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王朝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封建王朝,制度变迁,制度供给不足
王朝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翟忠宇[1](2018)在《论中国封建王朝制度供给不足的原因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秦至清,中国封建王朝在统一与分裂、兴盛与危机中循环往复,为什么不能实现国家承平、长治久安?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探寻其中的来龙去脉。本文重点从制度供给层面入手,分析了中国封建王朝制度供给不足的原因,以及制度供给不足对中国封建王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首先,不论是从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动因还是从制度变迁的成本、效果来看,中国封建王朝都存在着制度供给不足的现象。其次,由于封建王朝的国家性质、统治者的有限理性、利益集团的博弈以及意识形态的刚性等因素,使得封建王朝的制度变迁总是指向僵化与低效,不可能充分、及时、有效地供给出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再次,封建王朝因囿于上述缺陷,必将跌入路径依赖陷阱、社会发展动力不足以及社会效率损失的桎梏中,直至走向灭亡。最后,文章结合相关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思考建议。(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20)
杨德才,李梦飞[2](2018)在《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与王朝周期性兴衰——以中国封建王朝制度变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路径依赖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制度变迁的重要理论。中国封建王朝的制度变迁具有鲜明的路径依赖性,这种特性与王朝的周期性兴衰息息相关。在路径依赖的形成过程中,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和锁定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表现出凝聚性和刚性特征,通过学习效应在制度变迁中形成路径依赖;利益集团参与的政治过程具有高昂的交易成本和合谋特征,通过协同效应将制度均衡锁定在非效率的状态;统治者的有限理性影响并决定了其在制度博弈中的预期和行为方式,通过锁定效应使制度变迁陷入困境。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封建王朝的制度变迁是在既有制度之下的渐进式修补过程,并不断走向制度僵化,最终导致王朝的更迭。(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朱忠飞[3](2017)在《王朝制度、地方传统与宗族形态:闽南客家地区的“复合姓”宗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闽南客家地区存在大量复合姓氏的宗族存在形态,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明政府为了加强闽粤边界的控制,设置大量新县,越来越多的人群通过各种办法取得户籍,纳入到王朝国家的体系中,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另一方面,“复合姓”又是处于帝国边陲的人群,利用地方的文化传统,套用当时流行的制度,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因此,“复合姓”这种文化现象是王朝制度逐渐渗透地方过程中同地方社会原有的文化传统结合的产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期刊2017年00期)
吴敏文[4](2015)在《甲午之败是清王朝制度的失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两国从地理上说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从民族感情上说至今错综复杂。中国人对日本的复杂感情,大抵始自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败于西方列强之后奋发图强开展洋务运动,却在近半个世纪后惨败于一千多年以来不屑一顾的东邻小国日本。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3亿两白银,这笔钱相当于日本4年、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本文来源于《杂文月刊(原创版)》期刊2015年08期)
刘永华[5](2014)在《明代匠籍制度下匠户的户籍与应役实态——兼论王朝制度与民众生活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实行的匠户世袭制度,对民众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这一制度为民众社会关系的建构提供了动力和契机。为承担世袭性的匠役,从明初开始,不少匠户就与没有血缘联系的匠户合充匠户户籍。随着时间推移,匠户内部形成了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处理这些关系,负责料理本户服役事务的户首也应运而生。在此过程中,匠户在制度的推动下,超越"原生性归属"的界限,与本无社会关系的其他民众打交道。其二,这一制度拓宽了民众的空间活动范围。明代匠户分为住坐和轮班两种,轮班匠需定期前往指定地点服役,住坐匠除在固定地点应役外,尚需轮流承担繁重的解运任务。为了服役,匠户不得不定期前往政府指定的地区,参与区域性乃至跨区域的空间流动,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空间活动范围被大大拓宽了。(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郑维宽,梁玮羽[6](2014)在《王朝制度渐进视角下岭南土酋族属的建构——以钦州宁氏家族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岭南钦州的宁氏兴起于南朝末,活跃于隋唐,与高州冯氏、冼氏并称,是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在隋唐文献中被称为越人。许多学者仅仅根据清代民国出土的两方隋唐宁氏家族墓志,就得出宁氏为"汉族移民后裔"的观点。而将有关宁氏家族的文献记载与出土墓志进行对照分析,可以发现岭南宁氏的真实身份为当地土着,宁氏将自身族属建构为"汉族移民后裔",实际上反映了王朝制度在岭南民族地区的渗透与岭南边疆的内地化进程。(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叶锦花[7](2010)在《王朝制度、地方社会与盐场兴衰——广东香山场与福建浔美场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广东的香山场和福建的浔美场都是重要的产盐区。明初香山、浔美两场都较为一致地遵循朝廷的盐场管理制度,但因所处地方不同,在地理环境和区域社会变迁进程中逐渐呈现不同的发展脉络。尤其在明中期以后,两场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形成了各具特点的盐场组织结构和发展趋势,最终兴衰不一。本文表明,盐场的管理制度和组织的变迁除了与王朝制度相关外,还与地方的地理环境、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来源于《盐业史研究》期刊2010年04期)
王朝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路径依赖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制度变迁的重要理论。中国封建王朝的制度变迁具有鲜明的路径依赖性,这种特性与王朝的周期性兴衰息息相关。在路径依赖的形成过程中,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和锁定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表现出凝聚性和刚性特征,通过学习效应在制度变迁中形成路径依赖;利益集团参与的政治过程具有高昂的交易成本和合谋特征,通过协同效应将制度均衡锁定在非效率的状态;统治者的有限理性影响并决定了其在制度博弈中的预期和行为方式,通过锁定效应使制度变迁陷入困境。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封建王朝的制度变迁是在既有制度之下的渐进式修补过程,并不断走向制度僵化,最终导致王朝的更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王朝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翟忠宇.论中国封建王朝制度供给不足的原因及影响[D].南京大学.2018
[2].杨德才,李梦飞.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与王朝周期性兴衰——以中国封建王朝制度变迁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3].朱忠飞.王朝制度、地方传统与宗族形态:闽南客家地区的“复合姓”宗族研究[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7
[4].吴敏文.甲午之败是清王朝制度的失败[J].杂文月刊(原创版).2015
[5].刘永华.明代匠籍制度下匠户的户籍与应役实态——兼论王朝制度与民众生活的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6].郑维宽,梁玮羽.王朝制度渐进视角下岭南土酋族属的建构——以钦州宁氏家族为中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叶锦花.王朝制度、地方社会与盐场兴衰——广东香山场与福建浔美场之比较[J].盐业史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