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欠费风险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欠费,业务支撑系统,经分,客户特征
欠费风险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魏磊[1](2012)在《欠费风险控制系统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信产业的蓬勃发展,电信运营商业务、资费层出不穷,智能网逐渐被业务部署更加灵活的BOSS所取代。BOSS是指业务支撑系统,它是由若干家咨询公司和公司通过多年研究,对原有通信计费系统的重新命名,第一次在世界上针对通信计费系统制定了标准并命名。BOSS系统源自通信业的原计费系统,BOSS系统的业务功能有客户关系记录、用户费用计算、财务账务处理和清算等,包括用户停开机业务办理、客户资料输入、根据用户不同的业务资费和套餐实时计算用户各种业务消费,定期或即时的对用户长漫游和长途费用进行结算,定期或准即时的产生客户消费帐单。逐渐的客户的信控功能也被增加到了BOSS系统中,通过对预付费用户实时余额进行即时计算,当用户产生了欠费时能够及时发现并对用户进行停机。近些年来,随着业务的持续发展,电信企业的BOSS系统也随之升级并完善了相关能力,现在已经涵盖了客服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以及与金融单位等的接口,公司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BOSS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可以支持基于话单的准即时的计费能力,但是同时使用基于话单的方式计费是有相当程度的用户欠费风险,控制欠费风险已经成为公司需要即时解决的问题。利用BOSS系统的信用控制能力、融合计费能力及经分系统对高欠费风险客户的特征识别能力,实现对高欠费风险的用户和业务进行风险控制,实现降低BOSS系统预付费业务的欠费风险。本论文欠费风险控制功能实现具体包括:实现高欠费风险用识别,提供区分用户/业务进行控制的能力;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建立系统运行KPI指标,提高系统被管理能力;增强系统准确性,为计费结果成为最终帐务模块输入数据奠定基础;增加日志功能,满足系统稽核需求。(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05-06)
马瑞瑾[2](2010)在《梦网业务欠费风险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移动通信领域梦网业务的恶意欠费占比日趋严重的现状,本文描述了一种梦网业务欠费风险控制系统的建设方案。实现对用户使用梦网业务进行实时控制,降低BOSS系统预付费业务的用户欠费风险,提高收入保障水平。(本文来源于《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期刊2010年09期)
熊玉兰[3](2009)在《移动语音业务欠费风险控制系统的实现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电信运营商不但要不断开拓市场,提供各种不同的增值服务和新业务以及提升服务质量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需要不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特别是欠费的成本来提高企业竞争力。目前电信运营商市场经营时一般将客户分为预付费客户和后付费客户,最初对于预付费客户的计费采用智能网方式实现,由于智能网计费的局限性,计费能力比较差,不能提供强有力的市场营销支撑。目前中国移动已将预付费用户迁移到了BOSS (Business Operation Supporting System)系统。同时,随着中国移动公司对品牌的定位清晰,后付费用户比例日趋下降,渐为高端用户;在市场上,各种预付费品牌的用户已经达到90%,占据主导优势。今后,大力发展预付费品牌仍将是中国移动的重要策略。如何解决预付费用户的欠费问题成为欠费控制的新挑战。移动BOSS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基于CDR (Call Data Record)的准实时计费功能,但是基于CDR的计费方式必然存在一定的欠费风险,欠费风险的控制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BOSS系统采用基于CDR的离线计费方式,从用户通话结束到BOSS系统完成计费帐务处理,存在延迟。这样,一方面不能让用户实时了解其消费情况、满足其对通话消费有效控制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欠费风险,带来了收入流失与欠费催缴成本增加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以“移动语音业务欠费风险控制系统”为项目背景,首先对欠费风险控制系统涉及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工作实际需求和现网特点,设计了系统架构,确定了实现基本流程和原理:在用户发起通话请求时,SCP (Service Control Point)向BOSS系统发起呼叫鉴权请求,BOSS系统根据用户申请的业务类型、资费政策及其帐户可用余额,反算出当前可以授权的额度,应答给SCP,由SCP对用户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当授权额度使用完毕时中断业务,同时上报给BOSS系统,由BOSS系统完成计费帐务处理。最终成功完成了移动语音业务欠费风险控制系统的实施工作。并结合实际的应用对该系统所能达到的收益进行了分析和估算。(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09-11-20)
[4](2008)在《堵住漏洞 增加千万收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随着及时、方便的通信需求与日俱增,中国移动不断推出多种多样的业务,其中预付费业务因方便、快捷的业务形式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然而,随着用户数的增多、业务的不断推广而产生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各类预付费业务中存在的流程漏洞也带来了欠费风险,其中以语音业(本文来源于《人民邮电》期刊2008-05-27)
郭辉[5](2008)在《欠费风险控制系统中移动智能网侧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OCS(Online Charging System)被广泛认为是3G中的一种重要计费方式,可以对用户进行实时计费,且不受用户申请业务的限制。在目前网络侧设备短期仍不能大规模进入3G应用的条件下,如何将OCS的部分功能应用到现在的2G网络,是移动运营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欠费风险控制系统,就是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针对这一解决方案中GSM移动智能网侧需要完成工作进行阐述。文中首先介绍了智能网的原理和GSM移动智能网的基本特点,描述了目前基于GSM移动智能网与基于计费系统两种预付费解决方案,并对两种方案所存在的局限和弊端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以上两种解决方案,并借鉴OCS的设计思想,提出了欠费风险控制系统。欠费风险控制系统是OCS在当前网络环境中的应用,其结合移动智能网话务控制能力与计费系统计费能力的优势,实现移动智能网预付费用户对多种计费模式的需求,解决计费系统预付费用户欠费风险的问题。其后,是本文的中心内容,介绍在欠费风险控制系统中笔者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即GSM移动智能网侧应用方案的设计与实现,并着重分析了此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最后,介绍欠费风险控制系统的下一步工作,并对OCS平滑过渡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08-01-25)
孙文玉[6](2007)在《河北移动实时欠费风险控制系统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通信业信息化浪潮的兴起,激烈的市场竞争很自然会使运营商把注意力放在节流增效,现在河北移动BOSS系统采用离线计费方式,但是基于CDR的离线计费方式必然存在一定的欠费风险,欠费风险的控制已经成为运营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线计费的引入则是要求计费信息实时地对提供的服务产生影响,这就要求计费系统必须实时地与服务网元进行交互,同时对用户的账户余额进行实时的管理。基于以上的原因,本论文结合河北移动BOSS现状优化了中国移动智能网网关实现的欠费风险控制方案,提出了基于BOSS实现的在线计费实时欠费风险控制方案,此方案不影响现有BOSS业务系统的计费帐务信控处理流程,并在现业务流程为主的基础上,在BOSS部署在线计费实时欠费风险控制实现智能网网关的功能,使用DCC(Diameter Credit Control)协议与SCP等网元直接进行交互,与河北已有离线计费帐务系统统一部署,采用统一的资费模型和计费帐务处理逻辑,实现了河北移动在线离线部署分级计费的整体方案。河北移动通过欠费风险控制系统的建设,为将来逐步实现全业务在线计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7-03-01)
欠费风险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移动通信领域梦网业务的恶意欠费占比日趋严重的现状,本文描述了一种梦网业务欠费风险控制系统的建设方案。实现对用户使用梦网业务进行实时控制,降低BOSS系统预付费业务的用户欠费风险,提高收入保障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欠费风险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魏磊.欠费风险控制系统建设[D].北京邮电大学.2012
[2].马瑞瑾.梦网业务欠费风险控制系统研究[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0
[3].熊玉兰.移动语音业务欠费风险控制系统的实现和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09
[4]..堵住漏洞增加千万收入[N].人民邮电.2008
[5].郭辉.欠费风险控制系统中移动智能网侧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08
[6].孙文玉.河北移动实时欠费风险控制系统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