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沥青老化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路工程,RAP,再生剂,植物油
沥青老化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曹芯芯,曹雪娟,唐伯明,李小龙[1](2019)在《植物废油对老化沥青流变性能影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收沥青混合料在进行热再生过程中需加入沥青再生剂保证其使用性能,近五年植物油基再生剂因其绿色可再生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关注。选择了一种我国常见的植物废油,并命名为W-oil。通过对不同W-oil掺量下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能分析,考察W-oil作为沥青再生剂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W-oil掺量的增加,再生沥青的施工和易性、疲劳性能和低温抗裂性能均得到改善,但高温性能逐渐降低。当W-oil掺量为13.4%时,再生沥青高温性能与基质沥青相当,施工和易性略低,疲劳性能和低温性能更优。因此,W-oil作为沥青再生剂是非常有潜力的。(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朱洪洲,袁海,张新强,魏巧,范世平[2](2019)在《老化沥青常应力疲劳演化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老化沥青的疲劳性能,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在应力控制模式下对经延时薄膜烘箱加热试验(RTFOT)老化的70#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进行了重复加载试验,通过复数剪切模量(G*)、耗散能变化率(DR)和累计耗散能比(DER)随荷载作用次数的变化,分析了老化沥青疲劳性能演变规律,对比了不同方法确定的老化沥青疲劳寿命。结果表明:通过G*、DR、DER随加载次数变化关系,可将老化沥青疲劳破坏过程分为荷载适应、损伤累积和加速破坏3个阶段,3种方法确定的沥青疲劳寿命相差不大;沥青老化后G*增大,老化对70#基质沥青的影响大于SBS改性沥青,不同老化程度下,70#基质沥青耗散能变化规律相同,SBS改性沥青耗散能变化与沥青老化程度有关。短期老化条件下,沥青老化程度越深,在应力控制模式下疲劳寿命越长。(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6期)
韩科超[3](2019)在《基于组学技术的沥青老化基因鉴定及老化规律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作为粘结剂广泛应用于路面工程中,然而由于沥青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老化现象,严重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因此,研究沥青的老化过程,认识沥青的老化机理、老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沥青老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特定沥青样本的物理性能的表征,普遍认为不同沥青老化后的物理性能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是不同沥青的抗老化性能、耐久性差异很大,这些宏观物理性能指标及其变化是沥青复杂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反映。然而,沥青老化的分子机制和老化机理尚不清楚。本文选取了5种不同种类的AH-70沥青,分别进行短期老化和长期老化试验,共得到30个沥青样本,考察了不同老化时间对沥青物理性能指标的影响,并采用四组分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分析、热重分析对沥青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鉴定出了影响沥青老化的主要基团,采用ATR-FTIR技术和组学方法对沥青红外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沥青物理性能和四组分的预测模型。分别选用5种不同的AH-70沥青,采用薄膜烘箱老化试验(TFOT)和压力老化试验(PAV)模拟短期老化和长期老化(PAV5h、PAV10h、PAV15h、PAV20h)过程,得到30个不同老化程度的沥青样本,分析了不同老化时间对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粘度的影响,通过计算得到了针入度比、软化点增量、延度比、粘度比并将其作为评价沥青抗老化性能的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不同沥青的物理性能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即针入度减小、软化点升高、延度减小、粘度增大;根据抗老化性能指标对不同沥青的抗老化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KL沥青的抗老化性能最优,其次是SL、SZ沥青,抗老化性能最差的是QL和LH沥青。为揭示沥青的老化机理,采用四组分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分析和热重分析对沥青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精细表征。结果表明,老化后的沥青化学组成及分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组分组成上来看,发生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的转变;从元素组成上来看,老化后O元素含量增加,H/C减小,沥青老化使内部芳环物质增加,且芳香环的缩合程度增加,形成的环状结构更加复杂、分子量更大;从官能团结构上看,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羰基、亚砜含氧极性基团含量增加,说明沥青老化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由热重分析结果来看,随着老化程度的增加,热重残留质量比增加、热重损失率的最大值的绝对值呈现减小的趋势,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沥青中的轻组分在温度和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向结构更为稳定的胶质、沥青质转化,这与四组分分析结果胶质、沥青质含量增加相一致。并进一步将沥青老化后发生变化的关键化学组成如四组分含量、氧元素含量和关键分子结构如含氧极性官能团(羰基、亚砜)定义为基质沥青的“老化基因”。基于ATR-FTIR结合组学技术对沥青指纹图谱进行了识别,进行了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沥青的指纹信息遗传于生产沥青的原油,老化仅仅改变了沥青的很小一部分指纹特征。老化后的同种油源的沥青与其它油源的沥青相比仍然具有更加相似的化学组成。根据主成分分析可以初步判定沥青的老化程度;利用判别分析,建立了沥青油源的判定方法,由交叉验证分类结果可知,所建立的判别函数性能稳定,总的判别正确率为100%,可以用于未知沥青样本的油源判定。以ATR-FTIR技术为基础,构建了沥青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粘度和四组分的PLS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沥青红外光谱与其物理性能及四组分组成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可以通过ATR-FTIR技术结合组学技术实现对沥青老化前后指标的预测,且通过特征波长提取能够有效的简化模型,提高预测精度。(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9-05-01)
郝丕琳,高立波,张铭[4](2018)在《沥青路面老化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辽宁省公路科技项目"辽宁省道路石油沥青地方标准的研究"(编号201501)的科研成果,对不同使用年限的沥青路面钻芯取样,抽提回收沥青,研究道路石油沥青的自然老化规律,同时通过室内模拟老化条件,开展了自然条件下与室内模拟条件下沥青老化规律的对比研究,得出室内模拟老化与自然条件老化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北方交通》期刊2018年08期)
赵弘正[5](2018)在《SBS改性沥青及混合料老化规律和试验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路面的老化是影响路面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主要采用薄膜加热试验(TFOT)、旋转薄膜加热试验(RTFOT)、压力老化试验(PAV)及短期烘箱加热法(STOA)研究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老化性能,而以上试验的试验条件均是基于普通沥青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提出的,与SBS改性沥青的生产、施工工艺存在较大差别,其试验条件不适用于SBS改性沥青。为此,本文依托山西高平至沁水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开展SBS改性沥青的室内模拟老化与工程老化相关关系的研究,以提出适用于SBS改性沥青及混合料的老化试验条件,从而为评价SBS改性沥青老化性能提供参考,为沥青路面再生提供技术支持。1)通过TFOT试验对四种SBS改性沥青短期老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的针入度、延度及抗车辙因子与沥青的老化过程有较好的规律性联系,综合考虑试验误差及试验适用性,确定以针入度为指标建立SBS改性沥青老化模型,反算SBS改性沥青室内短期老化试验条件。2)依托实体工程,对现场施工完成的混合料进行了改进后的回收试验,对比分析了回收沥青与标准老化试验后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结果表明规范规定的TFOT试验条件无法较好地模拟SBS改性沥青的短期老化;以回收沥青的针入度代入SBS改性沥青老化模型反算并验证了 SBS改性沥青短期老化试验条件,结果表明180°C、9h的TFOT试验可以有效地对SBS改性沥青短期老化进行模拟。3)通过STOA试验研究了叁种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老化规律,设计了六组STOA试验并测定了其混合料回收沥青的针入度,结果表明:经150℃、4h老化后混合料的回收沥青针入度与现场老化后回收沥青针入度十分接近,推荐150℃、4h为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短期烘箱老化试验条件。4)分析了沥青老化与气候分区、PCI、使用年限、路面深度的相关性,结合叁组PAV试验验证了 PAV试验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标准PAV试验可以模拟山西省沥青路面自然老化13、14年的针入度、软化点损失,但延度损失的模拟效果不佳。(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8)
黄荣华,韩鹏,朱富万[6](2017)在《橡胶沥青Superpave混合料设计与老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用Superpave设计方法对橡胶沥青混合料进行了设计,并对AC型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对比研究,此外通过多种试验手段对橡胶沥青混合料经短期老化后的体积指标与性能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模拟施工过程中短期热老化对橡胶沥青混合料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沥青Sup-20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与低温劲度模量明显高于采用同种原材料设计的橡胶沥青AC-20混合料;橡胶沥青混合料短期老化后体积指标出现明显变化,空隙率变大,沥青饱和度降低,并导致混合料的水稳性与低温性能下降,高温性能提升。(本文来源于《上海公路》期刊2017年04期)
余静,沈菊男[7](2017)在《沥青混合料的老化性能及其力学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水稳定性能、疲劳性能以及劲度模量五种力学性能在老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对沥青混合料老化之后力学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7年20期)
叶奋,韦特,王舒颖[8](2017)在《沥青路面铣刨料表面沥青分层老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沥青路面铣刨料表面裹附的沥青在厚度方向分层老化的规律,将铣刨料中的沥青逐层抽提分离后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铣刨料表面的沥青由外而内吸氧老化逐渐减弱,芳香分含量逐渐增多,同时大分子含量逐渐减小。另外,试验发现各层沥青中C=C双键的伸缩振动波数发生变化,由此推测C=O含量变化影响了C=C双键与C=O双键之间的共轭效应。(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司应举[9](2017)在《普通沥青热老化后四组分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在大气、阳光紫外线、温度等因素下易老化,而丧失粘塑性,变得脆硬、干涩、抗磨性能降低,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会出现松散、裂缝以至大片龟裂现象,本文通过沥青四组分法和薄膜烘箱热氧老化法,探索沥青经过热氧老化后,各种成分的变化规律来探索沥青热老化规律。沥青的老化主要受温度和龄期影响,故采用单一控制变量法,对沥青进行不同老化温度(153℃、163℃、173℃,老化时间不变)或不同老化时间(5h、10h、15h,老化温度不变)下老化后的沥青样进行四组分研究,以找出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温度的提高和老化时间的延长,沥青质含量开始缓慢上升,然后缓慢下降,最后迅速上升,饱和分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芳香分含量下降,胶质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7年15期)
张婷婷[10](2017)在《SBS改性沥青老化与再生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采用薄膜烘箱试验(TFOT)和压力老化罐试验(PAV)系统考察了试验温度、时间、样品膜厚等因素对SBS改性沥青老化过程中物理性能和黏温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四组分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荧光光谱分析,探讨了SBS改性沥青的老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SBS改性沥青老化动力学模型及非线性微分老化模型;采用曲面响应法设计试验,进行SBS改性沥青再生剂的研发,并对再生剂的再生效果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随着老化温度的升高,老化时间的延长或沥青膜厚的减小,在改性剂的加入不影响SBS改性沥青中基质沥青老化的前提下,改性沥青中基质沥青对老化的贡献逐渐增大而改性剂的贡献逐渐减小;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基质沥青的相对活化能?E_a/R略有增加,而SBS改性沥青相对活化能?E_(a1)/R减小,?E_(a2)/R增大,二者逐渐趋于一致;通过荧光光谱分析,基质沥青与SBS改性沥青中均存在两个荧光发色中心,且荧光强度随老化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弱;分别以软化点、针入度和黏度为参数建立了沥青老化动力学模型及非线性微分老化模型,其中以针入度为参数建立的老化模型对于基质沥青与SBS改性沥青的老化过程均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在SBS改性沥青老化规律研究基础上,依据模块化思想,采用曲面响应法进行试验设计,制备出具有改性功能的SBS改性沥青再生剂MR,且MR的最佳组成为:油分A掺量42wt%,助剂B掺量8wt%,搅拌时间2h。研究表明MR对老化SBS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再生效果,尤其对其低温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最佳用量范围为20wt%~25wt%。(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沥青老化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评价老化沥青的疲劳性能,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在应力控制模式下对经延时薄膜烘箱加热试验(RTFOT)老化的70#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进行了重复加载试验,通过复数剪切模量(G*)、耗散能变化率(DR)和累计耗散能比(DER)随荷载作用次数的变化,分析了老化沥青疲劳性能演变规律,对比了不同方法确定的老化沥青疲劳寿命。结果表明:通过G*、DR、DER随加载次数变化关系,可将老化沥青疲劳破坏过程分为荷载适应、损伤累积和加速破坏3个阶段,3种方法确定的沥青疲劳寿命相差不大;沥青老化后G*增大,老化对70#基质沥青的影响大于SBS改性沥青,不同老化程度下,70#基质沥青耗散能变化规律相同,SBS改性沥青耗散能变化与沥青老化程度有关。短期老化条件下,沥青老化程度越深,在应力控制模式下疲劳寿命越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沥青老化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曹芯芯,曹雪娟,唐伯明,李小龙.植物废油对老化沥青流变性能影响规律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朱洪洲,袁海,张新强,魏巧,范世平.老化沥青常应力疲劳演化规律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3].韩科超.基于组学技术的沥青老化基因鉴定及老化规律预测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4].郝丕琳,高立波,张铭.沥青路面老化规律试验研究[J].北方交通.2018
[5].赵弘正.SBS改性沥青及混合料老化规律和试验条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8
[6].黄荣华,韩鹏,朱富万.橡胶沥青Superpave混合料设计与老化规律研究[J].上海公路.2017
[7].余静,沈菊男.沥青混合料的老化性能及其力学变化规律[J].山西建筑.2017
[8].叶奋,韦特,王舒颖.沥青路面铣刨料表面沥青分层老化规律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7
[9].司应举.普通沥青热老化后四组分变化规律研究[J].科技视界.2017
[10].张婷婷.SBS改性沥青老化与再生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