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食货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杜佑,食货典,历史观,经济史观
食货典论文文献综述
刘鹏程[1](2011)在《《通典·食货典》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典·食货典》是留存至今一部较早的经济制度史着作,开启了史学新体例。前人对《通典》的研究多从整体上对其进行价值界定,鲜有对《食货典》的专题研究。本文在前人对《通典》研究的基础上,从史学史的角度,致力于《食货典》专题研讨,力求从历史观、史学贡献、史学方法叁个方面,解读《食货典》的史学价值和杜佑的史学思想。在历史观上,本文从《食货典》梳理了叁个层面。首先,突出的表现为朴素的唯物史观。在认识和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问题上,重视人类社会自身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总结,亦即重视“人事”活动的历史总结,立足于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借鉴史学的思想。其次,杜佑重视社会经济的历史观十分突出。杜佑将《食货典》置于全书之首,并且明确表达了重视“足衣食”的历史观,显示其对于经济基础与国家(即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一种自觉认识,这是进步的历史观,是继承管子、司马迁等政治家、史学家之后,在历史学领域重视经济的朴素唯物史观的表现。再次,体现了重视人口(生产力)和土地(生产资料的主要资源)的经济史观。在史学贡献方面,《食货典》编纂了中国古代经济制度通史,体现了古代史学新贡献。本文重点论述《食货典》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线索。土地,是封建国家最大的资源,是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是重要的生产力资源。土地和人口是经济基础领域两项重大的经济成分,《食货典》记载了这方面的重要内容,留下了第一部中国土地制度史和第一部中国人口史。《食货典》同时总结了社会经济领域其它各种重大经济专题,例如税赋、货币、交通、盐铁、榷酤等,为农业、手工业、财政赋税、货币、建置“常平、义仓”等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不仅提供了历史的镜子,也留下了“第一部中国古代赋税史”和“第一部中国钱币史”。清代“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中,创“政书”类,首列杜佑《通典》,亦即被视为新的“政书体通史”的着述形式;此外,在史料学上也有重要贡献。在史学方法方面,重点论述了《食货典》史法方面的鲜明特色。述论结合;撰、注兼用;详近略远;以类相从、分卷撰述、纵向贯通等灵活多样的史法,为《通典》及其《食货典》带来了翅膀,得以传世行远。(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1-05-01)
陈巧凤[2](2009)在《唐五代食货典、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宋之际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反映在学术领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关于各种经济门类的着述大量涌现。唐五代时期编成了《晋书·食货志》、《隋书·食货志》、《通典·食货典》、《旧唐书·食货志》等四部重要的经济史着述,它们记载了自东汉至唐朝近900年的社会经济状况及经济制度沿革,是我们今天研究这段历史中经济发展演变最重要的史料,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不仅如此,它们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的编撰价值也不可忽视。对唐五代时期的食货典志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论文以唐五代时期编成的四部经济史着述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它们在我国经济着述的编撰历史上以及经济史观的发展上分别做出的突出贡献。我们对四部经济史着述分章进行研究:首先研究初唐时期修成的《晋书·食货志》和《隋书·食货志》;其次研究中唐时期杜佑编撰的《通典·食货典》;最后研究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食货志》。对每一个历史时期修成的食货典、志,我们分节从其编撰背景、编撰特点、经济史观叁个方面展开论述。从“食货”的地位、编撰体例、“食货”范围、取材特点等四个方面论述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史着述的编撰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从食货典、志中体现出来的对人事的关注程度、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经济上的“以史为鉴”等方面探讨编撰者的经济史观。通过上述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唐五代食货典、志在编撰上呈现前后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表现为对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刻、对“食货”范围的界定越来越全面、编撰体例越来越完善;从这些食货典、志中也体现出唐五代史家的经济史观也在不断演进,表现为对人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关注、一脉相承地坚持从历史上的经济盛衰中寻求借鉴、前后一致地主张实行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总之,唐五代食货典、志的编撰思想对后代史家编撰食货典、志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徐大英[3](1994)在《从《通典·食货典》看杜佑富国安民的经济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通典·食货典》看杜佑富国安民的经济思想徐大英杜佑编撰的《通典》,详细记述了历代与治国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典制法令,各种评论,以及作者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博取五经群史及汉魏六朝人文集奏疏之有稗得失者,每事以类...(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4年03期)
曾贻芬[4](1981)在《《通典·食货典》与正史《食货志》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典·食货典》主要取材于正史食货志,但它并不是简单地照抄,而是根据阐明问题的需要,有所增删,而这种增删正是开启杜佑思想的钥匙。现用汉以来的田制为例,比较诸正史食货志与《通典·食货典》的异同,说明《通典·食货典》利用编纂史料反映编撰者思想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史学史研究》期刊1981年03期)
食货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唐宋之际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反映在学术领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关于各种经济门类的着述大量涌现。唐五代时期编成了《晋书·食货志》、《隋书·食货志》、《通典·食货典》、《旧唐书·食货志》等四部重要的经济史着述,它们记载了自东汉至唐朝近900年的社会经济状况及经济制度沿革,是我们今天研究这段历史中经济发展演变最重要的史料,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不仅如此,它们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的编撰价值也不可忽视。对唐五代时期的食货典志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论文以唐五代时期编成的四部经济史着述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它们在我国经济着述的编撰历史上以及经济史观的发展上分别做出的突出贡献。我们对四部经济史着述分章进行研究:首先研究初唐时期修成的《晋书·食货志》和《隋书·食货志》;其次研究中唐时期杜佑编撰的《通典·食货典》;最后研究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食货志》。对每一个历史时期修成的食货典、志,我们分节从其编撰背景、编撰特点、经济史观叁个方面展开论述。从“食货”的地位、编撰体例、“食货”范围、取材特点等四个方面论述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史着述的编撰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从食货典、志中体现出来的对人事的关注程度、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经济上的“以史为鉴”等方面探讨编撰者的经济史观。通过上述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唐五代食货典、志在编撰上呈现前后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表现为对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刻、对“食货”范围的界定越来越全面、编撰体例越来越完善;从这些食货典、志中也体现出唐五代史家的经济史观也在不断演进,表现为对人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关注、一脉相承地坚持从历史上的经济盛衰中寻求借鉴、前后一致地主张实行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总之,唐五代食货典、志的编撰思想对后代史家编撰食货典、志产生了重大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食货典论文参考文献
[1].刘鹏程.《通典·食货典》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1
[2].陈巧凤.唐五代食货典、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徐大英.从《通典·食货典》看杜佑富国安民的经济思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4].曾贻芬.《通典·食货典》与正史《食货志》比较研究[J].史学史研究.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