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紫檀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鬼箭锦鸡儿,紫檀烷,抗真菌活性
紫檀烷论文文献综述
宋萍,杨新洲,于军[1](2009)在《鬼箭锦鸡儿中紫檀烷类化合物抗真菌活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鬼箭锦鸡儿中紫檀烷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方法在生物活性指导下,利用聚酰胺、硅胶常规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分离,采用波谱技术和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A方案中的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鬼箭锦鸡儿整株植物氯仿部分显示好的抗真菌活性,活性追踪分离得到五个紫檀烷类化合物,分别是3-甲氧基高丽槐素(1)、高丽槐素(2)、3-甲氧基-9羟基紫檀烷(3)、3,9-二甲氧基紫檀烷(4)和3-甲氧基-4,9二羟基紫檀烷(5),其中化合物2面对叁种念珠菌菌株,显示出潜在的抗真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范围为6.25~25μg·mL-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并且生物活性结果确认紫檀素类化合物是有效的抗真菌成分。(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09年09期)
陈文豪[2](2009)在《羽芒菊和镰形棘豆的化学成分研究及一种新的紫檀烷类化合物的全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羽芒菊属(Tridax L.)植物系菊科(Compositae)多年生草本。该属植物全世界约26种,分布于美洲热带及亚洲东南部。我国1种,产东南部及南部一些岛屿。该属植物多视为杂草,其中羽芒菊(Tridax procumbens L.)在印度作为民族药,主要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黄疸、支气管黏膜炎、痢疾和腹泻等。棘豆属(Oxytropis DC)植物系豆科(Leguminosae)多年生草本。全世界约300余种,分布于北温带。中国有146种,12变种,3变型,产西南,西北至东北部。本属植物的经济用途不大,除个别的植物可做牧草外,有些还具有一定的毒性,在某些高山和北极地区是草场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镰形棘豆(Oxytropisfalcata Bunge)在藏药中被誉为“草药之王”。主要用于愈合疮口、利便、防止骨刺产生、治病痛、除毒、清肿等。本论文对采自海南的羽芒菊和甘肃的镰形棘豆进行系统的植物化学研究。采用常规柱层析(CC)、制备薄层层析(prep-TLC)和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并合理运用各种光谱、波谱技术(UV、IR、MS、1D/2D NMR、CD)及X-ray衍射实验鉴定了其中绝大多数化合物的结构(倍半萜、二萜、叁萜、甾体、黄酮、长链烯炔、苯的衍生物及其苷类)。自羽芒菊(Tridax procumbens Linn)中得到38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新化合物;自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 Bunge)中得到77个化合物,其中12个为新化合物,3个新的天然产物。针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清除自由基和抗癌活性实验,所选化合物均对实验癌细胞具有微弱抑制增殖活性,新化合物Of30和Of33显示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其IC_(20)值分别为3.84μM和12.21μM。另外,紫檀烷是一类结构较为特殊的化合物(分子中含有1个二氢呋喃环和1个二氢吡喃环),本论文简单介绍了目前针对这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重点为全合成研究。并以廉价易得的间苯二酚和连苯叁酚为起始原料,以路易斯酸催化(3+2)环化为关键,原子经济地完成(±)-Of30的全合成。本论文可望为中草药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药理学、植物化学分类学和新药筛选提供相关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我国中药资源,实现中药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9-04-01)
孙维洋,李剑芳[3](2008)在《紫檀烷类化合物的分布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紫檀烷类化合物主要分布于豆科药材中,具有抗肿瘤、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对紫檀烷类化合物在植物界中的分布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08年05期)
邓雁如,江艳烽,席婵娟,武水仙,汪汉卿[4](2004)在《(6aR,11aR)-3-羟基-4,9-二甲氧基紫檀烷分子的晶体结构(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多刺锦鸡儿 (豆科 )中分离得到一个紫檀烷型化合物— (6aR ,11aR) 3 羟基 4,9 二甲氧基紫檀烷 ,通过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氢核 氢核相关谱、异核多量子相干谱和异核多键相干谱进行结构鉴定 .其单晶经X射线衍射测试表明 ,该化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P2 1 ,化学式为C1 7H1 6 O5,Mr =3 0 0 .3 0 .晶胞参数为 :a =6.4778(13 ) ,b =12 .63 1(3 ) ,c=8.83 68(18) ,β =95 .80 (3 ) o,V =719.3 (3 ) 3,Z =2 ,Dc=1.3 86Mg/m3,F(0 0 0 ) =3 16,μ =0 .10 2mm- 1 .结构由直接法解出 ,用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 ,最终偏离因子R =0 .0 3 3 2 ,wR =0 .0 862 .该分子由一个苯并吡喃环和苯并呋喃环组成 ,X射线衍射测试表明其绝对构型为顺式紫檀烷型(本文来源于《化学物理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李国玉,王金辉,李铣,李宁[5](2003)在《苦马豆果皮中紫檀烷和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鉴定苦马豆 (SphaerophysasalsulaDC )果皮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 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 4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大豆素二甲醚 (4′,7 二甲氧基异黄酮 ,Ⅰ )、(-) 紫檀素 [(-) (6aR ,1 1aR) 3 甲氧基 8,9 亚甲二氧基紫檀烷 ,Ⅱ ]、(-) 1 0 甲氧基美迪紫檀素 [(-) (6aR ,1 1aR) 3 羟基 9,1 0 二甲氧基紫檀烷 ,Ⅲ ]、毛蕊异黄酮 (3′,7 二羟基 4′ 甲氧基异黄酮 ,Ⅳ )。化合物Ⅱ、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03年04期)
吴军,屠鹏飞,赵玉英[6](2001)在《补阳还五汤中异黄酮和紫檀烷类化合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补阳还五汤的抗血栓有效部位及其活性成分。方法 用多种色谱和光谱方法对补阳还五汤水煎液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鉴定了 4个异黄酮化合物和 1个紫檀烷类化合物 ,分别为芒柄花素 ( )、毛蕊异黄酮 ( )、芒柄花素 - 7- O-β- D-葡萄吡喃糖苷 ( )、毛蕊异黄酮 - 7- O-β- D -葡萄吡喃糖苷 ( )及 ( 6a R,11a R)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 - 3 - O- β- D-葡萄吡喃糖苷 ( )。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补阳还五汤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01年07期)
宋纯清,郑志仁,刘涤,胡之璧,盛宛云[7](1997)在《膜荚黄芪中的紫檀烷和异黄烷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文[1]报道了从膜荚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h.)Bunge)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2(本文来源于《Acta Botanica Sinica》期刊1997年12期)
张颖[8](1997)在《苦参中羽扇豆生物碱及紫檀烷类成分的HPLC定量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在中国采集的3种苦参及日本市售的21种苦参为受试样品,以电子对HPLC法对样品中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槐定碱这4种羽扇豆型生物碱及叁叶豆紫檀甙和山槐素二种紫檀烷类化合物进行定量。HPLC的检测波长为207nm,流动相为含有42mM SDS的1/15M H_3PO_4-1/15M KH_2PO_4(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期刊1997年01期)
紫檀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羽芒菊属(Tridax L.)植物系菊科(Compositae)多年生草本。该属植物全世界约26种,分布于美洲热带及亚洲东南部。我国1种,产东南部及南部一些岛屿。该属植物多视为杂草,其中羽芒菊(Tridax procumbens L.)在印度作为民族药,主要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黄疸、支气管黏膜炎、痢疾和腹泻等。棘豆属(Oxytropis DC)植物系豆科(Leguminosae)多年生草本。全世界约300余种,分布于北温带。中国有146种,12变种,3变型,产西南,西北至东北部。本属植物的经济用途不大,除个别的植物可做牧草外,有些还具有一定的毒性,在某些高山和北极地区是草场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镰形棘豆(Oxytropisfalcata Bunge)在藏药中被誉为“草药之王”。主要用于愈合疮口、利便、防止骨刺产生、治病痛、除毒、清肿等。本论文对采自海南的羽芒菊和甘肃的镰形棘豆进行系统的植物化学研究。采用常规柱层析(CC)、制备薄层层析(prep-TLC)和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并合理运用各种光谱、波谱技术(UV、IR、MS、1D/2D NMR、CD)及X-ray衍射实验鉴定了其中绝大多数化合物的结构(倍半萜、二萜、叁萜、甾体、黄酮、长链烯炔、苯的衍生物及其苷类)。自羽芒菊(Tridax procumbens Linn)中得到38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新化合物;自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 Bunge)中得到77个化合物,其中12个为新化合物,3个新的天然产物。针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清除自由基和抗癌活性实验,所选化合物均对实验癌细胞具有微弱抑制增殖活性,新化合物Of30和Of33显示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其IC_(20)值分别为3.84μM和12.21μM。另外,紫檀烷是一类结构较为特殊的化合物(分子中含有1个二氢呋喃环和1个二氢吡喃环),本论文简单介绍了目前针对这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重点为全合成研究。并以廉价易得的间苯二酚和连苯叁酚为起始原料,以路易斯酸催化(3+2)环化为关键,原子经济地完成(±)-Of30的全合成。本论文可望为中草药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药理学、植物化学分类学和新药筛选提供相关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我国中药资源,实现中药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紫檀烷论文参考文献
[1].宋萍,杨新洲,于军.鬼箭锦鸡儿中紫檀烷类化合物抗真菌活性研究(英文)[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9
[2].陈文豪.羽芒菊和镰形棘豆的化学成分研究及一种新的紫檀烷类化合物的全合成[D].兰州大学.2009
[3].孙维洋,李剑芳.紫檀烷类化合物的分布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8
[4].邓雁如,江艳烽,席婵娟,武水仙,汪汉卿.(6aR,11aR)-3-羟基-4,9-二甲氧基紫檀烷分子的晶体结构(英文)[J].化学物理学报.2004
[5].李国玉,王金辉,李铣,李宁.苦马豆果皮中紫檀烷和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3
[6].吴军,屠鹏飞,赵玉英.补阳还五汤中异黄酮和紫檀烷类化合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J].中草药.2001
[7].宋纯清,郑志仁,刘涤,胡之璧,盛宛云.膜荚黄芪中的紫檀烷和异黄烷化合物[J].ActaBotanicaSinica.1997
[8].张颖.苦参中羽扇豆生物碱及紫檀烷类成分的HPLC定量法[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