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代甲烷论文-金歆

氯代甲烷论文-金歆

导读:本文包含了氯代甲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氯代甲烷,纳米零价铁,铁基双金属颗粒,脱氯还原

氯代甲烷论文文献综述

金歆[1](2019)在《纳米铁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体中氯代甲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氯化碳(CCl_4,CT)、叁氯甲烷(CHCl_3,CF)和二氯甲烷(CH_2Cl_2,DCM)在全球水体环境中被频频检出,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物潜在危险引起了高度关注。急需研究开发经济高效的氯代甲烷去除技术。本论文基于自制的纳米铁基材料: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羧甲基纤维素钠稳定的纳米零价铁(CMC-Fe)、羧甲基纤维素钠稳定的纳米铁镍双金属(CMC-Fe/Ni)和活性炭纤维负载的纳米铁镍双金属(ACF-Fe/Ni),研究CT、CF的还原脱氯及DCM的氧化分解。考察不同反应体系下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及实验参数的影响,分析动力学热力学特性,并探讨污染物可能的降解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S-nZVI和CMC-Fe体系下CT的去除效率较高。在两个体系中,CT的去除效率均随着CT初始浓度的降低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液初始pH的升高促进S-nZVI体系中CT的降解而对CMC-Fe体系影响不大;溶质的添加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CT的降解而Na_2SO_3的添加明显促进了CT的降解。CT在两个体系中的降解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且表观活化能较低。CT在纳米零价铁体系中的降解主要是通过直接电子转移,单步脱氯后形成产物CF。(2)CMC-Fe/Ni和ACF-Fe/Ni体系均能快速高效的去除CF。在两个体系中,CF的去除效率均随着初始CF浓度的降低、还原剂量的增加、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液初始pH的降低促进ACF-Fe/Ni体系中CF的降解而对CMC-Fe/Ni体系无显着影响。NO_3~-和HPO_4~(2-)的存在对CF的降解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Na_2S和Na_2S_2O_4的存在几乎完全抑制了还原材料的活性。CF的降解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CF在铁基双金属纳米体系中的降解是通过零价铁的电子转移与Ni位点上活性H*的加氢脱氯,形成主要产物DCM。(3)H_2O_2与S-nZVI和ACF-Fe/Ni形成的类芬顿体系能高效去除DCM。在两个体系中,初始pH为2.0时DCM的去除效率最高,升高或降低pH均会显着降低DCM的去除效率。在ACF-Fe/Ni+H_2O_2体系下,ACF-Fe/Ni和H_2O_2投加量存在最优值,不足或过高均不利于DCM的去除。体系中溶质的存在均会抑制DCM去除,HPO_4~(2-)和Cl~-抑制强度较大。自由基猝灭与EPR测试确定两个体系下产生的·OH对DCM的去除起着关键作用,并提出可能的DCM去除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9-05-01)

奚晔,于娟,赵宜静,郝莉鹏,詹铭[2](2018)在《吹脱捕集-气质联用法测定饮用水中氯代硝基甲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生活饮用水中一氯硝基甲烷、二氯硝基甲烷和叁氯硝基甲烷的吹脱捕集-气质联用分析方法。方法 2017年5月,采集了辖区内出厂水和管网水,采用吹脱捕集法富集水中的一氯硝基甲烷、二氯硝基甲烷和叁氯硝基甲烷,热脱附后使用气质联用法分离测定,选择特征离子与内标物进行定量。结果方法中一氯硝基甲烷和二氯硝基甲烷线性范围0. 1~1. 0μg/L,叁氯硝基甲烷线性范围1~10μg/L,相关系数均> 0. 995。方法加标回收率为70. 39%~98. 89%,相对标准偏差3. 72%~7. 29%。结论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线性范围宽、定性能力强等优点,适用于饮用水中一氯硝基甲烷、二氯硝基甲烷和叁氯硝基甲烷的检测。(本文来源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期刊2018年05期)

白云,史红星,赵静,张远鹏,孙超[3](2018)在《氯代甲烷对真空电子捕获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化学物质对真空电子吸收效果评价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评价法和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评价法,并利用两种方法对CCl_2H_2、CCl3H和CCl_4叁种氯代甲烷的电子吸收效果进行了评价,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DFT评价法表明,从结构上叁种氯代甲烷均表现出明显的电子吸收潜力,且CCl_2H_2、CCl_3H和CCl_4得电子潜力依次增强;GC-ECD评价法表明,CCl_2H_2、CCl_3H和CCl_4在ECD检测器上均具有较好的响应,且CCl_4响应最强,CCl_2H_2最弱。综合考虑DFT评价结果和GC-ECD评价结果,叁种氯代甲烷均具有优越的电子捕获能力,且CCl_4捕获电子能力最强,CCl_3H次之,CCl_2H_2最弱;同时也说明,氯代甲烷可以作为电离层扰动物质的备选物质。(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李明阳[4](2018)在《烹饪过程中氯代溴代碘代类叁卤甲烷生成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饮用水消毒过程中产生的THMs在一定条件下会对人体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其中I-THMs的毒性要远大于BrTHMs和Cl-THMs。通过模拟烹饪过程,评估日常饮食THMs暴露风险,主要研究加热温度、食盐浓度以及余氯量对日常烹饪过程中THMs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I-THMs、THMs(Cl/Br-THMs)均随余氯的增加而增加;I-THMs随食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THMs(Cl/Br-THMs)随食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少;I-THMs随加热温度增加而降低,THMs(Cl/Br-THMs)随温度先增加后降低,峰值在65℃。营养物质的加入会增加I-THMs和THMs(Cl/Br-THMs)的生成。含KIO_3的食盐比含KI的食盐生成的消毒副产物少,应严格控制食盐的加入量和种类。建议烹饪过程应尽量在高温敞开系统进行,同时严格把关用户端的余氯量,从而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洪至彦[5](2018)在《胺类物质在紫外/氯消毒过程中对氯代硝基甲烷生成与降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卤代硝基甲烷是一类典型的含氮消毒副产物,具有强烈的致毒致癌性。紫外线消毒作为一种新型的消毒技术,近年来已被逐步应用至水处理工艺当中,但因其不存在后续的消毒能力,一般需与氯消毒联合使用。因此,本研究选取水中检出量相对较高的叁种氯代硝基甲烷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一氯、二氯硝基甲烷在低压紫外光照射条件下的光降解特性,同时研究了在紫外/氯消毒过程中,胺类物质生成叁种氯代硝基甲烷的规律,这对于饮用水和污水处理过程中卤代硝基甲烷的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考察紫外光照强度、氯代硝基甲烷的初始浓度、pH以及氯离子、硝酸盐和自由基淬灭剂等影响因素,分析了一氯、二氯硝基甲烷的紫外光降解特性和光降解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紫外光照射能促进氯代硝基甲烷的降解,光照强度越大,一氯、二氯硝基甲烷的光降解速率越高;在pH=6.0~8.0范围内,氯代硝基甲烷在碱性条件下更易光降解;氯离子对一氯硝基甲烷的光降解无明显影响,对二氯硝基甲烷的光降解则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硝酸盐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们的光降解;随着一氯、二氯硝基甲烷初始浓度的提高,其光降解速率将有所下降,但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一氯和二氯硝基甲烷的光降解都遵循一级动力学反应规律;羟基自由基对氯代硝基甲烷的光降解有着积极影响,但并不占主导作用。本研究还根据实验结果和相关文献推理了氯代硝基甲烷的光降解途径。本研究选择了甲胺、二甲胺及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这叁种胺类物质作为前体物,在紫外/氯消毒条件下,探讨了前体物浓度、自由氯浓度、光照强度、pH和叔丁醇对氯代硝基甲烷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胺类物质的结构越简单,在反应条件下生成氯代硝基甲烷的潜力越大,且随着前体物浓度的增加,氯代硝基甲烷的生成量将逐渐增加;自由氯浓度越高,氯代硝基甲烷的生成量也越大;紫外光照射在胺类物质生成氯代硝基甲烷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光照强度越大,氯代硝基甲烷的生成量越大;在实验的pH范围内,偏酸性条件下,氯代硝基甲烷的生成量更高;羟基自由基对于氯代硝基甲烷的生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反应过程中,体系内总氮含量有所下降,氨氮浓度逐渐上升,硝态氮浓度存在先升后降的情况,溶解性有机氮则随反应的进行迅速下降,可以推测溶解性有机氮对氯代硝基甲烷的生成有重要的影响。根据以上实验内容和相关文献,本研究推理了氯代硝基甲烷在紫外/氯消毒条件下的生成路径。(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6-13)

王亚茹[6](2017)在《F改性ZSM-35分子筛上氯代甲烷制丙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丙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传统生产丙烯的方式是以石油为原料,经过蒸汽裂解和流化催化裂化获得的,但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为了解决能源危机,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广泛需求,开发更经济有效的丙烯生产新途径是研究的重点,其中较为热门的研究是以氯代甲烷为中间产物的甲烷制丙烯的反应工艺。该工艺中主流的两种催化剂是H-ZSM-5和H-SAPO-34,但是由于H-ZSM-5对低碳烯烃的选择性较低,而H-SAPO-34易失活,所以使用稳定性好,丙烯选择性高的H-ZSM-35催化氯代甲烷的转化具有很好的研究意义。本文首先采用静态水热合成法,以吡咯烷为模板剂合成了硅铝比为15,25,40的H-ZSM-35分子筛催化剂。通过SEM、NH3-TPD、XRD等一系列的手段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同时考察不同反应条件下(分压、温度、硅铝比)H-ZSM-35的催化性能,优化反应条件。其次,本论文以硅铝比为25的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NH4F(0.02M,0.03M,0.04M,0.05M,0.06M)浸渍高温焙烧的方法对催化剂进行改性,以期获得更高的氯代甲烷转化率和丙烯选择性及收率。通过SEM、NH3-TPD、XRD等一系列的表征手段,探究F处理对催化剂反应性能影响的本质,建立构效关联。研究结果发现,F改性对分子筛的催化性能影响很大,其中当F改性浓度为0.03M时,氯代甲烷制烯烃反应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性能。不仅氯代甲烷的转化量有所增加(10%左右),而且对丙烯的选择性也有明显提高(20%左右)。(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刑志林,张云茹,张丽杰[7](2016)在《氯代烃存在下覆盖层微生物甲烷氧化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填埋气中挥发性氯代烃等非甲烷有机物对覆盖土中甲烷氧化有抑制效应。通过拟合不同抑制动力学方程考察了多种氯代烃对覆盖土微生物甲烷氧化的抑制形式,结果表明:氯代烃与甲烷之间主要为竞争性抑制(R~2范围为0.937~0.999)。计算了不同氯代烃存在时的米氏常数K_(mI)和氯代烃的解离常数K_I,结果显示:1,1,2-叁氯乙烷(K_I=-30.111 mg/L)和1-氯丙烷(K_I=-24.323 mg/L)对甲烷氧化有促进作用;氯代烯烃的竞争性抑制(K_I为0.013~14.111 mg/L)强于氯代烷烃(K_I=0.215-278.515 mg/L);四氯乙烯的竞争性抑制效应最强,K_I为0.013 mg/L。该研究为强化覆盖层甲烷氧化和氯代烃共代谢生物降解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王铭扬,田凤鸣,周林,张兴华,陈云琳[8](2016)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53对氯代甲烷的吸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53(Al,Fe,Cr),并用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脱附等进行了测试表征。利用固定床吸附试验装置和气相色谱测定了在298K,101kPa时,MIL-53(Al,Fe,Cr)对二氯甲烷、叁氯甲烷的吸附情况。结果表明,二氯甲烷比叁氯甲烷更易被MIL-53(Al,Fe,Cr)吸附,且MIL-53(Al)对氯代甲烷的吸附能力最强,MIL-53(Cr)次之,MIL-53(Fe)最弱,MIL-53(Al)对二氯甲烷和叁氯甲烷的吸附量最高分别可达16.88和7.11mmol/g。实验结果与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GCMC)模拟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6年05期)

钱文涛[9](2016)在《纳米Fe/Ni双金属催化剂对水中氯代甲烷类物质和Cr(Ⅵ)的同步去除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氯代甲烷类物质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有机污染物,极易在各类水体中检测到,尤其是加氯消毒工艺使用,导致大量氯代甲烷类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含铬重金属废水主要来自制革、燃料、电镀等工业废水以及矿物开采、加工行业,同样是环境中常见的污染物。然而,这两类物质均属于叁致物质,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由于当前水污染形式日益严峻,同时包含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在水体中普遍存在。本研究以环境中常见的氯代甲烷类物质和Cr(Ⅵ)为研究对象,拟寻求一种高效的污染物去除方式,以实现对此两类物质的有效去除,降低环境风险。纳米零价铁还原技术在污染物去除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纳米零价铁的强还原性,可促使水中氧化态物质发生得电子还原反应,理论上,纳米零价铁还原技术具有同步去除氯代甲烷类物质和Cr(Ⅵ)的可行性。因此,本研究拟采用纳米Fe/Ni双金属催化剂开展对水中复合污染-氯代甲烷类物质和Cr(Ⅵ)的同步还原去除研究。本研究采用液相还原法分别制备了纳米零价铁和纳米Fe/Ni双金属颗粒。经材料表征后发现,新制备的纳米颗粒呈球形,粒径分布在40~100 nm间,颗粒之间存在部分团聚现象。Ni经还原后均匀的沉积在纳米零价铁颗粒表面,经EDS元素分析表明,通过分步法制备的Fe/Ni双金属颗粒可以使溶液中的Ni离子完全还原沉降到Fe颗粒表面。反应后的Fe/Ni双金属颗粒表面出现树突状外形,部分表面出现血小板状结构,经XRD分析表明,在颗粒表面出现了铁的氧化物(Fe304、FeOOH)以及FeCr204等化合物,暗示铁表面发生了部分氧化,溶液中的Cr(Ⅵ)以沉淀物的形式得以去除。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影响因素(溶液pH、Fe/Ni双金属催化剂投加量、Ni负载量、初始氯仿浓度、温度等)对Fe/Ni双金属催化剂去除氯仿和Cr(Ⅵ)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条件更利于氯仿的还原脱氯反应,当pH=3.0时,氯仿在3 h内即可实现100%的完全转化去除。Fe/Ni双金属催化剂投加量对脱氯过程有较明显的影响:过低将由于纳米颗粒活性面积的减少而限制脱氯反应的进行,而过高将由于大量H2生成附着在颗粒表面同样不利于脱氯反应的发生,研究发现最佳的Fe/Ni投加量为1.0 g/L。Ni的负载量同样影响双金属催化剂的脱氯活性:低Ni负载率由于催化活性位点数较少而不利于脱氯反应的发生,高Ni负载率则由于催化剂在铁颗粒表面过度覆盖,限制了铁表面的电子转移,同样降低了氯仿的还原脱氯速率,结果显示,最佳的Ni负载率为1.0 wt%。随着溶液中氯仿初始浓度的增加,氯仿的脱氯速率得到明显提高,推测反应体系的还原脱氯动力学主要由质量扩散限制所致。研究进一步表明,氯仿在Fe/Ni双金属催化剂表面的还原脱氯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阿伦尼乌斯方程,随着反应温度的上升,脱氯速率显着增加;计算结果显示,氯仿在Fe/Ni双金属催化剂表面的脱氯反应活化能为218.5 kJ/mol。需要指出的是,Cr(Ⅵ)和总铬受反应中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各实验条件均能实现Cr(Ⅵ)100%和总铬90%以上的去除效果。本研究进一步考察了氯代甲烷类物质不同分子结构对Fe/Ni双金属催化剂还原脱氯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氯原子数目的增加,还原脱氯速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氯仿可在3 h实现完全去除,四氯化碳则在1.5h内实现完全转化,而二氯化碳在24 h反应后,溶液中仍有20%的剩余。氯代甲烷类物质还原脱氯活性遵循:四氯化碳>氯仿>二氯甲烷,这与叁种物质C-C1键断裂能的顺序刚好相反。基于对氯代甲烷类物质还原脱氯过程的分析,研究提出氯代甲烷类物质的还原脱氯机理为顺序脱氯加氢机理,即每步脱除一个氯离子,直至完全脱氯产物甲烷生成:四氯化碳→氯仿→二氯甲烷→一氯甲烷→甲烷;Cr(Ⅵ)首先在Fe/Ni双金属催化剂表面接受电子还原生成Cr(Ⅲ),然后与经氧化反应产生的Fe(Ⅱ)结合,以铁铬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沉淀形式从溶液中去除。本研究的开展将为纳米零价铁技术应用于环境中复合污染物的治理提供指导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25)

陈艳云,费兆阳,陈献,汤吉海,崔咪芬[10](2016)在《稀土修饰ZSM-5对氯代甲烷制备低碳烯烃的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稀土硝酸盐为前躯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稀土修饰ZSM-5催化剂(RE/ZSM-5);利用XRD、N2吸附-脱附、SEM、NH3-TPD等手段表征了所制备RE/ZSM-5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考察了其对氯甲烷制低碳烯烃(MeXTO)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稀土修饰可以调节ZSM-5的酸性,降低催化剂的酸量和酸强度,从而提高催化剂催化MeXTO的稳定性和产物中低碳烯烃选择性。在一系列RE/ZSM-5中,Ce/ZSM-5在MeXTO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得到较高低碳烯烃选择性,同时具有相对较长的使用寿命。在450℃、质量空速0.45h-1条件下,2Ce/ZSM-5催化MeXTO的氯甲烷转化率高达97.6%,总的低碳烯烃选择性达77.6%;反应52h后,低碳烯烃收率仍维持在43%。(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6年01期)

氯代甲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生活饮用水中一氯硝基甲烷、二氯硝基甲烷和叁氯硝基甲烷的吹脱捕集-气质联用分析方法。方法 2017年5月,采集了辖区内出厂水和管网水,采用吹脱捕集法富集水中的一氯硝基甲烷、二氯硝基甲烷和叁氯硝基甲烷,热脱附后使用气质联用法分离测定,选择特征离子与内标物进行定量。结果方法中一氯硝基甲烷和二氯硝基甲烷线性范围0. 1~1. 0μg/L,叁氯硝基甲烷线性范围1~10μg/L,相关系数均> 0. 995。方法加标回收率为70. 39%~98. 89%,相对标准偏差3. 72%~7. 29%。结论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线性范围宽、定性能力强等优点,适用于饮用水中一氯硝基甲烷、二氯硝基甲烷和叁氯硝基甲烷的检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氯代甲烷论文参考文献

[1].金歆.纳米铁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体中氯代甲烷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2].奚晔,于娟,赵宜静,郝莉鹏,詹铭.吹脱捕集-气质联用法测定饮用水中氯代硝基甲烷[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8

[3].白云,史红星,赵静,张远鹏,孙超.氯代甲烷对真空电子捕获能力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8

[4].李明阳.烹饪过程中氯代溴代碘代类叁卤甲烷生成的影响因素[J].净水技术.2018

[5].洪至彦.胺类物质在紫外/氯消毒过程中对氯代硝基甲烷生成与降解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8

[6].王亚茹.F改性ZSM-35分子筛上氯代甲烷制丙烯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

[7].刑志林,张云茹,张丽杰.氯代烃存在下覆盖层微生物甲烷氧化动力学[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6

[8].王铭扬,田凤鸣,周林,张兴华,陈云琳.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53对氯代甲烷的吸附[J].功能材料.2016

[9].钱文涛.纳米Fe/Ni双金属催化剂对水中氯代甲烷类物质和Cr(Ⅵ)的同步去除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6

[10].陈艳云,费兆阳,陈献,汤吉海,崔咪芬.稀土修饰ZSM-5对氯代甲烷制备低碳烯烃的催化性能[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6

标签:;  ;  ;  ;  

氯代甲烷论文-金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