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词论文-郭慧敏

谐音词论文-郭慧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谐音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语,网络谐音词,类型,成因

谐音词论文文献综述

郭慧敏[1](2018)在《浅析网络谐音词的类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谐音词作为网络流行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语言内部结构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目前网络上新出现的网络谐音词大体可分为字母式、汉字式、数字式和混合式四类。这些词的出现对人们的语言表达、语言沟通和网络交际的娱乐性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网络谐音词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也需要进一步规范。(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周瑜[2](2018)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网络汉语谐音词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中研究的网络汉语谐音词其本身和对应的常规词都是汉语,它是与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常规词语读音相同或相似而形式不同的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徐盛桓教授提出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理论基础上,对网络汉语谐音词的生成和理解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根据网络汉语谐音词与其代替的常规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将网络汉语谐音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其表达的意义就是常规词意义的类网络汉语谐音词。另一类是其表达的意义是在常规词意义基础上,添加了新涵义的新网络汉语谐音词。基于“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理论,本文对两种类型的网络汉语谐音词的生成过程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分析,并得出了统一的生成机制。网络汉语谐音词的生成机制可概括为:首先,隐含的意向内容作为自主成分,在网络语言使用者意向态度制约下,基于相邻/相似关系,可推衍出表达完全意向内容或部分意向内容的常规词汇,是依存成分。随后,已被推衍出的常规词汇,可作为第二次推衍的自主成分,在意向态度制约和意向内容的补充下,基于语音相似关系推衍得出最终的网络汉语谐音词,即最终依存成分。而网络汉语谐音词的理解过程可看作是对其生成过程的回溯,可以概括为:听话人根据听到的网络汉语谐音词,结合话语语境,体会使用者的意向态度,基于语音相似关系,识别并找出谐音词对应的常规词,在拈连作用的补足和再次对意向性的理解下,听众根据相邻/相似关系,实现最终自主的意向内容的理解。最后,听众能体会到汉语谐音词表达的效果,从而达到对网络汉语谐音词表述的完备理解。(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宏军[3](2018)在《网络谐音词的语用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社会语言学研究范畴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网络谐音词的构成方式;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方法,探讨了网络谐音词这种新生的大众文化语言形态生成与被理解的认知过程,讨论了网络谐音词在语言交际中的语用功能,分析对语言规范性的影响问题。(本文来源于《嘉兴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孟凡玲,肖庚生[4](2017)在《英汉文学作品中谐音词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谐音词是语言中一种极其重要又十分普遍的现象。相同或相似的语音形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内容,或通过谐音词来表达特殊的寓意,以达到深刻、活泼、风趣的语言效果。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和《红楼梦》中谐音词的语用含义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谐音词在文学作品中都能够产生含蓄、幽默、诙谐、讽刺和双关等语言效果,但是汉语谐音词能够表现出比英语谐音词更强烈、更透彻、更淋漓尽致的语言震撼力和感染力。(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荆梦婕[5](2017)在《对外汉语谐音词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谐音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利用音同或者音近的特点来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谐音词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首先,谐音词使用的次数相当频繁,在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中都数见不鲜。其次,谐音词与中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不管是宗庙祭祀还是日常生活都存在着谐音现象。另外,谐音词并非汉语独有的现象。它不仅存在于汉语之中,而且在世界其他语言中也存在着谐音现象。然而,谐音词作为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笔者主要研究对外汉语谐音词教学,意图在教学中为教师提供一些实践性的资料。本文主要包括6个部分:绪论部分笔者总结了国内外谐音研究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简单地归纳了学界关于汉语谐音的定义、分类及文化内涵等,指出了谐音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阐述了笔者意图采纳观点及原因。第二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的留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发现了留学生谐音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为接下来的具体教学设计做铺垫。第叁章依据问卷调查反馈的情况,撰写了针对中高级水平留学生的具体教学设计,在各个环节中贯彻谐音词的语音、语义、语用和文化教学。第四章基于课堂观摩的亲身经历,尝试提出了对外汉语谐音词教学的几点初步建议。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所作出的新颖尝试,分析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需要学生有一定语言技能的积累,谐音文化的学习尤其如此。谐音词以其文化内涵为依托,将原本并无关联的语音、汉字和事物加以联系、联想。学生若不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将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谐音文化的教学,比较适宜安排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中高级阶段进行。但是对于汉语薄弱的初级阶段的留学生也要进行基础性的教学,通过简单直观的图片和教具讲解谐音词。总而言之,谐音词值得广大对外汉语研究工作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6-01)

徐盛桓[6](2017)在《隐喻建模:同一性视域下非字面义表达研究——以谐音词替代表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谐音词替代表达是一种非字面义表达,是汉语语言运用的一种雅俗共赏的常见手法,典型地反映了非字面义表达的心智过程。从心智哲学视域考察,非字面义表达的运用是意识活动突现的结果。所谓"突现",在心智哲学看来就是较小和较简单的实体通过微观动力学、宏观动力学和环境动力学的上向、下向和同层级相互作用,发生格式塔转换,促成发生结构效应和整体效应,通过格式塔的同一性转换,实现表达的原义向非字面义表达的转换。这样来研究非字面义表达的实质,是将语言活动的根本机制看成是同人的意识状态相关联的神经结构、神经动力学和神经映射活动的结果。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从意识分析维度考察非字面义谐音表达的运用,是同探索意识本质的前沿研究的方向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7年01期)

吴嬿[7](2016)在《电视新闻慎用“谐音”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报纸新闻中,"谐音"词中的运用,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文采或趣味性,这让新闻报道增色不少,但在电视新闻中,运用"谐音"词却并不一定有这样的效果,有时反而会给电视新闻带来负面影响。一、使用"谐音"词,可能让观众不知所云。如一篇内容为摄影爱好者活动的报道,对"摄影爱好者"使用了"摄友"这个词,这个"摄友"放在报纸新闻中,会有诙谐的效果,读者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读者看到"摄友"也不会产生误(本文来源于《声屏世界》期刊2016年12期)

赵艳梅[8](2016)在《网络汉语谐音词的模糊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的模糊性是由语言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和不清晰,模糊性涉及到客体、主体和符号本身叁方面的关系;模糊性是主体和客体在语言中相互碰撞的结果。网络语言产生和发生于虚拟的语言环境里,网络谐音词的大量存在已经是网络用语的显着特征之一。本文把汉语谐音词按照词性的分类,联系说话者、听话者和语境叁个方面来考察汉语谐音词的模糊性。(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19期)

程茹雪[9](2016)在《网络汉字谐音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这种影响也波及到了汉语言和文字领域。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就是在网络交际平台上汉语言文字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网络汉字谐音词。所谓“网络汉字谐音词”是指在网络新媒体交际环境中,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对现有汉语词汇进行字或词的替换,以抒发自我独特感受和体验的语言现象。本文在对网络汉字谐音词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研究:根据词形,将其分为部分语素谐音替代(如“菌男”谐音“俊男”)和整体谐音替代(如“葱白”谐音“崇拜”);根据语音,将其分为普通话谐音(如“墙裂”谐音“强烈”)和方言谐音(如“稀饭”谐音“喜欢”);根据词义,将其分为在谐音后形成新的理性义(如“炫腹”谐音“炫富”)和谐音后未形成新的理性义(如“鸭梨”谐音“压力”)两类。本文进而对每种类属的分布状况进行统计,以此反观出每类汉字谐音词的使用现状,并对网络汉字谐音词产生的一些特殊语法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网络汉字谐音词的产生,从源头上来讲,与汉语自身同音词多、方言系统丰富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网络时代汉字输入与输出互联网方式的影响;而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发展、语言的模因因素和经济性原则也都助长和催生了网络汉字谐音词的产生;从更深层次来看,网络汉字谐音词的出现并成为社会文化与大众心态的一种符号表征,与语言使用者的规避含蓄心理、求异释压心理及隐喻的认知方式有着鲜明而直接的联系。网络汉字谐音词以简代繁,实现了网络交际的经济性要求,提高了语言交际效率;同时,它以语言的诙谐幽默、俏皮风趣、讽刺自嘲等满足了大众个性化的心理诉求,彰显了大众文化的灵性与活力。但是,网络汉字谐音词的快速蔓延和发展确实也对汉语言系统的字形、语音、词义和语言环境造成了一定冲击。因此,需从叁方面着手对网络汉字谐音词进行规范引导:一要抓好学校教育,以严格规范的标准严把基础教育关口;二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和差别管理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使用群体、场域实行差别管理;叁要引导网民把握语境,适时使用网络汉字谐音词,增强其规范使用汉语的意识和区分娱乐文字和严肃文字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6-06-01)

周梦琳[10](2015)在《浅析谐音词“十面‘霾’伏”》一文中研究指出谐音词"十面‘霾’伏"来源于成语"十面埋伏",利用了谐音飞白的辞格。汉字音节少的特点,外部事物的刺激,以及人们丰富的联想心理构成了"十面‘霾’伏"生成的条件。它具有幽默诙谐、准确表达信息等语用效果,但也给汉语的规范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谐音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中研究的网络汉语谐音词其本身和对应的常规词都是汉语,它是与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常规词语读音相同或相似而形式不同的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徐盛桓教授提出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理论基础上,对网络汉语谐音词的生成和理解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根据网络汉语谐音词与其代替的常规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将网络汉语谐音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其表达的意义就是常规词意义的类网络汉语谐音词。另一类是其表达的意义是在常规词意义基础上,添加了新涵义的新网络汉语谐音词。基于“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理论,本文对两种类型的网络汉语谐音词的生成过程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分析,并得出了统一的生成机制。网络汉语谐音词的生成机制可概括为:首先,隐含的意向内容作为自主成分,在网络语言使用者意向态度制约下,基于相邻/相似关系,可推衍出表达完全意向内容或部分意向内容的常规词汇,是依存成分。随后,已被推衍出的常规词汇,可作为第二次推衍的自主成分,在意向态度制约和意向内容的补充下,基于语音相似关系推衍得出最终的网络汉语谐音词,即最终依存成分。而网络汉语谐音词的理解过程可看作是对其生成过程的回溯,可以概括为:听话人根据听到的网络汉语谐音词,结合话语语境,体会使用者的意向态度,基于语音相似关系,识别并找出谐音词对应的常规词,在拈连作用的补足和再次对意向性的理解下,听众根据相邻/相似关系,实现最终自主的意向内容的理解。最后,听众能体会到汉语谐音词表达的效果,从而达到对网络汉语谐音词表述的完备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谐音词论文参考文献

[1].郭慧敏.浅析网络谐音词的类型及应用[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

[2].周瑜.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网络汉语谐音词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3].王宏军.网络谐音词的语用认知[J].嘉兴学院学报.2018

[4].孟凡玲,肖庚生.英汉文学作品中谐音词的对比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

[5].荆梦婕.对外汉语谐音词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7

[6].徐盛桓.隐喻建模:同一性视域下非字面义表达研究——以谐音词替代表达为例[J].外语教学.2017

[7].吴嬿.电视新闻慎用“谐音”词[J].声屏世界.2016

[8].赵艳梅.网络汉语谐音词的模糊性初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

[9].程茹雪.网络汉字谐音词研究[D].华侨大学.2016

[10].周梦琳.浅析谐音词“十面‘霾’伏”[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  

谐音词论文-郭慧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