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药瘾者T细胞亚群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玥[1](2020)在《天津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梅毒、HC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2010-2014年天津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中HIV、梅毒、HCV的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下一步制定天津市艾滋病、梅毒、丙肝等性传播疾病的防控措施,探索科学的干预模式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对2010-2014年每年4-6月份首次到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门诊就诊、年龄在15岁及以上的男性就诊者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出生年、婚姻状况、户籍所在地、民族、最近三个月是否与暗娼发生过性行为、最近三个月是否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是否注射过毒品、是否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最近一年是否曾被诊断患过性病、最近一年是否接受过干预以及最近一年是否做过艾滋病检测。本研究采用连续采样方法,样本量每年满400人即止,问卷调查结束后采集被调查者5ml静脉血进行HIV、梅毒、HCV抗体检测。采用χ2检验对不同特征研究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危险行为发生率、HIV感染率、梅毒感染率、HCV感染率的差异进行比较;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HIV感染、梅毒感染及HCV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4年共调查2000名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平均年龄为(30.7±9.0)岁,户籍所在地以本市为主,民族以汉族为主,婚姻状况以未婚、离异或丧偶为主。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94.1%,由2010年的98%逐年下降至2014年的89.5%,不同年龄、不同户籍、不同民族、不同婚姻状况的研究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无明显差异(P皆>0.05)。2010-2014年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感染率为3.8%,5年来整体呈上升趋势(χ2=12.501,P=0.014);梅毒感染率为6.2%,5年来始终在6%上下波动;HCV感染率为1.7%,不同年份间无明显差异(P>0.05)。6.5%的研究对象最近一年曾被诊断患过性病,其中梅毒既往感染率为3.1%;淋病既往感染率为0.6%;尖锐湿疣既往感染率为1.9%,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8,P=0.022),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2014年27.6%的研究对象最近三个月与暗娼发生过性行为,34.4%的研究对象最近三个月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0.9%的研究对象注射过毒品,8.5%的研究对象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暗娼(χ2=15.491,P=0.004)、临时性伴(χ2=83.447,P<0.001)和同性肛交(χ2=13.211,P=0.010)3类危险行为发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40-49岁(χ2=10.251,P=0.036)、在婚(χ2=9.562,P=0.023)、近1年未被诊断患过性病者(χ2=10.309,P=0.010)近3个月与暗娼发生性行为的比例高于其他人群;16-19岁(χ2=32.231,P<0.001)、知晓艾滋病相关知识(χ2=5.312,P=0.021)、最近1年接受过干预者(χ2=12.353,P<0.001)近3个月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的比例高于其他人群;16-19岁(χ2=19.636,P=0.001)、外省户籍(χ2=38.012,P<0.001)、未婚(χ2=48.657,P<0.001)、最近1年被诊断患过性病(χ2=38.452,P<0.001)、最近1年接受过干预者(χ2=4.897,P=0.027)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比例高于其他人群。2010-2014年天津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最近一年做过艾滋病检测的比例为29.7%;最近一年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的比例为18.2%,最近一年接受过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提供/交换的比例为2.9%,最近一年接受过同伴教育的比例为5.7%。16~49岁年龄组近3个月与暗娼发生过性行为(χ2=5.823,P=0.016)、近3个月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χ2=14.725,P<0.001)、近1年做过艾滋病检测(χ2=18.577,P<0.001)的比例均明显高于50岁以上年龄组。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OR=7.807,95%CI=4.663~13.071)是HIV感染的危险因素;年龄在50岁以上(OR=1.311,95%CI=1.081~1.591)、与同性有肛交性行为(OR=2.372,95%CI=1.420~3.961)、最近1年被诊断患过性病(OR=5.312,95%CI=3.329~8.476)是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注射过毒品(OR=79.821,95%CI=25.047~254.374)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天津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梅毒、HCV感染状况不容乐观,该人群对非艾滋病传播途径和艾滋病的临床表现了解较少且存在知行不统一现象。梅毒和尖锐湿疣是天津市需重点关注的两类性病;50岁以上、有性病既往史者是梅毒防控的重点人群;16-19岁、外省户籍、未婚、有性病既往史者是艾滋病、梅毒防控工作应共同关注的人群;注射吸毒者是丙肝防控的重点人群。应将梅毒控制工作纳入艾滋病防治管理机制中,强调两者联合防控;天津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检测比例较低,干预工作开展不到位,应加大艾滋病干预检测力度。
纪伟[2](2019)在《HCV和HBV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和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引起的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呈世界性流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丙型肝炎的流行率平均为3%,估计有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每年新增感染者300万-400万例,死亡25万例,占所有传染病死因的第10位。丙型肝炎已经成为困扰全球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由于HCV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缺乏理想的动物和细胞感染模型,HCV疫苗研究仍面临很多难题。T细胞免疫在急性HCV感染中病毒是否能自发清除起到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在自限性HCV感染的患者或黑猩猩中发生了强烈的HCV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但在慢性感染的宿主中观察到较弱CD8+T细胞应答。为了探究T细胞在HCV感染自然进程中的特征,及T细胞免疫与疾病进程的相关性,我们招募河北省某村因献血感染HCV的聚集性人群为研究对象,其中的HCV感染者是1970-1990年左右因献血感染,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我们用NS3蛋白overlapping多肽库体外刺激PBMC,通过流式分析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记忆细胞分型及抑制性分子表达等,探究T细胞免疫在HCV病毒清除组和慢性感染组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病毒清除组的CD8+T和CD4+T细胞因子分泌能力显着高于慢性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两组HCV特异性CD8+T细胞主要以效应性记忆T细胞(TEM)和效应性T细胞为主(TEMRA),而HCV特异性CD4+T细胞主要以效应性记忆T细胞(TEM)和中心记忆T细胞(TCM)为主。在抑制性分子的表达分析中,慢性感染者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抑制受体的表达以PD-1高、TIM-3高表达为主要特征,其与以AST或ALT水平异常和形态病理学变化为特征的肝损伤相关。有趣的是,LAG-3在慢性感染者CD8+T细胞上的表达较低,与ALT或AST呈负相关。我们对长时期的HCV感染者的病毒特异性T细胞免疫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有助于阐明免疫应答在相关临床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对慢性感染者感染的HCV病毒进行了分子水平的研究工作。我们对其感染的HCV病毒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进行基因分型,并利用一代测序和二代测序手段获得26条全基因组序列。根据基因分型结果,这些感染者感染的是HCV1b(17)、HCV2a(9)两种基因型。对于一代测序的全基因序列,我们根据MEGA7.0的进化距离分析发现,HCV1b间及HCV2a间的序列都有很高的同源性。通过与国内外序列进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HCV2a的序列相对聚集,聚集在一个独立的分支上,与国外测得的NDM228等株亲缘关系相对较近。HCV1b的17条序列相对分散。对各蛋白编码区也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同全基因序列的分析基本一致。通过二代测序,我们获得的信息有原始reads、拼接序列、每条序列每个位点的测序深度、entropy、mutrate等。26条序列的拼接工作已经完成,数据分析还在进行中。我们在病毒“准种”、重要的T细胞表位和中和抗体表位的免疫逃逸突变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临床数据,探究其与肝脏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另外,MHC分子结构在T细胞免疫研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MHC分子可以限制TCR对多肽的识别,而且多肽与MHC之间的构象协调作用对于TCR的识别至关重要。如果将构像改变的关键氨基酸突变,就会导致pMHC复合物与TCR的结合变弱。同一 MHC-多肽可以被不同TCR识别,MHC-多肽复合物的柔性变化也是TCR可以交叉识别的原因之一。可以看出,MHC-多肽的结合能力以及它们的构象变化影响了TCR识别。我们通过对H-2Kd-HBV peptide复合物分子结构的分析,并结合HLA-B*4001的结构解析及分析,发现两个复合物结构中都有在一个带正电的氨基酸R和负电氨基酸E构成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盐桥参与MHC与多肽的结合。我们对两个氨基酸进行了单突变和双突变,通过refolding、CD检测MHC与多肽结合的稳定性,以及H-2Kdtetramer对HBV特异性CD8+T的识别,结果证明了盐桥氨基酸的突变影响了多肽与MHC分子的结合能力及多肽-MHC复合物对TCR的识别。综上所述,本研究探究了 T细胞免疫在HCV感染自然进程中的特征和T细胞免疫与肝脏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并对感染者感染的HCV病毒全序列进行了分析。另外,我们基于H-2Kd-HBV peptide HBc87-95和 HLA-B*4001-SARS N216-225复合物结构发现了盐桥在MHC与多肽结合及MHC-多肽复合物对TCR识别的重要性。该研究工作对HCV和HBV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提示性和指导性。
任晓静,季媛媛,戚勋,徐国光[3](2017)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静脉药瘾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静脉药瘾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静脉药瘾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1例,以病毒学应答、复发率为疗效评价指标,并分析可能影响此类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的因素。结果 (1)静脉药瘾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位年龄32.5岁;男性占92.2%(47/51);HCV基因3型占52.9%(27/51)。(2)本组患者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 response,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 response,EVR),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nd-of-treatment virologic response,ETVR),SVR几率分别为66.7%、58.8%、60.8%、41.2%,复发率为32.3%。合并酒精性肝病患者获得SVR几率明显低于无酒精性肝病者(P=0.036)。(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静脉药瘾戒断时间每延长1个月,获得SVR几率增加1.365倍(P=0.004);获得ETVR的静脉药瘾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SVR的几率是未获得ETVR者的8.885倍(P=0.018)。结论静脉药瘾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以年轻男性多见,基因3型患者占50%以上;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可获得相对较高的病毒学应答率,静脉药瘾戒断时间与ETVR是此类患者获得SVR的影响因素。
陈文林[4](2014)在《中医辨证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及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慢性丙型肝炎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据WHO统计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3%,约1.7亿人,每年新发丙肝3.5万例。根据2010年9月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抗HCV阳性率为0.43%,大概全国HCV感染者达500多万。HCV自然感染史长,其慢性化率为50%~85%。肝硬化和肝癌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在感染的5~0年后30%~40%将发展为肝硬化,10~20年后5%~7%发展为肝癌。成为现今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之一。尽管现代医学在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上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其三联疗法成为基因1b型等一些难治性丙肝的最新方案。但对于耐药、抗病毒无效者及在治疗中出现药物毒副作用、停药后复发、病毒学突破、部分应答、无效应答或无应答、基因1型或4型HCV感染、高病毒载量(HCV RNA≥1.5×106IU/mL)、合并其他病毒感染,或同时合并其他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血友病、器官移植、肾脏疾病及血液透析等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及肝硬化失代偿期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丙肝治疗依然是临床难题,即所谓的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目前由HCV基因1型感染所致的慢性丙型肝炎在我国约占78%,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丙型肝炎约占69%,所以可以说在我国大多数的慢性丙型肝炎属于难治性丙型肝炎。RHC形成复杂,因而其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通过“十一五”对CHC中医症候辨证分型规范研究显示:正虚邪恋、肝郁脾虚、肝肾阴虚三型占所有证型的73%,故虚实夹杂的临床表现是CHC的主要特征,若不实行临床干预,任其进一步发展,必将形成肝硬化等难治性肝病,其预后不佳,对患者生命将形成极大的威胁,对治疗造成巨大的挑战。在RHC治疗方面,并无特别有效的方法。聚乙二醇化a干扰素(PEG-IFN-a)联合利巴韦林进行优化治疗或标准方案联合蛋白酶抑制剂对基因1型的治疗仍然是当前的首要选择。但是由于干扰素、利巴韦林及蛋白酶抑制剂具有难以适应的毒副作用,使RHC治疗更为困惑。因此,进一步探求难治性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及寻找其治疗的有效方案是医学和临床的迫切需求,中医药以其独特优势,在防治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传统的辨证论治、专病专方专药、针灸、单药、民间验方,发展到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都有中医药作出的贡献。多年的研究也证实,中医药在慢性丙型肝炎的防治中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症状,减轻肝脏炎症,而且能抑制或抗病毒,逆转肝脏早期肝纤维化,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延缓其慢性化,增强机体免疫,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达到延长生存期,预防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意义重大。目的:本研究在“十一五”慢性丙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的基础上,依托国家“十二五”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以中药辨证方(益气解毒方、疏肝健脾方、补肾柔肝方)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观察其临床疗效、转氨酶和HCV RNA转阴率及下降率(HCV RNA下降2log),并对其免疫功能与转氨酶、病毒载量以及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HCV RNA等相关性进行研究,运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以探讨中药辨证方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以及RHC的病毒载量、肝脏炎症、免疫调节机制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以便进一步提高难治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实验分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中医药辨证方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将54例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对照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试验组给予中药辨证方:益气解毒方、疏肝健脾方、补肾柔肝方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安慰剂治疗。治疗12,24,36,48周后观察并比较2组血HCV RNA阴转率和下降率、肝功能变化及2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第二部分: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析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对153例难治性丙型肝炎感染者按基因1b、抗病毒治疗阴转后复发及肝硬化分成3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T/CD8+T)和HCV RNA载量。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作为对照组。第三部分:难治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HCV RNA载量等相关性研究对153例RHC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研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患者和15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RHCRNA含量、基因分型和肝功能检测,观察肝功能、血清RHC R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第一部分:中医药辨证方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与对照组比较中药辨证方(益气解毒方、疏肝健脾方、补肾柔肝方)组能明显降低转氨酶水平、提高HCV RNA阴转率和下降率(P<0.05)。第二部分: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析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1与对照组相比RHC患者组CD3+T、CD4+T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T、CD4+T/CD8+T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病毒载量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较CD3+T、CD4+T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T、CD4+T/CD8+T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低病毒载量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CD8+T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RHC高病毒载量患者组与低病毒载量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抗病毒治疗阴转后复发组与对照组比较CD3+T、CD4+T、CD8+T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CD3+T、CD8+T下降明显,而CD4+T/CD8+T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基因1b组与对照组相比较CD4+T、CD8+T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阴转复发组与肝硬化组无统计学意义,与基因1b型比较CD3+T、CD8+T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肝硬化组与基因1b型组比较CD3+T、CD8+T下降明显、而CD4+T/CD8+T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难治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HCV RNA载量等相关性研究1难治性丙型肝炎常见的中医证型依次为正虚邪恋、肝郁脾虚、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等六型。2ALT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即ALT从高到低在各证型中的排列顺序为: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内阻型、肝郁脾虚型、正虚邪恋型,其湿热中阻型与其他证型相比较ALT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ST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即AST从高到低在各证型中的排列顺序为:脾肾阳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内阻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正虚邪恋型,其中脾肾阳虚型与与其他类型相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脾肾阳虚型ALB与其他中医类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HC RNA水平与中医证型有一定规律性,即湿热中阻型>正虚邪恋型>肝肾阴虚型>瘀血内阻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湿热中阻型与瘀血内阻型、脾肾阳虚型相比较,RHC RN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T、CD4+T、CD4+T/CD8+T)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湿热中阻型CD8+T明显升高(P<0.01),CD4+T/CD8+T明显下降(P<0.05);脾肾阳虚型和肝郁脾虚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CD3+T、CD4+T明显下降(p<0.01),CD8+T明显下降(P<0.05);正虚邪恋型、瘀血内阻型、肝肾阴虚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CD3+T、CD4+T、CD4+T/CD8+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各证型相比较中脾肾阳虚型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与正虚邪恋型、湿热中阻型、瘀血内阻型、肝肾阴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与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型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与瘀血内阻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CD8+T明显下降,与瘀血内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药辨证方能改善难治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脏炎症,且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2、长期慢性HCV感染会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基因1b型、抗病毒治疗阴转后复发及肝硬化形成难治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RHC患者病毒载量高,病毒复制活跃,肝脏炎症亢进,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紊乱程度随HCV载量增高而逐渐加重。3、RHC中医证型依次为正虚邪恋型、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内阻型、肝肾阴虚型及脾肾阳虚型等六型;4、RHC转氨酶、病毒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
唐荣国[5](2012)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老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丙型肝炎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对老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老年AIDS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接受ART(依非韦伦+拉米夫啶+司它夫啶)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前、治疗后HIV病毒载量平均对数值、CD4细胞亚群计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HIV病毒载量明显低于检测下限百分率(P<0.05);治疗1年后,HCV病毒载量平均对数值、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HCV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百分率,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RT对老年HIV、HCV双重感染者的HIV病毒抑制效果显着,对HCV病毒载量的下降及肝纤指标的好转均有一定作用。
彭静,赵新萍,廖玉联,黎月英[6](2011)在《非固醇类抗炎药相关上消化道出血静脉药瘾患者的护理》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非固醇类抗炎药相关上消化道出血静脉药瘾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并总结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例非固醇类抗炎药相关上消化道出血静脉药瘾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8例非固醇类抗炎药相关上消化道出血静脉药瘾患者中,6例患者痊愈,1例患者好转,1例患者放弃治疗,住院时间为(6.4±2.5)d。结论对非固醇类抗炎药相关上消化道出血静脉药瘾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何晶[7](2010)在《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患者病史、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侯分布特点,为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辨证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更有利于科研工作的交流与评价。方法:收集南京地区2009年4月~2010年3月就诊于我校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及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门诊及病房的100例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简要病史、症状、辨证分型、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HCV-RNA定量、B超)等数据,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CHC患者感染途径、症状、证型分布特点,并对证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1.南京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途径多样化,包括输血及血制品,吸毒,医源性传播,性接触,密切接触,其中因输血及血制品感染者占73%,提示输血和血制品仍为目前HCV感染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因吸毒感染HCV人数占10%,占本次调查的第二位,提示经吸毒传播的人群呈上升趋势。2.此次调查收集的CHC患者症状共有67个,症状频率较高的是困倦乏力(67%)、胁肋疼痛(65%)、尿黄(65%)、烦躁易怒(46%)、腰腿酸软(46%)、太息(42%)、口苦(41%)、腹胀(41%)、口渴喜饮(41%);症状频率较低的是浮肿(13%)、畏寒(12%)、身目发黄(11%)、目赤(11%)、烘热(10%)、月经量少(10%)、面色苍白(9%)、胃脘灼热(9%)、潮热(4%)、手足发冷(4%)。3.本次调查的100例CHC患者中,湿热中阻型占38%,瘀血阻络型占23%,肝肾阴虚型占18%,肝郁脾虚型占16%,脾肾阳虚型占5%,提示实证以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居多;虚证以肝肾阴虚型居多,脾肾阳虚型较少。4.CHC患者中ALT, AST值肝郁脾虚型组均高于其余四组。TB、DB、GGT、AL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证型,病毒复制的分布几乎接近均匀,即CHC患者中医证型与病毒复制之间无直接相关性。6.CHC患者一般病程较长,但证型与病程的相关性也不明显。7.按照B超评分由重到轻排序: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肝郁脾虚>湿热中阻。可以认为脾肾阳虚患者肝脏损伤最为严重,湿热中阻肝脏损伤最轻,符合CHC发展由湿至瘀至虚的过程。结论:1.输血仍是目前南京地区传播丙型肝炎的主要途径。2.CHC病程长,症状多、杂。主要以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症状为主,而脾肾阳虚型症状较少见。3.CHC患者中实证以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常见;虚证以肝肾阴虚型多见,脾肾阳虚型较少。4.CHC患者中肝郁脾虚型ALT、AST水平高于其它四型,TB、DB、GGT、ALP各证型间比较差异不明显;从B超损伤程度看,脾肾阳虚型肝脏损伤程度最为严重,湿热中阻型肝脏损伤最轻。B超由轻到重符合CHC由湿致瘀再致虚的病机过程。5.CHC患者中医证型与病毒复制之间无直接相关性;中医证型与病程的相关性也不明显。6.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症状、证型、某些肝功能指标、B超等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结合临床血清学检测,B超等可以动态观察CHC在各发病阶段特点,以及中医各辨证分型的相互转化过程。
田昆仑,吴建新,苏娟,杨志华,李建蓉[8](2010)在《少数民族地区静脉药瘾者多病毒感染及与T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静脉药瘾者(IDU)血源性病毒感染、重叠感染状况以及T细胞亚群变化与多重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以406名无肝炎病史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IDU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层析法和多聚酶链反应检测血源传播的常见病毒(HBV等)的感染标志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D3、CD4和CD8T细胞;用ELISA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诱生的细胞因子和血清的细胞因子。同时选取同一地区102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在406例IDU中,HBV、HCV、HIV、HDV、HGV和HCMV感染率分别为36.45%,69.7%,47.3%,2.22%,1.97%和3.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多数IDU 62.81%,存在两种以上病毒感染。HIV易重叠HCV和HBV等病毒感染,重叠感染率为83.85%。对照组仅存在HBV感染17.65%。IDU的CD3+和CD4+细胞比例减少,CD8+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单个核细胞诱生的IL-4、IFN-γ以及血清IL-2减少,血清IL-4增高(P﹤0.01)。发生HIV感染或HIV重叠HCV/HBV病毒感染时,诱生的IFN-γ和CD4细胞比例进一步降低。当HIV合并HBV感染的IDU,51.72%表现HBV-DNA阳性和37.93%的HBeAg阳性;但无HIV感染时,HBV-DNA阳性率仅为1.68%。[结论]IDU易出现多种病毒感染,主要是HIV、HCV和HBV的感染。IDUTh1细胞功能减弱,出现HIV感染或重叠感染使Th1/Th2细胞平衡紊乱,进一步证实了HIV可能通过减弱Th1细胞功能,促进HBV的复制。
田昆仑,吴建新,苏娟,杨志华,李建蓉[9](2009)在《静脉药瘾者多病毒感染与T细胞亚群关系》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静脉药瘾者(IDU)血源性病毒感染及重叠感染状况、T细胞亚群变化与多重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以406名无肝炎病史的静脉药瘾者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层析法和多聚酶链反应检测血源传播的常见病毒的感染标志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T细胞;用ELISA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诱生的细胞因子和血清的细胞因子。选取同一地区102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在406例静脉药瘾者中,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丁肝病毒(HDV)、戊肝病毒(HGV)和血源传染病毒(HCMV)感染率分别为36.45%,69.7%,47.3%,2.22%,1.97%和3.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静脉药瘾者(61.81%)存在2种以上病毒感染。HIV易重叠HCV和HBV等病毒感染,重叠感染率为83.85%。对照组仅存在HBV感染17.65%(18/102)。静脉药瘾者的CD3+和CD4+细胞比例减少,CD8+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单个核细胞诱生的IL-4、IFN-γ以及血清IL-2减少,血清IL-4增高(P<0.01)。发生HIV感染或HIV重叠HCV/HBV病毒感染时,诱生的IFN-γ和CD4+细胞比例进一步降低。HIV合并HBV感染的静脉药瘾者,51.72%表现HBV-DNA阳性和37.93%的HBeAg阳性;但无HIV感染时,HBV-DNA阳性率仅为1.68%。结论静脉药瘾者易出现多种病毒感染,主要是HIV、HCV和HBV的感染。静脉药瘾者Th1细胞功能减弱,出现HIV感染或重叠感染使Th1/Th2细胞平衡紊乱,进一步证实了HIV可能通过减弱Th1细胞功能,促进HBV的复制。
蒋丽琳[10](2008)在《HCV与肝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丙型肝炎是一种感染率较高,危害性较大的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丙型肝炎与肝细胞肝癌存在密切相关性。对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度作一综述。
二、静脉药瘾者T细胞亚群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药瘾者T细胞亚群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梅毒、HC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问卷 |
1.3 实验室检测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
2.3 性病既往感染情况 |
2.4 危险行为情况 |
2.5 艾滋病防治情况 |
2.6 不同年龄组研究对象情况 |
2.7 HI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
2.8 梅毒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
2.9 HC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
3.2 调查对象危险行为情况 |
3.3 调查对象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
3.4 调查对象HIV、梅毒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 |
3.5 调查对象HCV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 |
3.6 调查对象艾滋病防治情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国内外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现状及干预措施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HCV和HBV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和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聚集性献血导致的HCV感染的T细胞免疫研究 |
1.1 前言 |
1.2 实验材料 |
1.2.1 主要实验仪器 |
1.2.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血样的采集与处理 |
1.3.3 抗HCV抗体的定性检测 |
1.3.4 临床信息的获得 |
1.3.5 HCV基因分型 |
1.3.6 HCV RNA足量 |
1.3.7 HCV多肽库的设计与合成 |
1.3.8 HCV特异性T细胞的刺激及流式分析 |
1.3.9 统计分析 |
1.4 实验结果 |
1.4.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
1.4.2 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 |
1.4.3 HCV慢性感染者的病毒特征 |
1.4.4 HCV病毒清除组与HCV慢性感染组有持续的CD8~+T细胞及CD4~+T细胞应答 |
1.4.5 多因子分泌 |
1.4.6 HCV特异性T细胞的表型特征 |
1.4.7 免疫抑制分子的表达特点 |
1.4.8 T细胞免疫与肝功能 |
1.5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聚集性献血感染HC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2 主要的试剂及耗材 |
2.3 实验方法 |
2.3.1 HCV RNA提取 |
2.3.2 RNA反转录 |
2.3.3 全序列引物设计及测序 |
2.3.4 序列组装及分析 |
2.3.5 二代测序 |
2.4 实验结果 |
2.4.1 HCV病毒基因组的各片段反转录PCR结果 |
2.4.2 HCV病毒5'/3' RACE扩增结果 |
2.4.3 全基因序列拼接 |
2.4.4 序列同源性分析及进化分析 |
2.4.5 二代测序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盐桥在HBV特异性多肽呈递和T细胞识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主要仪器 |
3.2.2 主要实验耗材及商品试剂 |
3.2.3 实验试剂及其配方 |
3.2.4 实验动物、菌株、载体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所用的多肽合成和载体构建 |
3.3.2 H-2K~d-HBV多肽免疫小鼠及脾细胞的获得 |
3.3.3 ELISPOT实验 |
3.3.4 H-2K~d和HLA-B~*4001分子的表达与纯化 |
3.3.5 HLA-B*4001-peptide(GETALALLLL)的结晶条件的筛选 |
3.3.6 HLA-B*4001 Χ-射线衍射及结构解析 |
3.3.7 圆二色谱实验检测H-2K~d-HBVpeptide的热稳定性 |
3.3.8 H-2K~d-HBV peptide四聚体的制备及流式染色 |
3.4 实验结果 |
3.4.1 H-2K~d分子和HLA-B~*4001-分子的蛋白纯化 |
3.4.2 探究H-2K~d/HLA-B~*4001野生型/突变体与多肽的结合能力 |
3.4.3 探究H-2-K~d野生型及突变体结合多肽识别TCR |
3.4.4 H-2K~d和HLA-B~*4001形成的两种不同的盐桥 |
3.4.5 盐桥对MHCI和结合肽的结构构象的影响 |
3.4.6 潜在盐桥广泛存在不同脊椎动物中 |
3.5 讨论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四章 HCV病毒及细胞免疫概述 |
4.1 HCV病毒的流行病学及临床 |
4.1.1 HCV的流行 |
4.1.2 HCV的临床表现 |
4.1.3 HCV病毒的检测和实验室诊断 |
4.1.4 HCV的防控及治疗 |
4.2 HCV病毒的基本特征 |
4.2.1 HCV病毒的形态特征 |
4.2.2 HCV病毒的基因组成及全基因组测序 |
4.2.3 HCV病毒的生活周期 |
4.2.4 HCV病毒的传播及变异 |
4.3 HCV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特征 |
4.3.1 血清学反应 |
4.3.2 T细胞免疫 |
第五章 MHC分子结构免疫学概述 |
5.1 MHC的概念 |
5.2 MHC的抗原呈递及T细胞识别 |
5.2.1 MHCⅠ类途径 |
5.2.2 MHCⅡ类途径 |
5.2.3 外源抗原的MHCⅠ类途径交叉呈递 |
5.3 MHC及相关分子的结构特征 |
5.3.1 MHCⅠ类分子的结构特征 |
5.3.2 MHCⅡ类分子的结构 |
5.3.3 非经典的MHCⅠ类分子结构 |
5.4 MHC分子结构在T细胞免疫研究中的应用 |
5.4.1 MHC结构研究对于MHC分子分类的影响-HLA超级型及其意义 |
5.4.2 MHC分子对TCR识别的限制性 |
5.4.3 MHC交叉呈递和TCR交叉识别的结构基础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缩略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静脉药瘾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一、资料 |
二、方法 |
(一) 检测方法 |
(二) 治疗方案 |
三、评定标准 |
四、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人口学特征 |
二、病毒学应答情况 |
三、安全性、依从性评价 |
四、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4)中医辨证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及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辨证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
摘要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 T 细胞亚群分析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 |
摘要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难治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 T 淋巴细胞亚群及 HCV RNA 载量等相关性研究 |
摘要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讨论 |
1 难治性丙型肝炎免疫调节机制及治疗策略 |
1.1 难治性丙型肝炎免疫调节机制 |
1.2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 |
2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认识 |
2.1 制定完备的中医辨证分型 |
2.2 筛选合理的抗病毒中药作为治疗的切入点 |
2.3 加强有效经验方的研究 |
2.4 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3 中药辨证方(益气解毒方、疏肝健脾方、补肾柔肝方)来源、组成、功效 |
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结果 |
4.1 中药辨证方对 RHC 患者临床疗效及数据的建立 |
4.2 RHC 患者 T 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特点 |
4.3 中医证型与 T 淋巴细胞、病毒载量及转氨酶的相关性 |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6 本课题创新点 |
7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文献综述 |
文献参考 |
2 附图表 |
3 发表文章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情况 |
3.1 发表论文 |
3.2 参与课题 |
致谢 |
(7)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病因病机研究 |
二、辨证治疗研究 |
三、研究进展 |
四、展望 |
五、几点建议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1、关于感染途径 |
2、中医症状分布 |
3、中医证型的分布 |
4、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关系 |
5、中医证型与T细胞亚群关系 |
6、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
7、不足之处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少数民族地区静脉药瘾者多病毒感染及与T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 |
1.3 细胞因子的检测 |
1.4 T细胞亚群检测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静脉吸毒者HBV、HCV、HIV、HDV、HGV和HCMV感染情况 |
2.2 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2.3 HBV与HIV重叠感染的检测 |
2.4 病毒重叠感染与T细胞亚群 |
3 讨论 |
(9)静脉药瘾者多病毒感染与T细胞亚群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 |
1.2.2 细胞因子的检测 |
1.2.3 T细胞亚群检测 |
1.3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2.1 静脉吸毒者HBV、HCV、HIV、HDV、HGV和HCMV感染情况 |
2.2 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检测 (表1) |
2.3 HBV与HIV重叠感染的检测 |
2.4 病毒重叠感染与T细胞亚群 (表2, 3) |
3 讨 论 |
四、静脉药瘾者T细胞亚群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梅毒、HC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玥.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HCV和HBV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和分子机制研究[D]. 纪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2)
- [3]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静脉药瘾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评价[J]. 任晓静,季媛媛,戚勋,徐国光. 肝脏, 2017(06)
- [4]中医辨证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及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的研究[D]. 陈文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5]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老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丙型肝炎临床疗效评价[J]. 唐荣国.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22)
- [6]非固醇类抗炎药相关上消化道出血静脉药瘾患者的护理[J]. 彭静,赵新萍,廖玉联,黎月英.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11)
- [7]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临床分析[D]. 何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 [8]少数民族地区静脉药瘾者多病毒感染及与T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J]. 田昆仑,吴建新,苏娟,杨志华,李建蓉. 现代预防医学, 2010(02)
- [9]静脉药瘾者多病毒感染与T细胞亚群关系[J]. 田昆仑,吴建新,苏娟,杨志华,李建蓉. 中国公共卫生, 2009(06)
- [10]HCV与肝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蒋丽琳. 亚太传统医药,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