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发生器论文-詹永波,张健伟,曾建雄,石先城

粒子发生器论文-詹永波,张健伟,曾建雄,石先城

导读:本文包含了粒子发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标准粒子,分布规律,粒子发生系统,双管同时测量

粒子发生器论文文献综述

詹永波,张健伟,曾建雄,石先城[1](2018)在《标准粒子发生器系统的粒子发生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提供可靠的校准、标定依据,研究0.296、0.498、1.019、2.995μm这4种标准粒子在不同稀释液喷射流量和粒子数下的分布规律,分析粒子发生系统中粒子数随工作时间的变化关系,探讨粒子计数器校准中的2种测量方法。结果表明,随粒子粒径的增加,测量粒子数所占总粒子数分数逐渐下降;前3种标准粒子具有稳定分布,后一种分布不稳定,且测量粒子数所占总粒子数分数与稀释液的喷射流量和浓度无关;粒子发生系统的稳定时间约为10 min;不同流量计数器比较校准时,前3种标准粒子适用于双管同时测量的方法,后一种适用于单管分时测量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李思全[2](2018)在《带电粒子发生器实验平台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带电粒子催化降雨技术的研究对我国大气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带电粒子发生器是带电粒子催化降雨的关键组件,为了能够对其进行测试、评估及优化,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带电粒子发生器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温湿度可在5~35℃,60~200%RH的范围内进行快速调节,具有百kV级带电粒子发生器电极固定装置,利用带电粒子浓度的实时测量与雨水收集功能,可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对不同电极结构的带电粒子发生器的带电粒子产生效率与降雨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实验平台的性能需求,搭建了4.4m×4.4m×5m的实验平台主体框架,分析选取与安装调试了实验平台的相关外围设备,基于上位机控制系统分别设计了温湿度调节的控制策略。这为本文的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为带电粒子发生器分析设计了电极固定装置。通过在电极框中添加阻力转换模块与自动紧线模块,有效解决了传统固定电极线方式的松紧度分布不均和易发生松弛等关键问题;针对电极框的绝缘问题和固定架结构的受力形变问题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了建模仿真与分析,使电极固定装置满足100kV绝缘等级和受力形变位移(35)_(kmax)?15mm的设计要求。为实验平台设计了配套的硬件结构方案与上位机数据采集程序,并搭建了实验平台的测量系统,可以满足对温度、湿度和带电粒子浓度等14处测量点的采集需求。该测量系统性价比较高、使用便捷,为带电粒子发生器的测试评估和开展带电粒子催化降雨实验提供了必要条件。本文搭建了带电粒子发生器实验平台,对其性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测试。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实验平台满足设计需求,为带电粒子发生器的测试评估提供了便捷、可靠的测试环境,并为开展带电粒子催化降雨相关机理研究提供了实验环境。因此,本文的工作对带电粒子催化降雨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程林,杨波,霍娟[3](2014)在《基于A-VFSA粒子发生器的PSO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超快速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改进(A-VFSA),并以此为粒子发生器,提出了PSO-PG算法。该算法通过粒子发生器对搜索域内粒子进行改进,从而生成一个精英粒子池;并根据随机策略从粒子池中选择粒子,作为初始种群,采用PSO算法进行优化,得到全局最优解。相比于标准PSO算法和LDW算法,PSO-PG算法拥有更好的稳定性和优化精度,能够更加快速地收敛到全局最优解,在一定范围内几乎不依赖于初始参数的选择。(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4年09期)

衡明亮[4](2009)在《纳米示踪粒子发生器技术及其相关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声速、高超声速飞行器,特别是近空间飞行器是当前飞行器发展的热点之一,而对超声速、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实验研究离不开先进的流场精细结构测试技术。基于纳米粒子的平面激光散射技术(NPLS)是本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先开发出来的一种超声速、高超声速流动精细结构测试技术,NPLS技术不仅能够对超声速、高超声速流场进行流动显示,同时还能实现对流场的速度场和密度场的测量,其结果具有很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采用跟随性良好的纳米粒子作为示踪粒子是NPLS技术的关键。NPLS技术的先进性已在小型超声速风洞实验中得到证明,为把该技术推广到高超声速大型风洞的实验应用中,需要研制能够定量投放纳米示踪粒子的设备。如何定量提供纳米量级的示踪粒子是NPLS技术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使NPLS技术得以推广,本文对如何定量提供纳米示踪粒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两套不同运行方式的纳米粒子发生器,并对其进行了调试和相关的实验研究。首先,进行了对撞式纳米示踪粒子发生器的设计。该设备采用两股超声速自由射流对撞的方式,通过超声速对撞射流产生的剪切力、粒子之间的碰撞力作用而破坏粒子之间的团聚效应,从而得到纳米粒径的粒子。在完成对该粒子发生器的参数设计、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后,采用NPLS技术对该粒子发生器的性能进行了实验调试。结果表明,采用超声速射流对撞方式设计的纳米粒子发生器能生成纳米粒径的粒子,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微米粒径的粒子存在,这些粒子在超声速流动中不能满足跟随性要求;由于存在高压引射现象,采用传统的螺旋杆投料的方式不能满足定量投料要求。其次,为了解超声速射流对撞瞬态流场的特性,设计了超声速射流对射装置。采用NPLS技术和PIV技术对超声速射流对撞瞬态流场进行了研究。NPLS技术实现了超声速射流对撞瞬态流场精细结构的清晰显示,对撞瞬态NPLS图像展示了超声速射流对撞瞬态流场的流动结构与特性。PIV技术实现了超声速射流对撞瞬态流场的定量测量,实验得到了射流对撞瞬态的速度场,速度场流线图清楚地展现了射流对撞中产生的涡环结构。这些为对撞式纳米粒子发生器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为了使NPLS技术应用于某大型高超声速风洞实验测量,进行了高压流化式纳米示踪粒子发生器的设计。该设备采用流化床方式,通过在纳米粒子中加入分散剂,改变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得到纳米粒径的粒子。该粒子发生器的设计包括参数设计、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等方面。对高压流化式粒子发生器进行了性能调试实验。采用斜激波响应实验测量了生成的纳米粒子的实际直径,采用NPLS技术实现了对斜劈超声速绕流流场精细结构的清晰显示,采用超声速PIV技术实现了对斜劈超声速绕流流场的定量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高压流化床式粒子发生器达到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9-11-01)

魏峥[5](2008)在《标准粒子发生器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是测试洁净度必不可少的仪器,在洁净行业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的自主研制的标准粒子发生器是校准和测试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的基准仪器。国内暂时没有同类仪器,国外的仪器昂贵且维护周期长。本文介绍的仪器通过比较国外多种不同类型的发生器,确定适合我国实际需要的技术路线:成本低廉,性能满足要求。在通过大量比对试验后,证明本仪器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并且某些性能甚至超过了国外产品。(本文来源于《洁净与空调技术》期刊2008年03期)

孙国强,姬丰,孙浩,郑刚[6](2003)在《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微小粒子发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现代喷墨打印技术机理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台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微小粒子发生器. 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发生微小粒子的方法是简单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林秉乐[7](1996)在《超小DOS单分散气溶胶粒子发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检验高效过滤器性能的标准和规范各国都不甚相同。但试验过滤器的粒子大部份国家都采用0.3微米。通常,所试验过滤器的粒子,由于再析出,大大影响洁净室的级别。许多国家都生产过滤器用的滤纸并用自己所规定方法做滤纸的性能。我们认为各种滤纸的效率应该与用该滤纸所加工成的过滤器的效率基本相似,除非所加工过滤器的滤纸局部有小孔或在组装时过滤器边框有泄漏,因此过滤器可不必再测试性能,只需做产品出厂检漏。为了防止再析出和检漏问题我们研制出一新产品"超小DOS单分散气溶胶粒子发(本文来源于《洁净与空调技术》期刊1996年03期)

粒子发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开展带电粒子催化降雨技术的研究对我国大气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带电粒子发生器是带电粒子催化降雨的关键组件,为了能够对其进行测试、评估及优化,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带电粒子发生器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温湿度可在5~35℃,60~200%RH的范围内进行快速调节,具有百kV级带电粒子发生器电极固定装置,利用带电粒子浓度的实时测量与雨水收集功能,可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对不同电极结构的带电粒子发生器的带电粒子产生效率与降雨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实验平台的性能需求,搭建了4.4m×4.4m×5m的实验平台主体框架,分析选取与安装调试了实验平台的相关外围设备,基于上位机控制系统分别设计了温湿度调节的控制策略。这为本文的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为带电粒子发生器分析设计了电极固定装置。通过在电极框中添加阻力转换模块与自动紧线模块,有效解决了传统固定电极线方式的松紧度分布不均和易发生松弛等关键问题;针对电极框的绝缘问题和固定架结构的受力形变问题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了建模仿真与分析,使电极固定装置满足100kV绝缘等级和受力形变位移(35)_(kmax)?15mm的设计要求。为实验平台设计了配套的硬件结构方案与上位机数据采集程序,并搭建了实验平台的测量系统,可以满足对温度、湿度和带电粒子浓度等14处测量点的采集需求。该测量系统性价比较高、使用便捷,为带电粒子发生器的测试评估和开展带电粒子催化降雨实验提供了必要条件。本文搭建了带电粒子发生器实验平台,对其性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测试。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实验平台满足设计需求,为带电粒子发生器的测试评估提供了便捷、可靠的测试环境,并为开展带电粒子催化降雨相关机理研究提供了实验环境。因此,本文的工作对带电粒子催化降雨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粒子发生器论文参考文献

[1].詹永波,张健伟,曾建雄,石先城.标准粒子发生器系统的粒子发生规律[J].中国粉体技术.2018

[2].李思全.带电粒子发生器实验平台研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3].程林,杨波,霍娟.基于A-VFSA粒子发生器的PSO算法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4

[4].衡明亮.纳米示踪粒子发生器技术及其相关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5].魏峥.标准粒子发生器研制[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8

[6].孙国强,姬丰,孙浩,郑刚.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微小粒子发生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3

[7].林秉乐.超小DOS单分散气溶胶粒子发生器[J].洁净与空调技术.1996

标签:;  ;  ;  ;  

粒子发生器论文-詹永波,张健伟,曾建雄,石先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