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改革——孝文帝改革

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改革——孝文帝改革

杨明才

摘要:中国历史上发起过多次改革,但成功者寥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较成功的一次,习俗上以汉化为中心,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政治上推行俸禄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融洽。

关键词:孝文帝改革;均田制;俸禄制

作者简介:杨明才,任教于陕西省汉阴县涧池中学。

中国历史上发起过很多次改革,大多以失败而告终,孝文帝改革是较成功的一次。

北魏前期的统治造成社会各方面矛盾的不断加深,使北魏政权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这种危机的实质是拓跋部落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与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民族压迫与民族融洽趋势的矛盾,是拓跋贵族传统特权和民族习俗与汉化、封建化的矛盾。这表明北魏政权继续采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已经难以维持其统治,必须改弦易张,以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得以长治久安。

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期,社会内部和外部所需改革条件日趋成熟。内部,拓跋部落在中原地区封建制度的影响下,其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拓跋贵族把战争中俘获的人口强迫为奴的同时,对本族成员及所属其他民族逐步采用封建生产方式去组织社会生产。拓跋珪时下令“离散诸部,分土定居”,北魏逐渐形成以地域划分国人,农业定居经济代替游牧经济。同时,北魏统治者将被征服的中原地区汉民和其他民族人民不断迁徙到京城附近,贷给他们耕牛、农具,“计口受田”,实行封建剥削,从而使北魏社会的奴隶制肌体孕育了封建生产关系,拓跋贵族逐渐走上封建地主化的道路与汉族地主的经济利益渐趋一致。与此相适应从事农耕的拓跋部民即“国人”也逐步实现封建制下的农民化,其经济地位与汉族农民日趋接近,这种变化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趋。从外部看,北魏同刘宋及萧齐力量对比日趋均衡,战争大为减少,获得了一个相对安稳的改革环境和良机,并在北魏统治阶级中形成了以冯太后和孝文帝为首的改革领导集体。

这次改革的过程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始于太和八年,主要是变革政治、经济制度;后一阶段是从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之后进行的社会生活习俗变革。其主要内容有:整顿吏治。实行九品中正制和贡举制,选官任人,注重才干,打破民族士庶的界限,制定官吏品级制度,在魏晋官分九品的基础上,把文武百官分为九品十八级三十个阶。太和八年正式颁行俸禄制度,由国家抽取一部分租调,以粟帛作为官吏的俸禄,定期发放。与此同时,加强对官吏的考查,惩贪倡廉。规定官吏收受馈赠以贪赃论处,侵害官场或盘剥百姓按枉法处置,“赃满一匹(帛)者死”,“枉法无论多少,皆死”。经过对吏治的整顿,进一步完善了官吏的管理制度,政权得以巩固和加强。

推行均田制。太和九年,孝文帝颁布均田令。(1)受田种类和数量,编户齐民,受土地包括露田、桑田和麻田。(2)土地的还受、买卖和继承,规定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3)宽狭乡的受田规定,凡居住在地少人多(狭乡)地方的居民户可以迁往土广人稀(宽乡)处受田,受田不足,以桑田充露田之数,再不足则不给倍田,或减少受田数量,而土广人稀的地方,可以任力耕垦,不受数量限制。(4)官吏的受田,规定名随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给公田,离职时交下一任,不得买卖。北魏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推行均田制,在当时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它不仅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实行“三长制”。太和十年,孝文帝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核定田亩、户口,以收取赋税和征发徭役。“三长制”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宗主督护制时“民多隐冒”的局面,也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解决了赋役不均的问题,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实行定额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的居户,每年纳调帛一匹粟二石。产麻之乡,以布代帛,数与帛同。定额租调制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配套改革措施。它改变了过去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迁都洛阳,为了完成由“用武”到“文治”的历史性转变,进一步推进改革事业,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以征伐南齐为名,亲率大军南下,进至洛阳时,利用随臣不愿南伐的心理,宣布迁都决定。次年,正式迁都洛阳。

禁胡服。拓跋部由于长期在北方过着游牧生活,习惯穿小袖紧身短衣,保留着“披发左衽”的习俗。为了清除服饰上的差异,孝文帝在迁都的当年即下诏禁胡服,令鲜卑人改穿汉族服饰。

断北语,拓跋鲜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语言。为排除语言隔阂孝文帝发布诏令,“断诸北语,一从正音”,禁止说鲜卑语,以汉语作为北魏的通行语言。规定三十岁以上的人不要求立即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现任官吏必须改说汉语,否则予以降黜。

改籍贯。为割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与平城之间民族感情上的依恋,清除旧传统习俗的消极影响。孝文帝令其一律将籍贯改为河南洛阳县,并且“死葬河南,不得迁北。”

改姓氏。由于鲜卑多缀语,随着语言上的汉化,鲜卑人的姓氏译成汉语后多复姓,为了消除胡汉差异,孝文帝令所统部落118姓皆改为汉族单姓,如拓跋改为元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等。

为确认汉族门阀世族的传统地位,并把门阀制度推广到拓跋贵族中去。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姓,鲜卑贵族除皇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蔚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相对应,其他稍低一些贵族的门第与汉族一般世族相当。

提倡胡汉通婚。利用婚姻关系加强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血亲联姻,借以巩固胡汉统治阶级的合作。孝文帝提倡胡汉大族通婚,他本人率先纳范阳卢氏等汉族大族四姓及李冲之女为嫔妃。又令诸弟将已取的鲜卑正妃降为侧室,分别给他们聘取中原汉族世族的女儿为妻。

改官制和刑律。孝文帝对原先胡汉杂用的官制进行改造,所设政权机构,官职名号等一律改行汉制。并修订刑律,完善法律,废除了一些野蛮残酷的刑罚。经过改革,使北魏的政治体制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尊孔尊儒,兴复礼乐。孝文帝为利用儒家学说,维护统治,极力尊崇孔子,提倡儒学,下诏在京城立孔子庙。并亲自到曲阜祭孔,还封孔氏宗子为崇圣候,兴立学校,传授入学,兴复汉族传统的礼乐制度。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文化教育的恢复与发展,加速和提高了拓跋部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

孝文帝改革毫无例外地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与反对。改革是在冲破拓跋鲜卑旧的传统观念束缚和坚持对守旧势力斗争,才得以顺利进行的。迁都后,太子企图从洛阳逃回平城发动叛乱,孝文帝“大义灭亲”毅然将其处死,镇压了元老贵族穆泰等在平城的反叛,打击守旧势力,为改革扫清了障碍。

孝文帝改革是当时中国北方长期以来,奴隶制与封建制相互斗争并递相转化的结果,也是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发展的结果。改革顺应了北魏社会的客观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取得了成功。恩格斯曾经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从十六国以来到孝文帝改革的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变化,正是沿着这条规律发展的。孝文帝改革极大提高了拓跋鲜卑族的文明程度,促进和完成了北魏各方面的封建化。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使胡族由游牧经济或半农半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经济为主,实现了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封建化。改革也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北魏国力强盛,“百姓殷阜年登俗乐”,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参考文献:

[1]刘精诚.空前的融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2]程维荣.拓跋宏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阴县涧池中学

邮政编码:725102

OneMostSuccessfulReforminChineseHistory—XiaowenReform

YANGMingcai

Abstract:InChinesehistory,manyreformswerelaunched,butwinnerswereafew.NorthernWeidynastyXiaowenreformisamoresuccessfulone,Chineselocalizationwasthecenterincustom,land-equalizationsystemwasimplementedineconomy,foodallowancesystemwascarriedout,thustopromoteeconomicdevelopmentandnationalharmony.

Keywords:Xiaowenreform;land-equalizationsystem;foodallowancesystem

标签:;  ;  ;  

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改革——孝文帝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