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教育论文-达丽

寺庙教育论文-达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寺庙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国,新文化教育,蒙古族,发展

寺庙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达丽[1](2016)在《论民国时期新文化教育在焉耆蒙古族中的发展及其对传统寺庙教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利用《民国新疆焉耆地区蒙古族档案选编》、《近代新疆蒙古历史档案》等档案资料,对民国时期新文化教育在新疆焉耆地区蒙古族中的发展及其对传统寺庙教育的影响做一探讨。(本文来源于《西部蒙古论坛》期刊2016年01期)

黄海涛,张晓[2](2015)在《寺庙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文化的互动探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学校教育还未介入之前,寺庙是主要教育阵地。随着学校教育的介入,出现了两者并存共同作用于傣族社会的状况。由于两者本质上的不同以及双方自身的缺陷、法律的不完善致使它们在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冲突。只有以‘存异’的解决思路,从传统与现代、习俗与制度、民间与官方这叁个角度不断探索它们发展的新路径,才能使它们及其所代表的不同文化达到共生与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加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12-03)

杜明倩,戚瀚文[3](2015)在《西藏苯教寺庙教育建筑单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苯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其教义与思想对西藏传统文化有深刻影响,并且延续至今。该文以实地调研的苯教寺庙梅日寺、热拉雍仲林寺和孜珠寺为实例分析,试图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其寺庙内具有教育功能的建筑类型进行归纳,并将其分为诵经大殿、扎仓学院、辩明学院、内明学院、禅修学院和辩经广场等六部分。通过对其建筑和经院教育特点进行分析与论述,使读者能够明晰苯教寺庙的教育建筑单元体系,并对这一古老宗教的教育建筑单元有所了解。(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5年10期)

云丹·达吉,刘伟[4](2013)在《不丹的佛教与寺庙教育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在不丹的国家社会生活中有重要影响,不丹的寺庙教育作为佛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不丹的寺庙教育建立在僧团组织体系之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寺庙学校、佛学院、冥想中心、居士中心和尼姑中心;第二,不丹的寺庙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提高灵性,指导他们从轮回中解脱;第叁,不同类型的寺庙教育组织机构有不同的课程内容,但是都要求学生完成学业以后能履行宗教仪式,服务各地的民众,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上旬刊)》期刊2013年07期)

杨雄[5](2012)在《西双版纳寺庙教育对傣族学生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双版纳傣族的寺庙教育是傣族传统教育形态之一,它也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傣族地区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着日益紧密的联系。寺庙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佛教信徒,而且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寺庙教育逐渐走向衰微,具体表现在寺庙教育内容的宅化,教育方法的单一以及教育管理的疏松等等。同一民族文化体系内部不同构建成分之间的差异是制约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一学校相同民族不同性别学生的发展状况,是学校教育校内均衡发展的重要表现。在一般地区由于性别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了男女学生发展的不平衡。但是在傣族地区学校中傣族男女学生发展差异表现的尤为显着。为了论证寺庙教育对傣族学生发展的影响,特选取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海叁中为研究个案,以该学校中的傣族学生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在接受寺庙教育的傣族男童,即“和尚生”、还俗的男童、从未进入寺庙做和尚的男童以及女童四个群体。选取对学生发展表征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性发展指标和学科学习发展指标两大方面进行考察,采用田野考察和比较分析等方式对家长、学生、教师进行深度访问和问卷调查。接受寺庙教育的傣族“接受寺庙教育的男童”学习的积极性和态度均表现为消极的状态,厌学、逃学现象比较严重;人际交往表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上为不尊敬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显性和隐形的冲突。表现在生生交往上则喜欢欺负其他民族的学生,因为特殊的民族文化导致不能正确的转换佛与学生两种身份,容易形成自己的小团体;另外在学业成就上,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辍学率高、升学率低。而与其对比的对象即“从未进寺庙的傣族男童”在各个方面与女童表现的相似,均优于接受寺庙教育的男童。然而在义务教育初级阶段,傣族男童与女童各个方面均表现的差不多,没有显着的差异,在有些方面甚至还优于女童。性别之间的刻板印象是始终存在的,生理差异是两性心理和行为产生差别的先天基础,而后天环境与社会文化的作用,诸如家庭、教育、社会观念等因素应该成为导致两性差异不断增大的主要原因。该案例从根本上排除了性别的刻板印象。验证了在傣族地区寺庙教育就是导致男女学生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傣族特殊的文化使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是寺庙教育日益衰微,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发展健康。所以,我们要辨证的看待寺庙教育,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要继承与发扬;同时作为教育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定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走向共生,借鉴学校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另外充分发挥寺庙教育的隐形功能,通过各种仪式教育让所有的外在真正内化为人的行为准则和优秀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促进傣族地区学校傣族学生的均衡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4-01)

宋立道[6](2011)在《社会发展与寺庙教育——经济快速发展改变中国佛教教育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上一世纪80初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步伐逐步加快,中国佛教从建国以来的被抑制状态,尤其从"文化大革命"的几乎可说是灭绝性的严重打击中渐渐复苏。进入90年代,则取得了越来越快的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它也遭遇了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经过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发展,今天我们来(本文来源于《佛学研究》期刊2011年00期)

陈荟[7](2011)在《西双版纳傣族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冲突现状及归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寺庙教育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教育形态之一。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更是文化传播和民族教育的固定场所。现代学校教育介入后,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始终处于对立冲突的状态之中,主要体现在生源、时间、教学内容、学生人生观、和尚生身份等方面。这是由经济优势带来的文化自信和对他文化的排斥;学校教育传承傣族文化功能的有限性;学校教育的内容脱离当地生活,致使"读书无用论"流行;寺庙教育的世俗化倾向和管理上的松散状态;相关政策向学校"一边倒"的倾向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陈荟[8](2009)在《西双版纳傣族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共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寺庙教育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教育形态之一。在西双版纳傣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其寺庙教育与傣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已成为傣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双版纳傣族的寺庙除了传播佛教信仰之外,还承担了传承傣族文化的任务;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更是文化传播和民族教育的固定场所。佛寺是学校,佛爷是教师,经书是课本,和尚是学生,寺庙成为傣族社会的特殊学校。可以说,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寺庙教育加以整合和传承的。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学校教育的介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出现了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存并共同作用于傣族社会的状况。而当前,两者却始终处于对立冲突的状态之中,尽管相关管理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试图缓解两者间的对立冲突,但是这一状态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介入后,寺庙教育出现了内容窄化、功能世俗化、管理松散等方面的问题:学校教育介入前,寺庙教育不仅包括各类佛教经典,还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医学、法律、文学,以及各种生产生活知识,学校教育介入后,寺庙教育的内容被窄化为各种赕佛仪式上需要诵读的经文内容;寺庙教育的功能也出现了传播佛教信仰功能的弱化,僧侣寺庙生活方式的世俗化,各类赕佛仪式民俗化等世俗化倾向;寺庙教育的管理与以前相比也极为松散,许多教规、戒律都被打破。而这些问题的出现进一步导致了寺庙教育的日渐衰落。学校教育由于存在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模式单一、评价标准统一的状况,同时还存在多民族学生同校与单一民族文化传承间的矛盾,致使其既不能承担起传承傣族民族文化的任务,也不能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西双版纳学校教育的基本状况是,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入学和升学积极性不高;“间歇性辍学”现象极为严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较差;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师生冲突时有发生;师资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多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西双版纳傣族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还在生源、时间、教学内容、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和尚生”的身份认同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的对立冲突。这些对立冲突,致使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处于两败俱伤的境地。对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对教育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避免单一因素分析和文化决定论倾向;要坚持主位立场与客位立场相结合的原则,避免文化相对主义倾向;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文化,避免文化的地理决定论倾向。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导致问题的根源,也才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实地考察发现,造成两者对立冲突的原因主要是经济优势带来的文化自信和对他文化的排斥;相关政策向学校“一边倒”的倾向;学校教育传承傣族文化功能的有限性;学校教育的内容脱离当地生活,致使“读书无用论”流行;寺庙教育的世俗化和管理上的松散状态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对立冲突原因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只有在共生理念的指导下,在相互尊重、相互适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共建原则基础上,通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学校、寺庙、家庭层面的相应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立冲突现状。首先,理论上要认识到寺庙教育在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它与学校教育一样,有存在的必要性,两者的对立冲突却并非是必然存在的;其次,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时,防止以一方来排斥另一方的“一边倒”方式,通过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对两者的发展采取统筹规划的方式;第叁,学校教育与寺庙教育也需要对自身的不足进行相应的改革;第四,要注意发挥家庭的影响力。这是目前有效处理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的主要策略。西双版纳傣族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共生的理念,也适用于处理其他民族地区的各种教育形式或文化传承方式之间的关系。因为,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教育形式间的关系,传统的文化如何传承的问题,既是一个具有地方性、特殊性的问题,同时也具有普适性,这些问题在其他民族地区同样存在。当然,本研究共生理念的建构以及各种相关策略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西双版纳傣族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当前的状况,具有针对性,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并且形成的理念和相关策略都只是初步的设想,虽然对当地的政策制定具有参考意义,但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并能真正发挥作用,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4-20)

陈志春,王斌元[9](1999)在《确保爱国主义教育顺利进行─—阿坝州在藏传佛教寺庙教育整顿中加强领导措施得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藏传佛教寺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我省藏区近两年来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场反分裂的政治斗争。阿坝州委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采取多条措施,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一、认识到位,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上来为了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阿坝州首先认真分析了党(本文来源于《四川统一战线》期刊1999年02期)

覃光广,冯利[10](1989)在《藏族寺庙教育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佛教由尼泊尔、印度、汉族地区叁路传入西藏后,经与当地传统的苯教斗争、融合而产生的独具特色的宗教流派。自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代起至近现代,藏传佛教历经演化,不断扩展,全面渗透于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地域上扩张传播至四川、青海、甘肃、内蒙、云南等地,甚至飘洋过海传到欧美等外邦之地。在藏族社会里,曾长期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经济上确立过寺院农奴经济制度;文化上藏传佛教包容了哲学、教育、美术、天文、地理、医学、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藏民过去的思想与行为无不学制于佛教。因此,要了解藏族的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包括接受了藏传佛教的蒙古、裕固、土族等少数民族的教育),就必须研究藏传佛教的教育(亦可称为寺院教育)制度。(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89年04期)

寺庙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学校教育还未介入之前,寺庙是主要教育阵地。随着学校教育的介入,出现了两者并存共同作用于傣族社会的状况。由于两者本质上的不同以及双方自身的缺陷、法律的不完善致使它们在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冲突。只有以‘存异’的解决思路,从传统与现代、习俗与制度、民间与官方这叁个角度不断探索它们发展的新路径,才能使它们及其所代表的不同文化达到共生与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寺庙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达丽.论民国时期新文化教育在焉耆蒙古族中的发展及其对传统寺庙教育的影响[J].西部蒙古论坛.2016

[2].黄海涛,张晓.寺庙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文化的互动探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为例[C].中加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3].杜明倩,戚瀚文.西藏苯教寺庙教育建筑单元研究[J].华中建筑.2015

[4].云丹·达吉,刘伟.不丹的佛教与寺庙教育系统[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

[5].杨雄.西双版纳寺庙教育对傣族学生发展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

[6].宋立道.社会发展与寺庙教育——经济快速发展改变中国佛教教育现状[J].佛学研究.2011

[7].陈荟.西双版纳傣族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冲突现状及归因分析[J].教育学报.2011

[8].陈荟.西双版纳傣族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共生研究[D].西南大学.2009

[9].陈志春,王斌元.确保爱国主义教育顺利进行─—阿坝州在藏传佛教寺庙教育整顿中加强领导措施得力[J].四川统一战线.1999

[10].覃光广,冯利.藏族寺庙教育述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标签:;  ;  ;  ;  

寺庙教育论文-达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