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谐振型逆变器论文-褚恩辉,李思,张化光

负载谐振型逆变器论文-褚恩辉,李思,张化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负载谐振型逆变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相逆变器,负载自适应换流控制,零电流开关,零电压开关

负载谐振型逆变器论文文献综述

褚恩辉,李思,张化光[1](2019)在《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和负载自适应换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一种结构简单、高效、低电压应力的软开关逆变器,该文提出一种新型谐振直流环节叁相逆变器和负载自适应换流控制。其换流回路避免了2个大的分裂电解质电容,并且无耦合电感,可简化电路的分析与计算。通过换流开关控制换流电路,使逆变器的主开关管能完成零电压零电流开通和准零电压关断,换流开关能完成准零电流开通和准零电压关断。另外,与定时间控制相比,负载自适应控制可动态调节每个开关周期内换流开关管的开关时间,可以提高效率和直流母线电压利用率。逆变器主开关管和换流开关管具有相同且固定的开关频率,主开关管和换流开关管电压应力均等于逆变器的输入直流电压。对逆变器的负载自适应控制、软开关谐振过程进行研究,分析逆变器谐振参数的设计方法,设计10kW实验样机并完成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邓朝昀[2](2016)在《LLC负载超高频感应加热电压型谐振逆变器并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感应加热电源由于其独特的优点应用十分广泛,由熔炼、铸造等传统行业逐渐扩展到半导体的区熔提纯、光纤制造及化学合成等新兴行业,开发加热功率集中、加热快的超高频、大容量感应加热电源渐渐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也是科研人员在近阶段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以LLC负载超高频电压型谐振逆变器并联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LLC负载超高频感应加热电压型谐振逆变器并联运行中,串联不同电感时逆变器的工作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探究串联电感不同时逆变器换流角度以及LLC品质因数的变化;对逆变器输出电压存在差异时换流角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输出功率的变化。并讨论不同因素下超高频感应加热电源模块的环流问题,重点分析逆变器串联电感不同时对环流的影响,分别对不同情况下的环流仿真进行了理论分析。为了尽可能减小逆变器串联电感不同时环流的影响,设计了DC-DC电路控制逆变器输入电压的方法进行均流,完成相关硬件电路设计与调试,运用VHDL语言编写相关模块程序,在QuartusII 9.0进行电流闭环仿真验证,最后搭建了基于FPGA的LLC负载超高频电压型谐振逆变器并联实验样机,验证了理论和设计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6-03-01)

张智娟,邓朝昀[3](2015)在《LLC负载超高频谐振逆变器并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LLC负载1 MHz超高频感应加热电压型谐振逆变器并联运行中,串联不同电感时逆变器的工作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探究逆变器换流角度以及LLC品质因数的变化,对逆变器输出电压存在差异时换流角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得出1 MHz的电压型谐振逆变器在存在电感差异、电压差异时换流角度是较小的,可以保证逆变器工作在小感性换流状态。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5年05期)

于月森,年长春,解光庆,刘志远,贾娜[4](2014)在《负载不对称叁相串联谐振逆变器电流平衡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对叁相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功率传输的有效控制,对一次侧采用串联谐振逆变器的叁相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基于PR控制器可有效实现对某一频率的正弦信号进行跟踪控制,针对负载不对称工作模式下叁相电流不平衡导致功率传输控制困难问题,在??坐标系中采用PR控制器,对一次侧叁相电流进行电流平衡控制。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PR控制器能够对叁相串联谐振逆变器的负载电流进行追踪控制,较好地解决叁相电流不平衡问题,为叁相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功率传输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张智娟[5](2013)在《LLC负载电压型谐振逆变器并联的阻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逆变电源容量的提高常采用多管并联或负载侧高频变压器并联的方式来实现,而负载采用电感电容串并联(LLC负载)形式的多个电压型谐振逆变器的并联,可以有效提高电源输出功率。针对LLC负载多个电压型谐振逆变器并联电路,对其进行稳态阻抗分析,通过仿真分析给出最大输出功率时的最佳匹配电感比与并联逆变器个数比例(β/N比),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提高和调节电源容量、简化功率调节过程,提供有效的设计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电力科学与工程》期刊2013年09期)

王强[6](2012)在《零电压持续时间不依赖于负载电流的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逆变器的效率和性能,提出一种具有谐振直流环节的新型零电压软开关逆变器。通过在传统硬开关逆变器的直流环节添加辅助谐振单元,实现了逆变桥开关器件的零电压软开关动作。其辅助谐振单元中,只有2个辅助开关器件,控制相对简单,零电压持续时间不依赖于负载条件,而且电路中避免了使用大电容,没有中性点电位的变化问题。对其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给出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等效电路图和软开关的实现条件。制作一个10 kW的实验样机,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该软开关逆变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刘教民,李建文,王震洲,孙伟[7](2010)在《电流型谐振逆变器负载调频调功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简化负载为CLC的电流型逆变器电路得到负载等效电路图,分析负载参数间电压、电流的关系,以及功率、负载谐振频率的关系,采用一种全解析的方法,推导出调整功率的公式。利用VBA开发出一套计算负载参数的小软件,以方便工程上对不同输出功率负载参数的设计。利用Matlab绘制了相应的负载曲线,理论证明了负载电压电流的关系。最后经由实验验证了通过改变负载参数和谐振固有频率,可以实现功率调节,与软件计算结果相符。(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0年10期)

李宏,贺昱曜,王崇武[8](2010)在《一种全桥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谐振频率跟踪和输出功率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全桥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的谐振频率跟踪和输出功率调节问题,分析了全桥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6种工作状态下负载阻抗角、移相角和直流母线电流的关系,给出了直流母线电流极性平均值与逆变器工作频率、移相角、电路参数的关系式和逆变器输出功率表达式,提出了基于直流母线电流极性平均值u的频率跟踪及功率控制方法。由于移相角等于零时u最大值U对应于谐振频率,用U作为参考信号,u作为反馈信号,得到逆变器谐振工作频率,周期性使移相角为零,实现了谐振频率跟踪;由于逆变器工作于谐振频率时,输出功率只与移相角有关,所以用给定功率P*作为参考信号,输出平均功率P作为反馈信号,得到逆变器的移相角,实现逆变器的输出功率控制。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李宏,王崇武,焦振宏[9](2010)在《基于直流母线电流极性平均值的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谐振频率跟踪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当负载参数变化时必须同步改变逆变器工作频率以适应负载变化来获得最大输出功率。通常采用锁相环技术完成谐振频率跟踪,需要同时测量逆变器输出电压和负载电流,电压、电流测量延迟时间的差异会造成频率跟踪误差。为了消除频率跟踪误差,文中提出了基于直流母线电流极性平均值的负载串联谐振式逆变器谐振频率跟踪方法。论文分析了逆变器直流母线电流极性信号平均值u与逆变器工作频率f及电路参数(L、C、R)关系,由于u反映了电路参数和逆变器工作频率变化,u最大值U对应于谐振频率,所以用U作为参考信号,u作为反馈信号,构成闭环谐振频率跟踪控制系统,通过比较u的变化情况,确定频率的增减,给出了频率跟踪流程,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实现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的谐振频率跟踪。(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郭艺丹[10](2009)在《串联谐振逆变器谐振回路及负载匹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超音频串联型感应加热电源为研究对象,对逆变器谐振回路及负载阻抗匹配进行了分析、研究。感应加热技术以其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在机械加工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微机技术和IGBT器件的快速发展,超音频感应加热电源成为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论文首先详细分析、比较了感应加热电源常用的串联型和并联型全桥逆变器的工作特性和优缺点,结合本项目需要,选用串联谐振逆变器。在对串联谐振逆变器几种调功方式分析的基础上,选取脉冲频率调制(PFM)作为本文的研制方案。文中对串联型感应加热电源进行了设计和对主电路所用的元器件进行了参数选择。并对谐振型逆变器负载匹配方案做了深入分析、比较,特别对变压器匹配方案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变压器的设计参数,结果表明与经验值相一致。逆变器的控制电路是直接影响感应加热装置能否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本文确定以控制芯片SG3525为核心构成的双闭环控制策略,外环调节电源的功率大小,内环则保证了感应加热电源工作在弱感性状态。文中分别对控制系统中的PI调节器和限相环节进行了设计,同时在MATLAB平台下对控制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和验证,表明设计的PFM控制系统的成本低廉,可靠性高,精度较高等优点。在常用的驱动电路基础上,设计了IGBT驱动电路并对其进来了仿真,驱动波形效果良好。针对逆变器开关损耗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对备选的缓冲电路逐一进行参数计算并仿真,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叁种缓冲电路中的功率器件和缓冲电阻的损耗,从中选择了最佳的缓冲电路。论文的最后,给出了部分试验波形,和仿真波形相对比,表明本文在理论上的研究及设计的正确性。结论中对所做的工作做了简单的总结及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09-12-01)

负载谐振型逆变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感应加热电源由于其独特的优点应用十分广泛,由熔炼、铸造等传统行业逐渐扩展到半导体的区熔提纯、光纤制造及化学合成等新兴行业,开发加热功率集中、加热快的超高频、大容量感应加热电源渐渐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也是科研人员在近阶段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以LLC负载超高频电压型谐振逆变器并联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LLC负载超高频感应加热电压型谐振逆变器并联运行中,串联不同电感时逆变器的工作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探究串联电感不同时逆变器换流角度以及LLC品质因数的变化;对逆变器输出电压存在差异时换流角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输出功率的变化。并讨论不同因素下超高频感应加热电源模块的环流问题,重点分析逆变器串联电感不同时对环流的影响,分别对不同情况下的环流仿真进行了理论分析。为了尽可能减小逆变器串联电感不同时环流的影响,设计了DC-DC电路控制逆变器输入电压的方法进行均流,完成相关硬件电路设计与调试,运用VHDL语言编写相关模块程序,在QuartusII 9.0进行电流闭环仿真验证,最后搭建了基于FPGA的LLC负载超高频电压型谐振逆变器并联实验样机,验证了理论和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负载谐振型逆变器论文参考文献

[1].褚恩辉,李思,张化光.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和负载自适应换流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2].邓朝昀.LLC负载超高频感应加热电压型谐振逆变器并联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6

[3].张智娟,邓朝昀.LLC负载超高频谐振逆变器并联特性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5

[4].于月森,年长春,解光庆,刘志远,贾娜.负载不对称叁相串联谐振逆变器电流平衡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14

[5].张智娟.LLC负载电压型谐振逆变器并联的阻抗分析[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3

[6].王强.零电压持续时间不依赖于负载电流的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

[7].刘教民,李建文,王震洲,孙伟.电流型谐振逆变器负载调频调功方案[J].电力电子技术.2010

[8].李宏,贺昱曜,王崇武.一种全桥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谐振频率跟踪和输出功率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0

[9].李宏,王崇武,焦振宏.基于直流母线电流极性平均值的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谐振频率跟踪方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

[10].郭艺丹.串联谐振逆变器谐振回路及负载匹配的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9

标签:;  ;  ;  ;  

负载谐振型逆变器论文-褚恩辉,李思,张化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