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老城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地聚落,街巷,量化,界面
老城村论文文献综述
陈新洋,赵叶[1](2017)在《保山老城村山地聚落自然空间格局及街巷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保山老城村山地聚落街巷空间、类型以及界面相关性进行分析,对山地聚落主要空间环境元素分别进行量化和定性研究,对传统山地聚落中街巷结构,街巷空间,宅院空间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民族地区聚落空间环境一方面受制于自然条件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外还受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而这方面的影响在对于民族地区的聚落空间环境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李明程,董林,聂伟齐[2](2016)在《基于可操作性的乡村规划探讨——以保山市潞江镇老城村省级示范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的催生下,乡村规划迈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本文以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老城村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村寨规划为例,立足于乡村规划的自身特点,探究如何编制具备可操作性的乡村规划。文章从"村民意愿""实际操作"两个层面揭示了落地性的乡村规划编制手法,旨在为乡村规划的实践及研究提供良好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小城镇建设》期刊2016年08期)
陈文祥,马秀萍[3](2014)在《新疆东乡族婚姻文化变迁探析——关于霍城县老城村的田野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霍城县老城村的调查显示,随着外在环境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发展,迁移到新疆的东乡族在其传统的教派门宦内婚、宗族外婚、早婚、包办婚、近亲婚等婚姻习惯方面发生了巨大变迁;同时,随着他们同其他民族交往的增多,族际通婚现象也渐趋普遍,并对其文化特质、族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周武健[4](2014)在《莲塘古城的“猪司令”——记定南县老城镇老城村党支部书记谢立忠》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江西南部边陲的定南县老城镇老城村,是定南县原县治所在地,自古为商贾必经之路,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由于县城北迁,曾经繁华的老城逐渐落寞。近年来,这个拥有3000多农户的镇政府所在的城中村却重新焕发了生机,因为他们有了一个敢想敢做的"猪司令"——省劳动模范、市优秀共产党员谢立忠。"做人要吃苦耐劳,做事要公平公正""我自己都不知道,当年我怎么就被选上了村委会副主任,后来我仔细琢磨,觉得大家选我,还是认为我这个人做人比较吃苦耐劳,做事(本文来源于《当代江西》期刊2014年05期)
孙冠中,金婧文[5](2012)在《老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8月23日讯(孙冠中 金婧文)“强村固基”工程开展以来,肥城市老城街道本着“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配套推进”的原则,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推进措施,有力地增强了村级“造血”功能,促进了集体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 逐村梳理思路,挖掘增收(本文来源于《泰安日报》期刊2012-08-24)
陈文祥[6](2011)在《多民族杂居区少数民族移民宗教文化变迁研究——以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老城村东乡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文化的变迁是当代中国多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章中我们以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老城村东乡族为例,从他们移居新疆以来宗教文化变迁叁个阶段的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发生变迁的原因、影响及其变迁趋势作了一些分析。(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李为民[7](2011)在《小事情 大责任——定南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驻老城村“叁送”工作组工作纪实》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赣州市在全市开展了以"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为主题的"叁送"活动。定南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响应,派出4名正科级干部,组成了该县级别最高的一个"叁送"工作组。工作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切实为当(本文来源于《时代主人》期刊2011年08期)
陈文祥[8](2010)在《新疆东乡族基础教育双“瓶颈”问题研究——以霍城县老城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末,新疆东乡族的基础教育开始走下坡路,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田野调查后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础教育遭遇了观念与现实的双"瓶颈",并对此提出了初步的应对思路: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宣传正确的知识价值观;改善就业环境等。(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陈文祥[9](2008)在《新疆东乡族文化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乡族历史上主要居住在甘肃东乡及其邻近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受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大规模向新疆迁移,并在伊犁等北疆地区形成了许多东乡族聚居区;在同新疆其它民族共同生活的数十年里,他们在经济、语言、宗教、婚姻、家庭、教育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迁。本论文以新疆霍城县惠远镇老城村东乡族为主要考察对象,以其文化变迁的典型性来说明新疆东乡族的文化变迁过程,同时将伊宁新户村、沙湾白滩村和东乡大沿社作为参照同老城村加以比较,以强化说明以老城村为代表的新疆东乡族文化变迁的整体情状。论文共计九章内容。其中第一章“绪论”对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缘由及其意义加以说明,对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本研究的基本过程及相关概念的作了阐释与界定;第二章“东乡族”对本研究的主体——东乡族的渊源、形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对东乡族向新疆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作了详细解释,并指出新疆东乡族已经初步实现了由移民向本地化的转型;第叁章对老城村东乡族生产、生活的自然、社会文化生境进行了描述,也对新户、白滩、大沿叁村的概况作了说明;此前叁章是本研究的整体背景部分。第四章至第八章为田野资料的分析部分,也是本论文的研究主体部分。第四章从老城村东乡族经济生活的生产、交换、消费叁个环节出发,对其经济的变迁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分析,还对他们非农产业的变迁和发展作了解析;第五章从老城村东乡族母语使用、语言兼用和转用及他们的语言态度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新疆东乡族中东乡语已经成为一种衰变语言;第六章对老城村东乡族宗教变迁的历史与现状、变迁的促成因素以及变迁的影响作了阐述:第七章对老城村东乡族传统婚姻惯习、仪式的变迁和族际通婚作了详细说明,并对通婚圈理论提出了一些看法,另外,老城村东乡族家居形式、家庭模式、关系网络的研究也是本章的一个重要内容:第八章则对老城村东乡族学校教育基本状况以及面临的双“瓶颈”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这几部分的具体研究过程中都融入了老城村东乡族文化变迁状况与新户、白滩、大沿叁村状况的比较。第九章是本论文的总结与进一步深化研究部分。在本章中,笔者提出了文化变迁的“分化——调适——整合——再分化(新)——再调适(新)——再整合(新)”的螺旋式上升循环的内在实现模式;并将化学溶液理论的相关概念引入文化变迁研究,提出了文化变迁的饱和、文化变迁要素的沉淀、相似相溶原则以及变迁的控制等概念;还对现代化背景下新疆东乡族的发展道路与趋势作了理论总结。(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8-03-01)
老城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的催生下,乡村规划迈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本文以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老城村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村寨规划为例,立足于乡村规划的自身特点,探究如何编制具备可操作性的乡村规划。文章从"村民意愿""实际操作"两个层面揭示了落地性的乡村规划编制手法,旨在为乡村规划的实践及研究提供良好的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老城村论文参考文献
[1].陈新洋,赵叶.保山老城村山地聚落自然空间格局及街巷空间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
[2].李明程,董林,聂伟齐.基于可操作性的乡村规划探讨——以保山市潞江镇老城村省级示范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
[3].陈文祥,马秀萍.新疆东乡族婚姻文化变迁探析——关于霍城县老城村的田野考察[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周武健.莲塘古城的“猪司令”——记定南县老城镇老城村党支部书记谢立忠[J].当代江西.2014
[5].孙冠中,金婧文.老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N].泰安日报.2012
[6].陈文祥.多民族杂居区少数民族移民宗教文化变迁研究——以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老城村东乡族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7].李为民.小事情大责任——定南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驻老城村“叁送”工作组工作纪实[J].时代主人.2011
[8].陈文祥.新疆东乡族基础教育双“瓶颈”问题研究——以霍城县老城村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9].陈文祥.新疆东乡族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