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控制性能评价标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池储能,自动发电控制,电池寿命,评价标准
控制性能评价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赵嵩,巴宇,葛延峰,史松杰,潘鹏飞[1](2018)在《一种电池储能AGC控制性能评价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池储能具备较为优良的调节特性,使得其在未来电网运行中有望成为重要的AGC辅助服务提供者;而现有评价标准对调节速度要求较低,且对电池寿命、荷电状态问题考虑较少,导致既不能充分发挥电池储能的技术优势,亦没有兼顾电池储能自身的经济效益。基于电池储能与常规机组在调节性能、荷电状态约束以及电池寿命关键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得到了"提高调节速度要求、放宽调节精度要求、允许适当反向调节"的调控要求,分析了电池储能参与AGC服务的理想响应形态,参照现有评价标准指标结构,设计了考虑电池寿命的电池储能AGC控制性能评价标准。仿真算例表明,依据所设计评价标准,既可以改善频率质量,又能充分调动电池储能参与调节的积极性,同时便于实现与现有标准的对接实施。(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市场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电力交易机构联盟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10-12)
王岩[2](2016)在《直流调频参与的区域控制性能评价标准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系统本质是电能可持续的自由传输以满足控制区域负荷不可预料的需求。在电网运行中,个别区域由于控制能力不足或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自身不满足调节要求,最终对电网整体的运行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电力系统中我们需要合理的评价标准来规范运行责任,保证电网运行满足可靠性的同时,也能够分享互联电网所带来的优势。自20世纪60年代北美电力可靠性委员会(NERC)制定了A标准,在1997年NERC用CPS标准替代了原有的A标准。中国电网于2001年开始借鉴北美CPS标准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该标准能将各区域对电力系统频率控制所付出的责任进行更加公平地划分。如今,CPS标准已经发展为电力系统评价的主要指标。常规互联电力系统中区域间的联络线普遍为交流联络线,已有评价标准也是针对交流同步电网设计,但随着直流输电技术应用于交流系统中,原有的评价环境发生变化,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考量和控制量都需要重新考虑。同时,直流输电可以作为一种调频手段,通过快速调节传输的有功功率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此时频率偏差会受到交流区域一次调频、二次调频以及直流调频共同控制的影响,原有评价标准无法再单纯地评价控制区域自身性能的优劣,因此需要针对直流输电参与调频的电网间运行特点,设计与之匹配的控制性能评价标准。本文研究了交直流调频协调控制物理过程,分析了直流互联电网与交流同步电网运行控制的本质区别。直流输电参与调频改变了原有输电和评价环境,已有评价参量需要重新考虑。由于直流互联电网中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发生变化,已有评价标准不再适用,所以本文设计了两个指标来全面衡量区域控制性能,一种是控制区域剥离出直流调频的责任对其自身调节行为进行评价,另一种是对控制区域自身以及直流调频共同控制的调节行为进行评价。仿真结果表明新标准能很好地反映区域各部分控制能力的优劣,验证了新标准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4-26)
刘娆,巴宇,常烨骙,李卫东,单茂华[3](2015)在《互联电网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研究(叁)新标准的指标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所提出的评价标准新构架和3个标准的设计思想,针对中国电网运行具体实际,对各标准指标的构造进行了理论探索,给出了3个标准的指标备选方案。其要点是:将行业标准中频率合格百分数指标转化为概率指标,以适应中国的电网质量考核方式;针对频率安全的实际关注点,设计积分型的频率安全标准指标形式,并给出了离散采样情况下的指标样式;无意交换电量标准中时段长度可选,可适应不同的结算时间尺度;对所设计的各项标准的重合度进行分析,明确了各标准同时设置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15年20期)
刘娆,巴宇,常烨骙,李卫东,单茂华[4](2015)在《互联电网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研究 (二)新标准构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国电网频率偏差的实际变化规律出发,基于概率理论的分析,讨论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控制目的,进而明确了标准的设计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互联电网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构架。在该构架下,包含频率安全标准、无意交换电量标准和频率质量标准等3个标准,分别对应分钟、小时和月及以上3个时间尺度的控制性能评价。在新构架下所设计的标准,既可引导控制区域快速做出调节,为系统保证电网频率秒或分钟级时间尺度的频率安全奠定基础,又能允许控制区域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将功补过",可解决目前中国各区域电网公司所实施标准中可能出现的频繁调节和过度调节问题,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15年19期)
刘娆,常烨骙,巴宇,李卫东,单茂华[5](2015)在《互联电网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研究 (一)制定原则和需解决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已有评价标准深入剖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互联电网的具体情况,以标准的制定目的为基础,提出了"自上而下"和兼顾安全、优质、经济的标准制定原则。依据该原则,以标准主体、时间尺度和频率偏差系数等为切入点,论述了实现控制目标的手段。指出了中国互联电网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制定需研究的六方面的问题,并分别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分析表明,开展评价标准的基础理论研究十分必要,应针对具体问题积极开展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新标准研究。(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15年18期)
杨永强,巴宇,吴玉琼,李卫东,程凯[6](2015)在《联络线功率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实施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分析了目前T标准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性能标准(CPS)与T标准的串联实施方式,即根据特高压电网所处运行状态的不同实时切换CPS和T标准,并针对特高压电网的4种典型运行状态设计了兼顾特高压联络线功率偏差与系统频率偏差的4种控制方式。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在CPS与T标准的串联实施方式下,控制区之间不会出现功率调节矛盾,且能兼顾特高压联络线功率偏差与系统频率偏差。(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15年10期)
杨永强[7](2014)在《联络线功率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实施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负荷需求不断增长,而我国的资源分布与负荷需求非常不平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展远距离、大容量的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势在必行。特高压联络线功率波动控制是特高压交流输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特高压联络线功率波动过大时,其造成的潮流波动会超过其静稳极限,更会引起特高压联络线两侧500kV电网电压的波动,造成电压调整困难,严重威胁特高压互联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目前,为了抑制特高压联络线功率的大幅波动,联络线功率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简称T标准)被提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本文的分析表明,现有T标准无论是单独实施,或与CPS标准并联实施,在这两种方式下都不能兼顾特高压联络线功率偏差控制和系统频率偏差控制两项功能,既降低系统运行品质,又无法保障安全运行。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剖析了CPS标准和T标准的评价机理,明确了尽管二者的控制依据相同,均为控制区域的区域控制偏差,但CPS标准的控制目标是系统运行频差满足指定目标,T标准是限制特高压联络线功率偏差在指定范围内,因此,两个标准并联实施时,可能会出现功率调节方向的矛盾,降低控制效率,甚至危及系统安全。为解决调节矛盾,提出了CPS标准与T标准的串联实施方式,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互联电网当前运行状态的不同,实时切换所有控制区域执行的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以保证在同一个时段内,整个互联电网运行中只执行一种评价标准,CPS标准或T标准。所有控制区域执行同一类标准,控制目标一致,不会出现控制区域间功率调节矛盾,提高控制效果。依据抓主要矛盾的思想,针对互联电网典型的四种运行状态,设计了相应的控制方式,可兼顾特高压联络线功率偏差控制与系统频率偏差控制这两项功能。最后,对所提出的CPS标准与T标准的串联实施方式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仿真运行时段内,既能将特高压联络线功率限制在指定范围内,又可保证良好的频率质量,说明了所提出串联实施方式的合理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4-30)
郝越[8](2014)在《特高压互联电网AGC控制模式与性能评价标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叁华”(华中—华北—华东)特高压交流互联电网的规划与建设,整个大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备受关注。而自动发电控制(AGC)作为保障运行的有效手段,其控制模式与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研究也至关重要,两者与AGC控制策略一起,共同为电网的安全、稳定、高效、节能运行保驾护航。论文调研了目前国内华东、华北、华中叁大区域电网的AGC控制现状,研究了国内外典型电网AGC控制模式,对比分析了其技术特征及优缺点,提出了两种新的AGC控制模式划分方法,其中重点阐述了“集中式—分层式—分级式—分散式”的过渡式分类方法,并提出了适合“叁华”电网发展的控制模式框架。论文在分析了“叁华”特高压网架建设的基础上,设计了电网建设过渡期的两种AGC控制方案;研究并推导了多区域互联电网联络线功率波动特征,同时深入剖析了CPS标准、T标准和G标准,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适用于特高压链式互联电网联络线功率控制的“多区域T标准”,并设计了相应的多区域T1/T2指标和责任度指标,对华中、华北、华东叁网互联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叁华”特高压链式互联电网的建模与仿真分析,验证了“多区域T标准”能够明确区分各控制区对联络线功率波动的责任与贡献,有效体现发生扰动后各控制区之间的功率支援力度,有利于系统频率的快速恢复及联络线功率波动的减小。论文提出的“集中式—分层式—分级式—分散式”的过渡式AGC控制模式分类方法,以及适用于对“叁华”特高压互联电网进行控制性能评价的“多区域T标准”,为AGC控制策略的改进提供参考,有利于电网运行调度机构提高控制水平,为大电网的进一步互联提供有力保障。(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4-02-01)
张弘鲲[9](2013)在《东北电网控制性能评价标准与考核办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东北电网与华北电网交流解网。在此之前,东北电网区域控制性能评价标准采用符合当时经济、技术条件的A校准,基本满足保证频率质量的要求。在解网后,东北电网失去最重要的频率支持,一网、叁省公司共同负责频率的调整。为提高东北电网频率质量,需要制定新的区域控制性能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制定东北电网新的区域控制性能评价标准应考虑到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证频率质量、充分发挥互联电网优势、有利于节能减排、有利于网省公司发挥各自的职能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在细致比较A标准与CPS标准的异同后,确定以频率控制为出发点的CPS标准更适合独立运行的东北电网。频率特性B系数反映的是各家公司在调频活动中承担责任的大小,B系数的确定与分配,可以明确当系统出现功率偏差时,各控制区域的控制责任,这是制定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前提。本文以东北电网自身显着特点即网公司承担负荷并有直调机组为出发点,提出两步走的B系数分配方式,符合实际情况且公平合理,优于北美电网与国内的华东电网采用的确定方式。在确定东北电网B系数的分配后,东北电网区域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制定还考虑到准确评价各控制区域在运行中的表现,针对实际运行特点和电网运行的“安全、优质、经济”的方针,同时注重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优质性和经济性叁者的协调,从严格的理论推导出发研制有效评价的手段,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各控制区域的行为,以期更有利于系统整体运行效果的综合提升。在指标建立过程中,创造性的将企业标准引入,使指标更加适合实际应用。在坚强的理论基础上,充分结合东北电网自身特点而建立的叁个区域控制性能评价标准:频率质量评价标准、频率越限评价标准、无意交换电量评价标准,物理意义明确,直接指向频率满足的安全需求;指标设置公平合理,有利于调动控制区域控制行为的积极性;既考核长期控制行为又考核短期行为,同时兼顾考核计划执行情况,允许“将功补过”,有利于互相支持,有利于节能减排。新的区域控制性能评价标准施行后,频率质量得到提升,经济效益显着,同时带来社会效益,达到标准制定所期望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3-03-01)
李卫东,刘娆,巴宇[10](2011)在《新一代互联电网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工作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全新的互联电网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构建理论,揭示出:区域控制偏差和频率偏差等物理量的时间序列中蕴含着各种频率调节手段的控制信息,可利用傅里叶分解等数学手段对其处理,得到不同波动周期的时域分量;通过对区域控制偏差和频率偏差序列各频段相应分量间的相关性分析,达到单独评价每种频率调节手段控制性能的目的,从而实现控制性能的精细与准确评价.并设计出新一代的互联电网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本文来源于《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控制性能评价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力系统本质是电能可持续的自由传输以满足控制区域负荷不可预料的需求。在电网运行中,个别区域由于控制能力不足或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自身不满足调节要求,最终对电网整体的运行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电力系统中我们需要合理的评价标准来规范运行责任,保证电网运行满足可靠性的同时,也能够分享互联电网所带来的优势。自20世纪60年代北美电力可靠性委员会(NERC)制定了A标准,在1997年NERC用CPS标准替代了原有的A标准。中国电网于2001年开始借鉴北美CPS标准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该标准能将各区域对电力系统频率控制所付出的责任进行更加公平地划分。如今,CPS标准已经发展为电力系统评价的主要指标。常规互联电力系统中区域间的联络线普遍为交流联络线,已有评价标准也是针对交流同步电网设计,但随着直流输电技术应用于交流系统中,原有的评价环境发生变化,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考量和控制量都需要重新考虑。同时,直流输电可以作为一种调频手段,通过快速调节传输的有功功率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此时频率偏差会受到交流区域一次调频、二次调频以及直流调频共同控制的影响,原有评价标准无法再单纯地评价控制区域自身性能的优劣,因此需要针对直流输电参与调频的电网间运行特点,设计与之匹配的控制性能评价标准。本文研究了交直流调频协调控制物理过程,分析了直流互联电网与交流同步电网运行控制的本质区别。直流输电参与调频改变了原有输电和评价环境,已有评价参量需要重新考虑。由于直流互联电网中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发生变化,已有评价标准不再适用,所以本文设计了两个指标来全面衡量区域控制性能,一种是控制区域剥离出直流调频的责任对其自身调节行为进行评价,另一种是对控制区域自身以及直流调频共同控制的调节行为进行评价。仿真结果表明新标准能很好地反映区域各部分控制能力的优劣,验证了新标准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控制性能评价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1].赵嵩,巴宇,葛延峰,史松杰,潘鹏飞.一种电池储能AGC控制性能评价标准[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市场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电力交易机构联盟论坛论文集.2018
[2].王岩.直流调频参与的区域控制性能评价标准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6
[3].刘娆,巴宇,常烨骙,李卫东,单茂华.互联电网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研究(叁)新标准的指标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
[4].刘娆,巴宇,常烨骙,李卫东,单茂华.互联电网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研究(二)新标准构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
[5].刘娆,常烨骙,巴宇,李卫东,单茂华.互联电网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研究(一)制定原则和需解决的问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
[6].杨永强,巴宇,吴玉琼,李卫东,程凯.联络线功率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实施方式[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
[7].杨永强.联络线功率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实施方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8].郝越.特高压互联电网AGC控制模式与性能评价标准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
[9].张弘鲲.东北电网控制性能评价标准与考核办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10].李卫东,刘娆,巴宇.新一代互联电网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工作展望[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