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后教育论文-Mick,Fletcher,Paul,Grainger,董衍美

义务后教育论文-Mick,Fletcher,Paul,Grainger,董衍美

导读:本文包含了义务后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义务后教育,融资机制,适切性评估,内部标准

义务后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Mick,Fletcher,Paul,Grainger,董衍美[1](2019)在《数字化时代义务后教育融资机制创新:双重挑战与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数字化时代,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为义务后教育制定新的更有效的融资机制,但政策制定者面临双重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两个建议,一是T20开发跨国资源,收集、整理和分析不同国家义务后教育融资方式创新的案例信息,并发布案例分析报告,方便政策制定者学习借鉴。二是提出构建义务后教育融资机制评估标准,用以评判各个融资机制的适切性,从而选择最适合的融资机制。其中,"内部"标准包括效率、透明度、可预测性、灵活性、可接受性和重要性六个指标;而"外部"标准则是从提高效率、提高可持续性、促进公平、促进发展、确定优先顺序这最重要的6个政策目标入手,分析融资机制的适切性。(本文来源于《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何笑笑[2](2012)在《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问题分析:教育财政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离开土地,流动人口的迁移方式从单个迁移发展为举家迁移,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伴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日益庞大,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家对流动人口的义务教育政策进行逐步改革,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而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后教育问题国家仍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后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关乎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乎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教育财政与教育入学既有相互联系,同时教育财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入学,也制约着教育入学。因此,本文从教育财政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叁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大致交待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以及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二章从政府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的责任、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需求和学校教育资源、流动人口自身家庭以及义务后教育的资助体系等阐述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叁章从教育财政制度的角度分析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受教育财政制度的制约、教育经费的短缺和政府及业务部门财政运行过程中存在协调问题。第四章从教育财政政策的角度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和义务后教育两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从政策上找出影响和制约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有效开展的原因。第五章,根据文章中已指出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背后存在的原因综合考虑提出:第一,明确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属性和规定各级政府的责任;第二,健全和完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财政制度,建立各级政府义务后教育经费的分级分担制度;第叁,建立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经费筹措保障机制,重构教育经费来源格局;第四,完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补助体系。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未来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2-06-01)

何笑笑[3](2011)在《义务后教育公平:打破农民工贫困代际传递关键环节》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农村"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和城镇"两个为主"原则的贯彻,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逐渐能够保证。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后的继续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而这个问题又是一个比较紧迫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关乎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更是关系到"叁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教育公平及贫困代际传递内涵的基础上,比较贫困对义务后教育公平的影响和义务后教育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进而深入揭示义务后教育不公的深层原因,指出义务后教育公平是打破农民工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环节,为义务后教育如何更公平发展提供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期货》期刊2011年10期)

徐国兴[4](2010)在《日本义务后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义务后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制度具有叁大基本特征:第一,通过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建立了以中央资金为主体的多元资金筹措方式。发挥不同资助形式的特点,形成了助学贷款为主奖助贷有机结合的资助形式。形成了以本科生为主要资助对象覆盖非义务教育各阶段和类型的资助体系;第二,日本学生资助制度长期持续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第叁,日本中央政府在学生资助制度发展过程和现行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本文来源于《教育与经济》期刊2010年02期)

徐丽敏[5](2010)在《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后教育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义务后教育难题是我国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中的最大问题。这一问题是由多元因素造成的,其中直接的原因在于我国传统教育投入机制的作用;更为深刻的原因在于二元教育体制造成了农民工在城市接受义务后教育的难题;户籍制的限制作用也是明显的。为了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根本上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财政供给;对二元教育体制进行一体化和均衡化改革;同时需要在户籍制进行根本改革之前,制定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和考试的过渡性措施。(本文来源于《少年儿童研究》期刊2010年08期)

章云兰,何智蕴,蓝汉林[6](2010)在《浙江省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公平的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教育制度的道德基础和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文章从教育公平的内涵入手,以浙江省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以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后教育为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林泉君[7](2009)在《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机会缺失的补偿性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途径问题是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也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由于国家在义务教育政策的逐步实施。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但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完成之后,关于其义务后教育的问题逐渐成为当前的一大难题。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是因为现有户籍制度、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和“依户籍所在地入学”教育政策的限制。从长远角度考虑,应该对户籍制度进行根本改革,促进我国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从中短期来看,在户籍制度和公共教育体制没有根本变动之前,需要探索一种过渡性的对策。本研究通过对杭州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专题调研,分析其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希望把职业教育作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的中短期过渡性对策,并对杭州开放高中阶段教育进行了可行性论证,提出具体的操作办法与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09-12-01)

杨雄[8](2009)在《重视农民工第二代“义务后教育”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高度出发,上海教育应对全国作出服务和贡献,探索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后教育"问题。外来人口(农民工第二代)的流入缓解了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问题,使上海的发展可以获得人口(本文来源于《上海教育》期刊2009年10期)

徐丽敏[9](2009)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后教育:问题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两为主"政策作用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但关于其义务后教育的问题逐渐成为当前的一大难题。之所以产生这一问题,是因为现有户籍制度、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和"依户籍所在地入学"教育政策的限制。从长远角度考虑,应该对户籍制度进行根本改革,促进我国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从中短期来看,在户籍制度和公共教育体制没有根本变动之前,需要探索一种过渡性的对策,"在本地居住年限+在当地连续受教育年限"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来源于《教育发展研究》期刊2009年06期)

汪利兵,吴华清[10](2002)在《20世纪末英国义务后教育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对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英国工党政府的义务后教育政策的背景、具体内容及今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本文来源于《外国教育研究》期刊2002年02期)

义务后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离开土地,流动人口的迁移方式从单个迁移发展为举家迁移,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伴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日益庞大,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家对流动人口的义务教育政策进行逐步改革,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而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后教育问题国家仍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后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关乎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乎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教育财政与教育入学既有相互联系,同时教育财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入学,也制约着教育入学。因此,本文从教育财政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叁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大致交待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以及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二章从政府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的责任、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需求和学校教育资源、流动人口自身家庭以及义务后教育的资助体系等阐述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叁章从教育财政制度的角度分析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受教育财政制度的制约、教育经费的短缺和政府及业务部门财政运行过程中存在协调问题。第四章从教育财政政策的角度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和义务后教育两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从政策上找出影响和制约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有效开展的原因。第五章,根据文章中已指出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背后存在的原因综合考虑提出:第一,明确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属性和规定各级政府的责任;第二,健全和完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财政制度,建立各级政府义务后教育经费的分级分担制度;第叁,建立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经费筹措保障机制,重构教育经费来源格局;第四,完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补助体系。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未来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的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义务后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Mick,Fletcher,Paul,Grainger,董衍美.数字化时代义务后教育融资机制创新:双重挑战与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

[2].何笑笑.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问题分析:教育财政视角[D].浙江工业大学.2012

[3].何笑笑.义务后教育公平:打破农民工贫困代际传递关键环节[J].中国证券期货.2011

[4].徐国兴.日本义务后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制度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

[5].徐丽敏.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后教育问题研究[J].少年儿童研究.2010

[6].章云兰,何智蕴,蓝汉林.浙江省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公平的问题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林泉君.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机会缺失的补偿性政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

[8].杨雄.重视农民工第二代“义务后教育”问题[J].上海教育.2009

[9].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后教育: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

[10].汪利兵,吴华清.20世纪末英国义务后教育的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2

标签:;  ;  ;  ;  

义务后教育论文-Mick,Fletcher,Paul,Grainger,董衍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