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污泥絮凝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Fe,废水,生物反应器,缺氧污泥
污泥絮凝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兰河,张明爽,郭静波,贾艳萍,李正[1](2019)在《Fe~(3+)在A~2O工艺缺氧区的转化规律及其对污泥絮凝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铁元素对A~2O工艺污泥絮凝性的影响,考察Fe~(3+)在污泥上清液、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与底泥(Pellet)中的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结合叁维荧光光谱(3D-EEM)、原子吸收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Fe的存在形态和结构特征,揭示Fe~(3+)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机制,探索Fe~(3+)对脱氮除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Fe~(3+)(<10 mg·L~(-1))能够提高COD和TN去除率,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强污泥生物絮凝性;高浓度Fe~(3+)(10~40 mg·L~(-1))则抑制微生物活性,使EPS总量升高,污泥絮体脱稳,LB、TB层PN/PS是影响污泥絮凝性的关键因素;Fe~(3+)的投加强化生物除磷效率,当Fe~(3+)浓度为40 mg·L~(-1)时,TP去除率为93%。Fe~(3+)在污泥混合液中的分布规律为TB>上清液>LB>SMP,Fe~(3+)在生物体内富集累积,能够改变EPS各层的组分。(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闫海波[2](2008)在《活性污泥EPS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污泥絮凝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胞外聚合物对生物絮凝体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去除效果等有重要的影响。试验主要通过连续进水和连续出水的方式,考察在常温条件下pH值和污水水质对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同时研究胞外聚合物及蛋白质/多糖的比值与污泥絮凝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pH值和污水水质对胞外聚合物含量有重要的影响,胞外聚合物总量对污泥的絮凝性能有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08年07期)
邓述波,赵玉敏,胡筱敏[3](1998)在《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絮凝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6种絮凝性微生物,其中一细菌絮凝率高达86%。条件试验表明,以葡萄糖作碳源,以NaNO3作氮源,pH为4.0~7.0时,该细菌絮凝效果最佳。该细菌适合多种氮源,尤其以无机氮作氮源时,絮凝效果更好。絮凝试验表明该菌产生的絮凝剂能够加速污泥沉降,压缩污泥体积。(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1998年S2期)
刘永淞[4](1988)在《SBR系统污泥沉降性及絮凝性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序列活性污泥法(SBR)采用了集中间歇进水,其污染物进入速度都大于充水期的氧化降解速度,因此,在充水过程中,混合液内有基质积累。基质积累速度可用下式表示,(本文来源于《化工给排水设计》期刊1988年04期)
污泥絮凝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胞外聚合物对生物絮凝体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去除效果等有重要的影响。试验主要通过连续进水和连续出水的方式,考察在常温条件下pH值和污水水质对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同时研究胞外聚合物及蛋白质/多糖的比值与污泥絮凝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pH值和污水水质对胞外聚合物含量有重要的影响,胞外聚合物总量对污泥的絮凝性能有显着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污泥絮凝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兰河,张明爽,郭静波,贾艳萍,李正.Fe~(3+)在A~2O工艺缺氧区的转化规律及其对污泥絮凝性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9
[2].闫海波.活性污泥EPS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污泥絮凝性影响研究[J].节能.2008
[3].邓述波,赵玉敏,胡筱敏.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絮凝性研究[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8
[4].刘永淞.SBR系统污泥沉降性及絮凝性的控制[J].化工给排水设计.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