但是,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是不能丢失的,数学学科是链条式的,一旦中间有哪些地方脱节,学生在学习时候就比较难跟上了。所以教师在学生有这样的心理之前就要给他们敲警钟,让学生警惕起来,不要放松学习。而学习较差的学生,本身在对自身的认可度上也许没有优生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导致自己破罐子破摔。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对于差生有所偏爱。比如,讲题的时候,细致地讲,而不是只讲解题思路,一步一步地带着差生走。并在需要帮助的学生身边安排学习好的学生,在学习环境上改变他们,让差生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可问。比如在进行《折线图的绘制》这节课时,教师提问:“绘制折线图的步骤是怎样的?大家讨论并自己试一下。”学生们自行成立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最终得出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虽然学生都是在同一个教室进行学习,但是难免会有优劣之分。教师要利用好资源,不浪费每一个学习好的学生,让大家在平常上课的时候讨论着学习,互帮互助,争取成功贯彻优生导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竺仕芳《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学术期刊,2013年第一期。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学术期刊,2016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