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东(大庆龙南医院163453)
【中图分类号】R7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159-01
【摘要】目的讨论贲门癌的发病及预防。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对各种致癌因素的有效预防,可最大程度地减少贲门癌的发生。
【关键词】贲门癌发病预防
一、发病
贲门癌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在食管癌高发区,责门癌的发病率也较高。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和河南省肿瘤研究所的报告,同期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发病比例为(1.8~2.2):1,高发区责门癌男女之比几乎是1:1。
目前对贲门癌的发病原因了解还很少,一般认为生活环境和饮食是人类上消化道癌肿的两种主要致癌因素,也与胃食管反流及食管裂孔疝可能有一定关系。
贲门癌发生于贲门小弯及小弯后壁,这与此部位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贲门部黏膜层最薄弱,小弯及小弯后壁较固定,此处又是食物团的通道,故受到机械力作用最强。而贲门大弯侧与胃底形成的Gubaroff瓣及His角以及贲门口胃黏膜皱襞堆积形成的玫瑰花结共同协调缓冲来自胃及腹腔的压力,这些特殊的组织结构及抗反流的生理功能,正是责门癌集中发生于贲门小弯及小弯后壁的病理生理基础。贲门LL{Ij的胃底,虽然黏膜薄的程度与贲门相似,但胃底却是一个相对安静区,囊壁宽大而松弛,又不受食物团及胃液的刺激,因此,胃底部的原发肿瘤和溃疡都属罕见。
残胃贲门癌的报告日益增多,在贲门癌中的发生率为1.5%~2.7%。发病的可能原因是首次胃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十二指肠液反流刺激、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的存在,皆为可能的诱因。
二、预防
贲门癌的发生与遗传、地域、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能有效地控制癌前期病变有一定的联系。对各种致癌因素的有效预防,可最大程度地减少贲门癌的发生。
(一)流行病学因素
1.遗传因素胃责门癌有家族聚集性已为一些研究所表明,其原因是共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还是遗传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2.不良的饮食习惯喜食热烫、进食快、吃熏腌食品及酗酒等都可引起胃黏膜的损伤,而成为胃癌的发病诱因,因此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多食水果蔬菜,是预防癌肿发生的基本措施。
3.环境因素包括地质因素和周围生活环境因素两方面。在我国,太行山脉是食管、贲门癌的高发区域,水质和饮食习惯可能与该区域食管贲门肿瘤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另外周围生活环境中空气、水质、土壤的污染,也和肿瘤的发病有一定的联系。
(二)预防贲门癌的前期疾病
癌前期疾病是指某些引起贲门癌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的临床情况或疾病,主要的癌前期疾病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裂孔疝等。
1.慢性萎缔性胃炎由于胃壁细胞萎缩而导致泌酸量减少,患者常有胃酸低下或缺乏,使胃内硝酸盐还原酶阳性菌的检出率较正常人高2倍,促进了胃内亚硝酸类化合物的合成。慢性胃炎由于胃酸低下有利于胃内细菌的繁殖,促进了胃内亚硝胺类化合物内源性合成,从而增加了胃内致癌物质的浓度。慢性胃炎排空时间延长,增加了胃黏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时间。
2.胃息肉对胃息肉癌变率的报道悬殊较大。对息肉直径>2cm、基底广、无蒂者易于恶变,应积极予以手术切除治疗。
3.胃溃疡经治不愈的慢性溃疡是否会癌变尚有争议,但动物实验证明,溃疡周围黏膜上皮在反复炎性刺激和修复过程中,再生上皮易遭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根据报道胃溃疡癌变率为1%~5%。
4.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和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丧失了贲门括约肌的功能,使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胃而引起碱性反流性胃炎。在反流液中的胆酸、脱脂酸、卵磷脂及胰酶溶解了胃黏膜上皮表面的脂蛋白层,从而降低了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作用,切除前后,胃泌素分泌量减少,大大消弱了胃黏膜上皮营养和屏障能力,胃窦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有利于硝酸盐还原酶阳性菌的生长繁殖,促进了亚硝胺类化合物在残胃内的合成,使已受损的胃黏膜屏障更易受到致癌物质的影响而导致胃癌的发生。残胃癌的确切发病率很难估计,一般为0.5%~6%。有报道,毕Ⅱ式手术导致十二指肠被反流的程度远较毕l式严重,故术后其残胃癌的发生率比l式高2~12倍。
5.裂孔疝裂孔疝可引起胃食管反流,造成食管贲门炎。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认为裂孔疝可诱发癌变,但反流无疑会增加贲门癌的发生率,临床实践证实裂孔疝是贲门癌的高发人群。
(三)开展普查普治工作
抓“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抓“三前”(癌前发现、癌前诊断、癌前治疗),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癌知识。对具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及癌前病变的患者定期随访。应用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拉网细胞学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诊断,一经确诊,根据综合临床资料,制订最为恰当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严福来,周星明,陈奇勋.贲门癌全胃切除腹部与胸部不同切口治疗结果对比观察.中国肿瘤临床,1997,24(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