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亚油酸论文-罗国平,梁宇柱,闫梦茹,张存劳,孟会宁

游离亚油酸论文-罗国平,梁宇柱,闫梦茹,张存劳,孟会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游离亚油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牡丹籽油,α-亚麻酸,亚油酸,油酸

游离亚油酸论文文献综述

罗国平,梁宇柱,闫梦茹,张存劳,孟会宁[1](2017)在《HPLC法测定牡丹籽油中游离型和结合型α-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牡丹籽油中游离型、结合型α-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的含量。检测条件为Agilent C18高效色谱柱(3.0 mm×50 mm,2.7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体积比85∶1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5℃,进样量20μL。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α-亚麻酸在41.4~207μg/mL范围内,其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亚油酸在20.2~101μg/mL范围内,其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油酸在14.9~74.6μg/mL范围内,其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牡丹籽油样品中,游离型α-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47、1.89 mg/mL和0.92 mg/mL,结合型α-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37、237 mg/mL和156 mg/mL。建立的方法具有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好和条件温和的优点。(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7年08期)

唐君苹,曾宝,黄孟秋,肖祖平,袁捷[2](2012)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巴豆油中游离型和结合型亚油酸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巴豆油中游离型和结合型亚油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巴豆油的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条件:Kromasil 100-5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1%甲酸(80:20),等度洗脱;流速:1.0 mL 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10 nm。结果巴豆油中亚油酸在0.04~0.68 mg m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6.000×106X+6.916×104,r=0.999 7,n=7),平均回收率为98.0%(游离型)和98.5%(结合型)(n=6)。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为巴豆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2年11期)

王莉,付荣国,刘晓丹,桂保松,孙强[3](2010)在《亚油酸刺激胰岛β细胞胞浆游离钙水平升高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亚油酸影响胰岛β细胞的胞浆游离钙水平([Ca2+]i)的作用和机制,本研究运用胶原酶灌注消化法原代培养大鼠胰岛细胞,使用钙离子荧光指示剂Fluo-3负载细胞后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Fluo-3荧光强度以反映[Ca2+]i变化,灌流给药观察亚油酸等药物的作用,记录结束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定β细胞。结果显示,亚油酸(20μmol/L)刺激β细胞[Ca2+]i升高,表现为最初的峰型升高和随后的较为持久的平台期升高。平台期升高可被去除细胞外液中Ca2+所阻断,也可被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的阻断剂La3+所抑制,峰型升高和平台期升高均被耗竭细胞内钙库的Ca2+或者抑制磷脂酶C活性所阻断。结果表明,亚油酸通过刺激β细胞内钙库的Ca2+释放和激活TRP通道,导致[Ca2+]i升高。(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王亚军,孙家邦,李非,孙海晨[4](2006)在《游离亚油酸对胰腺腺泡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游离亚油酸对胰腺腺泡细胞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分离胰腺腺泡细胞,分别与0.1、0.5、1.0mmol/L亚油酸共同孵育30、60、90min,测定细胞的LDH释放率,DNA片段梯度分析腺泡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腺泡细胞PKC的膜转位,激光共聚焦测定细胞内钙的变化。结果腺泡细胞与亚油酸共同孵育后,台盼蓝染色显示存在细胞损伤,LDH释放率与亚油酸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细胞总DNA凝胶电泳结果显示1.0mmol/L亚油酸可出现DNA梯状条带,证明存在细胞凋亡。同时,腺泡细胞凋亡率及PKC的膜转位率,均与亚油酸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另外,钙离子是参与细胞损伤和PKC激活的因子之一,采用激光共聚焦方法检测腺泡细胞内钙浓度,发现其升高与亚油酸呈浓度依赖性。结论亚油酸对胰腺腺泡细胞损伤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游离亚油酸刺激腺泡细胞内钙升高和活化PKC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消化外科》期刊2006年05期)

马庆祥[5](1981)在《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游离脂肪酸(简称FFA)又称非酯化脂肪酸(简称NEFA),主要由短链及长链的14碳、16碳和18碳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用一般化学方法难以分别测定14碳、16碳和18碳脂肪酸,特别是含有18碳的油酸、亚油酸更难以分离测定。我们为了探讨血清中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及其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于1979年底,开始应用气相色谱法分离测定脂肪酸。现将我们所使用的仪器、方法,体会及结果初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天津医药》期刊1981年09期)

游离亚油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巴豆油中游离型和结合型亚油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巴豆油的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条件:Kromasil 100-5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1%甲酸(80:20),等度洗脱;流速:1.0 mL 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10 nm。结果巴豆油中亚油酸在0.04~0.68 mg m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6.000×106X+6.916×104,r=0.999 7,n=7),平均回收率为98.0%(游离型)和98.5%(结合型)(n=6)。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为巴豆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游离亚油酸论文参考文献

[1].罗国平,梁宇柱,闫梦茹,张存劳,孟会宁.HPLC法测定牡丹籽油中游离型和结合型α-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的含量[J].中国油脂.2017

[2].唐君苹,曾宝,黄孟秋,肖祖平,袁捷.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巴豆油中游离型和结合型亚油酸的含量[J].中南药学.2012

[3].王莉,付荣国,刘晓丹,桂保松,孙强.亚油酸刺激胰岛β细胞胞浆游离钙水平升高的机制[J].生理学报.2010

[4].王亚军,孙家邦,李非,孙海晨.游离亚油酸对胰腺腺泡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J].消化外科.2006

[5].马庆祥.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J].天津医药.1981

标签:;  ;  ;  ;  

游离亚油酸论文-罗国平,梁宇柱,闫梦茹,张存劳,孟会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