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添加剂对大黄鱼鱼种生长的影响

饲料添加剂对大黄鱼鱼种生长的影响

一、饵料添加剂对大黄鱼鱼种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蒋慧琪,王晶,汪愈超,冯凤琴[1](2021)在《养殖大黄鱼肌肉品质评价及其营养调控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us)是我国特有的海洋经济鱼种,其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过度捕捞导致野生大黄鱼产量日益减少,养殖大黄鱼现已成为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相较于野生大黄鱼,养殖大黄鱼存在体色变浅、脂肪含量较多、腥味较重等问题,营养调控被认为是一种改善养殖大黄鱼品质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从大黄鱼体色、肌肉质地、营养成分、风味滋味等方面综述了评价大黄鱼品质的各个指标,着重论述了可用于改善大黄鱼品质的多种饲料添加剂及其对可能涉及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等,以期为研究开发高品质大黄鱼饲用添加剂,并将其应用于养殖大黄鱼肌肉品质的改善提供参考。

蒋慧琪[2](2021)在《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生长、健康及食用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us)是我国特有的海洋经济鱼种,其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过度捕捞导致野生大黄鱼产量逐渐减少,养殖大黄鱼已逐渐成为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途经。相较于野生大黄鱼,养殖大黄鱼存在着体色较浅,脂肪含量较多,腥味较重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黄鱼的食用品质,不利于大黄鱼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营养调控被认为是一种改善养殖大黄鱼品质的安全有效方法。月桂酸单甘油酯(Glycerol monolaurate,GML)作为一种天然存在于母乳和椰子油中的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有研究表明,GML在畜禽养殖中可起到改善动物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作用,而有关GML改善鱼肉品质的研究报道较少,机理也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以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利用GML对养殖大黄鱼进行营养干预,通过测定养殖大黄鱼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并分析肌肉的营养品质、风味物质组成、肌肉质地及肌肉代谢组差异,探究GML对大黄鱼生长健康、肌肉品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生长、健康及营养组成的影响GML的添加可显着增加大黄鱼的体高和肌肉脂肪含量,但不会导致其肝脏肥大。GML还可有效提高养殖大黄鱼肠道中蛋白酶与脂肪酶的活性(CON组为1.13 U/mgprot、1.16 U/mgprot;GML为2.09 U/mgprot、5.75 U/mgprot),并显着降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从而改善大黄鱼脂代谢水平。此外,GML的添加可显着增加养殖大黄鱼肌肉中的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和脯氨酸含量(p<0.05),并同时增加肌肉中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还会造成大黄鱼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量的显着增加,表明GML在不影响大黄鱼本身健康的情况下,可改善鱼肉品质,提高其营养价值。2.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肌肉风味的影响GML组大黄鱼肌肉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28.90 mg/100 g鲜重,显着高于CON组(192.57 mg/100 g鲜重),且GML显着增加了肌肉中甘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85.59、30.57、2.36、20.55 mg/100 g鲜重)。GML的添加虽不会影响肌肉中氧化三甲胺和三甲胺的含量,但会显着增加乙醛、戊二醛、2-甲基-1-辛酮、2,7-辛二酮、1-戊烯、苯甲醛、2,7辛二烯-1-醇、2-甲基戊烷等挥发性化合物含量,从而影响大黄鱼肌肉的气味。此外,利用电子舌有效区分了CON组和GML组大黄鱼滋味差异,发现饲料中添加GML不仅可有效增加鱼肉的苦味、鲜味,还可增加鲜味的持久性。3.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肌肉质地的影响GML的添加会显着增加肌肉的内聚性(0.46),但对肌肉硬度的影响较小。尽管GML对大黄鱼的肌纤维平均直径的影响不显着,但会增加肌纤维直径的分布范围,且明显增大了肌纤维间隙。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发现,GML通过氨基酸、核苷酸及脂肪酸代谢相关途径改善大黄鱼肌肉风味和质地,其中L-谷氨酰胺(FC=1.05)、D-葡糖胺-6-磷酸(FC=2.36)、3-磷酸甘油醛(FC=1.26)、D-脯氨酸(FC=1.03)、3-磷酸甘油(FC=2.31)、L-精氨酸(FC=3.01)、磷酸胆碱(FC=1.37)和尿嘧啶(FC=1.48)等代谢物含量显着上升。此外,饲料中添加GML能够显着上调Myo D、Myo G、Myf-5、IGF-1和m TOR的表达水平,但下调了MRF4基因的表达水平,表明饲料中添加GML可能会通过调节肌肉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引起增生和膨大的肌纤维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肌肉质地的改变。

朱怀宁[3](2021)在《姜黄素对美洲鳗鲡幼鱼生长及肝肠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美洲鳗鲡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形态和菌群组成,以及肝脏抗氧化、肝脏炎症因子水平、肝脏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肝脏组织形态和代谢产物等肝脏健康指标的影响,评价姜黄素在美洲鳗鲡饲料中的添加效果。试验一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美洲鳗鲡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肠健康的影响将健康无病、平均体重为(12.28±0.02)g/尾的试验鱼600尾,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CUR0组)、姜黄素添加水平为100 mg/kg(CUR100组)、200 mg/kg(CUR200组)、300 mg/kg(CUR300组)、400 mg/kg(CUR400组)的试验饲料。每个处理组为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期为10周。结果:姜黄素可显着提高美洲鳗鲡幼鱼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以及饲料效率(P<0.05);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和成活率无显着变化(P>0.05);血清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活性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免疫球蛋白M、补体3水平显着升高(P<0.05),均在CUR200组最高;尿素氮、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乳酸、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二胺氧化酶显着降低(P<0.05),均在CUR200组最低;全鱼粗脂肪含量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可显着提高肠道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P<0.05);随着姜黄素添加水平升高,脂肪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CUR200组数值最高;CUR200组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CUR100、CUR300和CUR400组(P<0.05),CUR100、CUR300和CUR400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蛋白酶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肠道肌层厚度与皱襞高度显着提高(P<0.05),各添加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与CUR0组相比,CUR200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门水平上,软壁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梭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螺旋体门相对丰度升高;属水平上,CUR0组弯钩菌属、狭义梭菌属、慢生根瘤菌属、考克氏菌属、乳球菌属、鸟嘌呤微菌属和肠球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CUR200组柄杆菌属和短螺旋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姜黄素可显着提高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P<0.05),显着降低丙二醛水平(P<0.05);CUR200组总抗氧化能力显着高于CUR100、CUR300和CUR400组(P<0.05),CUR100、CUR300和CUR400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随着姜黄素添加水平升高,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丙二醛水平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显着变化(P>0.05)。肝脏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和γ干扰素水平显着降低(P<0.05);肝脏脂蛋白脂酶、肝酯酶和总脂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脂肪酸合成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与CUR0组相比,CUR200组肝脏中差异代谢产物富集到的通路主要与氨基酸、维生素类以及糖类代谢有关,其中氨基酸代谢通路有谷胱甘肽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维生素类代谢有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途径;糖代谢为半乳糖代谢。CUR100组、CUR200组、CUR300组腹部亮度值(L*)和黄度值(b*)均显着升高(P<0.05),各处理组组间背部体色参数和腹部红度值(a*)无显着变化(P>0.05),其中CUR200组背部与腹部色差值最大。试验二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CCl4诱导美洲鳗鲡幼鱼肝脏损伤的缓解作用养殖试验结束后,从CUR0组中选择规格一致的24尾美洲鳗鲡,分为2组,即空白组(注射相同剂量橄榄油)和对照组(以0.05 m L/10 g剂量,腹腔注射CCl4:橄榄油体积比为3:7的30%CCl4-橄榄油溶液,CCl4+CUR0组),每组12尾。再分别从CUR100、CUR200、CUR300和CUR400组中选择大小一致的12尾美洲鳗鲡,腹腔注射30%CCl4-橄榄油溶液,分别为CCl4+CUR100、CCl4+CUR200、CCl4+CUR300和CCl4+CUR400组。72 h后采样。结果:注射30%CCl4-橄榄油溶液72 h后,肝体指数、血清转氨酶活性以及肝脏丙二醛水平显着升高(P<0.05),肝脏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随着姜黄素添加水平升高,肝体指数呈先降低后稳定,血清谷草、谷丙转氨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肝脏谷胱甘肽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升高后稳定,丙二醛水平呈先降低后升高。总体来说,CUR200组肝脏健康处于最佳状态。综上所述,适量添加姜黄素可促进美洲鳗鲡幼鱼生长,降低体脂和血脂,改善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力,提高肠道部分消化酶活性,改善肠道菌群组成及组织形态结构;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降低肝脏炎症因子水平,提高肝脏中分解代谢酶活性、降低肝脏中合成代谢酶活性,主要调节氨基酸类代谢,一定程度改善体色,对CCl4诱导的肝脏损伤具有明显缓解作用。以增重率和饲料效率为评价指标,建议美洲鳗鲡饲料中姜黄素添加水平为229.58-235.50 mg/kg。

郑一民[4](2020)在《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抗氧化、脂肪酸组成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鱼油一直是水产饲料的首选脂肪源,但是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和饲料工业的不断扩大,加之过度捕捞导致海洋渔业资源量不断下降,鱼油产量供不应求,鱼油的价格居高不下,因此,急需寻求和开发新的饲料脂肪源。植物油具有来源广泛、价廉质高和产量大等优点,其富含18碳多不饱和脂肪酸(18 Carbo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C18 PUFAs),容易被鱼类代谢,因此被认为是鱼油的优良替代油。由于海水鱼合成长链多不饱脂肪酸(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LC-PUFAs)的能力缺乏或较弱,而植物油中的LC-PUFAs含量极少,这成为制约植物油替代鱼油关键因素。然而,研究发现,一些广盐性鱼类如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和大西洋鲑(Salmo salar)能够将C18 PUFAs自行合成LC-PUFAs,但不同海水鱼类的合成能力存在差异。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是广盐性、肉食性热带海洋鱼类,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产量高、经济价值高、肉质细嫩且富含PUFAs的特点,被认为是我国南方人工网箱养殖的优良海水鱼种之一。目前,还未研究开发出真正理想的军曹鱼人工配合饲料,因此,有必要深入军曹鱼养殖生物学、营养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系统研究,其中包括对脂肪,尤其是PUFAs和LC-PUFAs的营养、生理、生化学研究。本论文研究了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鱼油、红花油和苏籽油)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和脂肪酸组成及合成LC-PUFAs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购自育苗场的军曹鱼稚鱼经驯化24天后,挑选47日龄、每尾初始体重12.60±0.35g、体长为11.86±0.21 cm的健康活泼幼鱼570尾,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养殖桶(桶容积为400L)38尾。分别用5组不同的饲料投喂:(1)基础饲料(对照组,CO组),(2)基础饲料加6%鱼油(FO组),(3)基础饲料加6%苏籽油(PO组),(4)基础饲料加6%红花油(SO组),(5)基础饲料加3%鱼油和3%红花油(SO+FO组)。饲养周期为12周,于12周取样并测定幼鱼生长、抗氧化、核酸和脂肪酸以及酶基因表达量等指标。主要结果如下:1.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显着提高军曹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成活率(SR)均显着高于(P<0.05)CO组鱼(92.38%),其中FO(100%)和SO+FO组鱼SR(100%)最高。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平均体重(BW)、相对增重率(RWG)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着高于(P<0.05)CO组鱼,其中SO+FO组鱼BW(150±1.90g)、RWG(1091±26.7%)和SGR(2.95±0.05%day-1)最高。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蛋白质效率(PER)显着高于(P<0.05)CO组鱼(1.38±0.03),其中SO+FO组鱼PER(1.74±0.02)最高。SO+FO组鱼的饲料系数(FCR)(1.24±0.03)显着低于(P<0.05)CO(1.56±0.03)组鱼。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肝体系数(HSI)显着高于(P<0.05)CO组鱼(2.26±0.24),其中SO组幼鱼HSI最高(2.68±0.27%)。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粗脂肪和水分含量均显着高于(P<0.05)CO组鱼。2.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不同程度地提高军曹鱼幼鱼的RNA、DNA和RNA/DNA比值。其中SO+FO组鱼肌肉合成RNA最多(239.48±0.79μg mg-1),显着高于(P<0.05)PO(201.19±0.81μg mg-1)、SO(194.86±0.93μg mg-1)和CO(143.44±1.25μg mg-1)组鱼。SO+FO组鱼肌肉的RNA/DNA比值也显着高于(P<0.05)CO、PO和SO组鱼。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鱼肌肉RNA/DNA比值与其SGR呈高度正相关。各组鱼组织器官RNA/DNA比值与相应SGR的相关性大小顺序为:肌肉R2>肝R2>脑R2>血清R2>心脏R2>肾R2。3.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显着提高军曹鱼幼鱼的抗氧化能力。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组织器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着高于(P<0.05)CO组鱼。摄食不同脂肪源各组鱼组织器官的丙二醛(MDA)均显着低于(P<0.05)CO组鱼。4.饲料中脂肪酸组成显着影响鱼体脂肪酸组成,不同脂肪源影响军曹鱼幼鱼的脂肪酸组成,然而影响程度因不同脂肪源而异,同一鱼不同组织器官对同一脂肪源的脂肪酸组成也不同,鱼不同组织器官的∑LC-PUFAs、∑n-6 PUFAs、∑n-3 PUFAs和n-3/n-6 PUFAs相异。5.饲料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肌肉、肝、脑、心脏和肾中Δ6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S2)基因表达影响显着高于(P<0.05)CO组鱼,其中PO和SO组鱼各组织器官的FADS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P<0.05)FO和SO+FO组鱼;饲料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肌肉、肝、脑、心脏和肾中脂肪酸延长酶5(ELOVL5)基因表达的影响显着高于(P<0.05)CO组鱼,且PO>SO>SO+FO>FO,其中PO和SO组幼鱼中ELOVL5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P<0.05)FO和SO+FO组鱼。由此得出结论: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可显着提高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RNA/DNA比值、FADS2和ELOVL5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影响鱼体脂肪酸组成。其中以添加3%鱼油和3%红花油效果最佳,饲料中n-3/n-6 PUFAs的最佳比为0.63。军曹鱼可能具有合成LC-PUFAs的能力,其合成能力与营养、环境有关。本研究既为配制科学合理、安全高效和实用的军曹鱼饲料提供了科学依据,又为军曹鱼人工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和子杰,谢帝芝,聂国兴[5](2020)在《提升养殖鱼类n-3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综合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n-3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在促进神经和生殖发育,以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炎症和代谢紊乱等方面具有重要生理功能。随着野生渔业资源的下降,水产配合饲料中植物蛋白和油脂的添加比例越来越高,导致养殖鱼类n-3 HUFA含量显着下降,影响人类的消费。近年来,为了降低植物蛋白和油脂替代鱼粉和鱼油对养殖鱼类n-3 HUFA含量的负面影响,水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研究。为此,本文从营养素策略、微藻类的应用、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新品种选育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对提升养殖鱼类n-3 HUFA含量的技术手段予以简要综述,以期为提高养殖鱼类营养品质提供参考资料,为水产养殖业的提质增效奠定基础。

王双双[6](2020)在《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文中认为1.选取450尾初始体重为(85.53±2.75)g、初始体长为(13.67±0.23)cm的健康草金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5个脂肪水平(3.43%、6.13%、9.15%、12.42%、15.04%)的饲料,标记为Z1-Z5,试验养殖周期为60天,探讨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形态特征、肠道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旨在筛选草金鱼适宜饲料脂肪水平,以期为草金鱼体形改善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1.1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结果表明,适宜饲料脂肪水平能够提高草金鱼的生长性能、降低饲料系数以及改善草金鱼体形和提高肠道消化吸收能力。投喂30天时,Z2组和Z3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Z2组饲料系数最低,Z3组次之;投喂60天时,Z2组草金鱼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且饲料系数最低,Z3次之。以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定指标做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分析,得草金鱼适宜饲料脂肪水平为8.58%8.99%(养殖30天)、8.44%8.76%(养殖60天)。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后,分析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切片,Z2组和Z3组肠道健康优于其余试验组。不同脂肪饲料对草金鱼体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头部差异较大,Z3组草金鱼体形符合Ⅰ级标准。1.2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和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通过测定草金鱼肝胰脏、脾脏、头肾、中肾、鳃、脑和血清的抗氧化指标,发现草金鱼各组织及血清SOD、CAT、GSH-Px和GSH活力和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Z2组和Z3组草金鱼抗氧化能力更优。Z3组各组织及血清中ACP、AKP、LZM、Alb和IgM活力和含量显着升高,草金鱼免疫力明显提高。1.3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草金鱼肝胰脏中GOT和GPT活力随饲料脂肪水平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Z3组和Z4组GOT和GPT活力要高于其余组,血清中GOT和GPT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Z3组达到最小值。血清中TG、T-CHO和HDL-C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而LDL-C含量呈下降趋势,Z3组饲料脂肪水平在促进草金鱼肝功能和调节脂质代谢效果优于其余组。2.选取450为初始体重为(35.51±1.25)g、初始体长为(6.79±0.31)cm的健康泰狮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5个蛋白水平(24.14%、28.45%、32.31%、36.24%、40.15%)的饲料,标记Y1-Y5,试验养殖周期为60天,探讨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形态特征、肠道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旨在筛选泰狮适宜饲料蛋白水平,以期为泰狮体形改善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2.1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结果表明,适宜饲料蛋白水平能够提高泰狮的生长性能、降低饲料系数、提高肌肉粗蛋白质含量以及改善泰狮体形和提高肠道消化吸收能力。投喂30天时,Y4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Y3组和Y4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他3组(P<0.05),且Y4组饲料系数最低;投喂60天时,Y4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且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余4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定指标做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分析,得泰狮适宜饲料蛋白水平为34.49%34.90%(养殖30天)、36.23%36.71%(养殖60天)。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后,综合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切片分析,Y4组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结构要优于其余试验组。不同蛋白饲料对泰狮体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头部和躯干的差异,投喂30天时,Y3组泰狮符合Ⅱ级标准;投喂60天时,Y3和Y4组符合Ⅱ级标准。2.2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和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各试验组泰狮各组织SOD、CAT、GSH-Px和GSH活力和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Y3组和Y4组达到最大值,MDA含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基本上在Y4组达到最小值。各试验组泰狮组织及血清中ACP、AKP、LZM、Alb和IgM活力和含量在Y3组和Y4组达到最大值,综合泰狮各组织及血清的抗氧化指标和部分免疫指标,Y4组提高抗氧化及免疫力效果较好。2.3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肝胰脏中GOT和GPT活力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呈上升的趋势,血清GOT和GPT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Y4组达到最小值。各试验组泰狮血清脂质代谢指标无显着性差异,综合泰狮各组织及血清的肝功能及脂质代谢指标,Y4组饲料蛋白水平在促进泰狮肝功能效果优于其余试验组,本试验各试验组饲料蛋白水平没有对泰狮脂质代谢水平产生不好的影响。

孙飞[7](2020)在《日粮豆粕含量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和健康的损伤以及二种添加剂对其修复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择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试验对象,在室外池塘网箱中养殖70d,研究日粮豆粕含量对生长性能、生理健康的损伤及两种添加剂对其修复作用的影响。同时,试验选择合适的组别(样本),探究两种添加剂和豆粕水平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饲料中不同豆粕水平对黄颡鱼生长、健康的影响为探究日粮豆粕含量对黄颡鱼生长、生理、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试验共设计4种不同水平豆粕日粮(20%、30%、40%、50%)(C2、C3、C4、C5),即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网箱),每个网箱40尾鱼,初始体重为(17.60±0.12)g的黄颡鱼在池塘网箱中养殖70d。结果显示:以C2组为对照,C5组存活率(SR)显着降低(P<0.05);雌、雄黄颡鱼特定生长率(SGR)均降低(P>0.05);各组网箱中雌雄比例差异不显着,且对黄颡鱼SGR没有产生显着性影响(P>0.05);各组雄性黄颡鱼SGR显着大于雌性黄颡鱼SGR(P<0.05)。随着豆粕水平增加,各组饲料系数(FCR)无显着差异(P>0.05)。C5组较C2组粗脂肪显着降低(P<0.05);随着豆粕水平增加,粗蛋白有降低趋势(P>0.05);各组水分、灰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雄鱼各项形体指标无显着差异,C4、C5组雌鱼肥满度(CF)显着降低(P<0.05)。同时,性别显着影响了黄颡鱼的形态指标。C3组血清球蛋白含量和甘油三酯均为最小值(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不显着。各组抗氧化指标有一定差异(P>0.05)。血清D-乳酸含量和二胺氧化酶活力均有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C4组为最小值。切片结果显示,C4组肝、肠、胃组织结构开始出现轻度炎症或损伤,C5组组织结构出现严重损伤。综上所述,日粮豆粕含量的增加显着影响了黄颡鱼的存活率、生长性能,并且降低了鱼体粗脂肪含量;同时严重损伤了黄颡鱼肝脏、肠道以及胃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和通透性。依据雄鱼的生长速度,根据豆粕剂量-SGR回归方程,建议黄颡鱼日粮豆粕最高添加量为22.33%。第二部分:酵母培养物对黄颡鱼生长健康以及豆粕损伤修复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培养物对黄颡鱼生长健康以及豆粕损伤修复作用的影响。日粮配方在试验一的基础上,每组添加1%酵母培养物(YC)(YC2、YC3、YC4、YC5),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网箱),每个网箱40尾鱼,初始体重为(17.60±0.20)g的黄颡鱼在池塘网箱中共养殖70 d。结果显示:各组黄颡鱼存活率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雄鱼SGR差异不显着(P>0.05),雌鱼YC5组显着低于YC2组(P<0.05);各组网箱中黄颡鱼雌雄比例差异不显着,且对黄颡鱼SGR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各组雄性黄颡鱼SGR显着大于雌性黄颡鱼SGR(P<0.05)。各组FCR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黄颡鱼体成分差异不显着(P>0.05)。YC3组雄鱼CF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雄鱼VSI先升高后降低,其中YC5组差异显着(P<0.05);各组雌鱼内脏团指数(VSI)逐渐降低,其中YC4、YC5组差异显着(P<0.05),同时性别显着影响了黄颡鱼的肥满度。YC4、YC5组血清胆固醇显着上升(P<0.05);YC5组甘油三酯含量和密度脂蛋白含量最高。抗氧化体系指标中,YC5组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各组与胃肠组织通透性相关的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切片结果显示,YC5组肝脏细胞的细胞核变大,且出现聚集;肠道绒毛稀疏、固有层增厚;胃部结构也出现轻度损伤。综上所述,日粮添加1%酵母培养物后,提高了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存活率;改善了 YC4、YC5组黄颡鱼粗脂肪、粗蛋白的降低;但YC5组黄颡鱼各项指标仍没有得到改善。根据豆粕剂量-SGR回归方程,建议黄颡鱼日粮中豆粕最适添加量可达到27.5%,较试验一增加了 5.17个百分点。第三部分:天然植物复合物对黄颡鱼生长健康以及豆粕损伤修复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中草药复合物对黄颡鱼生长健康以及豆粕损伤修复作用的影响。日粮配方在试验一的基础上,每组添加600mg/kg中草药复合物(RC2、RC3、RC4、RC5),即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网箱),每个网箱40尾鱼,初始体重为(17.58±0.17)g的黄颡鱼在池塘网箱中养殖70 d。结果显示:各组黄颡鱼存活率无显着差异(P>0.05);雌、雄黄颡鱼SGR均在RC4组最高,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采样时RC3组雄/雌鱼比例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而各组黄颡鱼雄雌比例差异对黄颡鱼SGR影响不显着(P>0.05);雄鱼SGR显着高于雌鱼SGR(P<0.05)。各组黄颡鱼体成分差异不显着(P>0.05),RC5组雄鱼肝胰脏指数(HIS)显着低于RC2组(P<0.05)。与RC2组比较,RC4组总蛋白含量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P<0.05)。各组抗氧化指标发生了一些变化。各组间二胺氧化酶差异不显着(P>0.05),与RC2组比较,RC3、RC4、RC5组D乳酸含量均降低,其中RC3、RC4组差异显着(P<0.05)。切片结果显示:RC5组肝脏细胞出现空泡,细胞核发生聚集;部分肠道皱襞前端出现空隙,胃部部分柱状上皮细胞出现糜散。综上所述,日粮添加0.06%中草药复合物后,提高了黄颡鱼存活率和生长性能;有效缓解了 RC4、RC5组体脂肪、体蛋白的降低;缓解了日粮豆粕引起的氧化应激;并改善了肝肠胃组织结构,但RC5组仍有炎症情况出现。根据回归方程,建议黄颡鱼日粮豆粕最高添加量为42.25%,较试验一增加了 17.92个百分点。第四部分:不同豆粕水平及两种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的影响基于试验一、二、三得出的初步结论,本试验挑选C2组、C5组、YC5组以及RC5组共计4组,进行日粮豆粕含量和两种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结构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高豆粕组(C5)黄颡鱼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低豆粕组(C2);添加酵母培养物和中草药复合物后(YC5、RC5),黄颡鱼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和丰度高于高豆粕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为C2组和C5组的优势菌群,YC5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RC5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C5组较C2组变形菌门占比增加35.67%,梭杆菌门占比减少37.86%,鲸杆菌属占比降低了 37.86%,邻单胞菌属占比增加了 26.87%;与C5组结果比较,YC5组变形菌门占比增加26.05%,梭杆菌门占比减少33.36%,鲸杆菌属占比降低了 33.36%,邻单胞菌属占比降低了 22.37%;相似地,RC5组变形菌门占比增加33.85%,梭杆菌门占比减少48.44%,鲸杆菌属占比减少了 48.44%,邻单胞菌属占比降低了 28.65%。基于属水平进行的组间显着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与C2组比较,C5组有6种菌属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梭菌属下调、邻单胞菌属上调(P<0.05);与C5组比较,YC5组有16种菌属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芽孢杆菌显着上调(P<0.05);与C5组比较,RC5组有56种菌属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邻单胞菌属显着下调(P<0.05)。结果表明,豆粕组黄颡鱼肠道菌群结构较为单一,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梭杆菌门、厚壁杆菌门;日粮豆粕含量增加使变形菌门数量增加,梭杆菌门数量降低;两种添加剂有效改善了黄颡鱼肠道菌群的单一化,均促进黄颡鱼有益菌的繁殖,抑制有害菌的数量,对维护肠道菌群动态平衡具有积极的作用。

肖媛[8](2019)在《茶氨酸对大黄鱼生长免疫功能和鱼肉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茶氨酸是茶叶中特有的非蛋白氨基酸,将其添加到动物饲料中可以提高生长率、增强免疫力、改善肠道菌群等多种功效。在我国,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已成为海水养殖鱼类的重点品种之一,本篇论文以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饵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茶氨酸,比较不同添加量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免疫及鱼肉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大黄鱼环保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HPLC法适合茶氨酸的测定,获得的标准曲线的R2为0.996,该方法的变异系数小于10%,重现性好,且标准品反应液在4h内基本稳定。研究表明,在物料比1:40(g/mL)、超声50 min、温度60℃、功率超声50W条件下,茶氨酸的得率为1.77%。2、大黄鱼饲料中茶氨酸的添加浓度设置为0%、0.5%、1%、1.5%、2%,喂养60 d后,与对照组(0%添加组)相比,各试验组均能显着提高大黄鱼的成活率,尤其是1%的添加组中,大黄鱼的成活率最高,达93.67%(P<0.05)。但是各试验组对大黄鱼重量增加的影响并不显着(P>0.05),体质量、体长及全长的特定增长率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3、与对照组相比,茶氨酸各添加组中免疫球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过氧化氢酶等的含量均显着提高,说明茶氨酸的加入可有效提高大黄鱼的抗氧化能力,尤其是1%添加组中,各酶的活性最高。此外,随着茶氨酸的加入,红细胞、白细胞等多种血细胞的形态也受到了影响,其成熟速度明显加速。4、鱼肉主要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茶氨酸的加入可以提高大黄鱼肌肉中的水分含量,降低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但对灰分的影响不显着。氨基酸含量方面,氨基酸指数EEAI在茶氨酸添加量为1%、1.5%、2%时均高于对照组,且在添加量为2%时达到66;脂肪酸组成方面,添加茶氨酸对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比例影响不大。但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着提高,2%添加组中达到了11.33%,为对照组的1.2倍。品质成分的变化对维持大黄鱼的正常生理功能及提高免疫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一定剂量的茶氨酸可以提高大黄鱼的生长存活率,提高鱼体内多种免疫相关酶类的酶活,影响鱼体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揭示茶氨酸可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应用于大黄鱼生产实践。

杨雨生[9](2019)在《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消化、脂代谢及免疫机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选取1050尾雄性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初始体重为56.67±10.75 g,初始体长为15.86±1.23 cm,随机分养于21个养殖箱中,每箱50尾。试验共分7组,分别为对照组(T1)、姜黄素组(T2)、壳聚糖组(T3)、维生素C+维生素B2组(T4)、低剂量配伍组(T5)、中剂量配伍组(T6)、高剂量配伍组(T7),养殖试验周期为8周,探讨姜黄素、壳聚糖、(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以及四种添加剂的低、中、高剂量配伍对该鱼生长、消化、抗氧化力、脂代谢和免疫机制的影响,以期为黄颡鱼复合型功能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提供参考。1.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养殖8周后测定该鱼生长指标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四种添加剂及其不同比例的配伍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饵料系数,提高增重率、特定增长率、蛋白质效率及存活率,其中T6组效果最好,T7组次之;各试验组肠道脂肪酶活力均不同程度高于T1组,其中T6组酶活力最高,T6组前肠、中肠和后肠酶活力分别是T1组的3.4倍、4.2倍和4.3倍(P<0.05);肠道蛋白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T6组(P<0.05);前肠和后肠淀粉酶活力最高值均出现在T6组,活力分别是对照组的4.58和5.02倍(P<0.05),T7组中肠淀粉酶活力最高(P<0.05),T6组活力次之(P<0.05)。从生长性能和肠道消化酶活性角度考虑,T6组效果较好。2.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于养殖4周和8周后取样测定抗氧化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综合血清、肝胰脏、脾脏、心脏、脑和鳃的抗氧化指标,短期投喂(4周)后,四种添加剂高剂量配伍(T7组)在提升各组织SOD、CAT、GSH、GSH-PX活性,降低MDA和蛋白质羰基含量方面效果最为显着(P<0.05),而长期投喂(8周)后,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T6组)效果最为显着(P<0.05)。3.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免疫指标和抗病力的影响分别于养殖4周和8周后取血清和部分组织测定免疫相关生化指标,同时养殖8周后取全血进行呼吸爆发活性的检测,以及对试验鱼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在提升黄颡鱼体内ACP活性方面,养殖不同周期,姜黄素(T2组)均可显着提升大部分组织的ACP活性(P<0.05),而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T6组)对提高血清ACP的效果要优于单独添加姜黄素(T2组),同时,短期投喂(4周)后,高剂量配伍(T7组)对肝胰脏ACP的提升效果好于姜黄素(T2组),中剂量配伍(T6组)对头肾ACP的作用效果要显着优于姜黄素(T2组)(P<0.05);而在提升黄颡鱼体内AKP活性方面,壳聚糖(T3组)的效果和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的效果差别不大,但两者提升大部分组织的AKP活性效果要优于姜黄素(T2组),四种添加剂的不同比例配伍(T5T7)仅对黄颡鱼血清和脾脏AKP活性的提升效果较其余各试验组显着(P<0.05);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与壳聚糖(T3组)在提升黄颡鱼体内MPO活性方面,效果大致相同,仅在血清和脾脏中表现出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的显着优势(P<0.05),但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与壳聚糖(T3组)的效果均好于姜黄素(T2组)(P<0.05),此外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T6组)对于提高肝胰脏和头肾MPO活性的效果最为显着(P<0.05),而对于提高脾脏、中肾MPO活性,则四种添加剂高剂量配伍(T7组)效果最为显着(P<0.05);短期投喂(4周)后,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可显着提高血清中GM-CSF、IgM、IL-2等大部分免疫因子的含量(P<0.05),其次为壳聚糖(T3组)以及四种添加剂低剂量配伍(T5组)和中剂量配伍(T6组),姜黄素(T2组)以及四种添加剂高剂量配伍(T7组)仅对少数免疫因子有显着促进效果(P<0.05),而长期投喂(8周)后,姜黄素(T2组)以及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T6组)可显着提高血清中大部分免疫因子的含量(P<0.05),但姜黄素(T2组)对大部分免疫指标的提升效果要优于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T6组),此外壳聚糖(T3组)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和四种添加剂高剂量配伍(T7组)仅对少部分免疫指标有显着促进效果(P<0.05),四种添加剂低剂量配伍(T5组)仅对血清LZM有显着促进作用(P<0.05);但综合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和抗病力的影响来看,长期投喂(8周)后,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效果(T6组)最最佳。4.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肝功能和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养殖8周后取血清和肝胰脏进行肝功能和脂代谢相关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肝胰脏GOT活力在T6组达到最大值,与T1组相比提高了149.21%,而肝胰脏GPT活力在T7组显着降低(P<0.05);与T1组相比,T3组、T5T7组的血清中GPT活力显着下降(P<0.05),分别下降了57.98%、71.60%、80.16%、74.71%;血清中LDH活力在T6组达到最低值(P<0.05),而TBIL含量却在T4组达到最低值,且与T1组相比降低了约53.55%;配伍组(T5、T6、T7)血清中LDL-C含量与T1组相比显着下降(P<0.05),且T7组下降最为明显,下降了约53.25%;肝胰脏中TG含量在T6组达到最低值,与T1组相比下降了56.94%,而血清中TG含量最低值则出现在T7组,与T1组相比降低了57.87%;肝胰脏中T-CHO含量在T2组显着下降(P<0.05),而血清中T-CHO含量在T7组达到最低值,与T1组相比下降了63.76%;T5组和T6组肝胰脏中LPL活性分别是T1组的3.32倍和9.44倍;T6组肝胰脏中HL活性最高,是T1组的2.58倍;与T1组相比,T5组和T6组肝胰脏中TL活性显着升高(P<0.05)。总之,四种添加剂配伍对促进黄颡鱼肝功能和脂代谢效果要优于单独添加某一种添加剂,且中剂量配伍(T6)效果最佳。5.基于转录水平研究添加剂对黄颡鱼代谢调控的影响8周养殖试验结束后,取对照组(T1组)和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组(T6组)的肝胰脏组织,提取RNA并建库后,利用HiSeq X-ten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后得到了100,895条Unigenes,对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后得到53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88个,下调基因350个,从中筛选出了部分免疫和脂代谢相关的基因及其富集的通路,并初步得出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可能是通过上调细胞质DNA传感途径上RPB8以及吞噬体途径中CANX和COLEC12的表达来调节黄颡鱼的免疫能力,同时在调节脂代谢方面,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可能主要通过上调PPAR信号通路上CPT1A、PGAR、GyK这三个靶基因的表达来促进黄颡鱼体内脂类的代谢,从而维持其正常水平。(饲料中添加姜黄素150 mg/kg,壳聚糖4500 mg/kg,维生素709 mg/kg(总量1409mg/kg)、维生素B2 40 mg/kg(总量72 mg/kg))

钟潮明[10](2019)在《大鳞副泥鳅脂肪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大鳞副泥鳅生长全过程对脂肪的需求量。分别以始重为6.23±0.05g、2.76±0.01g、0.35±0.00g的大鳞副泥鳅成鳅、幼鳅和稚鳅为材料,大豆油为脂肪源,以生长性能,相关代谢及酶活,消化功能和相关组织结构为指标,评价大鳞副泥鳅对脂肪的需求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鳞副泥鳅成鳅(6.23±0.05g)脂肪需求配制7种饲料脂肪水平分别4.70%、6.75%、8.37%、10.36%、12.97%、15.40%、17.13%等氮饲料,分别饲喂大鳞副泥鳅成鳅60d,结果:(1)成鳅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2.97%时,末均重(FBW)、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倍数(WTG)均高于其它组(P<0.05),饲料系数(FCR)低于其它组(P<0.05)。对上述指标采用回归分析可得成鳅适宜饲料脂肪水平为12.80%-14.28%。(2)饲料脂肪水平为12.97%时,显着提高成脏体指数(VIS),全鱼的粗脂肪含量及雌性成鳅性体指数(GI)。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水平高于其它组;蛋白酶、脂肪酶水平显着均高于其它组(P<0.05)。前肠、中肠肠绒毛最长,粘液细胞最多。(3)饲料脂肪水平为10.36%时,血清与肝脏中胆固醇(CHO)、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最高;肝脏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高于其它组(P<0.05);)血清与肝脏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均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水平提高。(4)饲料脂肪水平超过10.36%时,肝脏细胞有轻微损伤,内质网和线粒体减少;脂肪沉积加重。结果表明:饲料脂肪水平为10.36%-12.97%能够满足大鳞副泥鳅成鳅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并能脂代谢和抗氧化能力,消化功能均较强。大鳞副泥鳅成鳅脂肪需求适宜范围为10.36-12.97%。2.大鳞副泥鳅幼鳅(2.76±0.01g)脂肪需求配制5种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5.34%、7.43%、9.32%、11.45%、13.32%等氮饲料,分别饲喂大鳞副泥鳅幼鳅30d与60d,结果显示:(1)30d时,饲料脂肪水平为13.32%末均重,增重倍数,特定生长率均较高,饲料系数较低。对30天的上述指标采用回归分析可得幼鳅适宜饲料脂肪水平为12.06%-16.22%。(2)饲料脂肪水平13.32%时,全鱼粗水分较低,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血清、肝脏中TG、CHO、LDL、HDL水平显着提高(P<0.05),肝脏中血清中AKP水平;蛋白酶、脂肪酶活性高于其它组,该脂肪水平的肝脏组织有轻微损伤,但前肠、中肠在肠绒毛较长,粘液细胞较多。(3)饲料脂肪水平为9.32%时,肝脏、血清中GPT、GOT水平较低;(4)脂肪水平为11.45%时,肝脏中CAT、SOD、LZ水平较高。60d时,水温降低使幼鳅特定生长率减少,饲料系数增加,饲料脂肪为13.32%时,生长优于其它组。结果表明: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0.45%-13.32%时,大鳞副泥鳅幼鳅肝组织有轻微,但总体上幼鳅能够正常生长发育,抗氧化能力和消化功能增强,因此,幼鳅脂肪需求较适宜范围为11.45-13.32%。3.大鳞副泥鳅稚鳅(0.35±0.00g)脂肪需求配制7种以豆油为脂肪源,配制4.70%、6.75%、8.37%、10.36%、12.97%、15.40%、17.13%等氮饲料,饲喂大鳞副泥鳅稚鳅60d,结果表明:(1)饲料脂肪水平为10.36%时,稚鳅末均重、增重倍数、特定生长率显着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着降低(P<0.05),对上述指标采用回归分析可得稚鳅适宜饲料脂肪水平为10.84%-12.39%。(2)饲料脂肪水平为10.36%时,稚鳅胴体率、肝体比、脏体比,全鱼粗水分、粗蛋白、粗灰分无显着差异(P>0.05),但全鱼粗脂肪高于其它组;TG、LZ、蛋白酶水平显着高于各组(P<0.05);肝脏在饲料脂肪水平超过10.36%,肝细胞受损;胃褶皱中粘液细胞减少。(3)饲料脂肪水平为8.37%时,稚鳅HDL、GOT、CAT水平高于其它组。(4)饲料脂肪水平为12.97%时,稚鳅LDL、SOD、脂肪酶水平高于其它组。结果表明:饲料脂肪水平为8.37%-10.84%时,能满足大鳞副泥鳅稚鳅正常生长发育,可提高生长速度和鱼体的抗氧化能力,增强消化能力。因此体重为0.35-1.06g大鳞副泥鳅稚鳅脂肪需求范围为8.37%-10.84%。4.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肠道菌群的影响对脂肪水平分别为4.7%、12.97%、17.13%的低、中、高饲料喂养的大鳞副泥鳅成鳅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饲料中脂肪含量可改变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饲料中适宜脂肪水平12.97%时,可提高梭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和提高unclassifiedfEnterobacteriaceae,鲸杆菌属丰度,降低分杆菌属丰度。

二、饵料添加剂对大黄鱼鱼种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饵料添加剂对大黄鱼鱼种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养殖大黄鱼肌肉品质评价及其营养调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黄鱼品质的评价
    1.1 体色
    1.2 肌肉质地
    1.3 营养成分
    1.4 风味
2 饲料添加剂对养殖大黄鱼品质的影响
    2.1 营养性添加剂
    2.2 非营养性添加剂
3 饲料营养对大黄鱼品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体色相关基因
    3.2 肌肉组织相关基因
    3.3 肌肉胶原蛋白相关基因
    3.4 肌肉脂肪相关基因
4 小结与展望

(2)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生长、健康及食用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大黄鱼品质评价
        1.1.1 体色
        1.1.2 肌肉质地
        1.1.3 肌肉成分
        1.1.4 鱼肉风味
    1.2 饲料添加剂对养殖大黄鱼品质的影响
        1.2.1 营养性添加剂
        1.2.2 非营养性添加剂
    1.3 饲料营养对大黄鱼品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3.1 体色相关基因
        1.3.2 肌肉组织相关基因
        1.3.3 肌肉胶原蛋白相关基因
        1.3.4 肌肉脂肪相关基因
    1.4 月桂酸单甘油酯概述
        1.4.1 月桂酸单甘油酯特性
        1.4.2 月桂酸单甘油酯应用现状
    1.5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1.5.1 代谢组学的概念
        1.5.2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1.5.3 代谢组学的应用
    1.6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生长、健康及营养组成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材料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ML对养殖大黄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和体色的影响
        2.3.2 GML对养殖大黄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3 GML对养殖大黄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4 GML对养殖大黄鱼背肌常规营养组成的影响
        2.3.5 GML对养殖大黄鱼背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3.6 GML对养殖大黄鱼背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肌肉风味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3.3.2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滋味评价的影响
        3.3.3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中氧化三甲胺和三甲胺的影响
        3.3.4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3.3.5 肌肉主体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肌肉质地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质构的影响
        4.3.2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组织形态的影响
        4.3.3 养殖大黄鱼肌肉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4.3.4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发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姜黄素对美洲鳗鲡幼鱼生长及肝肠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姜黄素简介
        1.1.1 姜黄素的理化特性
        1.1.2 姜黄素的提取技术
        1.1.3 姜黄素在体内代谢特点
        1.1.4 姜黄素的安全性及其应用领域
    1.2 姜黄素生理功能
        1.2.1 抗氧化作用
        1.2.2 抗炎活性
        1.2.3 降脂作用
        1.2.4 保护肝脏作用
        1.2.5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1.2.6 抑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1.3 姜黄素在鱼类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姜黄素在鳗鲡饲料中应用的前景分析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美洲鳗鲡幼鱼生长、血液生化指标及肝肠健康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2.1.2 试验饲料和试验管理
        2.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2.2 结果
        2.2.1 美洲鳗鲡幼鱼生长性能
        2.2.2 美洲鳗鲡幼鱼血清生化指标
        2.2.3 美洲鳗鲡幼鱼体成分
        2.2.4 美洲鳗鲡幼鱼肠道健康有关指标
        2.2.5 美洲鳗鲡幼鱼肝脏健康有关指标
        2.2.6 美洲鳗鲡幼鱼体色参数
    2.3 讨论
        2.3.1 姜黄素对美洲鳗鲡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2.3.2 姜黄素对美洲鳗鲡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3 姜黄素对美洲鳗鲡幼鱼肠道健康有关指标的影响
        2.3.4 姜黄素对美洲鳗鲡幼鱼肝脏健康及体色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CCl_4诱导美洲鳗鲡幼鱼肝脏损伤的缓解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3.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3.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3.2 结果
        3.2.1 姜黄素对CCl_4 诱导美洲鳗鲡幼鱼肝体指数的影响
        3.2.2 姜黄素对CCl_4 诱导美洲鳗鲡幼鱼血清转氨酶活性影响
        3.2.3 姜黄素对CCl_4 诱导美洲鳗鲡幼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4 姜黄素对CCl_4 诱导美洲鳗鲡幼鱼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姜黄素对CCl_4诱导美洲鳗鲡幼鱼血清转氨酶活性影响
        3.3.2 姜黄素对CCl_4诱导美洲鳗鲡幼鱼肝脏抗氧化指标影响
        3.3.3 姜黄素对CCl_4诱导美洲鳗鲡幼鱼肝体指数及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3.4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4)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抗氧化、脂肪酸组成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脂肪营养概况
        1.1.1 脂肪的营养生理功能
        1.1.2 鱼类饲料中的脂肪源
        1.1.3 脂肪源在鱼类饲料中的应用
    1.2 PUFAs概述
        1.2.1 PUFAs的功能
        1.2.2 PUFAs在体内的合成代谢
        1.2.3 PUFAs的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1.3 PUFAs对鱼类的影响
        1.3.1 PUFAs对鱼类生长、发育和成活的影响
        1.3.2 PUFAs对鱼类抗氧化的影响
        1.3.3 PUFAs对鱼类核酸代谢的影响
        1.3.4 PUFAs对鱼类脂肪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1.3.5 PUFAs对鱼类脂肪去饱和酶和脂肪酸延长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1.4 鱼类对PUFAs的需求量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鱼
        2.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2.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2.2.4 军曹鱼的饲养与管理
        2.2.5 样品采集
        2.2.6 样品分析测定
        2.2.7 数据计算公式及数理统计
    2.3 结果
        2.3.1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发育和成活的影响
        2.3.2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肝体系数和体成分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RNA/DNA比值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鱼
        3.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3.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3.2.4 军曹鱼的饲养与管理
        3.2.5 样品采集
        3.2.6 样品分析测定
        3.2.7 数理统计
    3.3 结果
        3.3.1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肌肉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3.3.2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肝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3.3.3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脑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3.3.4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心脏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3.3.5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肾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3.3.6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血清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鱼
        4.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4.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4.2.4 军曹鱼的饲养与管理
        4.2.5 样品采集
        4.2.6 样品分析测定
        4.2.7 数理统计
    4.3 结果
        4.3.1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4.3.2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4.3.3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的影响
        4.3.4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
        4.3.5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丙二醛(MDA)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脂肪源添加剂对军曹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鱼
        5.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5.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5.2.5 样品采集
        5.2.6 样品分析测定
        5.2.7 数理统计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FADS2和ELOVL5 基因表达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实验鱼
        6.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6.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6.2.4 军曹鱼的饲养与管理
        6.2.5 样品采集
        6.2.6 样品分析测定
        6.2.7 数理统计
    6.3 结果
        6.3.1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FADS2 基因表达的影响
        6.3.2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ELOVL5 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专利情况

(5)提升养殖鱼类n-3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综合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养殖鱼类n-3 HUFA来源
2 影响养殖鱼类n-3 HUFA含量的因素
    2.1 遗传发育因素
    2.2 营养因素
    2.3 环境因素
3 养殖鱼类n-3 HUFA含量的提升策略
    3.1 鱼油饲料复饲策略
    3.2 维生素E和磷脂的添加
    3.3 微藻类的应用
    3.4 功能性添加剂的应用
    3.5 品种选育技术
    3.6 转基因技术
        3.6.1 转基因油料作物
        3.6.2 转基因鱼
4 小结与展望

(6)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草金鱼研究进展
    1.2 泰狮研究进展
    1.3 鱼类脂肪需求研究进展
        1.3.1 脂肪对鱼类的重要性
        1.3.2 鱼类对脂肪的需要量
        1.3.3 鱼类对脂肪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1.4 鱼类蛋白需求研究进展
        1.4.1 蛋白质对鱼类的重要性
        1.4.2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
        1.4.3 鱼类对蛋白质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1.5 鱼类形态特征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第二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2.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2.2.3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2.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2.3.3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2.3.4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部分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4.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4.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5.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5.2.3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形态特征的影响
        5.2.4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3 讨论
        5.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5.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形态特征的影响
        5.3.3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3.4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5.4 结论
第六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6.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6.3 讨论
        6.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6.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6.4 结论
第七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的影响
        7.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7.3 讨论
        7.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的影响
        7.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7.4 结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日粮豆粕含量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和健康的损伤以及二种添加剂对其修复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黄颡鱼生物学特征
        2.1 形态特征
        2.2 雌雄鉴别
        2.3 生活习性和食性
        2.4 繁殖习性与生长特征
        2.5 营养需求
    3 黄颡鱼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
        3.1 黄颡鱼胃肠道形态结构
        3.2 黄颡鱼胃肠道功能
    4 鱼类肠道菌群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4.1 鱼类肠道菌群的形成过程
        4.2 淡水鱼类肠道菌群的特点
        4.3 鱼类肠道菌群的作用
    5 豆粕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5.1 豆粕中存在摄食抑制因子
        5.2 饲料中高水平豆粕会降低鱼类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5.3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ANFs会对组织结构及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5.4 相关应对措施
    6 酵母培养物和天然植物复合物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价值
        6.1 酵母培养物
        6.2 天然植物复合物
    7 本试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日粮豆粕含量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饲料
        2.2 实验鱼与养殖管理
        2.3 样品采集
        2.4 分析方法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2 对体成分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3.3 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对氧化体系指标的影响
        3.5 对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3.6 对胃肠组织结构以及肠道通透性相关酶活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豆粕水平饲料中添加适量酵母培养物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饲料
        2.3 试验鱼和养殖管理
        2.4 样品采集
        2.5 样本分析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对生长性能与饲料效率的影响
        3.2 对体成分与形态指标的影响
        3.3 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对抗氧化体系指标的影响
        3.5 对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3.6 对胃肠组织结构和与肠道通透性相关两种酶酶活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豆粕水平饲料中添加天然植物复合物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1 前言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饲料
        2.3 试验鱼与养殖管理
        2.4 样品采集
        2.5 理化分析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对生长性能与饲料效率的影响
        3.2 对体成分与形态指标的影响
        3.3 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对氧化体系指标的影响
        3.5 对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3.6 对胃肠组织结构以及肠道通透性相关酶活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日粮豆粕含量及两种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有效数据统计
        3.2 feature特征序列
        3.3 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
        3.4 不同组别黄颡鱼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群落结构
        3.5 4组黄颡鱼肠道菌群样本群落Heatmap图
        3.6 显着性差异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8)茶氨酸对大黄鱼生长免疫功能和鱼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茶氨酸
        1.1.1 茶氨酸结构及分布
        1.1.2 茶氨酸的代谢
        1.1.3 茶氨酸理化性质
    1.2 茶氨酸功效研究
        1.2.1 抗氧化作用
        1.2.2 神经保护作用
        1.2.3 抗焦虑作用
        1.2.4 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1.2.5 免疫作用
        1.2.6 改善风味及促进生长
        1.2.7 作为动物免疫调节剂
        1.2.8 改善肠道菌群
    1.3 大黄鱼的概况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超声波辅助提取茶叶茶氨酸技术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茶叶来源
        2.1.2 试验药品和仪器
    2.2 试验方法及步骤
        2.2.1 茶叶前处理
        2.2.2 茶氨酸得率的影响因素
        2.2.3 超声辅助提取茶氨酸条件的优化
        2.2.4 茶氨酸标准曲线的制作
        2.2.5 茶氨酸提取率测定
        2.2.6 重现性测定
        2.2.7 稳定性测定
    2.3 单因素及正交试验
        2.3.1 茶氨酸得率的影响因素
        2.3.2 超声波辅助提取茶氨酸的条件优化
        2.3.3 茶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2.3.4 茶氨酸提取率
        2.3.5 重现性试验
        2.3.6 稳定性试验
    2.4 本章小结
3 茶氨酸对大黄鱼生长指标及免疫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茶氨酸来源
        3.1.2 试验饲料
        3.1.3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3.1.4 样品采集与指标分析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试验结果
        3.2.1 茶氨酸对大黄鱼成活率的影响
        3.2.2 茶氨酸对大黄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3 茶氨酸对大黄鱼幼鱼形体性能的影响
        3.2.4 茶氨酸对大黄鱼血清免疫及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3.2.5 茶氨酸对大黄鱼血栓细胞形态的影响
        3.2.6 茶氨酸对大黄鱼单核细胞形态的影响
        3.2.7 茶氨酸对大黄鱼淋巴细胞形态的影响
        3.2.8 茶氨酸对大黄鱼中性粒细胞形态的影响
        3.2.9 茶氨酸对大黄鱼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3.3 讨论
        3.3.1 茶氨酸对大黄鱼生长指标的影响
        3.3.2 茶氨酸对大黄鱼血清免疫及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3.3.3 茶氨酸对大黄鱼血栓细胞形态的影响
        3.3.4 茶氨酸对大黄鱼单核细胞形态的影响
        3.3.5 茶氨酸对大黄鱼淋巴细胞形态的影响
        3.3.6 茶氨酸对大黄鱼中性粒细胞形态的影响
        3.3.7 茶氨酸对大黄鱼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茶氨酸对大黄鱼鱼肉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4.1.2 肌肉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4.1.3 脂肪酸测定
        4.1.4 试验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茶氨酸对大黄鱼基本营养成分的影响
        4.2.2 茶氨酸对大黄鱼营养价值评价的影响
        4.2.3 茶氨酸对大黄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4.3.1 茶氨酸对大黄鱼基本营养成分影响
        4.3.2 茶氨酸对大黄鱼营养价值影响
        4.3.3 茶氨酸对大黄鱼脂肪酸组成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6 致谢
参考文献

(9)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消化、脂代谢及免疫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黄颡鱼研究概况
    1.2 黄颡鱼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研究现状
        1.2.1 免疫增强剂
        1.2.2 促生长剂
    1.3 姜黄素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1.3.1 姜黄素的抗氧化作用
        1.3.2 姜黄素的抗炎作用
        1.3.3 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
        1.3.4 姜黄素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1.4 壳聚糖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1.5 维生素C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1.5.1 维生素C参与机体内羟化反应
        1.5.2 维生素C参与机体内氧化还原反应
        1.5.3 维生素C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1.6 维生素B_2的研究概况
        1.6.1 维生素B_2 的抗氧化作用
        1.6.2 维生素B_2 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
        1.6.3 维生素B_2 调节畜禽动物免疫的研究现状
        1.6.4 维生素B_2 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现状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第二章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形体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1.1 试验鱼
        2.1.1.2 饲料原料
        2.1.1.3 试验试剂
        2.1.1.4 试验仪器
        2.1.2 试验方法
        2.1.2.1 饲料配制
        2.1.2.2 试验鱼管理
        2.1.2.3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1.2.4 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计算公式
        2.1.2.5 常规成分的测定
        2.1.2.6 消化酶活力的测定
        2.1.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的影响
        2.2.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2.2.2.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2.2.2.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2.2.2.3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1.1 试验用鱼
        3.1.1.2 饲料原料
        3.1.1.3 试验仪器
        3.1.1.4 试验试剂
        3.1.2 试验方法
        3.1.2.1 饲料配制
        3.1.2.2 试验鱼管理
        3.1.2.3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3.1.2.4 血液和组织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3.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CAT活力的影响
        3.2.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SOD活力的影响
        3.2.3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GSH含量的影响
        3.2.4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GSH-PX活力的影响
        3.2.5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MDA含量的影响
        3.2.6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蛋白质羰基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免疫指标和抗病力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1.1 试验用鱼
        4.1.1.2 饲料原料
        4.1.1.3 试验仪器
        4.1.1.4 试验试剂
        4.1.2 试验方法
        4.1.2.1 饲料配制
        4.1.2.2 试验鱼管理
        4.1.2.3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4.1.2.4 测定方法
        4.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
        4.2.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ACP活力的影响
        4.2.3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AKP活力的影响
        4.2.4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MPO活力的影响
        4.2.5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的影响
        4.2.6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抗病力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4.3.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4.3.3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血细胞呼吸爆发和抗病力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肝功能和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1.1 试验用鱼
        5.1.1.2 饲料原料
        5.1.1.3 试验仪器
        5.1.1.4 试验试剂
        5.1.2 试验方法
        5.1.2.1 饲料配制
        5.1.2.2 试验鱼管理
        5.1.2.3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5.1.2.4 肝功能及脂代谢相关指标测定
        5.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5.2.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5.3.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转录水平分析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对黄颡鱼肝胰脏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1.1 试验用鱼
        6.1.1.2 饲料原料
        6.1.1.3 试验仪器
        6.1.1.4 试验试剂
        6.1.2 试验方法
        6.1.2.1 饲料配制
        6.1.2.2 试验鱼管理
        6.1.2.3 RNA提取与测序文库构建
        6.1.2.4 测序、装配及注释
        6.1.2.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分析
        6.1.2.6 差异基因qPCR验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测序结果
        6.2.2 测序数据和质量评估
        6.2.3 测序序列组装
        6.2.4 unigene功能注释
        6.2.5 差异表达分析
        6.2.6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6.2.6.1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6.2.6.2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6.2.6.3 差异基因qPCR验证结果
    6.3 讨论
        6.3.1 细胞质DNA传感途径
        6.3.2 吞噬体
        6.3.3 PPAR信号通路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10)大鳞副泥鳅脂肪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鱼类脂肪需求研究进展
    1.2 不同规格鱼类的营养需求
    1.3 大鳞副泥鳅的生物特性与经济价值
    1.4 泥鳅营养需求的研究进展
        1.4.1 泥鳅对饲料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求
        1.4.2 泥鳅对饲料脂肪和脂肪酸的需求量
        1.4.3 泥鳅饲料能量和能量蛋白比
        1.4.4 泥鳅饲料维生素含量
        1.4.5 泥鳅饲料矿物质含量
        1.4.6 非营养性添加剂对泥鳅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成鳅生长性能的影响
    2.1 材料方法
        2.1.1 试验方法
        2.1.2 试验材料
        2.1.3 养殖方法
        2.1.3.1 饲养前准备
        2.1.3.2 养殖模式
        2.1.3.3 养殖管理
        2.1.4 取样和指标测定
        2.1.5 数据分析处理
    2.2 试验结果
        2.2.1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成鳅生长的影响
        2.2.2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成鳅形体参数的影响
        2.2.3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成鳅体成分的影响
        2.2.4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成鳅生理指标的影响
        2.2.5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成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2.6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成鳅消化酶的影响
        2.2.7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成鳅组织结构的影响
        2.2.7.1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成鳅肝脏结构的影响
        2.2.7.2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成鳅消化道结构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成鳅生长的影响
        2.3.2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成鳅形体参数的影响
        2.3.3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成鳅体成分的影响
        2.3.4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成鳅生理指标的影响
        2.3.5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成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6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成鳅消化酶的影响
        2.3.7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成鳅组织结构的影响
第三章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鳅生长性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方法
        3.1.2 试验材料
        3.1.3 养殖方法
        3.1.3.1 饲养前准备
        3.1.3.2 养殖模式
        3.1.3.3 养殖管理
        3.1.4 取样和指标测定
        3.1.5 数据分析处理
    3.2 试验结果
        3.2.1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鳅生长的影响
        3.2.2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鳅形体参数的影响
        3.2.3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鳅体成分影响
        3.2.4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鳅生理指标的影响
        3.2.5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2.6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鳅消化酶的影响
        3.2.7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鳅组织结构的影响
        3.2.7.1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鳅肝组织结构的影响
        3.2.7.2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鳅消化道结构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鳅生长的影响
        3.3.2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鳅形体参数的影响
        3.3.3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鳅体成分的影响
        3.3.4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鳅生理指标的影响
        3.3.5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6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鳅消化酶的影响
        3.3.7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鳅组织结构的影响
第四章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稚鳅生长性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方法
        4.1.2 试验方法
        4.1.3 养殖方法
        4.1.3.1 饲养前准备
        4.1.3.2 养殖模式
        4.1.3.3 养殖管理
        4.1.4 取样和指标测定
        4.1.5 数据分析处理
    4.2 试验结果
        4.2.1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稚鳅生长的影响
        4.2.2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稚鳅形体参数的影响
        4.2.3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稚鳅体成分的影响
        4.2.4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稚鳅生理指标的影响
        4.2.5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稚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2.6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稚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2.7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稚鳅组织结构的影响
        4.2.7.1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稚鳅肝脏结构的影响
        4.2.7.2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稚鳅消化道结构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稚鳅生长的影响
        4.3.2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稚鳅形体参数的影响
        4.3.3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稚鳅体成分的影响
        4.3.4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稚鳅生理指标的影响
        4.3.5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稚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6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稚鳅消化酶的影响
        4.3.7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稚鳅组织结构的影响
第五章 饲料脂肪含量对大鳞副泥鳅肠道菌群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2.1 样本统计分析
        5.2.2 样本AlPha多样性分析
        5.2.3 菌群的组成分析
    5.3 讨论
全文总结与期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期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与发表论文
致谢

四、饵料添加剂对大黄鱼鱼种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养殖大黄鱼肌肉品质评价及其营养调控的研究进展[J]. 蒋慧琪,王晶,汪愈超,冯凤琴.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03)
  • [2]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生长、健康及食用品质的影响[D]. 蒋慧琪. 浙江大学, 2021(01)
  • [3]姜黄素对美洲鳗鲡幼鱼生长及肝肠健康的影响[D]. 朱怀宁. 集美大学, 2021(01)
  • [4]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抗氧化、脂肪酸组成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D]. 郑一民. 广西大学, 2020
  • [5]提升养殖鱼类n-3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综合策略[J]. 和子杰,谢帝芝,聂国兴. 动物营养学报, 2020(11)
  • [6]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D]. 王双双.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7]日粮豆粕含量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和健康的损伤以及二种添加剂对其修复作用的研究[D]. 孙飞. 苏州大学, 2020(02)
  • [8]茶氨酸对大黄鱼生长免疫功能和鱼肉品质的影响[D]. 肖媛.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9]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消化、脂代谢及免疫机制的影响[D]. 杨雨生.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10]大鳞副泥鳅脂肪需求研究[D]. 钟潮明.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饲料添加剂对大黄鱼鱼种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