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风宁治疗血管性头痛6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闫淑婷[1](2021)在《原发性头痛的六经方证辨证分布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原发性头痛患者临床信息的收集,结合《伤寒杂病论》原文以及相关方证研究,以首辨六经八纲,继辨方证的方法,选择相应的经方及时方,以期探究原发性头痛患者的六经方证分布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头痛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头痛相关特点(头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诱因等等)、中医症状以及舌脉等,综合辨别属于何种六经证型以及具体方证,将信息录入并运用SPSS 20.0软件对中医证候以及六经方证分型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其分布规律以及与性别、年龄、病程等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通过辨证分析共出现20种六经辨证分型,其中单经证型有6个,合经证型14个,其中少阳阳明合病证型最多,有37例,占18.0%,其次是少阳太阴合病有36例,占17.5%,少阳病有33例,占16.0%,太阳少阳合病有19例,占9.2%,少阳阳明太阴合病有16例,占比7.8%,太阴病有13例,占6.3%,厥阴病有12例,占5.8%,太阳太阴合病有9例,占4.4%,少阳厥阴合病有8例,占3.9%,太阳病及太阳阳明合病各有5例,分别占比2.4%,其余单经病及两经或三经合病证型出现频次较少,百分比总共不足10%。2.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中,以单方出现最多的是小柴胡汤,有16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9例,柴胡桂枝汤8例,温经汤、芎芷石膏汤、散偏汤各4例。大多数是以合方治疗,其中出现较多的合方有小柴胡汤加味及其合方(74例,占比35.9%),四逆散合方(44例,占比21.4%),葛根汤合方(19例,占比9.2%),酸枣仁汤合方及当归芍药散合方(各有12例,分别占5.8%),半夏泻心汤合方及吴茱萸汤合方(各有9例,分别占4.4%),当归四逆汤合方及半夏厚朴汤合方(各有8例,分别占3.9%),其中,柴胡剂(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及其合方)出现最多,有121例,占比58.7%。3.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中,大部分头痛患者(114例)伴有情绪异常(如心烦易怒、情绪紧张、低落等),部分患者(29例)头痛发作与加重与情绪变化相关。4.经SPSS软件统计分析,得出的六经各辨证类型的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病程长短分组中无明显差异。结论1.原发性头痛六经证型皆可见到,以少阳病及其合病最为常见,合病中少阳阳明合病占比最多;2.原发性头痛方证以柴胡剂及其合方方证最为常见,其中小柴胡汤方证及其合方方证最多,其次为四逆散合方方证;3.部分患者存在表证,且表证的存在与否与病程长短无关,提示在治疗原发性头痛时应注重表证的识别与处理;4.小柴胡汤、四逆散、葛根汤是治疗原发性头痛的常用经方及合方的基础方;5.后世时方如散偏汤、芎芷石膏汤、选奇汤、通窍活血汤等可纳入六经八纲辨证体系并应用于临床。
许素芳(Hur So Fong)[2](2020)在《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少阳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参考目前关于少阳头痛的临床研究情况,中医药应用方面的研究十分丰富,相对来说,针灸的临床指导和实验尚未充分显示出其优势。本研究目的是通过观察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少阳头痛之实例治疗效应,验证该法的有效作用,提供除传统循经取穴的方案外,为针刺疗法治疗少阳头痛作另一方面的讨论。透过文献研究,系统地归纳总结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对少阳头痛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病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概况。另一方面,透过开展赖氏通元针法,结合少阳头痛的临床研究,对比单纯使用教材针法的临床疗效差异,并客观评价赖氏通元针法的临床疗效,为日后推广赖氏通元针法提供相关依据。内容与方法:本临床研究病例为香港针药汉方中医诊所、萧玲中医诊所及江南秀中医诊所以及在社会公开招募,由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的少阳头痛患者,共招募120例纳入研究。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赖氏通元针法的针灸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使用教材针法治疗。治疗组的赖氏通元针法疗,选取穴位包括:百会、前顶、后顶、双侧风池、双侧头维透率谷、气海、关元、双侧三阳络、双侧合谷、双侧太冲、双侧侠溪。针刺疗程为每周3次,连续治疗8周,共治疗24次,疗程结束后4周对患者进行随访。对照组以单纯使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王华《针灸学》治疗,选取穴位包括:百会、双侧太阳、双侧率谷、双侧悬颅、双侧风池、双侧列缺、双侧太冲、双侧侠溪。每周3次,连续治疗8周,在完成治疗后4周对患者进行随访。两组均采用头痛积分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偏头痛特异性生活品质问卷(The Migrain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MSQ),从多个角度记录患者的临床效果,如头痛伴随症状、发作次数、发作程度、持续时间等,然后利用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明确在治疗少阳头痛的时候,赖氏通元针法发挥的效果和作用。结果:(1)本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标准收集样本病例,共收集120例,然后进行随机分组,一共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期间两组合共有9例脱失,实际完成111例,治疗组共完成57例,对照组共完成54例。(2)基线资料: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BMI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头痛积分量表:两组于基线时,头痛积分分值(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自身数据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说明两组患者自身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头痛积分分值较基线时减少,而随访时两组头痛积分均有提高的现象。而比较两组的数据时,由于头痛积分数据与正态分布不符,所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间差异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两者头痛积分均有明显差异(P<0.001)。(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两组于基线时,VAS分值(P>0.05),具有可比性。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发现,和基线数据做对比,两组自身数据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说明两组患者自身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VAS分值较基线时明显均有减少,而随访时两组VAS分值均有提高的现象。而比较两组数据时,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两组VAS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1)。相比与对照组,治疗组VAS分值下降趋势更加地明显,在随访时,治疗组VAS分值上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治疗组在改善少阳头痛和延缓其复发均有较好的疗效。(5)偏头痛特异性生活品质问卷(MSQ)—功能受限:两组于基线时,MSQ评分(功能受限)分值(P>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发现,和基线数据做对比,两组自身数据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说明两组患者自身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MSQ评分(功能受限)较基线时均有提高。随访时两组MSQ评分(功能受限)分值均有减少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比较两组MSQ评分(功能受限)数据时,由于与正态分布不符,所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间差异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两者MSQ评分(功能受限)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1)。(6)偏头痛特异性生活品质问卷(MSQ)—功能障碍:两组于基线时,MSQ评分(功能障碍)分值(P>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发现,和基线数据做对比,两组自身数据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说明两组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MSQ评分(功能障碍)较基线时均有提高。随访时两组MSQ评分(功能障碍)分值均有减少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比较两组MSQ评分(功能障碍)数据时,由于两组MSQ评分(功能障碍)数据由于与正态分布不符,所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间差异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两者MSQ评分(功能受限)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1)。(7)偏头痛特异性生活品质问卷(MSQ)—情感:两组于基线时,MSQ评分(情感)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发现,和基线数据做对比,两组自身数据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说明两组患者自身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MSQ评分(情感)较基线时分别均有提高。随访时两组MSQ评分(情感)分值均有减少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比较两组MSQ评分(情感)数据时,由于两组MSQ评分(情感)数据由于与正态分布不符,所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间差异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两者MSQ评分(情感)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1)。(8)总有效率:两组依据头痛积分进行总有效率组间比较,经卡方检验,χ2=9.716,P=0.02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87.72%,提示治疗组有更好的疗效。(9)复发率:在患者接受治疗结束4周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对照组偏头痛复发患者有8例,复发率为16.00%;治疗组偏头痛复发患者中有2例,复发率为3.92%,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偏低,经统计学卡方检验,χ2=4.129,P=0.042<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于临床研究近半个世纪的全国名老中医赖新生教授,创立出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原则是「通督调神,引气归元」,赖教授认为有效调节一身阴阳的关键,在于任督二脉,督脉上达脑窍,可以调节一身之阳气,而任脉为于腹部并与维脉相交会,能够调节一身阴脉之间的阴津精血,任督二脉同起胞宫,与脑神有直接的联系,赖氏通元针法重视任督二脉之取穴,达至通督调神以及引气归元的效果。再以背腧穴与腹部募穴相互的配合,调节各条经络和不同脏腑的气机,达到五脏安和之效。在治疗少阳偏头痛的时候,虽然普通针刺法均可以获得疗效,可以减少患者头痛发作的次数,缓解患者的头痛程度,减少患者的头痛时间,但是使用通元针法对少阳头痛患者进行治疗,尤其是远期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
辜红炜[3](2019)在《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黄石玺教授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观察毫火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方法:观察偏头痛患者和紧张型头痛患者各30例,采用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研究周期共18周,基线期4周,治疗期2周,随访期12周。每天治疗1次,6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共治疗两个疗程。评价疗效的主要指标为治疗后1周头痛程度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较基线的变化值,首次治疗前后头痛程度VAS评分的变化值;次要指标包括头痛积分、头痛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六项测试(Headache impact test-6,HIT-6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结果:即刻镇痛作用: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0.5h、1h、2h头痛VAS评分的变化,偏头痛组在治疗后0.5h与治疗前头痛VAS评分差值、治疗后1h与0.5h头痛VAS评分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2h与1h头痛VAS评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紧张型头痛组在治疗后0.5h与治疗前头痛VAS评分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h与0.5h头痛VAS评分差值、治疗后2h与1h头痛VAS评分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即刻镇痛效果明确。头痛症状的改善: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2周VAS评分和头痛积分的变化,两组患者在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方面与基线期相比,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能有效的减轻患者头痛程度,降低头痛发作频率,减少头痛持续发作时间及缓解伴随症状。生活质量的提高: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2周HIT-6评分与基线期相比,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能较好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情绪状态的改善: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2周,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与基线期相比,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有效性评价:偏头痛组的总有效率为96.6%,紧张型头痛组为100%。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评价:两组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6.67%,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安全性较高。结论:毫火针温针灸联合疗法对改善原发性头痛患者头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情绪方面均有效,并且具有安全、快速起效、镇痛作用持久的临床效果。验证了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经验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赵思杨[4](2018)在《电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及颅内血流速度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并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观察发作期及治疗后的脑血流变化情况。方法:在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及康复科住院部的患者中选取,所有患者均经过神经系统查体及头CT检查可排除其他疾病,诊断为偏头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行电针治疗,取穴:百会、率谷、太阳、头维、风池;对照组给予以帕罗西汀10mg联合舍曲林50mg口服,每日一次。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发作期与治疗疗程后的VAS、疼痛指数及TCD血流速度变化。结果:1.临床评分值:电针组及尼莫地平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临床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电针组下降较尼莫地平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2、临床疗效:治疗1个月后,电针治疗组的控制率为65%,总有效率为95%;尼莫地平组控制率为45%,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3.治疗组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均值(Vm)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双侧的MCA(Vm),AVA(Vm),VA(Vm)和BA(Vm)均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显着性;治疗组较对照组除RpCA(Vm)、RVA(Vm)、LpCA(Vm)、LVA(Vm)外,其余五项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显着:不仅可以治疗发作期的偏头痛,且对偏头痛的治疗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电针治疗可改变脑血流速度,临床疗效与TCD检测的结果成正相关,提示TCD可作为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脑供血变化的参考指标。
张冠卿,陈林,张理云[5](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血管性头痛中医辨证及证候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血管性头痛中医辨证分型及其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整理近15年中医药治疗血管性头痛的相关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应用Excel 2007及SPSS17.0等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提取。结果:血管性头痛的中医辨证分型以"瘀阻脑络证"出现频率最高,其相关证候要素中,病位类证候要素与肝关系最为密切,实性证素与虚性证素则分别以"血瘀"和"气虚"所占比重最大。结论: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总结,能更清楚地发现血管性头痛的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
魏星[6](2017)在《“平肝潜阳”针法治疗肝阳上亢型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平肝潜阳"针法治疗肝阳上亢型血管性头痛,观察平肝潜阳针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肝阳上亢型血管性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平肝潜阳"针法治疗,每次留针50min,每天针刺1次,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每次留针50min,每天针刺1次,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头痛积分、中医证侯评分,评定平肝潜阳针法的临床疗效与优势。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积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自身前后比较,P<0.01,均有显着差异,说明两组头痛治疗方式均可取得显着疗效。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两组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说明"平肝潜阳"针刺法治疗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在中医证候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明显下降,P<0.01,提示两组治疗效果都非常显着;在头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方面,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伴随症状和头痛程度方面,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所以在伴随症状、头痛程度上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平肝潜阳"针法治疗肝阳上亢型血管性头痛疗效显着,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2、"平肝潜阳"针法在伴随症状和头痛程度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
孙永胜[7](2014)在《电针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痰浊型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发挥中医药特色,通过观察电针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改善痰浊型头痛的临床症状,以及通过对比头痛临床评分、中医证候评分、TCD血流指标、临床疗效,来探讨其作用机理与疗效,从而在临床中改进痰浊型头痛的治疗方法和改变此病的临床疗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中医证候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1]的68例患者,采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主要予以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法半夏10g、天麻10g、炒白术15g、陈皮10g、茯苓15g、蔓荆子10g、桑叶10g、菊花10g、竹茹10g、枳壳10g、白芷10g、川芎8g、石决明20g;中药每日1剂,文火煎煮取汁400毫升,早晚温服。治疗组在对照组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电针治疗,主要取穴:百会、四神聪、太阳、风池、率谷、合谷、丰隆、太冲、阿是穴。对比观察两组经4个疗程治疗前、后的头痛指数、头痛发作情况(包括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TCD检测指标、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等。所有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患者各项疗效观察指标后得出: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各项评分较对照组低;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头痛指数、中医证候评分、头痛发作频率、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TCD指标等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能够降低头痛发作的程度,减少头痛发作的频率和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治疗后治疗组的治愈率为28.12%,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治愈率为9.37%,总有效率为75%;中医证候评定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68.75%;结果提示电针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组对头痛的治疗效果更好,治愈率更高。结论:电针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头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中药对照组。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头痛发作的次,可作为头痛发作期及预防性治疗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应用。
曾海[8](2014)在《中医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研究,分析疗效,研讨头痛用风药的理论基础,剖析风药治疗头痛的配伍使用及在治疗头痛中的重要作用。阐述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优越性。方法: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泸州医学院卫生所诊治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9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9例(占51.58%),对照组46例(占48.42%)。其中对照组单纯给予氟桂利嗪。研究组分别给予颅痛颗粒(风寒外袭型21例)、天麻钩藤颗粒(肝阳上亢型11例)、正天丸(瘀血阻滞型8例)和八珍丸合颅痛颗粒(气血不足型9例);在治疗阶段,停用其余活血祛瘀、调理神经、解痉止痛类药物。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头痛强度、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分析血管性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研究组治愈28例,占本组57.14%,显效10例,占本组20.41%,有效8例,占本组16.33%,无效3例,占本组6.12%,总有效率93.88%;对照组治愈22例,占本组47.83%,显效9例,占本组19.57%,有效7例,占本组15.22%,无效8例,占本组17.39%,总有效率82.61%。总有效率研究组93.88%,显着高于对照组82.6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痛强度评分、头痛频率及头痛持续时间积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P值分别为0.031、0.039和0.002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37%和34.78%,两组数据经四格表X2检验比较,X2=7.41,P=0.006<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医辨证疗法能明显增强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增高,复发率低,具有重要的临床利用价值。2、风邪阻络是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基本病机,从风论治是治疗的重要方法。风药气味辛香,祛风通络,开郁畅气,引药上行,增效活血,不仅治风,而且治血,在本病治疗中必不可少。通过合理配伍可用于各种证型的患者,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杨金颖,陈虎虎,肖婷婷,龚苏晓,陈常青,张铁军[9](2012)在《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血管神经性头痛发病率逐年提高并且趋于年轻化。中医药对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和潜力,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作用全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此中医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研究日益增多。对近年来有关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总结了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药物,为治疗该病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李丹丹[10](2009)在《超微川芎茶调散治疗风寒外袭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超微川芎茶调散治疗风寒外袭偏头痛的临床疗效。2.探讨超微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及对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头痛(风寒外袭型)患者随机分为超微川芎茶调散组(30例)、传统川芎茶调散组(30例)两组,分别治疗1个疗程,疗程为7天,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偏头痛及中医症候疗效,并对经颅多普勒(TCD)测得颅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超微川芎茶调散组、传统川芎茶调散组治疗风寒外袭偏头痛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相当。2.超微川芎茶调散可明显改善全头痛,痛势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头,恶风寒,目眩,鼻塞,声重,口淡不渴等中医症候。3.两组药物治疗偏头痛能明显减少头痛强度等级、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超微川芎茶调散疗效明显。4.两组药物治疗对颅内异常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调整作用,超微川芎茶调散组改善、调整明显。5.偏头痛患者颅内各动脉血流动力学并不同时都改变,且改变不一致,以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改变明显,余侧的动脉改变不明显。结论:超微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风寒外袭)疗效确切,与传统川芎茶调散总体疗效相当,其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舒张血管,调整颅内血管舒缩功能及颅内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期末流速(Vd)、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超微川芎茶调散具有节省药材,减少费用,质量可控,方便卫生,用药安全等优点,有其临床实用价值。
二、头风宁治疗血管性头痛6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风宁治疗血管性头痛6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头痛的六经方证辨证分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头痛的经方治疗概述 |
1 太阳病头痛 |
2 阳明病头痛 |
3 少阳病头痛 |
4 太阴病头痛 |
5 少阴病头痛 |
6 厥阴病头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原发性头痛的现代研究进展概述 |
1 头痛的发病机制 |
2 头痛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资料收集 |
3 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头痛的相关特征情况 |
2 既往病史分布情况 |
3 其他中医证候情况 |
4. 头痛六经辨证分型及方证分布规律研究 |
5. 原发性头痛六经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情绪的关系 |
讨论 |
1 一般资料讨论 |
2 头痛的六经证型分布特点 |
3. 头痛的方证分布特点 |
4. 浅谈时方的六经归属问题 |
5. 调神在原发性头痛治疗中的重要性 |
6 六经辨证应与气血津液辨证相辅为用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少阳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相关研究 |
1.1.1 头痛的定义及分类 |
1.1.2 流行病学 |
1.1.3 头痛的病因病机 |
1.1.4 偏头痛的临床诊断 |
1.1.5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 |
1.2 祖国医学对少阳偏头痛的认识 |
1.2.1 少阳偏头痛的历史沿革 |
1.2.2 少阳偏头痛病因病机 |
1.2.3 少阳偏头痛辨证论治 |
1.2.4 少阳偏头痛的古代论治 |
1.3 少阳偏头痛的现代研究成果 |
1.3.1 针刺疗法 |
1.3.2 方药疗法 |
1.3.3 艾灸疗法 |
1.3.4 皮肤针疗法 |
1.3.5 埋线疗法 |
1.3.6 头针疗法 |
1.3.7 走罐疗法 |
1.3.8 放血疗法 |
1.3.9 推拿疗法 |
1.3.10 情志疗法 |
1.3.11 中西医结合疗法 |
1.3.12 赖氏通元针法的临床应用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例选择标准 |
2.2.2 研究流程图 |
2.2.3 研究方法 |
2.2.4 治疗方案 |
2.2.5 观察指标 |
2.2.6 疗效评定标准 |
2.2.7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
2.3 统计方法 |
2.4 试验结果 |
2.4.1 病例入选与试验完成情况 |
2.4.2 基线资料数据 |
2.4.3 评价指标结果 |
2.4.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3.1 疗效结果分析 |
3.1.1 头痛积分表结果分析 |
3.1.2 VAS结果分析 |
3.1.3 MSQ结果分析 |
3.1.4 有效率结果分析 |
3.1.5 复发率结果分析 |
3.1.6 安全性分析 |
3.1.7 依从性分析 |
3.1.8 综合分析 |
3.2 课题设计 |
3.2.1 赖氏通元针法介绍 |
3.2.2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少阳偏头痛的理论依据分析 |
3.2.3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少阳偏头痛的选穴依据 |
3.3 课题有关问题及展望 |
3.3.1 课题创新之处 |
3.3.2 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3)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
1 疾病概述及流行病学 |
2 危险因素 |
3 发病机制 |
4 诊断及分型 |
5 治疗 |
6 小结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头痛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诊断依据 |
4 辨证分型 |
5 中医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经验总结 |
1 黄石玺教授治疗头痛的主要思想与理论依据 |
2 治疗方法的选择 |
2.1 火针的发展和毫火针疗法的选择 |
2.2 温针灸疗法的选择 |
3 取穴原则 |
4 方法体悟 |
4.1 器材的选择 |
4.2 具体操作 |
4.3 注意事项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干预措施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评价 |
1.6 伦理学原则 |
1.7 统计分析 |
2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受试者分布 |
3.2 基线分析 |
3.3 疗效评价 |
3.4 安全性评价 |
第四部分 讨论与结论 |
1 结果分析 |
2 讨论 |
3 结论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电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及颅内血流速度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观察指标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数据统计 |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2 治疗前病情比较 |
3.3 疗程结束后头痛VAS评分比较-7 - |
3.4 治疗前后疼痛时间记分比较 |
3.5 治疗前后疼痛指数比较 |
3.6 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
3.7 治疗前后TCD血流速度比较图 |
4 分析讨论 |
4.1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头痛的认识 |
4.3 西医对偏头痛的指导用药 |
4.4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药物治疗 |
4.5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
4.6 其他物理治疗 |
5 关于临床研究规范化和安全性的讨论 |
5.1 临床研究的规范化 |
5.2 临床研究的安全性 |
6 研究小结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血管性头痛中医辨证及证候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相关名词术语规范 |
1.5 文献处理及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中医证型分布 |
2.3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
2.3.1 病位类证素统计分析 |
2.3.2 病性类证素统计分析 |
3 讨论 |
(6)“平肝潜阳”针法治疗肝阳上亢型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传统医学对于血管性头痛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传统医学对血管性头痛与脏腑经络之间联系的认识 |
1.3 血管性头痛的中医分型 |
1.4 传统医学治疗血管性头痛的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于血管性头痛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现代医学治疗血管性头痛的方法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生化指标 |
3.2 中医证候疗效观察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法 |
4.2 中医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与分析 |
6.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积分比较 |
6.3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的比较 |
6.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
讨论 |
1 选穴的理论依据 |
2 针刺治疗血管性头痛的机理探讨: |
2.1 镇痛作用 |
2.2 纠正血管舒缩异常及改善血液流变学 |
2.3 神经递质因素 |
3 疗效分析 |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电针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痰浊型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研究对象 |
1.2.诊断标准 |
2.治疗方案及疗程 |
2.1.治疗方法 |
2.2.疗程 |
3.临床疗效观察 |
3.1.观察指标 |
3.2.疗效评定标准 |
3.3.统计学方法 |
3.4.安全性观察 |
4.研究结果 |
4.1.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相互比较 |
4.2.疗效分析 |
5.不良反应 |
讨论 |
1.头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祖国医学认识头痛的病因病机 |
1.2.现代医学对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2.祖国医学“六经辨证”在治疗头痛临床中的应用 |
2.1.历代医家对头痛六经辨证的认识 |
2.2.临床应用 |
3.头痛的治疗 |
3.1.现代医学的治疗 |
3.2.中医治疗 |
4.电针治疗头痛的机理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医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治疗方法 |
3 诊断标准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神经性头痛评分标准 |
6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治疗前头痛强度、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比较 |
3 治疗后头痛强度、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比较 |
4 疗效比较 |
5 不良反应及复发率 |
讨论 |
1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病因病机 |
2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典型临床症状 |
3 中医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 |
4 西医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 |
5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复方 |
1.1中成药 |
1.1.1养血清脑颗粒 |
1.1.2太极通天口服液 |
1.1.3头痛宁胶囊 |
1.1.4愈风宁心滴丸和愈风宁心片 |
1.1.5镇痛宁颗粒 |
1.1.6通窍灵胶囊 |
1.1.7辛香止痛吸入 |
1.1.8其他中成药 |
1.2中药汤剂 |
2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 |
3中西药结合治疗 |
4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4.1在剂型方面 |
4.2在实验研究方面 |
4.3临床疗效数据的可靠性 |
(10)超微川芎茶调散治疗风寒外袭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试验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及安全性评定 |
2.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分析 |
2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分析 |
3 两组头痛强度比较分析 |
4 两组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比较 |
5 两组对颅内血流动力学影响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3 超微川芎茶调散治疗风寒外袭偏头痛临床疗效分析 |
4 超微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5 超微川芎茶调散对颅内血流动力学影响探讨 |
6 超微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探讨 |
7 超微中药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8 研究启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
附录2 超微川芎茶调散治疗风寒外袭偏头痛临床观察表 |
四、头风宁治疗血管性头痛6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头痛的六经方证辨证分布特点研究[D]. 闫淑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少阳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许素芳(Hur So F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总结[D]. 辜红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电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及颅内血流速度的临床观察[D]. 赵思杨.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血管性头痛中医辨证及证候要素研究[J]. 张冠卿,陈林,张理云. 亚太传统医药, 2017(19)
- [6]“平肝潜阳”针法治疗肝阳上亢型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观察[D]. 魏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电针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痰浊型头痛的临床研究[D]. 孙永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1)
- [8]中医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研究[D]. 曾海. 泸州医学院, 2014(03)
- [9]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研究进展[J]. 杨金颖,陈虎虎,肖婷婷,龚苏晓,陈常青,张铁军. 中草药, 2012(03)
- [10]超微川芎茶调散治疗风寒外袭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李丹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