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人论文-李玉风

公共人论文-李玉风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共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公共人,培育

公共人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风[1](2019)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公共人”的培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创新创业新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为每个公民阐释了“中国梦”。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公共人”从“公共性发展而来”,在行政领域从社会交往的角度阐释了公共性对公共参与的价值;在经济领域借鉴“公共人”的概念分析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文化领域“公共人”是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公民个体。辨析“公共人”与“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和“公共参与”概念,初中生的“公共人”的培育是以“公共精神”为核心,以“公共责任”为基石,以“公共参与”为导向。由于初中学校教育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缺乏社会适应性教育,现在初中生的青春期身心发育的不平衡,在多元文化下的精神迷失等等原因。现在的初中生存在公共参与意愿不强,心理失衡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公共责任意识,精神信念不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和教学方法入手,提出了培养“公共人”的策略。首先要在叁维目标中挖掘“公共人”培养目标,提出对应的个体性与公共性张力的自我实现、探索主体自我实现的能力和具备社会参与的理论素养“公共人”培育目标。其次以教材板块为框架分析“公共人”的内涵,包括回归个体经验涵养公共精神,发展“人的经济”培育公共责任,推进关注社会促成公共参与和拓展知识空间培养公共素养。再次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案例分析“公共人”的实现桥梁,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走进集体,以问题探究锻造公共参与能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造适应性专题课程。(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阎秋[2](2019)在《基于“公共人”视角的台湾翰林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地区新修订的语文课标的课程目标强调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与"公共人"教育不谋而合。本文通过对台湾翰林版初中《国文》教科书81篇选文进行文本分析,总结其选文在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培养上的特点和问题,最终得到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在"公共人"培养上应重视公共性品德的培养、突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兼顾"个体人"发展与"公共人"培养及"公共人"教育密切联系生活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07期)

叶飞[3](2019)在《从“个体人”到“公共人”——论道德教育如何培育人的公共品格》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在强化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由个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削弱个体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紧密联结,加剧了学校教育中的竞争性个人主义、占有式学习方式,从而导致了孤独化、分裂化的"个体人"的产生。显然,"个体人"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形态,而具有公共理性精神以及公共德性品质的"公共人"才是民主法治社会所需。因此,道德教育有必要承担起培育"公共人"的教育使命,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同时,推动民主法治社会的建设。基于此,道德教育应开展公共理性的教育、公共价值的教育、公共精神的教育以及公共行动的教育,对人作为一种"公共存在"做出教育回应,实现"公共人"的培育。(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章乐[4](2019)在《“公共人”培育的双重困境及其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公共人"培育遭遇了双重困境,无论是热衷于追逐个人成功的竞技式教育,还是要求绝对服从的"规训"式教育,都使学生失去了过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而这正是"公共人"培育的根基所在。"公共人"培育的双重困境是现代社会中出现的"政治冷漠"在学校中的蔓延,其根源是现代人对私利的过分渴求以及官僚体系对现代人的宰制。突破"公共人"培育的双重困境,学校需要建构行动取向的"公共人"教育,具体体现为:其目的是培养"行动型"的"公共人";其内容是学校生活中真实的公共性问题和事件;其过程是通过学校公共生活空间的建构,让学生在过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学做"公共人"。(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1期)

鲁珊[5](2018)在《在公共生活中学做一个“公共人”》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公交坠江事故原因公布了,一桩坐过站的区区小事,最后竟酿成十多个鲜活生命遇难的惨剧。车内黑匣子那段监控视频,让人痛心,也有唏嘘。如果乘客心平气和一些,没有情绪失控、胡搅蛮缠,如果司机也心平气和一些,不激化冲突或采取紧急措施,如果车内乘客有人及(本文来源于《长江日报》期刊2018-11-03)

李宏亮[6](2018)在《《论“公共人”的培育——学校教育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有人说,在今天的校园里,学生缺少了担当,教师缺少了情怀,学校缺少了民主,"旁观""功利""灌输"是教育尚未抹去的标签。诚然,教育的公共性问题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保卫教育公共性的行动同样不舍昼夜。《论"公共人"的培育——学校教育的视角》一书运用政治哲学的理论,把人理解为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张力性存在,从学校教育的视角,借助大量观察日记对学校教育中"公共人"培育的历史状况和现(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8年47期)

唐娟[7](2017)在《人格、媒介与公共生活的衰落——读理查德·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公共领域的讨论是当今社会学界的热门议题之一。在西方学术界,研究公共生活的理论家可以分为叁个学派。分别以哈贝马斯、阿伦特和桑内特为代表。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由经济利益和政治争论构成,关注"公共"的物质基础,强调利用政治力量来克服阶级分化,最终发展成为交往行为理论。阿伦特认为存在一个纯粹的公共领域,由不同阶级的市民组成,彼此之间能平等对话。她强调的是公共领域的政治意义。而桑内特则另辟蹊(本文来源于《新闻窗》期刊2017年06期)

张炜炜[8](2017)在《“公共人”视角下的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人性"当作切入点,并以行政伦理的特殊人学作为前提,对我国"公共人"视角下的行政伦理建设进行了详细解析。(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期刊2017年08期)

张玲[9](2017)在《构建“公共性”: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公共人”之责——评哈特和内格里的《宣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宣告》是美国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迈克尔·哈特和意大利安东尼奥·内格里最新合作成果。该书围绕2011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扎营和占领运动,剖析全球新自由主义政策与社会反抗的关系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公共人"(有别于大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和剥削方式所产生的反抗者)和占领运动(资本主义新阶段内在矛盾和冲突的局部爆发)。《宣告》是对后工业化时代资本主义的批判、诊断及尝试性治疗,是反抗当代资本主义的宣言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期刊2017年02期)

戴骋[10](2016)在《网络虚拟空间公共性的弱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理查德·桑内特共同构筑了西方学术界关于"公共性"理论的等边叁角形,其研究分别聚焦于"古典政治公共领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和"非人格化公共领域"。理查德·桑内特重点关注了人格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影响力,从社会个体的差异性出发来探讨传统共同体中的"公共人"衰落和展望其对现代公共领域"非人格化"的憧憬与追求。网络技术和智能终端的蓬勃发展,不仅改变了公众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更提升了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线上线下的平台互动既构建了新的"公共领域",也使得现实公共空间与虚拟公共空间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更强化了现实公共空间与虚拟公共空间的对应性。本文以理查德·桑内特的"公共人"理论为切入点,结合相关案例,从人格、共同体以及亲密性专制统治这叁个维度对网络虚拟空间的公共性弱化现象进行了研究。现实生活的复杂化使社会公众日益向往亲密性的情感交流,基于互联网的亲密性专制统治不仅扩展了社会公众情感交流和参与公共生活的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之间的界限,从而使得社会公众的自我情感在网络虚拟空间得以充分展现,并为人格对公共领域的入侵和公共事务的非理性思考提供了可能。对亲密性情感交流的追求导致同质化社会公众在网络虚拟空间的聚合,并因"群体极化"效应而形成网络共同体的集体人格。在集体人格的主导下,社会公众沉溺于同质化人群的情感交流和人格培养、满足于自身的情绪宣泄而忽视与异质化人群的交往。社会公众的个体人格与共同体的集体人格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肆意蔓延,进一步消解了社会公共生活本身既有的公共性。总体看来,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公共性的表现形态及其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丰富和强化。但由于社会公众自恋人格和亲密性专制统治的存在,情绪化言论和非理性思维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网络共同体之内,产生了情绪宣泄、网络暴力和网络谣言等导致网络虚拟空间公共性弱化的现象。针对网络虚拟空间公共性弱化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叁个方面加以改善:一是提高社会公众自身的媒介素养,强化其对公共事务的理性思维能力;二是加强网络虚拟空间自身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传播氛围;叁是完善政府的公共传播机制,引导公众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6-06-01)

公共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台湾地区新修订的语文课标的课程目标强调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与"公共人"教育不谋而合。本文通过对台湾翰林版初中《国文》教科书81篇选文进行文本分析,总结其选文在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培养上的特点和问题,最终得到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在"公共人"培养上应重视公共性品德的培养、突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兼顾"个体人"发展与"公共人"培养及"公共人"教育密切联系生活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共人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玉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公共人”的培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阎秋.基于“公共人”视角的台湾翰林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研究[J].才智.2019

[3].叶飞.从“个体人”到“公共人”——论道德教育如何培育人的公共品格[J].教育科学.2019

[4].章乐.“公共人”培育的双重困境及其出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5].鲁珊.在公共生活中学做一个“公共人”[N].长江日报.2018

[6].李宏亮.《论“公共人”的培育——学校教育的视角》[J].江苏教育.2018

[7].唐娟.人格、媒介与公共生活的衰落——读理查德·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J].新闻窗.2017

[8].张炜炜.“公共人”视角下的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

[9].张玲.构建“公共性”: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公共人”之责——评哈特和内格里的《宣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

[10].戴骋.网络虚拟空间公共性的弱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6

标签:;  ;  ;  ;  

公共人论文-李玉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