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赖氨酸发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ε-聚赖氨酸,ε-PL生产菌株,不同类型,筛选
赖氨酸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王昭君,赵志军,孙俊松,史吉平,王绍明[1](2019)在《产ε-聚赖氨酸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在培养基中添加2 g/Lε-聚赖氨酸(ε-PL)和复合抗生素抑菌剂,结合ε-聚赖氨酸与亚甲基蓝形成透明圈的现象初筛产ε-PL的菌株,根据ε-聚赖氨酸与道夫根试剂的特殊沉淀反应现象复筛获得5株菌株,经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分析鉴定,5株菌株中包括1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1株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1株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未鉴定到种)菌株,1株糖多孢属(Saccharopolyspora sp)菌株,1株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其摇瓶发酵ε-聚赖氨酸产量分别为0.06、0.08、0.70、0.82、1.56 g/L;采用2阶段法对wzj4、wzj5进行5 L发酵罐发酵,结果发现,其ε-聚赖氨酸最大产量分别为2.54、6.99 g/L。凝胶色谱分析表明wzj5发酵液中ε-聚赖氨酸分子量大小与对照品相近,最小抑菌浓度为250μg/mL,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洪铭,李岩,张苏龙,李雪松,封彬[2](2019)在《利用甜菜碱提升赖氨酸发酵及其代谢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赖氨酸发酵后期会产生很高的渗透压。甜菜碱可以有效提高大肠杆菌对渗透压的耐受性,大肠杆菌菌体自身对渗透压的耐受机制反而会受其抑制。激活菌体自身的渗透压耐受机制,可以提高发酵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在菌体生长到OD_(562)为19.5后添加甜菜碱,可以使赖氨酸的发酵强度从5.6 g/(L·h)提升至6.3 g/(L·h),转化率从65%提升至68.5%。提高初糖质量浓度也能激活菌体渗透压耐受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发酵强度至6.6 g/(L·h)。代谢通量分析结果表明:高转化率工艺条件下6-磷酸果糖的逆向转化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的通量较对照提高43%,而TCA循环通量较对照降低18.6%。研究结果表明:除去发酵初期的甜菜碱并提高初糖质量浓度有利于提高赖氨酸发酵水平,要提高转化率需将更多6-磷酸果糖导入磷酸戊糖途径并降低TCA循环通量。(本文来源于《发酵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3期)
郑雯,杨兴变,康冀川,李洪庆[3](2019)在《赖氨酸芽孢杆菌He14发酵产物抗真菌活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初步研究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 He14发酵产物的抗真菌活性。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He14发酵液对8株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对抑真菌活性成分进行稳定性试验。考察萃取、沉淀和大孔吸附树脂对发酵液活性成分的富集情况。采用硅胶柱层析对活性成分进行初步纯化。菌株He14发酵液对8株病原真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抑真菌活性成分对高温、强酸强碱及紫外有一定稳定性。筛选到LX-60大孔吸附树脂对活性物质的富集效果最好。活性粗产物经硅胶柱层析得到3个混合组分,对辣椒灰霉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马铃薯早疫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须毛癣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组分Ⅱ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抑制效果较好。赖氨酸芽孢杆菌He14在拮抗病原真菌方面有许多优良性状,研究结果为该菌在生物防治及医药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8期)
郑志颖,周晶,袁丽,高瑞昌[4](2019)在《混合菌株和外源赖氨酸对鱼酱发酵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中度嗜盐菌混合菌株及外源赖氨酸对鱼酱发酵品质的影响。通过对pH值、总酸、氨基酸态氮、挥发性盐基氮、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及感官评定,探讨发酵60 d混合菌株(Halobacillus campisalis、Halobacillus faecis、Bacillus aquimaris、Bacillus hwajinpoensis)和外源赖氨酸对鱼酱品质的影响。以鮰鱼碎鱼肉为原料,4种处理:第1组只添加15%食盐(鱼酱a),第2组添加15%食盐和0.1%赖氨酸(鱼酱b),第3组添加15%食盐和混合发酵剂(鱼酱c),第4组添加15%食盐、0.1%赖氨酸和混合发酵剂(鱼酱d)。结果表明:发酵60 d时,4组不同处理鱼酱的总酸质量分数分别为0.382 5%、0.63%、0.607 5%和0.585%,与鱼酱a相比,鱼酱b、c、d均能显着提高总酸含量(P<0.05);与鱼酱a相比,鱼酱c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鱼酱b和d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显着上升(P<0.05);与鱼酱a相比,b、c和d叁组鱼酱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显着下降(P<0.05),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更加丰富,挥发性风味物质更加丰富,鱼酱的感官评分和风味更好。(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郑志颖[5](2019)在《混合发酵剂和外源赖氨酸对发酵鮰鱼酱品质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产量已达到了约28.6万吨。然而,目前鮰鱼加工以冷冻鱼片为主,会产生大量的碎鱼肉副产物,极大地造成了资源浪费,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发酵水产品因风味独特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因此通过对鮰鱼碎鱼肉等副产物进行发酵生产调味品,不仅可有效提高鮰鱼综合利用率,并能解决资源浪费和缓解环境污染问题。本研究通过筛选中度嗜盐菌制备混合发酵剂,建立鮰鱼酱快速发酵工艺,探究混合发酵剂和外源赖氨酸对发酵鮰鱼酱风味和营养特性的影响,最终开发出高品质的鮰鱼调味酱产品。本研究为提高鮰鱼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主要的研究和结果如下:1、传统发酵虾酱中产蛋白酶嗜盐菌的筛选、菌株鉴定、生长特性和酶学性质的研究从传统虾酱筛选产生蛋白酶的中度嗜盐菌,分离鉴定为两个属:盐芽孢杆菌属(Halobacill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Halobacillus campisalis、Halobacillus halophilus、Halobacillus faecis、Bacillus altitudinis、Bacillus aquimaris、Bacillus hwajinpoensis 6株产蛋白酶的中度嗜盐菌。6株菌株的最适盐度为5%、依据其耐盐范围,可认为这6株菌均属于中度嗜盐菌;在温度为25-37℃范围内进行良好生长,除zzy7为嗜盐嗜酸菌株外,其余5株为嗜盐嗜碱菌株;4株嗜盐菌产的蛋白酶酶活力较高,酶活力在50℃时达到最高;嗜盐菌产的蛋白酶酶活力具有一定的耐盐特性,可应用于盐发酵水产品。2、优化了中度嗜盐菌混合发酵剂快速发酵鮰鱼酱工艺通过测定混合菌株(Halobacillus campisalis、Halobacillus faecis、Bacillus aquimaris、Bacillus hwajinpoensis)接种比例对发酵鮰鱼酱氨基酸态氮和感官评定的影响,探究并确定了中度嗜盐菌混合发酵剂的最佳接种比例为1:1:1:1。利用单因素试验结果,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发酵温度、加盐量、菌株接种量和发酵时间这些因素对快速发酵鮰鱼酱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鮰鱼酱的最佳组合为发酵温度为37℃、盐添加量为12%、菌株接种量为6 Log CFU/g和发酵时间为15 d。影响发酵鱼酱风味的因素按大小顺序为菌种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食盐添加量。3、研究了混合发酵剂和外源赖氨酸对发酵鮰鱼酱品质的影响在发酵鮰鱼酱最佳工艺的基础上,将鱼酱分为叁组,包括0.9%无菌生理盐水处理组(样品A),混合发酵剂处理组(样品B)及外源赖氨酸和混合发酵剂处理组(样品C)。其中样品C中的pH和TVB-N含量最低。在发酵的最后阶段,样品C中的总酸,AAN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叁个样品中最高,分别为0.203g/100 g、0.588 g/100 g、1262.57 mg/100 g。鮰鱼碎鱼肉经发酵后,有机酸含量多且种类丰富,赋予了发酵鱼酱更好的风味;在叁个样品中组胺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叁种发酵鱼酱中的组胺含量均较低,抗氧化活性较强。电子鼻测试结果经主成分分析后显示样品B和C的气味相似,但与样品A的气味不同。此外,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分析表明在叁个样品中没有检测到令人不愉快的风味物质。在叁种样品中,样品C显示出强烈的鲜味和发酵风味,风味最佳。结果表明,混合发酵剂和L-Lys可以改善鮰鱼碎鱼肉发酵制成的鱼酱风味和营养价值。4、建立了发酵鱼酱的脱腥调味处理方式及鮰鱼酱熟制工艺在脱腥调味处理过程中,安琪酵母抽提物可有效地对发酵后的鱼酱进行脱腥调味,显着增加了鱼酱的色泽和鲜味。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香菇鮰鱼酱熟制的最佳工艺:香菇添加量80 g、鱼酱的添加量100 g、加糖量为4 g、加老抽量为1.5 g,各因素对发酵鱼酱风味影响按大小顺序为加老抽量>加糖量>鱼酱添加量>香菇添加量,最优条件下制备的香菇鮰鱼酱的色泽、香气、口感都俱佳。(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5-01)
满云[6](2019)在《氧化酶法快速测定发酵液中赖氨酸含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氧化酶法快速测定赖氨酸发酵液中的赖氨酸含量的可行性,借助生物传感分析仪,连续使用酶膜50天的结果表明:膜的活性仍在800 mv以上、酶膜完整、线性(R~2=0. 9997)优良;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标准误差均优于茚叁酮显色法;检测总成本(100批次/天)为11. 40元,低于茚叁酮显色法的42. 62元,在大规模生产中监控赖氨酸含量变化可行。(本文来源于《蚌埠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帆,王琳琳,时德通,刘芊辰,周嘉倩[7](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赖氨酸发酵生产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赖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广泛分布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人类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在添加氯化胆碱的液态培养基进行发酵生产赖氨酸,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响应面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纯氯化胆碱最佳添加量为0.94%,最佳发酵时间为60 h,最佳发酵温度为30℃,最佳摇瓶转数为200 r/min,最佳接种量为12%。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摇瓶转速进行响应面试验,结果显示在添加氯化胆碱的发酵培养基中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赖氨酸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时间60 h,温度27℃,摇瓶转速200 r/min。(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2期)
侯静华,刘占峰,杜晓宁,宋明鸣[8](2019)在《发酵优化制备L-赖氨酸盐酸盐-~(13)C_6、~(15)N_2》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北京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ZLD118(HS~-、AEC~r)发酵制备稳定同位素双标记的L-赖氨酸盐酸盐-~(13)C_6、~(15)N_2。对菌种的发酵培养条件和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工艺制备高丰度稳定同位素~(13)C、~(15)N双标记L-赖氨酸,经离子交换树脂提纯、活性炭脱色精制后,产品的~(13)C丰度达98.61%,~(15)N丰度为98.15%,纯度为98.47%,产率为88.8%。结果表明,该工艺可进一步用于放大制备。(本文来源于《同位素》期刊2019年06期)
曹卫,徐阳鑫,贺婷,陈媛媛,冯年捷[9](2019)在《发酵食品中羧甲基赖氨酸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MR)会产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经研究发现AGEs为一类混合物,截至目前鉴定出的AGEs有20多种,而其中的羧甲基赖氨酸(Nε-(Carboxymethyl)lysine,CML)是研究最多、最广泛的一种。文章主要介绍了发酵食品中羧甲基赖氨酸的形成、测定方法,加工条件对羧甲基赖氨酸的影响及控制方法,以及羧甲基赖氨酸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01期)
王靓[10](2018)在《ε-聚赖氨酸产生菌的育种、发酵及高产机制的初步生理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是一种由25-35个L-赖氨酸单体通过α-COOH和ε-NH_2脱水缩合而成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其易溶于水、对热稳定、可被生物降解、抑菌谱广泛、安全性高和临床疗效良好等优点,ε-PL被作为食品防腐剂、药物载体、食疗剂、乳化剂和水凝胶等在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广泛应用。本文以Streptomyces sp.G67为出发菌株,首先利用多轮复合诱变、基因组重排结合核糖体工程,依次筛选出了的单重和多重抗性突变株菌,大幅提高了ε-PL摇瓶产量,并从生理角度解释了高产机制。随后,构建并比较了高产菌与原始菌的ε-PL合成代谢途径,进一步分析了高产机制。最终建立了一种具有工业化应用潜力的酸性pH冲击-溶氧调控策略(PS-PAD),并考察了该策略在5 L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引起的生理变化。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紫外(UV)、常温常压等离子体(ARTP)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叁种方法中,ARTP和EMS的诱变效果明显好于UV诱变,因此选择这两种方法对G67进行复合诱变。六种作用于核糖体的抗生素中,只有与核糖体工程相关的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利福霉素抗性能提高ε-PL产量,其中链霉素抗性(Str~r)菌ε-PL产量提高幅度最大,故选择链霉素作为复合诱变的抗性标记。经过3轮“复合诱变+Str~r”筛选,获得了单重抗性高产菌GS-1,摇瓶产量由1.9 g·L~(-1)提高到2.81 g·L~(-1),提高了47.9%。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表明“复合诱变+Str~r”的育种方法能增加突变株的基因多态性,促使其ε-PL产量的快速提高。(2)利用基因组重排结合庆大霉素抗性(Gen~r)选育多重抗性菌株。首先,采用ARTP诱变构建“Gen~r突变库”,经过叁轮递推式基因组重排,获得Str~rGen~r双抗突变株GSG-1,摇瓶产量为3.56 g·L~(-1),较G67提高了87.3%。AFLP分析表明“基因组重排+Gen~r”育种方法比诱变更能促进突变株菌基因的多样化。随后,通过叁轮核糖体工程育种,进一步提高了双抗突变株的利福霉素抗性(Rif~r),构建了Str~rGen~rRif~r叁抗突变株GSGR-1,摇瓶产量为4.23 g·L~(-1),是G67产量的2.23倍。(3)首先比较突变株与出发菌G67在菌体形态、培养特征、ε-PL摇瓶与5 L罐发酵水平、抗生素抗性与突变位点等方面的差异。随后,通过分析突变株在合成ε-PL时菌体的生理变化,包括菌体死活,ε-PL合成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活性及转录水平,从生理水平上初步阐释突变株的高产机制。(4)对原始菌S.albulus M-Z18和双重抗性高产菌Streptomyces sp.GSG-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功能注释,利用KEGG分析构建了ε-PL合成代谢图谱。随后,比较M-Z18和GSG-1在ε-PL合成代谢途径与核糖体蛋白上的差异,并推测了GSG-1的高产机制:GSG-1与M-Z18的ε-PL生物合成途径大体相同,由于乙酰-CoA连接酶(EC 6.2.1.13)、葡萄糖脱氢酶(EC 1.1.1.47)、L-Lys 6-氨基转移酶(EC 2.6.1.36)和L-Lys氨基变位酶(EC5.4.3.2)的缺失,促使GSG-1的TCA循环通量增大,副产物(如β-D-葡萄糖,酒精)合成量减少,L-Lys的分解途径减弱。最终造成了GSG-1中心代谢途径的增强和胞内L-Lys的积累,以及ε-PL产量的增加。在5 L发酵罐上进行了分批发酵实验,验证了上述结论。(5)建立了pH冲击-溶氧调控(pH shock-pH asisted DO control strategy,PS-PAD)策略,成功解决了突变株在补料-分批发酵后期菌株呼吸活力减弱,ε-PL产率快速下降的问题,大幅度提高了突变株的5 L罐补料-分批发酵水平。具体步骤是:(1)预培养阶段:pH被设定在5.5并维持10 h;(2)pH冲击阶段:pH自然从4.0下降至3.3,维持5 h;(3)恢复阶段:将pH值设定为3.8,促进菌株快速合成ε-PL。(4)补料阶段溶氧上升时,通过微调pH(3.8-4.2),将溶氧控制在15%-30%之间直至发酵结束。应用该策略,突变株GSGR-1在5 L发酵罐的补料-分批发酵水平达到了82.3 g·L~(-1),为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水平。为探索PS-PAD策略对ε-PL合成代谢的影响,比较了PS-PAD策略与恒定pH策略下GSGR-1的生理变化,发现PS-PAD策略下细胞呼吸活力、呼吸链活力以及ε-PL合成代谢途径和中心代谢途径的关键酶活全部被强化,并维持到发酵结束。这证明了pH溶氧调控策略能长期维持由酸性pH冲击带来的菌体活力和ε-PL产率的提升,初步揭示了GSGR-1大量合成ε-PL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12-01)
赖氨酸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赖氨酸发酵后期会产生很高的渗透压。甜菜碱可以有效提高大肠杆菌对渗透压的耐受性,大肠杆菌菌体自身对渗透压的耐受机制反而会受其抑制。激活菌体自身的渗透压耐受机制,可以提高发酵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在菌体生长到OD_(562)为19.5后添加甜菜碱,可以使赖氨酸的发酵强度从5.6 g/(L·h)提升至6.3 g/(L·h),转化率从65%提升至68.5%。提高初糖质量浓度也能激活菌体渗透压耐受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发酵强度至6.6 g/(L·h)。代谢通量分析结果表明:高转化率工艺条件下6-磷酸果糖的逆向转化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的通量较对照提高43%,而TCA循环通量较对照降低18.6%。研究结果表明:除去发酵初期的甜菜碱并提高初糖质量浓度有利于提高赖氨酸发酵水平,要提高转化率需将更多6-磷酸果糖导入磷酸戊糖途径并降低TCA循环通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赖氨酸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昭君,赵志军,孙俊松,史吉平,王绍明.产ε-聚赖氨酸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洪铭,李岩,张苏龙,李雪松,封彬.利用甜菜碱提升赖氨酸发酵及其代谢通量分析[J].发酵科技通讯.2019
[3].郑雯,杨兴变,康冀川,李洪庆.赖氨酸芽孢杆菌He14发酵产物抗真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4].郑志颖,周晶,袁丽,高瑞昌.混合菌株和外源赖氨酸对鱼酱发酵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9
[5].郑志颖.混合发酵剂和外源赖氨酸对发酵鮰鱼酱品质影响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9
[6].满云.氧化酶法快速测定发酵液中赖氨酸含量的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9
[7].杨帆,王琳琳,时德通,刘芊辰,周嘉倩.响应面法优化赖氨酸发酵生产条件的研究[J].食品工业.2019
[8].侯静华,刘占峰,杜晓宁,宋明鸣.发酵优化制备L-赖氨酸盐酸盐-~(13)C_6、~(15)N_2[J].同位素.2019
[9].曹卫,徐阳鑫,贺婷,陈媛媛,冯年捷.发酵食品中羧甲基赖氨酸的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19
[10].王靓.ε-聚赖氨酸产生菌的育种、发酵及高产机制的初步生理解析[D].江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