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道强化论文-菅炎鹏,徐松山,李涛,王一公

钉道强化论文-菅炎鹏,徐松山,李涛,王一公

导读:本文包含了钉道强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椎弓根钉固定术,椎体钉道强化技术,骨质疏松脊柱手术

钉道强化论文文献综述

菅炎鹏,徐松山,李涛,王一公[1](2019)在《选择性椎体钉道强化技术在骨质疏松脊柱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选择性椎体钉道强化技术在骨质疏松脊柱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行常规椎弓根钉固定术患者27例纳入对照组,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道技术患者33例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以及术后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椎体前后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两组患者ODI评分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椎体钉道强化技术有利于提高骨质疏松脊柱手术患者脊柱稳定性,改善患者疼痛症状,降低患者功能障碍,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华夏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邱太彬,刘德坚,冼淑仪,曾文艳,李伟宽[2](2019)在《骨水泥钉道(PMMA)强化方法应用于伴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骨水泥钉道(PMMA)强化方法在伴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形象病变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2016年8月-2018年2月收治的伴骨质疏松症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中选出64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行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骨水泥钉道强化后进行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和VAS评分对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的脊柱稳定率为96.875%,对照组脊柱稳定率为78.12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水泥钉道强化处理在伴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中应用效果确切,维持脊柱稳定性,促进术后康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期刊2019年02期)

郭丹青,张顺聪,梁德,于淼,莫国业[3](2019)在《后路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中长期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OVF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5年12月41例OVF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女37例,男4例;年龄72.0±5.8岁(66~88岁);病程6.75±3.20个月(8h~27个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平均T值为-3.80±1.12SD(-2.9~-5.4SD);52个椎体受累,责任椎体位于T5~L5,合并椎体内假关节33个(63.46%),陈旧骨折畸形愈合3个(5.77%),合并重度塌陷12个(23.08%),椎体最大塌陷率为(72.0±15.2)%(32%~95%),椎管占位率为(42.3±11.4)%(22.1%~71.4%);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C级8例,D级10例,E级23例。手术方式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内固定,再根据骨折类型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或椎管减压或截骨矫形等。记录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末次随访时伤椎局部后凸角,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记录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8.9±29.0个月(24~108个月),2例患者去世,4例患者失访,35例患者完成末次随访。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分别为8.07±1.52分、3.26±2.40分及2.66±1.49分,ODI分别为(72.30±11.80)%、(46.70±16.28)%及(35.89±11.90)%,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局部后凸角分别为26.85°±17.32°、7.64°±9.61°、11.18°±9.57°及11.43°±1.93°,叁项指标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次随访时ODI与术后1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VAS、后凸角在术后各随访点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其中术前ASIA分级C级恢复至D级3例、E级5例,术前D级恢复至E级3例、余7例仍为D级,8例术前E级患者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明显减轻。13例(31.71%)出现无症状骨水泥渗漏,术后未予以特殊处理。术后新发椎体骨折6例10个(24.39%),其中相邻节段5例5个(12.20%)。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骨水泥脱落、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内固定治疗OVF临床疗效满意,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纠正后凸畸形,在中长期随访中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盛珺,刘达,郑伟,周江军,伍红桦[4](2018)在《唑来膦酸联合骨水泥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用于骨质疏松腰椎融合术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唑来膦酸联合骨水泥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用于骨质疏松腰椎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从2015年7月-2016年12月在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接受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56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8例。术中均采用钉道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予以强化,术后给予抗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治疗组术后第7天静脉给予唑来膦酸5mg。测量术前、术后股骨颈骨密度值、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椎间融合率及Cage下沉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股骨颈骨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治疗组股骨颈骨密度[(0.590±0.084)g/cm2]明显高于对照组[(0.517±0.073)g/cm2,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椎间融合率略高于对照组,术后6、12个月的融合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治疗组中Cage下沉率[22.22%(8/36)]明显低于对照组[46.88%(15/32),P<0.05)]。术前两组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治疗组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水泥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可以为脊柱融合术提供良好的早期稳定,联合应用唑来膦酸可提高患者骨密度,减少Cage下沉,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并不影响融合率。(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唐永超[5](2018)在《辨稳论治在骨水泥钉道强化术治疗伴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探讨后路不同固定节段对伴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的影响。同时借助于中医骨伤科的固定与稳定理念而提出的“辨稳论治”理论和现代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分析术后螺钉松动的导致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从而丰富“辨稳论治”理念的内涵。2.探讨骨水泥钉道强化治疗伴骨质疏松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必要性。3.探讨钉道强化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4.探讨骶1螺钉骨水泥强化技术在伴骨质疏松腰骶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借助于中医骨伤科的固定与稳定理念而提出的“辨稳论治”理论和现代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分析术后骶1螺钉松动的导致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丰富“辨稳论治”理念的内涵。5.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cement-augmented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ation,CAPSI)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中骨水泥渗漏的类型、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此临床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腰椎退变性患者80例,其中男2例,女78例,平均年龄69.96±6.55岁,平均随访时间30.79±7.24月,平均骨密度T=-3.13±0.62 SD。将患者分为单节段固定组(A组)29例、双节段固定组(B组)25例和多节段固定组(C组,固定节段多3个)26例,收集并比较叁组在性别、年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围手术期并发症、螺钉松动、融合率、术前与末次随访时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方面的差异。2.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74例伴骨质疏松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且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并均行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根据椎弓根螺钉周围有无骨水泥强化,分为骨水泥钉道强化(PMMA-PS)组:36例,男3例,女33例,平均年龄70.61 ±6.37岁,手术节段L4/5 32例、L5/S1 4例,平均骨密度-3.38±0.77SD;普通椎弓根螺钉(CPS)组,38例,男2例,女36例,平均年龄69.79±5.90岁,手术节段L4/5 32例、L5/S1 6例,平均骨密度-3.32±0.57SD。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行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临床疗效。根据术后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或CT情况,比较两组的融合率、螺钉松动率情况。3.第叁部分,回顾性分析58例伴骨质疏松的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且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固定节段均为L3-L5、L4-S1,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根据椎弓根螺钉周围是否采用骨水泥强化,分为骨水泥钉道强化(PMMA-PS)组:普通椎弓根螺钉(CPS)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资料及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不融合率、螺钉松动率情况评定临床疗效。4.第四部分,回顾性分析61例采用后路腰骶椎固定治疗合并有骨质疏松的脊柱退变性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55例,年龄60-86岁,骨密度T=-3.37±0.69,随访时间19.98±10.42月,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技术,根据骶1螺钉的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骨水泥强化组(A组,17例)、双皮质固定组(B组,20例)和叁皮质固定组(C组,24例),比较叁组在VAS、ODI评分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松钉率、融合率等方面的差异。5.第五部分,回顾性分析采用骨水泥钉道强化术的202例患者950枚螺钉,将水泥渗漏分为经椎基底静脉渗漏(B型)、经椎体节段静脉渗漏(S型)和螺钉相关骨水泥渗漏(包括骨皮质破裂和空心螺钉尖端渗出)(I型)叁种,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期(早/后期)、BMD、BMI、强化螺钉数、螺钉类型(实心/空心)、螺钉尖端位置(内/外)、螺钉位置(左/右)、骨水泥量、强化椎体(腰椎/骶椎)、渗漏类型、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静脉渗漏(S、B型)的危险因素。结果:1.第一部分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平均手术时间184.45±35.6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30.24±154.88ml,平均住院9.48±1.68天,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2例患者叁枚尾端螺钉松动,松钉率6.90%,融合率96.55%(28例)。B组平均手术时间260.44±58.0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58.00±202.42ml,平均住院时间15.28±4.15天,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4例,8例患者14枚头/尾端螺钉松动,松钉率32%,融合率84%。(C组平均手术时间288.46±72.1 lmin,平均术中出血量811.54±495.44ml,平均住院时间20.23±7.44天,围手术期并发症7例,13例患者29枚头/尾端螺钉松动,松钉率50%,融合率70%。叁组比较,B、C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末次VAS、末次ODI和松钉率上明显高于A组(P<0.05),在围手术期并发症上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的,将患者分为松钉组和未松钉组,发现松钉组的BMI、术前术后PI-LL和术后PT高于未松钉组(P<0.05),而在性别、BMD、是否为腰骶固定、术前术后LL、LL改变、术前术后SS、术前PT、术前术后PI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第二部分临床研究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CPS组平均手术时间147.21 ±17.11min,术中出血量138.03±42.45ml,平均住院天数8.82±1.07d;PMMA-PS组平均手术时间185.75±18.371min,术中出血量142.64±35.08ml,平均住院天数8.82±1.07d;两组平均手术时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平均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PS组与PMMA-PS组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16±0.82分、6.93±10.88分;1.74±0.49分、1.92±0.47分;1.76±0.43 分、1.81±0.40 分;ODI 分别为 51.84±4.41%、52.50±4.71%;18.03±2.74%、18.89±3.61%;17.24±2.77%、16.67±2.67%;两组间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和ODI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PMMA-PS组中无螺钉松动,CPS组中1例(2.7%,1/36)患者的2枚(1.3%,2/152)螺钉出现松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MMA-PS组融合成功率(100%)相比CPS组(97.3%,37/38)无显着差异(P>0.05)。PMMA-PS组有27枚钉道周围(18.7%,27/144)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出现相应的神经并发症。3.第叁部分临床研究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MMA-PS组31例患者,CPS组27例患者,PMMA-PS组术中出血量为大于CPS组的术中出血量,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PMMA-PS组末次随访VAS评分小于CPS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PS组螺钉松动率高于PMMA-PS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PS组不融合率高于PMMA-PS组,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的,将患者分为松钉组和未松钉组,发现松钉组术前术后PI-LL和术后PT高于未松钉组(P<0.05),而在性别、BMD、是否为腰骶固定、术前术后LL、LL改变、术前术后SS、术前PT、术前术后PI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4.第四部分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VAS和ODI方面,叁组患者末次随访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A组VAS和ODI明显小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在并发症方面,A组腰椎骨水泥渗漏率为23.68%,S1骨水泥渗漏率为23.53%,分别有1例患者出现硬膜囊撕裂、切口感染和双下肢肌力下降,没有患者发生螺钉松动断裂,在末次随访时所有手术节段均获骨性融合;B组骨水泥渗漏率为41.25%,2例患者发生健侧下肢麻木乏力,6例患者出现S1螺钉松动(30.00%);C组骨水泥渗漏率为24.56%,2例患者出现硬膜囊撕裂,1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健侧下肢麻木乏力,6例患者出现S1螺钉松动(25.00%)。将B、C两组患者分为松钉组和未松钉组,发现其在年龄、融合节段、术后PI-LL上具有统计学差异(松钉组年龄更大、融合节段更长,术后PI-LL更大),在性别、BMD、BMI、手术方式、术前术后LL、SS、PT、PI、术前术后LL改变、术前PI-LL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5.第五部分临床研究165例(81.68%)患者335枚(35.26%)螺钉发生渗漏,其中S 型渗漏 255 枚(76.12%),B 型渗漏 77 枚(22.99%),I 型渗漏 30 枚(8.96%),27枚螺钉同时存在两种渗漏类型,强化螺钉数较多是发生静脉渗漏的危险因素(P=0.000),此外,螺钉发生S型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骨水泥量(P=0.019),螺钉位置(P=0.000),强化椎体(P=0.006),发生B型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骨水泥量(P=0.000)和螺钉尖端位置(P=0.000)。结论:1.在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中,随着固定节段的增多(≥2个节段),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头尾两端螺钉松动率明显增加,并导致随访时临床疗效的降低。对于BMI、PI-LL和PT较大的患者,术后应积极预防螺钉的松动。2.对于伴骨质疏松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融合术时,在规律抗骨质疏松的基础上,骨水泥螺钉强化与普通椎弓根螺钉组均可获得相似的临床疗效和融合率,但普通椎弓根螺钉组有更少的手术时间,故不推荐常规行骨水泥钉道强化。3.对于伴骨质疏松的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融合术时,钉道强化术较普通椎弓根螺钉组有更低的螺钉松动率、较高的融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当对于PI-LL和PT较大的患者,术后应积极预防螺钉的松动。4.骶1螺钉骨水泥强化技术能明显减少伴骨质疏松的腰骶固定中S1螺钉松钉率,是骨质疏松性腰骶椎退变性疾病的一种有效固定方式,尤其适用于老年、长节段固定、PI-LL恢复不佳的患者。5.骨水泥钉道强化术中骨水泥渗漏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以S型和B型渗漏最常见。强化螺钉数较多、骨水泥量较大是发生静脉渗漏(S、B型)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螺钉偏内是发生B型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这提示可通过优化手术技术来减少螺钉渗漏的发生。6.在后路融合固定手术治疗伴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中,BMI、术后PT和PI-LL较大、老年、长节段固定与中医骨伤科学中辨稳论治的“稳”相关,尤其与术后PI-LL恢复不良高度相关。(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11-01)

林奇生,邹学农,曾瑞芬,李亚杰,张宏波[6](2018)在《钉道强化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钉道强化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46例2015年7月—2017年12月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根据术式分组。对照组开展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行钉道强化技术治疗。比较两组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手术效果;手术时间、出血情况;手术前后患者功能JOA评分和疼痛VAS评分。结果观察组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手术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功能JOA评分和疼痛VAS评分相近,P>0.05;手术后观察组功能JOA评分和疼痛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患者行钉道强化技术疗效肯定,可有效改善相关功能和减轻疼痛,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出血。(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8年17期)

马航展,蔡东岭,李伟宽,黄海珊,刘春兰[7](2018)在《一种新型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自主研发一种新型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通过有限元法分析,模拟在人体骨质疏松性椎体中生物力学测试,评估该新型螺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名年龄65岁骨质疏松志愿者,进行CT扫描获取数据(扫描电压120 KV,层距0. 75 mm),叁维重建L4椎体模型,并对4组不同螺钉植入物[新型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骨水泥组(A组)、可注射空心椎弓根螺钉+骨水泥组(B组)、普通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组(C组)、单纯普通椎弓根螺钉组(D组)]进行建模、网格划分。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在骨质疏松腰椎椎体中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计算并比较分析各组椎弓根螺钉应力、拔出力及位移。结果 4组螺钉在施加固定载荷中,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根部、螺纹及骨水泥分布处。A组螺钉应力值最小,为173. 8 MPa; B组为236. 3 MPa; C组为298. 5 MPa; D组为407. 4 MPa。在模拟轴向拔出试验中,发生位移时,A组拔出力最大,为1 508. 1 N,B组为1 304. 1 N,C组为1 128. 4 N,D组为833. 1 N。结论在模拟骨质疏松椎体中,新型骨水泥钉道强化螺钉能有效地提高螺钉抗拔出力,增加螺钉在钉道内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8年17期)

昌震,高文杰,郭华,刘海平,胡雄科[8](2018)在《经皮后路椎弓根钉道强化合并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重度压缩性骨折43例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后路椎弓根钉道强化合并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重度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重度骨折患者43例,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合并伤椎椎体成形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局部后凸Cobb角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50~130min,平均72min;术中出血量30~80ml。全部患者均完成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4个月(12~2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的(41.61±5.37)%恢复到术后(88.91±3.95)%和末次随访时(86.69±3.39)%。局部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31.69±6.11)°纠正到术后(11.91±2.66)°和末次随访时(13.04±2.40)°。VAS评分由术前的(6.57±0.95)分改善到术后(2.91±0.79)分和末次随访时(1.12±0.67)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无明显差异。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内固定失败及神经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后路椎弓根钉道强化合并伤椎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的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重度骨折,同时具有创伤小,高度恢复满意,远期后凸进展小等优点。(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莫国业[9](2018)在《钉道强化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主要通过随访和观察,综合分析对比钉道强化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钉道强化的椎间融合术对融合节段的邻近节段椎间盘、小关节及椎间cage对椎体终板的应力。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诊断为伴随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并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共纳入56名患者,其中28名患者运用PMMA-PS术强化椎弓根螺钉,为钉道强化(PMMA-PS)组,28名未采用PMMA-PS,为非钉道强化组(CPS)组。每名患者均有至少随访2年的CT,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骨密度(BMD)、体重指数(BMI)、随访时间、术前诊断、椎间植骨材料来源、融合节段数。从患者影像中由同一名医师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椎间不融合率、螺钉松动率、术中出血、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融合器(cage)下沉节段的融合器的数量与位置、术前、术中、术后的腰椎生理曲度(LL);在PMMA-PS组中根据随访,椎间cage是否下沉,分为cage下沉组和cage正常组,并测量两组的cage数量、位置、骨水泥渗漏情况。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因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行钉道强化的椎间融合术治疗的病人69名,根据中医证型分为阳虚组及阴虚组。末次随访CT中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椎间不融合率及椎弓根螺钉松钉率。分别建立L4-5单节段、L3-5双节段的钉道强化与非钉道强化的椎间融合模型。分别分析前屈、左侧曲、左旋转时融合节段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小关节及椎间cage对椎体终板的应力。结果:PMMA-PS组30名与CPS组均28名患者,两组558名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康复出院。PMMA-PS组59个节段、178枚螺钉;CPS组50个节段、156枚螺钉。两年随访后发现,PMMA-PS组的不融合率小于CPS组,单节段时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双节段或多节段时PMMA-PS组的不融合率小于CPS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MMA-PS组螺钉松动率小于CPS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MMA-PS组的平均手术时间(266.30±14.51)min大于CPS组(204.90±10.35)min(P<0.05)。两组术中出血、住院时间、腰椎生理曲度(LL)、椎间cage下沉节段的cage数量、位置及形态无统计学差异;PMMA-PS组中,cage下沉组与cage正常组的cage数量、位置及骨水泥渗漏均无统计学差异。肾阳虚组纳入32名患者,肾阴虚组纳入37名患者,肾阳虚组共融合53个节段,肾阴虚组融合70个节段,其中末次随访CT中发现肾阳虚组患者8个不融合节段多于肾阴虚组的2个节段,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屈活动时,单节段融合模型,钉道强化可增加椎间cage对上下终板的压力,同时在钉道强化模型中,L3、L5椎体下关节突压力下降;双节段模型,钉道强化模型L4/5椎间cage对L5上终板的压力大于非钉道强化组。左侧曲活动时,单节段及双节段模型,钉道强化模型的椎间cage左侧对L5上终板的压力均大于非钉道强化模型。左侧旋转活动时,单节段钉道强化模型的椎间cage左侧对L5上终板的压力大于非钉道强化模型。结论:钉道强化的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钉道强化能够有效地降低椎弓根螺钉的松动率。对于单节段患者,钉道强化并不能有效降低椎间不融合率,但是对于双节段及叁节段患者,钉道强化能有效降低椎间不融合率。钉道强化不会引起椎间cage下沉,在强化的患者中,椎间cage下沉与cage的数量及位置无关。肾阳虚型患者的椎间不融合率高于肾阴虚型患者,可能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有关,但仍需更大量的病例进一步观察。钉道强化不会显着增加融合节段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率;但是钉道强化会导致椎间cage对椎体终板的应力增加,可能有助于椎间融合,但是也增加椎间cage下沉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大星[10](2018)在《钉道强化长短节段固定治疗骨质疏松重度椎体骨折临床及有限元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长节段及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两种固定方式对相邻节段及骨折椎体应力的影响,并探讨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1)纳入符合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诊断的患者,根据证候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证候诊断。(2)回顾性研究从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经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的患者,依据手术固定节段的范围将患者分为长节段固定组、短节段固定组。记录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ASIA神经功能分级;测量患者Cobb角、固定节段Cobb角,计算后凸矫正率及矫正丢失率;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3)建立T9-L5节段模型,模拟L1椎体骨折,并建立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长节段与短节段内固定模型。将模型导入软件,在胸9椎体上方垂直施加负荷及弯曲力矩,模拟脊柱前屈、后伸运动,分析相邻节段椎体应力,及骨折椎体位移等情况。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共纳入45例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的患者,其中有38例为单节段重度骨折患者,7例患者为非单节段重度骨折。经辨证分析有9例患者表现为肾阳亏虚证,其中有7例兼有血瘀气滞证;有23例患者表现为肝肾阴虚证,其中有18例兼有血瘀气滞证;有13例患者表现为脾肾两虚证,12例兼有血瘀气滞证。(2)长节段内固定组17人,均为女性患者,年龄(73.29±4.73)岁,平均随访时间为39个月;短节段内固定组21人,女性18人,男性3人,年龄(71.33±5.66)岁,平均随访时间为4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发现部分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P<0.05),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后凸畸形均得到较好的矫正,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后凸畸形矫正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发现两组均存在一定的矫正丢失,但长节段组末次Cobb角与术后一月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节段与长节段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31%、32%(P>0.05)。长节段组术后有5例(29.41%)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短节段组术后共有6例(28.57%)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0.05)。(3)有限元分析提示两组模型中T10椎体及终板的最大应力值相近,但是长节段组L4椎体应力、L1椎体应力及位移均小于短节段组。椎弓根螺钉应力主要位于两端的螺钉,远端椎弓根钉应力较大。结论:多数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患者以肝肾阴虚为本,其次为脾肾两虚及肾阳亏虚。两种固定方式对内固定近端相邻节段的应力影响没有明显差别,但长节段固定可减少骨折椎体的应力及位移。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长节段及短节段内固定术均可用于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患者的治疗,对于伤椎不能置钉、伴严重后凸畸形或需要截骨的患者应选择长节段固定。(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钉道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析骨水泥钉道(PMMA)强化方法在伴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形象病变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2016年8月-2018年2月收治的伴骨质疏松症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中选出64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行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骨水泥钉道强化后进行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和VAS评分对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的脊柱稳定率为96.875%,对照组脊柱稳定率为78.12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水泥钉道强化处理在伴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中应用效果确切,维持脊柱稳定性,促进术后康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钉道强化论文参考文献

[1].菅炎鹏,徐松山,李涛,王一公.选择性椎体钉道强化技术在骨质疏松脊柱手术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19

[2].邱太彬,刘德坚,冼淑仪,曾文艳,李伟宽.骨水泥钉道(PMMA)强化方法应用于伴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9

[3].郭丹青,张顺聪,梁德,于淼,莫国业.后路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中长期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4].盛珺,刘达,郑伟,周江军,伍红桦.唑来膦酸联合骨水泥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用于骨质疏松腰椎融合术的疗效[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8

[5].唐永超.辨稳论治在骨水泥钉道强化术治疗伴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意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6].林奇生,邹学农,曾瑞芬,李亚杰,张宏波.钉道强化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

[7].马航展,蔡东岭,李伟宽,黄海珊,刘春兰.一种新型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J].广东医学.2018

[8].昌震,高文杰,郭华,刘海平,胡雄科.经皮后路椎弓根钉道强化合并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重度压缩性骨折43例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8

[9].莫国业.钉道强化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有限元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10].李大星.钉道强化长短节段固定治疗骨质疏松重度椎体骨折临床及有限元对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标签:;  ;  ;  

钉道强化论文-菅炎鹏,徐松山,李涛,王一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