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脉压和病程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韩萌,习玲,陈李娟[1](2021)在《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年人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是多种慢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高血压病程进展过程中可以引起多种靶器官损害,最常受损的靶器官是心脏,可以导致左心室肥厚。现针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致病机制进行综述,包括血压、脉压、血压变异性等血流动力因素与神经内分泌因素、炎性因子、氧化应激、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及遗传因素等非血流动力学因素,为延缓甚至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进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马征[2](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蔡琼娇[3](2021)在《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AASI、LVMI变化规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的相关性,探索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分析不同证型的动脉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左心室肥厚情况,同时分析可能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医辨证及中医药防治老年高血压病、尽早地有针对性地干预动脉硬化及靶器官损害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云南省中医医院老年病中心、心血管科住院确诊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47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及动态血压的结果,并计算得出AASI及LVMI。参照云南省中医医院老年病中心《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3月优化方案》辨证分型,将老年高血压病分为: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气虚血瘀证、肾精不足证。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纳入的4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涉及的中医证型构成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痰浊中阻证(28.5%)>气虚血瘀证(26.8%)>肝阳上亢证(25.5%)>肾精不足证(19.2%)。2.4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共有男性224例,女性254例,男女比例约为1:1.13,四组证型的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证型年龄从大到小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肾精不足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气虚血瘀证和肾精不足证间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年龄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年龄分层比较,肝阳上亢证、痰浊中阻证以60-79岁为主,肾精不足证、气虚血瘀证以70-89岁为主。4.各组证型病程由长到短依次为:肾精不足证/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p<0.01)。5.各组证型血脂的比较:痰浊中阻证和气虚血瘀证的TG、TC数值均明显高于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p<0.01);气虚血瘀证和肾精不足证的LDL-C数值明显高于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气虚血瘀证明显高于痰浊中阻证(p<0.01);肝阳上亢证和肾精不足证的HDL-C数值均明显高于痰浊中阻证、气虚血瘀证(p<0.01)。6.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体重指数(BMI)、左心房内径(LAD)均明显高于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p<0.01)。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血肌酐数值(SCr)高于肝阳上亢证(p<0.05)。各组证型间血尿酸(UA)、空腹血糖、射血分数(EF)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各证型间血压分级结果示,高血压3级占比最高,秩和检验示各证型间血压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压分级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肾精不足证>肝阳上亢证。8.血压分级上,高血压3级的LVMI值和AASI值最高(p<0.05)。各证型间LVMI的比较: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肾精不足证(p<0.01);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异常率均高于肝阳上亢证(p<0.01),痰浊中阻证的异常率高于肾精不足证(p<0.05)。各证型间AASI的比较: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肾精不足证>肝阳上亢证(p<0.01);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异常率高于肝阳上亢证(p<0.01)。9.4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合并最多的疾病是脑血管疾病(79.70%)。各组证型间心脏疾病的发生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1),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肾精不足证、肝阳上亢证。各组证型间糖尿病的发生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1),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肾精不足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各组证型间脑血管病、肾脏疾病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1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LDL-C、TG是老年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女性发生左心室肥厚的概率大于男性(OR=8.492);HDL-C、LDL-C、TG是老年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1.气虚血瘀证和肾精不足证的年龄最大,病程最长,老年高血压患者随年龄增长、病程进展,中医证型大致由实证向虚证演化。2.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指标异常率较高,可认为痰浊、瘀血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因素。3.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3级占比最高,气虚血瘀证的血压分级最高。4.高血压3级的LVMI值和AASI值最高,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AASI、LVMI异常率最高,即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最高,AASI、LVMI可作为证型间辨证区别的依据。5.4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合并最多的疾病是脑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合并心脏疾病、糖尿病的风险最高。6.性别、LDL-C、TG是老年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女性发生左心室肥厚的概率大于男性;HDL-C、LDL-C、TG是老年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周冰青,寿家玲,张余,张晔,曾春雨[4](2021)在《动态脉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动态脉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为预防高血压患者心脏损害提供有用线索。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共纳入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672名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及心脏超声检查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动态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分析动态脉压对左室肥厚的预测价值。结果 672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258(38.39%)例患者检出左室肥厚。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4小时动态脉压与左室质量指数显着相关(P<0.00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24小时动态脉压预测左室肥厚的AUC为0.64,24小时收缩压预测左室肥厚的AUC为0.58;在经过AUC比较后,24小时动态脉压比24小时收缩压更好地预测左室肥厚(P<0.001)。结论 24小时动态脉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密切相关,其是发生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动态脉压对左室肥厚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其预测价值优于24小时收缩压。
吴力菲[5](2021)在《吴门降压膏方临证经验总结及其干预自噬影响高血压病心肌肥厚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整理吴门医派名中医赵笑东主任临床降压膏方处方,总结分析其膏方治疗高血压的治则治法、遣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更好地传承吴门中医的膏方特色,指导临床。从细胞、分子、蛋白质水平观察降压膏方对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和自噬的影响,研究和探讨降压膏方调控自噬抑制高血压性心肌肥厚的作用和机制。方法:1.收集整理赵笑东主任2018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膏方门诊的高血压患者就诊处方,统一规范中药名称、性味、归经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统计分析膏方中药物使用频次及性味归经特点,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对数据系统归纳整理。根据数据结果归纳总结赵主任降压膏方临证经验。2.以AngⅡ诱导H9C2心肌细胞肥大建立高血压心肌肥厚模型,使用降压膏方含药血清处理后,将细胞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CON),模型组(ANG Ⅱ),低浓度膏方含药血清组(ANG Ⅱ-L),中浓度膏方含药血清组(ANG Ⅱ-M),高浓度膏方含药血清组(ANG Ⅱ-H),厄贝沙坦含药血清组(ANG Ⅱ-Ⅰ)。通过CCK-8法检测药物处理对心肌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鬼笔环肽染色标记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面积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细胞肥厚基因ANP、BNP、β-MHC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p62及相关通路蛋白mTOR的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1.临床数据分析: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对临床172张降压膏方进行归纳分析,得出方中所含药物多以味甘、性温、归肝肾经为主;基于用药模式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关联规则21条,其中关联度较高的药对有天麻-山茱萸、山茱萸-泽泻、山茱萸-砂仁、三七-山茱萸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26对,新处方13张。2.细胞实验方面: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心肌细胞表面积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膏方含药血清组可以抑制细胞面积增大(P<0.05),且高浓度膏方含药血清组更为明显(P<0.01)。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ngⅡ可引起心肌肥大,细胞蛋白含量增加,其ANP、BNP、β-MHC mRNA表达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膏方含药血清组可以抑制细胞肥大基因mRNA表达的增高(P<0.05),且高浓度膏方含药血清组更为明显(P<0.01)。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ngⅡ明显促进Beclin1、LC3-Ⅱ的表达,抑制p62、mTOR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膏方含药血清组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下降,p62、mTOR蛋白表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高浓度膏方含药血清组与厄贝沙坦含药血清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基于数据挖掘得出,赵主任临床降压膏方用药多以味甘、性温、归肝肾经为主,临床诊治以“补治同施”为则,长于滋肾平肝,泄浊化瘀;遣方主张“以衡为要”,以阴阳平衡、气血调和、顾护心脾为主;用药主张“主次并用,动静结合”。与目前临床吴门膏方治疗高血压诊疗思路相契合,又有其特色。2.AngⅡ能诱导心肌细胞肥大,激活细胞自噬。降压膏方干预后能有效抑制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厚。降压膏方干预后能下调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中自噬蛋白Belin1、LC3表达,上调p62、mTOR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肥大的自噬。因此推测降压膏方抑制高血压心肌肥厚机制可能与其调控自噬有关。
刘柳[6](2020)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国心力衰竭患者登记研究显示54.6%的心衰患者合并有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心衰会引起呼吸困难、肺部感染、全身水肿、电解质紊乱、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已有研究显示脉压增大是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主要表现为舒张功能障碍,目前尚无权威研究来显示脉压与左心室肥厚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相关性,因此研究脉压与左心室肥厚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相关性,对今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诊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pulse pressure PP)与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 EF)的相关性以指导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诊疗。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相应的诊断标准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HFp EF组(以下简称HFp EF组)49例、原发性高血压心功能正常组54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Serum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 BNP)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血肌酐(Blood creatinine CCr)、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C)。采用24h动态血压测定24h收缩压、24h舒张压,24h脉压平均值=24h收缩压均值-24h舒张压均值。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LVEDd)、室间隔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 IVST)、左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 LVPWT)、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 LA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左房室瓣舒张早期血液流速峰值(Left atrioventricular valve peak early dia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 E)以及舒张晚期流速峰值(Late diastolic peak flow velocity A)、左心室重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结果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组的脉压、NT-pro BNP、LVEDd、LAD、IVST、LVPWT、LVMI均显着大于心功能正常组,LVEF、E/A为心功能正常组大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组患者的脉压与NT-pro BNP、LVMI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05,P<0.05),脉压与E/A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05,P<0.05);3.两组间脉压等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组的脉压>60mm Hg比率显着大于心功能正常组。结论1.脉压增大是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的重要危险因素。2.脉压增大造成左心室重量指数增大、E/A峰变化,造成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导致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的发生。3.脉压增大可以作为一个指导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诊疗指标。
朱飞飞[7](2020)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NLR、血清胆红素、血清尿酸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清胆红素(bilirubin,BIL)、血清尿酸(uric acid,UA)的关系,为高血压辨证分型提供依据,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9年12月间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高血压睡眠障碍科、神经内科且符合纳入标准的573例高血压病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血常规、生化检查结果、24h动态血压等,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参照《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试行)》中的证候诊断标准,将573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肾气亏虚、肝火亢盛、痰瘀互结、阴虚阳亢4个证型。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脉压与NLR、血清胆红素、血清尿酸的关系。结果:1本次研究纳入573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阴虚阳亢证217例,占比38.87%,痰瘀互结证186例,占比32.46%,肾气亏虚证108例,占比18.85%,肝火亢盛证62例,占比10.82%。2 573例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24hMPP(H=30.834,P=0.000)、NLR(H=11.276,P=0.010)、TBIL(H=9.730,P=0.021)、IBIL(H=11.545,P=0.009)、UA(H=16.73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肝火亢盛证组的24hMPP低于肾气亏虚、痰瘀互结、阴虚阳亢(P<0.05);痰瘀互结证组的NLR高于肝火亢盛证(P<0.05);肝火亢盛证的TBIL高于肾气亏虚证(P<0.05);肝火亢盛证组的IBIL高于肾气亏虚、痰瘀互结证(P<0.05);痰瘀互结证组的UA高于肝火亢盛证、肾气亏虚证和阴虚阳亢证(P<0.05)。3 573例高血压病患者,不同脉压级别NLR(H=21.633,P=0.000)、TBIL(H=8.888,P=0.012)、IBIL(H=10.556,P=0.005)、UA(H=10.421,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LR、UA在<45mmHg水平最低,>53mmHg水平最高;TBIL、IBIL在<45mmHg水平最高,>53mmHg水平最低。4 573例高血压病患者,24hMPP与NLR(rs=0.197,P=0.000)呈显着正相关;与TBIL(rs=-0.128,P=0.002)及IBIL(rs=-0.138,P=0.001)呈显着负相关;与UA(rs=0.119,P=0.004)呈显着正相关。5 573例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病者,肾气亏虚证组高血压病患者24hMPP与NLR(rs=0.205,P=0.037)呈正相关;痰瘀互结证组高血压病患者24hMPP与NLR(rs=0.247,P=0.001)呈显着正相关,与UA(rs=0.219,P=0.003)呈显着正相关;阴虚阳亢证组高血压病患者24hMPP与NLR(rs=0.177,P=0.009)呈显着正相关,与TBIL(rs=-0.203,P=0.003)、IBIL(rs=-0.191,P=0.005)呈显着负相关,与直接胆红素(rs=-0.141,P=0.038)呈负相关。结论:1 24hMPP、NLR、TBIL、IBIL、UA等指标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规律,可为高血压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客观化依据。2本次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具有NLR、UA随24hMPP升高而升高的趋势;TBIL、IBIL随着24hMPP的升高而降低的趋势。3 24hMPP与NLR、TBIL、IBIL、DBIL、UA的关系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存在差异,在肾气亏虚证组、痰瘀互结证组、阴虚阳亢证组高血压患者NLR随24hMPP的升高而升高;痰瘀互结证组UA随着24hMPP的升高而升高;阴虚阳亢证组高血压患者TBIL、IBIL、DBIL随着24hMPP的升高而降低。
陈琦玲[8](2020)在《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文中研究表明高血压是临床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在我国发病人数高达2.45亿,而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远不尽如人意。就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和分布而言,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应当在基层,而特殊情况下的高血压的诊断治疗是我国一线医生棘手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配合国家推进高血压诊断治疗落实到基层,使基层医生更好地掌握特殊情况下高血压的精准治疗,编写了《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Framingham心脏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有明显相关性。由于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导致全身血管及脏器的损伤,同时脏器疾病又可加重或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因此有效控制高血压需要多学科联合作战。该专家建议共18个章节,从高血压的特殊类型、特殊人群、特殊背景等方面,对各种特殊类型高血压的特征进行了深入浅出、全面详实的阐述。具有以下特点:(1)详实阐述了围术期高血压、药物与高血压、肿瘤与高血压等继发性高血压及女性高血压、老年高血压、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卧位高血压与立位低血压,以及合并了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理障碍、免疫系统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脑部疾病等不同合并症的高血压;(2)简明扼要探讨了不同临床背景下的病因机制、病理生理改变、诊治思路、特殊用药原则等;(3)阐述了特殊类型高血压的规范化诊治新思路和具体策略;(4)探讨了相关疾病防治的最新进展,如中心动脉压、左右心功能在特殊类型高血压精准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该专家建议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促进高血压防控工作的规范化,敬请关注。
韩萌[9](2020)在《血清Hcy、UA、Cyst-C与中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血清胱抑素C(Cyst-C)等生化指标与中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关系,旨在寻求更加简便的判断左心室肥厚的血清学指标。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4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吸烟史、高血压家族史、血压分级、入院时血压水平、病程等基础资料,以及Hcy、UA、Cyst-C、肌酐(CRE)、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收集超声心动图检查中相关指标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左心室肥厚的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即HLVM组,n=107)和非左心室肥厚组(即NLVM组,n=235)。统计学分析组间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血液生化指标在判断左心室肥厚中的价值。结果:不同组间患者的性别、血压分级、吸烟史、高血压家族史、病程、体质指数(BMI)、肌酐(CRE)、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舒张压(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UA、Cyst-C、Hcy、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压(SBP)、脉压等因素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示UA(P=0.011,OR=1.007)、Cyst-C(P=0.015,OR=6.539)、Hcy(P=0.002,OR=1.056)、脉压(P<0.001,OR=1.055)是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VEF(P=0.006,OR=0.943)是左心室肥厚的独立保护因素。UA、Cyst-C、Hcy判断左心室肥厚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3、0.660、0.687,三个指标联合判断左心室肥厚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结论:血清UA、Cyst-C、Hcy是中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与UA、Cyst-C相比,Hcy在判断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中的价值更高。与单个指标相比,三个指标联合判断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价值最高,有望成为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有效指标。
张君慧[10](2020)在《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据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计算出颈动脉斑块半定量积分,并将患者分为积分3分组(A组)与积分4分组(B组)。分别采集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程时间及血脂等生化指标,以及动态血压相关数据,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昼间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舒张压变异系数、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昼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组间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高血压患者的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昼间舒张压变异系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其余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晨峰在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血压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密切相关。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和昼间舒张压变异系数越大,颈动脉斑块积分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降低血压变异性可以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增加,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2.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无明显关系。
二、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脉压和病程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脉压和病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流动力学因素 |
1.1 血压 |
1.2 脉压 |
1.3 血压变异性 |
2 非血流动力学因素 |
2.1 神经内分泌因素 |
2.1.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 |
2.1.2 交感神经激活 |
2.1.3 胰岛素抵抗 |
2.1.4 瘦素及瘦素抵抗 |
2.2 炎性因子 |
2.2.1 CRP |
2.2.2 TNF-α |
2.2.3 IL-1 |
2.2.4 IL-6 |
2.2.5 脂联素 |
2.2.6 IL-10 |
2.3 氧化应激 |
2.4 信号转导通路激活 |
2.5 遗传因素 |
3 小 结 |
(2)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前言 |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
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AASI、LVMI变化规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方案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样本量估算 |
1.3 诊断标准 |
1.4 入选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的采集 |
2.2 临床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老年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的一般情况比较 |
2.1 不同证型性别的比较 |
2.2 不同证型年龄及年龄分层的比较 |
2.3 不同证型病程的比较 |
2.4 不同证型血脂的比较 |
2.5 不同证型BMI的比较 |
2.6 不同证型空腹血糖的比较 |
2.7 不同证型LAD和EF的比较 |
2.8 不同证型SCr和UA的比较 |
2.9 不同证型血压分级的比较 |
2.10 不同级别高血压LVMI和 AASI的比较 |
2.11 不同证型LVMI和 AASI的比较 |
2.12 不同证型LVMI和 AASI异常发生率的比较 |
3.老年高血压病不同证型并存临床疾病的比较 |
3.1 不同证型间并存心脏疾病的比较 |
3.2 不同证型间并存脑血管病的比较 |
3.3 不同证型间并存肾脏疾病的比较 |
3.4 不同证型间并存糖尿病的比较 |
4.老年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
4.1 LVH相关危险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4.2 AS相关危险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老年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型分布情况 |
2.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一般情况及指标的关系 |
2.1 与性别、年龄及年龄分层、病程的关系 |
2.2 与血脂的关系 |
2.3 与BMI、LAD、SCr的关系 |
2.4 与血压分级的关系 |
2.5 与LVMI和 AASI的关系 |
3.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并存临床疾病的关系 |
4.老年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老年高血压病与AASI、LVMI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表1 老年高血压病临床调查表 |
附表2 中医辨证分型依据 |
致谢 |
(4)动态脉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及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动态血压数据收集 |
1.3 超声数据收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人群的一般临床特征 |
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动态脉压与LVMI的相关性 |
2.3 白天脉压、夜间脉压、24小时脉压和24小时收缩压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预测及诊断价值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5)吴门降压膏方临证经验总结及其干预自噬影响高血压病心肌肥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高血压心肌肥厚的现代研究进展 |
1.1 原发性高血压概述 |
1.2 高血压心肌肥厚发病机制 |
1.3 高血压心肌肥厚与自噬的相关性 |
1.4 高血压心肌肥厚与自噬的治疗进展 |
1.5 分析 |
2.中医对高血压心肌肥厚及细胞自噬的认识 |
2.1 高血压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分析 |
2.2 现代中医对高血压心肌肥厚的认识 |
2.3 现代中医对细胞自噬的认识 |
2.4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心肌肥厚的研究进展 |
2.5 中医药干预自噬逆转心肌肥厚的研究进展 |
2.6 分析 |
第二部分 赵笑东主任降压膏方临床经验总结 |
1.研究背景 |
2.研究内容 |
3.资料与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2 数据信息规范 |
3.3 数据库构建与分析 |
4.统计分析结果 |
4.1 药物频次统计结果 |
4.2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结果 |
4.3 关联规则分析统计结果 |
4.4 基于熵聚类分析统计结果 |
5.分析与讨论 |
5.1 中医学对膏方调治高血压的认识 |
5.2 吴门医派降压膏方的研究现状 |
5.3 赵主任临床降压膏方用药规律分析 |
5.4 赵主任降压膏方临证经验总结 |
6.结论 |
第三部分 降压膏方调控自噬抑制Ang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的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含药血清的制备 |
2.2 大鼠H9C2细胞的培养 |
2.3 CCK-8检测心肌细胞活性 |
2.4 激光共聚焦检测心肌细胞面积 |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肥大相关基因 |
2.6 Western Blot测定自噬相关蛋白 |
2.7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实验造模浓度及时间的确立 |
3.2 膏方含药血清对AngⅡ诱导的H9C2细胞肥大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3.3 膏方含药血清及AngⅡ对自噬相关蛋白及通路因子表达量的影响 |
3.4 膏方含药血清对AngⅡ诱导的H9C2细胞表面积的影响 |
4.讨论 |
4.1 吴门膏方治疗高血压前期研究 |
4.2 高血压心肌肥厚模型的建立 |
4.3 细胞自噬与心肌肥厚相关性 |
4.4 吴门降压膏方对心肌肥厚及细胞自噬的影响 |
5.结论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NLR、血清胆红素、血清尿酸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调查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临床资料采集 |
1.6 调查方法 |
1.7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
1.8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基础资料 |
2.2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研究指标分析 |
2.3 24 hMPP与 NLR、UA、TBIL、DBIL、IBIL的相关性分析 |
2.4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24hMPP与 NLR、UA、TBIL、DBIL、IBIL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高血压诊断标准回顾 |
3.2 高血压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
3.3 本次研究中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判定依据说明 |
3.4 本次研究相关指标的选定说明及脉压分级依据 |
3.5 本次研究纳入的高血压病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3.6 本次研究纳入的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分析 |
3.7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研究指标分析 |
3.8 24hMPP与 NLR、UA、TBIL、DBIL、IBIL的相关性分析 |
3.9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24hMPP与 NLR、TBIL、DBIL、IBIL、UA的相关性分析 |
4 结语 |
4.1 结论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1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研究现状 |
2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相关危险因素 |
3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其它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4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靶器官损害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病相关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研究进展 |
1 脉压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
2 炎症反应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
3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
4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 |
5 血清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 |
6 脉压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清胆红素、血清尿酸的关系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8)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特殊类型高血压概述 |
1.1 高血压的历史 |
1.2 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概念 |
2 老年高血压 |
2.1 流行病学特点 |
2.2 老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 |
2.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2.3.1 临床诊断 |
2.3.2 临床特点 |
2.3.3 鉴别点 |
2.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2.4.1 治疗原则 |
2.4.2 常规治疗 |
2.4.2. 1 非药物治疗 |
2.4.2. 2 药物治疗 |
2.4.3 特殊情况下的治疗 |
2.4.4 老年高血压合并异常血压波动 |
2.4.4. 1 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血压波动 |
2.4.4. 2 餐后低血压 |
2.5新进展 |
3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
3.1 流行病学特点 |
3.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定义 |
3.3儿童青少年血压测量 |
3.4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原发和继发病因 |
3.5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断性评估 |
3.6 儿童青少年血压管理 |
3.7总结 |
4 女性高血压 |
4.1 女性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
4.1.1 月经周期 |
4.1.2 避孕药 |
4.1.3 妊娠高血压 |
4.1.4 更年期及绝经期 |
4.2 各个时期降压药物应用有何异同及注意事项 |
4.2.1 青春期 |
4.2.2 育龄期 |
4.2.3 妊娠期 |
4.2.4 哺乳期 |
4.2.5更年期 |
4.3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高血压 |
4.3.1 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高血压机制 |
4.3.2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 |
5 围术期高血压 |
5.1 围术期高血压定义 |
5.2 围术期血压波动的病理生理机制 |
5.3高血压患者术前评估及准备 |
5.4围术期高血压降压药物的选择、静脉药与口服药的转换应用原则 |
5.4.1 血压控制目标 |
5.4.2 治疗原则 |
5.5 特殊临床疾病围术期血压管理 |
5.5.1 心脏手术围术期高血压管理 |
5.5.2 主动脉夹层围术期血压管理 |
5.5.3 妊娠期高血压围术期血压管理 |
5.5.4 颅内病变围术期血压管理 |
5.5.5 嗜铬细胞瘤围术期血压管理 |
6 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 |
6.1 流行病学特点 |
6.2 病理生理特点 |
6.3 临床诊断要点 |
6.4 常规治疗及特殊治疗 |
6.4.1 高血压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 |
6.4.1. 1 室上性期前收缩 |
6.4.1.2心房颤动 |
6.4.1. 3 其他类型室上性心律失常 |
6.4.2 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7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 |
7.1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
7.1.1 流行病学特点 |
7.1.2 病理生理特点 |
7.1.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7.1.3. 1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断 |
7.1.3. 2 鉴别诊断 |
7.1.4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7.1.4. 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推荐 |
7.1.4. 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推荐 |
7.2 高血压合并心肌病 |
7.2.1 流行病学特点 |
7.2.2病理生理特点 |
7.2.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7.2.4 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治疗要点 |
7.3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7.3.1 流行病学特点 |
7.3.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7.3.3. 1 临床诊断要点 |
7.3.3. 2 高血压性心脏病鉴别诊断 |
7.3.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8 泌尿系统疾病与高血压 |
8.1 肾实质性疾病 |
8.1.1 流行病学特点 |
8.1.2 病理生理特点 |
8.1.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8.1.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8.2 肾血管性疾病 |
8.2.1 流行病学特点 |
8.2.2 病理生理特点 |
8.2.3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8.2.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8.3 肾上腺疾病 |
8.4 透析患者降压药物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
8.4.1 流行病学特点 |
8.4.2 病理生理特点 |
8.4.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8.4.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8.5 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后高血压的处理 |
8.5.1 流行病学特点 |
8.5.2 病理生理特点 |
8.5.3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8.5.4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9 脑部疾病与高血压 |
9.1 与高血压相关导致的脑部动脉硬化性疾患的处理原则9.1.1 |
9.1.2 急性脑出血的血压管理 |
9.1.3 病情稳定的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 |
9.2脑实质疾病引起的血压变化 |
1 0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 |
1 0.1 流行病学特点 |
1 0.2 病理生理特点 |
1 0.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1 0.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1 1 心理障碍与高血压 |
1 1.1 高血压合并心理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 |
1 1.2 高血压与心理障碍共病的发病机制 |
1 1.3 高血压患者心理障碍的特性 |
1 1.4 高血压患者心理障碍的识别 |
1 1.5 高血压患者的双心治疗 |
1 1.5.1 抗高血压治疗 |
1 1.5.2 心理治疗及抗焦虑抑郁药物的应用 |
1 2 内分泌疾病与高血压 |
1 2.1 糖尿病与高血压 |
12.1.1流行病学特点 |
12.1.2病理生理特点 |
1 2.1.3 临床诊断要点 |
1 2.1.4 治疗要点 |
1 2.1.5 高血压的管理 |
1 2.2 甲亢与高血压 |
1 2.2.1 流行病学特点 |
1 2.2.2 病理生理特点 |
1 2.2.3 临床诊断要点 |
1 2.2.4 鉴别诊断 |
1 2.2.5 治疗方法 |
1 2.3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与高血压 |
1 2.3.1 流行病学特点 |
1 2.3.2 病理生理特点 |
1 2.3.3 临床诊断要点 |
1 2.3.4 治疗方法 |
1 2.4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与高血压 |
1 2.4.1 流行病学特点 |
1 2.4.2 病理生理特点 |
1 2.4.3 临床诊断要点 |
1 2.4.4 治疗方法 |
1 3 大血管疾病与高血压 |
1 3.1 动脉夹层 |
1 3.1.1 流行病学特点 |
1 3.1.2 病理生理特点 |
13.1.3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1 3.1.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1 3.1.5 最新进展 |
1 3.2 间歇性跛行/外周动脉疾病 |
1 3.2.1 流行病学特点 |
13.2.2病理生理特点 |
1 3.2.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1 3.2.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1 4 免疫系统疾病与高血压 |
1 4.1 流行病学特点 |
1 4.2 病理生理特点 |
14.3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1 4.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1 5 肿瘤与高血压 |
1 5.1 流行病学特点 |
1 5.2 合并肿瘤患者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
1 5.3 与高血压发病相关的肿瘤的诊治 |
1 5.4 抗肿瘤药物与高血压的相关研究进展 |
1 5.5 降压药物与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 |
1 5.5.1 利尿剂 |
1 5.5.2 β-受体阻滞剂 |
1 5.5.3 CCB |
1 5.5.4 ACEI |
1 5.5.5 ARB |
16卧位性高血压与直立性低血压 |
16.1卧位高血压[119]定义: |
16.2直立性低血压/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119] |
16.2.1定义 |
16.2.2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和体征 |
16.2.3筛查 |
16.2.4治疗。 |
17药物性高血压 |
17.1呼吸系统药物 |
17.2抗菌药物 |
17.3肝胆疾病药物 |
17.4内分泌系统药物 |
17.5肾内科药物 |
17.6化疗药物 |
17.7神经精神药物 |
17.8麻醉药物 |
17.9耳鼻喉科药物 |
17.10非甾体消炎药 |
17.11生殖相关药物 |
17.12减肥药 |
18无创中心动脉压(CAP)及左右心功能测定在高血压精准治疗中的地位 |
18.1无创中心动脉压 |
18.1.1无创中心动脉压测定原理 |
18.1.2中心动脉压与血压的相关性 |
18.1.3中心动脉压测定在高血压精准治疗中的地位 |
18.1.3.1反映靶器官损害和预测心血管事件 |
18.1.3.2指导降压药物应用 |
18.2无创左右心功能测定 |
18.2.1左右心功能测定原理 |
18.2.2左右心功能在高血压分型及精准治疗中的作用 |
(9)血清Hcy、UA、Cyst-C与中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动态血压参数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脉压和病程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韩萌,习玲,陈李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18)
- [2]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AASI、LVMI变化规律的相关性研究[D]. 蔡琼娇.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动态脉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及预测价值[J]. 周冰青,寿家玲,张余,张晔,曾春雨. 西部医学, 2021(03)
- [5]吴门降压膏方临证经验总结及其干预自噬影响高血压病心肌肥厚的研究[D]. 吴力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相关性[D]. 刘柳.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7]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NLR、血清胆红素、血清尿酸的相关性研究[D]. 朱飞飞.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8]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J]. 陈琦玲. 中国全科医学, 2020(10)
- [9]血清Hcy、UA、Cyst-C与中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D]. 韩萌.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10]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D]. 张君慧.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