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安娜莫尔的诗歌论文-顾晓辉

玛丽安娜莫尔的诗歌论文-顾晓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玛丽安娜莫尔的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玛丽安娜·,莫尔,道德品质,伦理,动物寓言,文以载道

玛丽安娜莫尔的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顾晓辉[1](2013)在《道德家的文学图景——解读玛丽安娜·莫尔诗歌中的伦理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着名现代主义诗人玛丽安娜·莫尔在创作中自始至终贯穿她的观察和道德立场。她秉承基督教的传统伦理观念,强调生存中的独立、勇气、坚毅和忍耐等品质。她同时将目光投向社会,反对和批判现代文明中的道德堕落、商业化与物质主义,谴责战争。她从自然中发现把握世界的方式,将动物作为人类的道德楷模,并贯彻文以载道的理念,在诗歌创作中力求开创一种美国式的写作传统,表达生活与现实的真谛。(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刘琳[2](2012)在《玛丽安娜·莫尔诗歌中不确定道德观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玛丽安娜·莫尔是美国现代主义诗人,她经常在诗歌中借用平凡无奇的动植物和现代机械来表达她对美国社会、文化和自然中道德观的思考,但莫尔从未明确指出她的道德观具体是什么。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理论,来探讨莫尔诗歌中不确定的道德观。玛丽安娜·莫尔的八十五载人生见证了美国二十世纪以来文化社会所经历的变化。一方面,她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否认工业文明,批评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主导下人们精神上的缺失;另一方面,不同于一些诗人逃离到欧洲去寻求精神乐园的态度,莫尔接受现代文明,相信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经阶段,并且指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不应该被单方面地责备。她坚信美国人可以在钢筋水泥和奇特的动植物王国中寻求到丢失的自我,实现人性的回归。因此可以说莫尔的道德观是矛盾的,甚至不确定的。具体说来,莫尔不确定的道德观主要表现在生活、社会和自然叁个方面:首先,莫尔承认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并暗示秩序总是存在于多种可能性之中,给人们以道德上的指引。其次,莫尔认为社会是危险与希望并存的整体。她提醒人们要坚定信仰,保持警惕。最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莫尔始终徘徊于人性与动物性之间。一方面,她主张将人性与动物性置于平等的地位,坚信动物本善,即使外形丑陋的动植物也有着纯净的灵魂;另一方面,她否定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至上的观点,主张人性与动物性的和谐统一,倡导人们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莫尔也是一个具有后现代主义意识的现代主义诗人,她的诗歌创作时期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历史上的重合。为了实现其不确定的道德观,莫尔在主题上借助遥远时间里偏远地方中的偏远的事物,在技巧上大量使用拼接、并置和反讽等后现代主义常用的一些写作技巧。这些都为深入理解莫尔诗歌中不确定的道德观提供了重要依据。从不确定性的角度解读玛丽安娜·莫尔的诗歌,有利于深入理解莫尔的道德观,同时对研究实用主义理念主导下的文化中的诗歌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2-11-01)

刘琳[3](2012)在《玛丽安娜·莫尔诗歌中的道德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玛丽安娜·莫尔是20世纪最杰出的女诗人之一,也曾是普利策奖,柏林根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等的获得者。她擅长描写自然界平淡无奇的事物,但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在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事物背后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其中,道德观无疑占很大比重。莫尔观察敏锐,视角独特,同时她的宗教背景,以及身处在美国市场资本主义扩张和美国消费文化兴起的大环境背景,使她对周边社会,生活,自然的道德认同产生怀疑。她笔下的动物、植物等都不是简单的存在,它们正是她道德观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经典教苑)》期刊2012年06期)

翟俊巧[4](2009)在《论玛丽安娜·莫尔诗歌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美国普利策文学奖的获得者,女诗人玛丽安娜·莫尔以她自己特有的文风和诗学理念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身为一个活跃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诗歌复兴”时期的诗人,同这场以“中国热”为标志的新诗运动一样,玛丽安娜·莫尔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念的形成与中国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对玛丽安娜·莫尔的诗歌,国内研究的甚少,国外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才逐渐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从中国文化这个角度切入的很少。论文从莫尔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出发,比较系统地探究中国绘画艺术和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和美学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一章介绍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社会推崇和引进中国艺术品以及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以及莫尔在这种氛围下,如何发现并走进了中国文化,探讨了莫尔与中国文化的因缘。第二章分析通过参加一些中国艺术品的展览,莫尔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借鉴,以及这种接触和借鉴对其诗歌创作形式的影响。本章主要从莫尔的诗歌作品对中国艺术词汇的借用、其诗歌所呈现出的视觉形象以及莫尔在其诗歌创作中对于多视角的表现手法的应用等叁个方面进行探讨。第叁章从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家中的“天人合一”、“无为”以及“以物观物”的思想和美学理念出发,探究莫尔的诗歌创作对“完整”、“约束”以及“物自性”的诗歌理念的追寻和思索,探析道家思想和美学对其诗学理念的影响。论文在最后一章讨论了玛丽安娜·莫尔在她的创作前期和后期对中国文化不同的接纳模式。在其前期的创作中,莫尔只是吸收了一些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中的元素,并没有进一步将之融入美国本土文化之中。在其后期的创作中,莫尔开始把中国文化的精髓移植于美国文化之中。论文最后进一步探析在中国艺术和哲学的影响下,莫尔的诗学理念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她的这种成长对促进美国诗歌现代化和美国诗歌民族化1所起到的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9-04-20)

杨金才[5](1995)在《玛丽安娜·莫尔的诗歌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美国文学进入了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诗坛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如T.S.艾略特、庞德等.他们的诗立意新颖,意象奇特,内涵深邃.与之交相辉映的还有玛丽安娜·莫尔的诗作.然而这位与艾略特同时代并对美国文学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女诗人却常常被人忽视.应当说,她对中国的许多读者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鉴于这种前提,本文想粗略介绍、评论玛丽安娜·莫尔和她的诗作,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和文学研究者对她的重视.(本文来源于《福建外语》期刊1995年Z1期)

兰菲[6](1995)在《一位缄默的诗人──玛丽安娜·莫尔诗歌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玛丽安娜·莫尔,以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意趣盎然的世界。她的诗是纯客观的,她的诗文是喻寓的,在静默中她向我们透露了一个真理:在事物的本然状态去洞见世界的意义。然而,在本然的世界里,她却失落了生命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教育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03期)

玛丽安娜莫尔的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玛丽安娜·莫尔是美国现代主义诗人,她经常在诗歌中借用平凡无奇的动植物和现代机械来表达她对美国社会、文化和自然中道德观的思考,但莫尔从未明确指出她的道德观具体是什么。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理论,来探讨莫尔诗歌中不确定的道德观。玛丽安娜·莫尔的八十五载人生见证了美国二十世纪以来文化社会所经历的变化。一方面,她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否认工业文明,批评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主导下人们精神上的缺失;另一方面,不同于一些诗人逃离到欧洲去寻求精神乐园的态度,莫尔接受现代文明,相信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经阶段,并且指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不应该被单方面地责备。她坚信美国人可以在钢筋水泥和奇特的动植物王国中寻求到丢失的自我,实现人性的回归。因此可以说莫尔的道德观是矛盾的,甚至不确定的。具体说来,莫尔不确定的道德观主要表现在生活、社会和自然叁个方面:首先,莫尔承认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并暗示秩序总是存在于多种可能性之中,给人们以道德上的指引。其次,莫尔认为社会是危险与希望并存的整体。她提醒人们要坚定信仰,保持警惕。最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莫尔始终徘徊于人性与动物性之间。一方面,她主张将人性与动物性置于平等的地位,坚信动物本善,即使外形丑陋的动植物也有着纯净的灵魂;另一方面,她否定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至上的观点,主张人性与动物性的和谐统一,倡导人们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莫尔也是一个具有后现代主义意识的现代主义诗人,她的诗歌创作时期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历史上的重合。为了实现其不确定的道德观,莫尔在主题上借助遥远时间里偏远地方中的偏远的事物,在技巧上大量使用拼接、并置和反讽等后现代主义常用的一些写作技巧。这些都为深入理解莫尔诗歌中不确定的道德观提供了重要依据。从不确定性的角度解读玛丽安娜·莫尔的诗歌,有利于深入理解莫尔的道德观,同时对研究实用主义理念主导下的文化中的诗歌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玛丽安娜莫尔的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1].顾晓辉.道德家的文学图景——解读玛丽安娜·莫尔诗歌中的伦理内涵[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刘琳.玛丽安娜·莫尔诗歌中不确定道德观的解读[D].中南大学.2012

[3].刘琳.玛丽安娜·莫尔诗歌中的道德探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

[4].翟俊巧.论玛丽安娜·莫尔诗歌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湖南大学.2009

[5].杨金才.玛丽安娜·莫尔的诗歌创作[J].福建外语.1995

[6].兰菲.一位缄默的诗人──玛丽安娜·莫尔诗歌评介[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

标签:;  ;  ;  ;  ;  ;  

玛丽安娜莫尔的诗歌论文-顾晓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