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情愫论文-李良春

犹太情愫论文-李良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犹太情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哈罗德·,品特,《回家》,犹太情愫

犹太情愫论文文献综述

李良春[1](2015)在《从《回家》看哈罗德·品特的犹太情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20世纪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犹太人身份和个人经历,主要分析了犹太情愫在其代表作《回家》中的具体体现,旨在提供一种角度更加全面地了解品特的戏剧作品。(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5年02期)

齐欣[2](2013)在《从回家解读品特的犹太情愫》一文中研究指出品特的剧作并没有把犹太人及其文化生活作为直接描写的对象和重心,他着力表现的乃是植根于犹太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宗教文化观念中的"父与子"主题。他笔下的女性形象通常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们了解自身及男人的本性,这使得她们具有生存的力量及能力,这与《圣经》中描述的女性形象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品特从来都没有真正摆脱犹太民族对他的影响,品特剧作中出现的"父与子"主题和女性形象具有深厚的犹太内涵,鲜明地体现了作家的犹太情愫。(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3年15期)

蔡晓蕙[3](2012)在《犹太情愫——菲利普·罗思小说创作的精神之母》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思的小说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取悦性故事,而且是融犹太人身份认同与美国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文学精品。他在1986年以后发表的作品更是备受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是他的创作主题发生了转变,它融入了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美国历史、当代美国人对美国梦的追寻及梦幻的破灭、种族身份、以色列问题、性别问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犹太人的屠杀迫害历史等。这些创作主题不仅颇含思(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2年12期)

皮宾燕[4](2009)在《从《回家》中的父子关系看品特的犹太情愫》一文中研究指出哈罗德·品特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下半叶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他已占据着现代经典作家的地位,来自其姓氏的形容词“Pinteresque”已经进入《牛津英语词典》就是明证,20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对剧作家的艺术成就的充分肯定。国内外的批评家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品特的作品进行了解读。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特戏剧的荒诞性主题、语言的无意识和荒诞性、品特风格、来自“房间”外部的威胁、人物之间的权利关系、女性人物群像和戏剧的后现代特征等方面。然而,对这位犹太作家的作品与他犹太身份之间的密切联系、他所受的来自犹太文化的影响的研究则明显较为薄弱。品特虽然是犹太人,但似乎他一直在竭力回避自己的犹太身份。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很少提到“犹太”这个词,这似乎表明他的思想和创作与犹太民族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在本文作者看来,这一切都只是表面现象。对于出生在一个犹太民族的品特来说,犹太文化对他的影响是与生俱来的。本文作者认为,他从来都没有真正摆脱犹太民族对他的影响,正如他无法摆脱他同自己的父亲那种既爱又恨的关系一样。品特戏剧所体现出的作家身上的犹太性显然是其戏剧重要特征之一,而其突出表现就是品特父子关系这一母题的不断表现。本文作者认为,品特剧作中出现的父子关系具有深厚的犹太内涵,鲜明地体现了作家的犹太情愫。在品特的作品中,他并没有把犹太人及其文化生活作为直接表现的对象和描写重心,而是植根于犹太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宗教文化观念中的“父与子”主题。在他的笔下,父与子似乎总是被缠在一个解不开的死结之中,他们的内心被极端的爱与恨纠缠着,这种爱深到了不毁灭对方就不足以得到表现的地步。一方面,愤怒的父亲们总是竭力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想拉住或找回逃走的儿子,将他们绑缚在“忠诚”和“亲情”的十字架上。另一方面,不堪家庭羁绊的儿子们永远在逃遁,以各种方式来反抗父亲的权威。父与子这种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又常常以暴力和血祭的形式展开。“父与子”主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希伯来《圣经》(通常称之为《旧约》)是犹太文化的经典部分,而《旧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正是“父与子”的冲突,表现为“父亲”对权威的维护和“儿子”对此的抗拒之间的矛盾关系。品特剧作中的“父与子”主题正是对犹太传统中“父与子”这一母题的运用。同时,创作中所探讨的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和痛苦与品特的个人经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于对品特的代表作之一《回家》的细读,本文作者试图通过该剧中父子关系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来揭示剧作家的犹太情愫。本文共五章。第一章简略介绍品特及其文学成就、国内外品特研究现状和论文的重点及结构。第二章追溯“父子关系”母题的犹太文化渊源,并总结了犹太传统中父子关系的特征。第叁章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了《回家》一剧中父子关系的犹太特征。第四章在前文的讨论基础上介绍了品特的犹太身份背景,揭示了其生活及其创作中的犹太性。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在总结了前文内容后,本文作者得出结论:品特戏剧中父子关系的犹太性呈现反映了剧作家割舍不断的犹太情愫。(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赵槟[5](2004)在《从《赫索格》看贝娄的犹太情愫》一文中研究指出索尔·贝娄(1915— )着名的美国犹太裔作家,是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从1938年至今的60年余间,索尔·贝娄共出版了11部长篇小说及其他几部短篇小说、散文集和剧本等。贝娄的创作对二战后美国当代文坛有很大影响。1976年,贝娄因“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诺贝尔文学奖。《赫索格》是索尔·贝娄步入中年后的一部力作,奠定了贝娄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 《赫索格》主要描写一个犹太知识分子,摩西·赫索格,探索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出路的故事。本文分为叁大章,第一章对贝娄的创作以及《赫索格》的故事梗概作了简要交待;第二章对《赫索格》中所蕴含的犹太特质进行分析,在这一章中,分别从小说人物、内容、结构、小说观念四个方面剖析小说与犹太文化的联系,从而一步步揭露出贝娄内心深处的犹太情愫。第叁章对贝娄的创作与犹太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论述。 本文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文化诗学文学理论,挖掘出了《赫索格》表现出来的作者深沉的犹太情愫。索尔·贝娄对犹太文化的依恋和推崇是解读《赫索格》的关键,认识到了贝娄复杂的犹太情愫便是掌握了《赫索格》的写作主旨。(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4-04-20)

犹太情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品特的剧作并没有把犹太人及其文化生活作为直接描写的对象和重心,他着力表现的乃是植根于犹太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宗教文化观念中的"父与子"主题。他笔下的女性形象通常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们了解自身及男人的本性,这使得她们具有生存的力量及能力,这与《圣经》中描述的女性形象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品特从来都没有真正摆脱犹太民族对他的影响,品特剧作中出现的"父与子"主题和女性形象具有深厚的犹太内涵,鲜明地体现了作家的犹太情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犹太情愫论文参考文献

[1].李良春.从《回家》看哈罗德·品特的犹太情愫[J].四川戏剧.2015

[2].齐欣.从回家解读品特的犹太情愫[J].名作欣赏.2013

[3].蔡晓蕙.犹太情愫——菲利普·罗思小说创作的精神之母[J].长城.2012

[4].皮宾燕.从《回家》中的父子关系看品特的犹太情愫[D].华中师范大学.2009

[5].赵槟.从《赫索格》看贝娄的犹太情愫[D].上海师范大学.2004

标签:;  ;  ;  ;  

犹太情愫论文-李良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