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安徽省阜南县人民医院236300
摘要:目的研究对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取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6例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组患者接受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共发生7例,其中感染发生4例,心脏穿孔发生1例,电极脱位发生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4%;观察组并发症共发生2例,其中感染和电极脱位各发生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效果
房室传导阻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内科疾病,发病率较高,急性期重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先兆[1]。以往临床治疗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手段是传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该治疗方式具有较低的脱位率,治疗效果较佳,但易对患者的左右心室收缩造成干扰,对患者的心脏泵血功能造成严重损害,严重者可致死。因此,必须选取正确的心室起搏部位进行起搏治疗。本次研究应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治疗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6例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最大的74岁,年龄最小的48岁,平均年龄为(59.47±3.82)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大的72岁,年龄最小的50岁,平均年龄为(58.14±3.52)岁。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较性。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被临床诊断为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并发瓣膜性心脏病患者;(2)左心室射血的分数值小于35%的患者;(3)并发束支传导阻滞患者;(4)并发器质性心脏病患者;(5)并发心肌梗死患者。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起搏器植入,起搏器型号为美国圣犹达公司生产的DDD型,首先对患者植入美国圣犹达公司生产的1888型电极,后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在X线的引导之下循动脉鞘将心房电极送至患者的右心耳部位,后将心室电极送至患者的右心室预定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将被动固定电极放置于患者的右心室心尖处。观察组患者接受右心室间隔部起搏[2]。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的方式进行分析,计量数据均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下表1,对照组并发症共发生7例,其中感染发生4例,心脏穿孔发生1例,电极脱位发生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4%;观察组并发症共发生2例,其中感染和电极脱位各发生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2%,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讨论
房室传导阻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内科疾病,发病率较高,由人体心脏的心房与心室之间电激动发生传导异常情况,导致心脏无法进行正常的收缩而引起。根据阻滞程度的严重性,可将房室传导阻滞分为三类,即一度、二度和三度。不同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式均不相同,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无临床症状表现,易导致患者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只表现出轻微的心悸症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心绞痛和晕厥等。急性期重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先兆。根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以往临床治疗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手段是传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该治疗方式中所用到的电极导线极易被固定,具有较低的脱位率,治疗效果较佳,但是该治疗方式容易对患者的左右心室收缩造成干扰,降低左右心室收缩的同步性,进而导致心室激动顺序出现紊乱,对患者的心脏泵血功能造成严重损害,严重者可致死,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对于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来说,起搏模式的改变虽具有一定效果,但难以企及生理性起搏,因此,必须选取正确的心室起搏部位进行起搏治疗,增强治疗效果。人体右心室的间隔部起搏与正常的生理激动顺序相类似,双室的同步性较高,且不会对人体的心脏功能造成剧烈影响,被广泛应用于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治疗当中,逐渐替代了右心室心尖部起搏[3]。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组患者接受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结果显示对照组并发症共发生7例,其中感染发生4例,心脏穿孔发生1例,电极脱位发生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4%;观察组并发症共发生2例,其中感染和电极脱位各发生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2%,低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综上所述,对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志华.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效果[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8,39(04):47-48+10.
[2]郭璐映,刘儒,李新.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04):775-777.
[3]吴磊,陈还珍,杨永生,吕吉元.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心脏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06):64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