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钛硅分子筛TS-1的合成和表征及其催化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潘美美[1](2021)在《浸渍法制备Ti/ZSM-5及环己酮氨肟化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由Taramasso及其同事采用水热法首次合成以来,钛硅分子筛TS-1由于具有独特的催化性能受到研究者的青睐。TS-1在以H2O2为绿色氧化剂的多相选择性氧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其中,环己酮氨肟化、苯酚羟基化、丙烯环氧化反应已成功实现了工业化。TS-1的工业制备方法主要为水热合成法。水热合成法制备的产品具有催化剂结晶度高、催化性能稳定等特点,但存在合成成本高、反应条件苛刻、反应步骤繁琐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开发出了同晶取代法、干胶法、气溶胶辅助法、微波加热法等方法。与水热合成法相比,这些方法具有以下特点:同晶取代法简化了合成步骤,合成成本较低;干胶法产率高、产品易分离;气溶胶辅助法所需模板量少、结晶温度低;微波加热法具有生产周期短、催化剂颗粒大小均匀等特点。这些方法所得TS-1在特定的催化氧化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尽管如此,这些方法仍具有不足之处:同晶取代法所得产品重复性较差;干胶法、气溶胶辅助法、微波加热法等需要特殊的反应设备,合成过程能耗大、繁琐,产品催化活性不稳定。因此,开发简便、环保、生产高效的TS-1合成工艺仍是TS-1工业应用研究的重点。浸渍法是用含有活性组分的盐溶液去浸渍多孔载体,使活性组分分布在载体内表面,形成高度分散的催化剂。迄今为止,有关浸渍法应用于TS-1的制备在文献中还未见报道。因此,本论文采用浸渍法制备Ti/ZSM-5分子筛:通过过量浸渍、等量浸渍将六氟钛酸浸渍到ZSM-5分子筛中制得Ti/ZSM-5,并研究了浸渍后焙烧的影响;以环己酮氨肟化为探针反应,探究所得分子筛的催化性能;通过XRD、FT-IR、N2物理吸附、热重-差热分析等方法对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晶体结构、比表面积、热稳定性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论如下:(1)过量浸渍法所得催化剂(G-Ti/ZSM-5)的环己酮肟选择性与空白反应相当,等量浸渍法所得催化剂(D-Ti/ZSM-5)环己酮肟选择性略高,焙烧催化剂(B-D-Ti/ZSM-5)的环己酮肟选择性最高。催化循环反应结果显示,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D-Ti/ZSM-5上环己酮肟选择性增加,B-D-Ti/ZSM-5上环己酮肟选择性降低,最终与空白反应相同。D-Ti/ZSM-5催化环己酮氨肟化的最优条件为:1.0 g催化剂、3.4 g溶剂(1.7 g叔丁醇和1.7 g蒸馏水)、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2.5 h、M环己酮:M过氧化氢:M氨气=1:5.6:8.6。(2)采用等量浸渍制备了不同钛含量的D-Ti/ZSM-5-m(m为六氟钛酸溶液浓度)催化剂,并对所得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及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环己酮氨肟化反应中,D-Ti/ZSM-5-60的环己酮肟选择性及收率最高,分别为65.8%和45.4%。5次循环反应后,D-Ti/ZSM-5-60的环己酮肟选择性为67.5%。XRF结果表明新鲜催化剂(D-Ti/ZSM-5-m)的Ti含量随六氟钛酸水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XRD与FT-IR表征结果表明,D-Ti/ZSM-5-m均具有MFI结构,不存在锐钛矿Ti O2,Ti原子成功引入到分子筛中,以TiSiO4形式存在;所得催化剂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属于Ⅳ型吸附等温线,存在类似H4型的回滞环,样品具有堆积孔结构。与D-Ti/ZSM-5-m相比,循环后的催化剂(D-Ti/ZSM-5-m-X)仍具有MFI结构,且在催化反应中,钛盐与ZSM-5骨架发生反应,TiSiO4含量降低。
李孟哲[2](2021)在《单晶纳米/多级孔TS-1分子筛的合成及其苯羟基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S-1分子筛是MFI型拓扑结构分子筛,具有三维十元环交叉孔道,良好的热稳定性/水热稳定性以及优良的择形性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学品合成等领域。分子筛骨架中钛原子的引入,使其在双氧水参与的一系列催化氧化反应中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同时其副产物通常只有水,属于环境友好型工艺,这使得TS-1分子筛在化工催化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文献中报道合成的TS-1分子筛多为多晶结构,较大的颗粒粒径以及单一的微孔孔道结构影响了反应物的传质速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催化剂在工业上的应用。当前,工业上生产苯酚与苯二酚的主要生产工艺比较繁琐,其过程能耗高、产率低的缺点无法避免。以TS-1分子筛作为催化剂,苯与双氧水作为原料,只需要一步反应,即可得到苯酚。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该方法在工业生产苯酚及苯二酚将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TS-1分子筛由于颗粒尺寸大以及单一的孔道结构所导致的反应物无法快速接触反应活性位点的问题。采用新颖的MFI型沸石合成策略,在浓缩的凝胶体系中加入不同的氨基酸,通过两步晶化得到单晶纳米TS-1分子筛以及多级孔TS-1分子筛,研究了不同氨基酸、氨基酸添加量以及水含量对水热合成分子筛的影响,旨在提高分子筛的催化性能以及稳定性。并将分子筛应用于苯羟基化反应中,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在浓缩的凝胶体系中,以五种氨基酸作为添加剂,通过两步晶化法水热合成TS-1分子筛。五种氨基酸具有不同的物化性质,除氨基外,各氨基酸含有不同的基团,其溶液的p H值也各不相同。通过研究不同氨基酸对凝胶体的影响,观察不同氨基酸对分子筛最终形貌和粒径的影响。将合成得到的分子筛应用到苯羟基化反应中,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去离子水作为溶剂,研究不同氨基酸合成得到的分子筛的催化性能。五种氨基酸均可以合成单晶TS-1纳米分子筛,其中,以赖氨酸为添加剂合成得到的分子筛具有较高的结晶度,钛原子多以四配位形式存在,在苯羟基化反应中催化性能最佳。(2)以廉价易得的L-赖氨酸作为晶化添加剂,采用两步合成法,合成得到单晶纳米TS-1分子筛,合成得到的分子筛具有小于100nm的颗粒尺寸。通过调节L-赖氨酸的添加量,可以得到不同颗粒尺寸的单晶TS-1分子筛。凝胶体系中L-赖氨酸的含量还可以影响酞酸酯的水解速度,从而影响分子筛骨架钛的含量。将不同L-赖氨酸添加量合成得到的分子筛作为催化剂,以苯为反应物,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去离子水作为溶剂,研究分子筛的催化性能。合成单晶TS-1纳米分子筛的最佳L-赖氨酸/Si O2摩尔比为0.2,在这一条件下合成的TS-1分子筛结晶度相对较好,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相较原样分子筛,单晶TS-1纳米分子筛的催化性能有所提高,苯的转化率可达到50.2%,苯酚的收率可达到30.8%,并且重复使用三次催化性能没有明显下降。(3)在初始凝胶体系中加入过量的L-赖氨酸,合成得到多级孔TS-1分子筛。调节凝胶体系中水的含量可以改变分子筛的粒径以及孔径结构,同时水含量的变化引起凝胶体系p H的改变,从而影响分子筛骨架中钛的含量。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去离子水作为溶剂,将苯在多级孔TS-1上进行羟基化反应,研究多级孔TS-1分子筛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H2O/Si O2摩尔比为27时,分子筛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更大的孔体积。多级孔TS-1分子筛在苯羟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有所改善,苯酚的收率可以达到26.5%,苯酚的选择性也有所提升。
常鑫瑜[3](2021)在《水热改性对TS-1分子筛的结构及催化烯烃环氧化性能影响》文中研究说明TS-1是一类具有MFI拓扑结构的钛硅分子筛,在以双氧水为氧化剂的多种选择性氧化反应中展现出较为优异的催化性能。TS-1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是其中一类重要的工业催化反应,已被成功应用于丙烯环氧化制环氧丙烷的工业生产中。然而,传统水热法合成的TS-1分子筛仍普遍存在着合成成本高、活性钛物种调控困难等问题。为此,研究人员一直在试图改进TS-1的合成工艺,并结合一些后处理的方法调控分子筛的形貌、孔性、极性及钛物种状态。研究发现,利用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等化合物的碱性特征,可以对合成的TS-1进行水热改性处理,继而对分子筛的孔道结构和钛物种的状态及分布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改性后的TS-1分子筛对苯酚羟基化、烯烃环氧化等反应的催化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这种水热改性处理通常还会使分子筛产生更多的缺陷位点,形成一些对烯烃环氧化反应不利的Si-OH等物种,并最终导致改性后的TS-1分子筛的环氧选择性降低。基于上述情况,本论文主要尝试采用不同的水热改性处理方法对所合成的低成本TS-1分子筛进行改性处理;通过环戊烯和丙烯环氧化反应,考察了改性方法和条件对TS-1分子筛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另外,结合多种表征技术对改性后TS-1分子筛的孔道结构和钛物种的状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催化剂活性中心性质与催化性能的关系等基础科学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首先,以乙醇胺(EA)为碱源、四丙基溴化铵(TPABr)为模板剂、硅溶胶为硅源、钛酸丁酯(TBOT)为钛源、使用异丙醇(IPA)为络合剂帮助分散钛源,合成出低成本的钛硅分子筛TS-1。将上述TS-1分子筛焙烧后,以含有氨水、四丙基溴化铵(TPABr)及KCl(或Na Cl)的溶液作为改性试剂,在170℃下进行水热改性处理。结果表明:改性后的TS-1分子筛上会产生大量的多级孔、比表面积增大;此外,分子筛中的六配位骨架钛物种含量有所增加,表面羟基数目明显减少,使分子筛表面的弱酸位减少,疏水性增强。通过催化环戊烯环氧化反应,考察了改性后TS-1分子筛催化剂的性能。相比于改性前的分子筛,经优化改性条件得到的改性TS-1分子筛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和环氧选择性。在40℃下反应2小时后,环戊烯转化率达到52.0%,环氧化物的选择性提升至98.2%,且催化剂能够循环再生使用,表现出非常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改性后分子筛表面疏水性的增强及产生更多的高活性六配位钛物种是催化剂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2.采用上述的水热合成法,以H2O2代替异丙醇作为络合剂(分散钛源),合成出成本较低的TS-1分子筛。以焙烧后的TS-1分子筛为前驱体,先在乙醇胺存在下、170℃下进行水热处理;降温之后,再补充加入TPABr和KCl作为改性剂,于170℃下进行二次水热改性处理。结果表明:二次改性后的TS-1分子筛会产生多级孔,且比表面积及介孔孔容明显增大;随着KCl用量的增加,TS-1分子筛的表面羟基数量逐渐降低,弱酸位点数量减少,疏水性逐步增强。以这种改性的TS-1分子筛作为催化剂,通过丙烯催化环氧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性能。经条件优化得到的改性TS-1分子筛催化剂,在常温(25℃)、0.4 MPa丙烯压力下的高压反应釜中反应一小时后,H2O2利用率高达99.8%,环氧丙烷的选择性达到98.7%,且催化剂易于循环再生使用。改性后的TS-1分子筛的催化性能,特别是低温活性不仅明显高于改性前的TS-1分子筛,也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的其它类型钛硅分子筛催化剂。综上所述,通过采用合适的水热改性处理方法和条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调控TS-1分子筛的孔道结构、骨架钛物种的状态、表面酸性及亲疏水性,继而能够优化得到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及高稳定性的多级孔TS-1分子筛催化剂。上述研究成果能够为设计制备成本更加低廉、催化性能更加优异的烯烃环氧化催化剂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罗强强[4](2021)在《Ti-MWW分子筛的合成及后处理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Ti-MWW分子筛是重要的催化氧化材料,不同于其它钛硅分子筛,其必须在焙烧前先酸处理才有良好的催化性能。虽然关于Ti-MWW分子筛的合成、后处理改性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其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论文主要围绕Ti-MWW分子筛的合成和后处理改性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针对直接水热合成Ti-MWW分子筛硼酸与哌啶用量大的问题,发展了液相酸溶液后补钛合成Ti-MWW分子筛的方法。在硼酸与哌啶用量较少的含钠体系先水热合成B-MWW分子筛前驱体,再对其进行液相酸溶液后补钛成功合成高结晶度Ti-MWW分子筛。详细考察了硅钛比、温度等后补钛参数对所合成Ti-MWW分子筛理化性质、钛物种状态及催化1-己烯环氧化性能的影响,确定适宜液相后补钛的硅钛比为30、温度为373 K,并发现,在后补钛体系中添加少量氟化铵,可显着提高所合成Ti-MWW分子筛1-己烯环氧化的催化活性。二、针对Ti-MWW分子筛中存在一定骨架硼和硅羟基巢穴而影响催化性能的问题,对其进行二次酸处理改性,发现二次酸处理的条件对Ti-MWW分子筛钛物种状态、理化性质及催化性能有重大的影响。不同于低温高酸浓度二次酸处理,高温低酸浓度二次酸处理不仅可以将Ti-MWW分子筛中的全部骨架硼脱除,还能将原本存在及处理过程中脱硼形成的硅羟基巢穴修复,同时改善了分子筛骨架的疏水性和骨架四配位钛物种的状态,提升了催化1-己烯环氧化反应的活性和稳定性。但由于少量无活性锐钛矿TiO2、无定形SiO2物种的生成,高温低酸浓度二次酸处理导致环己烯环氧化的催化性能有所下降。
张杰[5](2021)在《典型钛硅分子筛后处理中钛物种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TS-1、Ti-MWW分子筛是典型的钛硅分子筛,它们在选择氧化上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适当的后处理可以改善钛物种状态、孔道结构,进而提高催化性能。本论文围绕这两种钛硅分子筛后处理过程中的钛物种变化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具体如下:(一)利用244 nm激发的紫外拉曼光谱等技术考察了 TS-1分子筛碱处理过程中钛物种的变化。发现相比于单一 TPAOH处理,TPAOH与OCA组合处理的作用机制有较大不同,OCA的添加可以有效抑制锐钛矿TiO2物种的生成,得到只含骨架TiO4物种和非骨架TiO6物种的多级孔TS-1分子筛,其孔结构与OCA的用量密切相关。由于非骨架TiO6物种具有催化氧化活性,TPAOH与OCA组合处理得到的多级孔TS-1分子筛比单一 TPAOH处理得到的样品在正己烯环氧化、环己酮氨肟化上表现出更优异的催化性能。(二)利用多种表征技术深入研究了 Ti-MWW分子筛酸处理过程中钛物种的变化情况。发现含硼Ti-MWW分子筛原粉酸处理时,发生了部分非骨架TiO6物种向骨架TiO4物种的转变,转变的机制为脱硼补钛。该过程在酸处理初期便发生了,但由于酸处理初期形成的骨架TiO4物种状态不好,相应的样品在正己烯环氧化反应中表现出极低的催化性能,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骨架TiO4物种状态逐渐改善,催化性能得到显着提高。
白日升[6](2021)在《钛硅分子筛的晶化动力学调控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子筛是一类重要的无机微孔结晶材料,广泛用于离子交换、气体吸附和多相催化等领域。1983年,Enichem公司的科学家将Ti原子以同晶取代的方式掺入MFI分子筛骨架,构筑了钛硅酸盐TS-1分子筛。温和的反应条件下(<100°C,常压),TS-1分子筛在以H2O2为氧化剂的氧化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被应用于丙烯环氧化制备环氧丙烷、苯酚羟基化制备双酚以及环己酮氨肟化制备环己酮肟等工业过程之中,开启了微孔分子筛作为氧化反应中高效择形催化剂的新纪元。TS-1分子筛中Ti原子在MFI骨架中的取代位置、配位状态及其微观结构,一直是分子筛及催化领域深入研究的主题。除典型的骨架四配位Ti物种之外,研究者发现具有六配位结构的Ti物种展现出相对更高的催化活性。但目前所报道的六配位高催化活性Ti物种大多由后处理法构筑,合成难度高、可控程度低与制备成本昂贵。如何高效、便捷地实现高活性Ti物种的可控制备是研究者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另一方面,MFI的相对狭窄的孔道开口对参与氧化的有机分子尺寸有着严格的限制,阻碍了其在工业过程中的进一步应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仍致力于通过应用现代合成方法来改善TS-1的催化活性。多级孔道结构的引入,在增加微孔TS-1晶体内部活性位点可接触性的同时,也缩短了分子扩散路径长度,避免晶体内所产生的产物因发生进一步反应而消耗。但如何在便捷、高效地构筑多级孔道结构的同时实现高活性Ti物种的构筑,仍需深入探究。本论文主要围绕钛硅酸盐分子筛晶化过程的动力学调控展开研究,实现了含有高催化活性Ti物种的分子筛前驱体以及多级孔钛硅酸盐分子筛催化剂的可控制备,探究了其在氧化脱硫反应以及烯烃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建立了活性Ti物种以及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活性的构效关系。这些研究工作将为制备高催化活性的钛硅酸盐分子筛催化剂提供借鉴与指导,也将为进一步实现新型钛硅酸盐催化剂的工业化生产与应用提供可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钛硅酸盐分子筛是一类重要的多相催化剂。钛硅酸盐材料中高活性Ti活性位点的构筑及分子传质效率的提升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我们使用季铵模板通过水热结晶策略制备了具有开放分子筛结构、孔径可调和Ti含量可控的钛硅酸盐分子筛前驱体。以多种季铵碱阳离子作为分子筛骨架结构导向剂所制备的无定形钛硅酸盐分子筛具有一定分子筛骨架片段以及超大孔结构;紫外拉曼光谱以及X射线吸收光谱确定此类材料中富含单核、六配位Ti物种;此类材料在二苯并噻吩的氧化脱硫和环己烯的环氧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此类无定形分子筛钛硅酸盐也可应用于多种反应过程中以实现大尺寸分子的催化转化,为制备高性能多孔钛硅酸盐催化剂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二、基于纳米级多级孔钛硅酸盐分子筛和可控制的活性Ti物种的高效催化剂的探索对于促进较大分子尺寸的有机硫化合物的氧化脱硫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借由晶种辅助水热法,通过对分子筛结晶状态的动力学调控,可制备出高催化活性的、无锐钛矿的纳米级多级孔TS-1分子筛。所制备的晶化中间态的分子筛在二苯并噻吩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的氧化脱硫中表现出比最终晶化完全的分子筛更为优异的催化活性。晶化中间态分子筛催化剂优异的催化活性归因于晶体中存在的丰富的晶间和晶内介孔以及富集于表面的活性Ti物种,这有利于可接触活性位点的暴露、传质效率的提升以及催化反应活性的增强;并且催化剂的合成过程中无锐钛矿物种生成,避免了氧化剂的无效分解。此外,我们还将这种调控分子筛结晶态的策略应用于微孔TS-1与微孔Ti-Beta的合成。结果表明,晶化中间态分子筛催化剂均表现出比其相应晶化完全态的分子筛样品更高的外比表面积和更高的介孔体积,同时也无锐钛矿物种产生,并且在二苯并噻吩的氧化脱硫反应中表现出比晶化完全态催化剂更优的催化活性。因此,这种调控结晶状态来优化分子筛催化剂的方法具有很好的普适性,为进一步探索高效分子筛催化剂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策略。三、Silicalite-1(MFI)分子筛的结晶过程既包括以二氧化硅分子为主要生长单元的经典晶化路径,也包含以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前驱体的聚合为特点的非经典晶化过程。目前尚不清楚控制分子筛合成过程中这两种晶化机制的因素。我们研究了TS-1分子筛的结晶机理,并阐明在初始结晶阶段,通过调控由Ti原子或水分子介导的Ti-Si自组装前驱体的结构,可以实现TS-1分子筛晶体的非经典或经典晶体生长模式的调控。通过对于晶化机理的调控,可以有效控制Ti原子在分子筛骨架中的掺入和分布,实现活性Ti物种的构筑。此外,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晶体生长机理对TS-1分子筛催化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的影响。这为高性能杂原子掺杂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指导与借鉴。
唐智谋[7](2020)在《硼辅助MWW结构钛硅分子筛活性中心的调控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分子筛活性中心的结构与其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一直是分子筛催化研究的核心,活性中心性质(类型、数量、强度、位置及可接近性)的可控调节是充分发挥分子筛催化作用的关键。鉴于元素硼(B)在分子筛合成中的特殊作用,论文以MWW结构钛硅分子筛中Ti活性中心性质的调控为目标,探究了B在调控Ti活性中心的结构、分布及可接近性等方面的作用及其原因,期望形成的科学认识为高效钛硅分子筛/H2O2催化体系的构筑提供有力支撑。主要工作为以下四部分。(1)从Ti-MWW(P)层状前驱体出发,通过酸洗处理过程研究,探究了B在Ti-MWW中Ti活性中心结构转化中的作用及其根源。结合UV-Vis、UV-Raman和IR等表征技术,结果表明,Ti-MWW(P)中骨架外“TiO6”物种以弱作用力结合骨架“TiO4”位点,屏蔽了分子筛的Lewis酸特征,在酸洗处理过程中,骨架外“TiO6”物种首先被脱除,从而Lewis酸性质得到恢复;随着酸洗处理的进行,Ti活性中心附近大量骨架B以“BO4”物种形式相继脱除,引发脱Si行为的发生,促使Ti物种从闭合式Ti(OSi)4结构向开放式Ti(OSi)3OH结构活性中心转变,进而明显提高了分子筛Lewis酸酸强度,显着改善了其催化氧化性能。(2)从Ti-MWW(P)层状前驱体出发,通过酸洗处理过程研究,探究了B在构建层间距扩张的MWW结构钛硅分子筛-Ti-MWW(ep)的作用及其根源。结合XRD、TEM和Ar气吸附等表征技术,结果表明,酸洗处理时间的延长,推动了滤液中富集的Si物种插入MWW层板之间进行自柱撑,从而拓宽其层间距离,层间孔口从十元环扩张至十二元环;其形成过程中结构变化的对比分析表明,MWW结构中骨架B物种的脱除可引发脱Si行为发生,提供形成扩层发生所需关键柱撑物;进一步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层间十二元环孔口可加强大分子环状烯烃底物的传质扩散,改善Ti活性中心可接近性,进而显着提高其催化氧化活性。同样,也得到了含Al的层间距扩张MWW结构分子筛-Al,B-MWW(ep)。(3)基于杂原子(B、Al、Ti)在MWW结构晶体学T位点分布差异,合成了Al-B-Ti-MWW分子筛,并探究了B、Al在调控Ti活性中心分布中的作用及其根源。XPS、ICP和27Al MAS NMR等表征结果表明杂原子B与Al会在MWW结构晶体学T2,T8,T3,T7位置发生竞争落位现象,从而推动B以及其邻近Ti活性位点分布于晶体外表面;进一步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底物分子扩散传质路径显着缩短,Ti活性位点可接近性明显改善,进而提高了在环己烯环氧化以及环己酮氨肟化反应中的催化氧化活性。(4)最后,基于上述B辅助MWW结构钛硅分子筛活性中心的调控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探究了钛硅分子筛/H2O2体系催化环己烯氧化产物的分布规律。以环己烯氧化产物的选择性生成为目标,对影响其生成的Ti活性中心结构、溶剂、氧化剂、添加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六个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调变环己烯氧化产物比例的关键在于控制活性中间体Ti-OOH中O-O键的裂解方式(均裂、异裂)。通过提高活性中心Ti原子正电性可促进Ti-OOH中O-O键的异裂,进而改善环氧化产物的比例;碱性添加剂的存在可加快Ti-OOH中O-O键的均裂,从而提高烯丙基氧化产物选择性。
王佳[8](2020)在《TS-1的有机碱改性及其催化合成ECH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钛硅分子筛/H2O2体系催化技术是典型的绿色催化氧化化工技术。从扩散、吸脱附、Ti活性中心、活性中间体等方面进行调变是提高钛硅分子筛催化性能的有效途径,其中构建具有不同配位状态的Ti物种是基础和根本。同时,核壳结构分子筛因其独特的孔道结构及利于扩散等特性,在催化氧化领域也备受关注。为此,论文采用有机碱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和哌啶(PI)分别对TS-1进行处理改性,并进一步发展高效环氧氯丙烷(ECH)绿色合成过程,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结果如下:1、以TPAOH处理的TS-1为母体、在TPAOH与硅酸四乙酯(TEOS)共同作用下水热合成得到了中空TS-1@S-1核壳结构分子筛(HCS-TS),HCS-TS显示出优异的催化氧化性能。结构分析表明,该核壳结构分子筛未焙烧时(HCS-TSP),含有由H2O及TPA+配位形成的六配位Ti活性中心,焙烧后,则形成Ti(OSi)3OH物种。合成机理研究表明,TPAOH处理TS-1形成的中空TS-1,利于不同Ti活性中心的构建;TPAOH与TEOS的协同作用促进了核壳结构的形成。2、发展了以PI为有机碱制备富含Ti(OSi)3OH物种TS-1s分子筛的新方法。与文献以乙胺(EA)为有机碱制备TS-1s分子筛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制备Ti含量更高的TS-1s分子筛,Si/Ti比(母体)从60拓展至30。3、系统研究了溶剂种类、分子筛种类、分子筛用量、反应温度、n(ALC/H2O2)等因素对氯丙烯(ALC)环氧化合成ECH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空TS-1(H-TS-1)因富含介孔及高疏水性而显示出更好的催化性能。以丙酮为溶剂、采用固定床反应模式考察了ECH合成的效果,H-TS-1分子筛显示出产物选择性好、稳定运行长的特点。
杨丹丹[9](2020)在《TS-1的改性及其对丁酮氨肟化的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肟是一类重要的化工产品,一般通过醛或酮肟化获得。传统的肟化方法是羟胺法,即醛或酮与羟胺盐(如(NH2OH)2·H2SO4或NH2OH·HCl)进行非催化氧化得到。但是,羟胺法存在许多缺点,如原料羟胺毒性大,硫酸盐酸腐蚀性强,并且该法产生大量低值副产物硫酸铵或氯化铵。与传统的羟胺法相比,以钛硅分子筛TS-1为催化剂,H2O2为氧化剂的氨肟化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备肟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原子利用率高、反应条件温和、副产品仅为水等许多优点,符合“绿色化学”的基本理念。近年来,具有MFI拓扑结构的钛硅分子筛TS-1在催化氧化方面的研究较多。在醛、酮氨肟化方面,TS-1最先大规模应用于环己酮氨肟化制备环己酮肟,目前已实现工业化,环己酮的转化率及环己酮肟的选择性均高于98%。此工艺大大简化了传统的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三废排放量显着降低,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尼龙6的生产。然而,适用于环己酮氨肟化的TS-1催化剂对相对分子量较小的丁酮(MEK)氨肟化的催化效果却不尽人意。为提高TS-1催化MEK氨肟化反应的选择性,本文对TS-1进行了改性,并对其催化MEK氨肟化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传统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硅钛比的TS-1,利用XRD、FT-IR、SEM及UV-Vis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硅钛比为15-65范围内,TS-1的MFI拓扑结构不会受到影响,当硅钛比降低时,骨架钛含量逐渐增加至基本不变,非骨架钛逐渐出现并增加,且TS-1的粒径逐渐增大。研究了不同硅钛比TS-1催化MEK氨肟化的性能,结果表明,硅钛比自65减小至35,MEK的转化率自81.6%增大至98.0%以上,硅钛比再减小,转化率基本不变,丁酮肟(MEKO)的选择性则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可能是因为钛量过少时导致活性中心不足,钛量过多时则导致无催化活性的非骨架钛出现。当硅钛比为25时,TS-1的催化效果比较好,MEK的转化率为98.2%,但MEKO的选择性只有79.0%。这说明仅改变TS-1的硅钛比难以使MEK氨肟化反应达到理想的效果。(2)利用不同浓度的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对硅钛比为25的TS-1进行碱改性处理,通过XRD、SEM、UV-Vis及N2吸脱附等手段对碱改性的TS-1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0.05-0.25 mol/L TPAOH浓度范围内,碱改性不会影响或者破坏TS-1的MFI拓扑结构,TS-1晶粒内出现明显的介孔,其比表面积略微增加,微孔孔容略微减小,当TPAOH浓度过高时,TS-1骨架存在部分结构坍塌。研究了不同浓度碱改性TS-1催化MEK氨肟化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碱浓度的增大,刻蚀效果愈加明显,改性后TS-1催化MEK氨肟化反应的转化率基本保持不变,MEKO的选择性逐渐提高至稳定。当TPAOH浓度为0.15 mol/L时,TS-1的结构保持较好,介孔数量较多,催化MEK氨肟化的效果最好,MEK的转化率为98.4%,MEKO的选择性达到93.3%。(3)对TS-1进行了过渡金属改性研究。采用超声浸渍法制备了五种过渡金属(Fe、Co、Ni、Cu、Ce)改性的TS-1催化剂(M-TS-1),并研究了M-TS-1在MEK氨肟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不同过渡金属改性的M-TS-1在MEK氨肟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差别很大。在相同反应条件下,Ni-TS-1的催化性能最好,不同Ni含量的Ni-TS-1中,3wt%Ni-TS-1最佳。在3wt%Ni-TS-1催化MEK氨肟化反应中,MEK的转化率为99.0%,MEKO的选择性达到99.3%。此外,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可回收性,使用五次的催化剂再生后,其催化活性基本不变。采用XRD、FT-IR、UV-Vis、XPS及ZPC等对M-TS-1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镍改性后,TS-1的骨架结构基本保持不变,Ti活性中心的电子环境发生了变化,电子云密度降低,ZPC有较大升高。机理分析认为:Ni-TS-1的亲电性增加,表面酸性降低,从而优化了对H2O2的吸附和活化,有利于钛过氧化物的产生,促进了羟胺的生成,同时抑制了肟的深度氧化,故较大的提高了MEKO的选择性。
肖恒[10](2019)在《甲基环氧丙烷绿色合成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基环氧丙烷(MPO)是一种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在聚醚和医药的合成及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市场。目前甲基环氧丙烷未见有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报道,只能通过氯醇法小批量合成,但氯醇法工艺污染大、副产物多、原子经济性差,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生产要求,因此,需要寻找一种高效的甲基环氧丙烷绿色合成工艺。烯烃通过H202一步环氧化生成环氧化合物,流程短,污染少,绿色经济环保,是烯烃环氧化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了以过氧化氢为氧源,异丁烯直接环氧化得到甲基环氧丙烷的绿色生产工艺,分别探究了杂多酸/H2O2催化体系和钛硅分子筛TS-1催化体系对异丁烯环氧化反应的效果。并研究了不同粒径钛硅分子筛的改性优化,探讨微米级TS-1性能优化后代替纳米级TS-1的可能性,以降低催化剂成本。在研究杂多酸/H202催化体系中,探究了杂多酸/H202体系催化异丁烯环氧化反应性能。通过对磷钨酸、硅钨酸、磷钼酸本体催化性能的实验考察,发现磷钨酸/H202催化体系最为灵敏;为了提高杂多酸/H202的两相催化效果,进一步对不同的相转移催化剂配体: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苄基三甲基氯化铵、四正丁基碘化铵等与杂多酸络合,制备出具有Keggin结构的杂多酸季铵盐和过氧杂多酸季铵盐,考察了在异丁烯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效果。通过系统实验确定最佳的杂多酸催化剂是过氧磷钨酸/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复合催化剂。并通过单一因素变量考察及正交实验法确定了环氧化反应的工艺条件。在最佳条件下:30%H2020.03 mol,C4H8/H202摩尔比为 4:1,催化剂用量 0.35 g,Na2HP04用量0.4 g,甲基叔丁基醚1.0 g,DMF 20 g,温度85℃,反应时间2.5 h,甲基环氧丙烷收率达到51.23%,反应选择性达到86.33%,H202转化率达到97.12%,H202有效利用率达到61.10%。结果表明杂多酸/H202/相转移催化剂体系对于该环氧化反应有一定的催化效果,但该催化体系反应温度高,过氧化氢及甲基环氧丙烷高温易分解;且催化剂显酸性,进一步加速甲基环氧丙烷水解;同时催化剂是溶解或悬浮在溶剂当中,难以回收利用。研究了 TS-1/H202催化环氧化体系,选择了两种不同粒径的钛硅分子筛:纳米级TS-1(a)和微米级TS-1(b)进行催化异丁烯环氧化反应。通过红外光谱、SEM扫描电镜、ICP元素分析、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分析(BET)等表征对两种TS-1分析,发现纳米级TS-1(a)在骨架钛含量、相对结晶度、介孔比表面积、孔径大小等方面均高于微米级TS-1(b)。又系统研究了这两种不同粒径的钛硅分子筛的本体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最佳条件为30%H2O20.03 mol,C4H8/H2O2摩尔比为3:1,催化剂用量0.35 g,NaHC03用量0.25 g,甲基叔丁基醚2.0 g,CH3OH20 g,温度550C,反应时间2.5 h。TS-1(a)催化环氧化反应中甲基环氧丙烷收率达到96.2%,且TS-1催化剂易于回收套用,回收率在89%以上,重复再利用时TS-1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而TS-1(b)催化环氧化反应甲基环氧丙烷收率只达到24.18%。纳米级钛硅分子筛制备原料昂贵,生产工艺要求高,而微米级钛硅分子筛可以通过廉价原料制备,生产工艺要求也相对较低。若能提高微米级TS-1(b)催化性能,并代替纳米级TS-1(a),将大大降低反应催化剂成本。因此,实验研究了微米级TS-1(b)改性优化,并以TS-1(a)作对比。主要对TS-1(a)和TS-1(b)进行了硅烷试剂、酸、有机碱等改性处理,并通过红外光谱、UV-vis、SEM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分析(BET)等进行表征,通过环氧化反应实验对比催化性能的变化,找到了最佳的改性条件。研究发现TS-1(b)在乙醇胺溶液浓度为O.1mol/L,2300C烘箱中反应48h后得到的乙醇胺改性TS-1(b),其催化环氧化反应的环氧产物收率达到91.56%,反应选择性达到97.96%,H202转化率达到98.04%,H202有效利用率达到95.34%。较未改性TS-1(b)环氧产物收率提高了 67%,反应选择性提高了 3%。较纳米级TS-1(a)环氧产物收率只少4.7%,其他指标接近。结果表明,优秀的纳米级TS-1(a)难以通过改性优化不断提高催化性能,而效果差的微米级TS-1(b)经合适的改性方法能大幅提高催化性能。
二、钛硅分子筛TS-1的合成和表征及其催化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钛硅分子筛TS-1的合成和表征及其催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浸渍法制备Ti/ZSM-5及环己酮氨肟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钛硅分子筛TS-1 简介 |
1.2 钛硅分子筛TS-1 的应用 |
1.2.1 TS-1 催化环己酮氨肟化 |
1.2.2 TS-1 催化丙烯环氧化 |
1.2.3 TS-1 催化苯酚羟基化 |
1.2.4 TS-1 催化氧化脱硫 |
1.2.5 其他反应的应用 |
1.3 钛硅分子筛TS-1 的合成 |
1.3.1 水热合成法 |
1.3.2 同晶取代法 |
1.3.3 其他合成方法 |
1.3.4 改性方法 |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Ti/ZSM-5 分子筛的表征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ay Diffraction) |
2.2.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Spectrum) |
2.2.3 N_2吸附-脱附 |
2.2.4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
2.2.5 X-射线荧光光谱(XRF) |
2.3 环己酮氨肟化 |
2.3.1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
2.3.2 色谱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3 反应结果的计算 |
第三章 浸渍方法对Ti/ZSM-5 催化环己酮氨肟化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催化剂的制备 |
3.3 环己酮氨肟化性能评价 |
3.3.1 Ti/ZSM-5 催化环己酮氨肟化 |
3.3.2 环己酮氨肟化循环反应 |
3.3.3 空白反应 |
3.4 浸渍方法对Ti/ZSM-5 催化环己酮氨肟化性能的影响 |
3.5 D-Ti/ZSM-5-60 催化反应条件优化 |
3.5.1 催化剂用量 |
3.5.2 反应温度 |
3.5.3 反应时间 |
3.5.4 溶剂用量 |
3.5.5 环己酮、过氧化氢和氨气的摩尔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钛含量D-Ti/ZSM-5 的制备、表征及催化环己酮氨肟化 |
4.1 引言 |
4.2 催化剂制备 |
4.3 环己酮氨肟化性能评价 |
4.3.1 环己酮氨肟化反应结果 |
4.3.2 环己酮氨肟化循环反应结果 |
4.4 D-Ti/ZSM-5 表征 |
4.4.1 X-射线荧光光谱 |
4.4.2 X-射线粉末衍射 |
4.4.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
4.4.4 N_2吸附-脱附 |
4.4.5 热重-差热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论文创新之处 |
5.3 后续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2)单晶纳米/多级孔TS-1分子筛的合成及其苯羟基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钛硅分子筛材料概述 |
1.2.1 钛硅分子筛TS-1 的结构 |
1.2.2 钛硅分子筛TS-1 的催化应用 |
1.2.3 钛硅分子筛TS-1 的合成 |
1.2.4 钛硅分子筛TS-1 的局限性和解决方法 |
1.3 纳米分子筛的合成 |
1.3.1 空间限域法 |
1.3.2 有机模板剂法 |
1.3.3 无模板剂法 |
1.3.4 晶种辅助法 |
1.3.5 干胶转化法 |
1.3.6 超声/微波辅助法 |
1.4 多级孔分子筛的合成 |
1.4.1 硬模板剂法 |
1.4.2 软模板剂法 |
1.4.3 脱硅法 |
1.4.4 其他合成法 |
1.5 论文立意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表征手段 |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2.1.1 分子筛制备阶段试剂 |
2.1.2 催化研究阶段试剂 |
2.1.3 主要实验装置 |
2.2 催化剂制备 |
2.2.1 原样TS-1 的合成 |
2.2.2 单晶TS-1 的合成 |
2.2.3 多级孔TS-1 的合成 |
2.3 催化测试 |
2.3.1 催化反应 |
2.3.2 反应产物分析 |
2.3.3 反应中双氧水的有效利用 |
2.4 表征方法 |
2.4.1 粉末X射线衍射(XRD) |
2.4.2 傅里叶交换红外光谱(FT-IR) |
2.4.3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
2.4.4 透射电镜(TEM) |
2.4.5 扫描电镜(SEM) |
2.4.6 N_2吸附-脱附 |
2.4.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 |
第三章 氨基酸辅助合成单晶TS-1 纳米沸石及其苯羟基化的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氨基酸制备单晶TS-1 的结构表征 |
3.2.1 催化剂物相分析 |
3.2.2 催化剂红外光谱分析 |
3.2.3 催化剂TEM分析 |
3.2.4 催化剂SEM分析 |
3.2.5 催化剂钛存在状态分析 |
3.3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赖氨酸辅助合成单晶TS-1 纳米分子筛及其苯羟基化的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L-赖氨酸制备单晶TS-1 的结构表征 |
4.2.1 催化剂物相分析 |
4.2.2 催化剂红外光谱分析 |
4.2.3 催化剂TEM分析 |
4.2.4 催化剂SEM分析 |
4.2.5 催化剂钛状态分析 |
4.2.6 催化剂织构性质分析 |
4.3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4.3.1 原样以及单晶TS-1 分子筛的苯羟基化性能研究 |
4.3.2 单晶TS-1 分子筛的稳定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赖氨酸辅助合成多级孔TS-1 沸石及其苯羟基化的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L-赖氨酸制备多级孔TS-1 的结构表征 |
5.2.1 催化剂物相分析 |
5.2.2 催化剂红外光谱分析 |
5.2.3 催化剂TEM分析 |
5.2.4 催化剂SEM分析 |
5.2.5 催化剂钛状态分析 |
5.2.6 催化剂织构性质分析 |
5.3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水热改性对TS-1分子筛的结构及催化烯烃环氧化性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环氧化合物概述 |
1.2 烯烃环氧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
1.2.1 金属有机配合物 |
1.2.2 多金属氧酸盐 |
1.2.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
1.2.4 负载型金属配合物和金属氧化物 |
1.2.5 分子筛 |
1.3 钛硅分子筛 |
1.3.1 钛硅分子筛的种类 |
1.3.2 钛硅分子筛的重要性质 |
1.4 钛硅分子筛TS-1 |
1.4.1 TS-1 的结构 |
1.4.2 TS-1 的合成方法 |
1.5 TS-1 的性质与催化性能 |
1.5.1 骨架钛的配位情况 |
1.5.2 TS-1 的表面亲疏水性 |
1.5.3 TS-1 的表面酸性 |
1.5.4 多级孔TS-1 |
1.6 钛硅分子筛TS-1 的合成进展 |
1.6.1 低成本TS-1 分子筛的合成 |
1.6.2 引入添加剂合成TS-1 分子筛 |
1.6.3 后处理改性TS-1 分子筛 |
1.7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7.1 选题依据 |
1.7.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和原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催化剂的制备 |
2.4 催化剂的表征 |
2.4.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4.3 羟基红外光谱 |
2.4.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2.4.5 氮气吸附-脱附(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
2.4.6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 |
2.4.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5 催化性能评价 |
2.6 定量分析产物方法 |
第3章 水热改性的TS-1 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及环戊烯环氧化反应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催化剂的制备 |
3.2.2 表征 |
3.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XRD谱图 |
3.3.2 红外谱图 |
3.3.3 UV-Vis谱图 |
3.3.4 扫描电镜 |
3.3.5 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 |
3.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 |
3.3.7 羟基红外谱图 |
3.4 催化剂性能评价 |
3.4.1 TS-1/H2O2 体系催化环戊烯环氧化反应 |
3.4.2 TS-1_R-0.05K 催化其他烯烃环氧化反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步水热改性的TS-1 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及丙烯环氧化反应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催化剂的制备 |
4.2.2 表征 |
4.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XRD谱图 |
4.3.2 红外谱图 |
4.3.3 UV-Vis谱图 |
4.3.4 扫描电镜 |
4.3.5 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 |
4.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 |
4.3.7 羟基红外谱图 |
4.4 催化剂性能评价 |
4.4.1 TS-1/H_2O_2 体系催化丙烯环氧化反应 |
4.4.2 TS-1_R-0.05K与 TS-1_1.0EA-ER-0.05K的催化活性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Ti-MWW分子筛的合成及后处理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硅铝分子筛的发现与应用 |
1.1.2 钛硅分子筛的发现与应用 |
1.2 钛硅分子筛研究进展 |
1.2.1 TS-1分子筛 |
1.2.2 Ti-MCM-41分子筛 |
1.2.3 Ti-MOR分子筛 |
1.2.4 Ti-Beta分子筛 |
1.2.5 Ti-MWW分子筛 |
1.3 Ti-MWW的合成方法 |
1.3.1 直接水热合成法 |
1.3.2 线性模板剂导向合成法 |
1.3.3 干胶转化法 |
1.3.4 F-辅助晶化法 |
1.3.5 双模板法 |
1.3.6 酸体系后合成法 |
1.4 Ti-MWW的后处理改性策略 |
1.4.1 含氟体系后处理改性策略 |
1.4.2 K~+修饰改性策略 |
1.4.3 有机溶剂洗涤改性策略 |
1.4.4 可逆结构变换改性策略 |
1.5 表征钛硅分子筛活性中心的技术 |
1.5.1 X射线衍射 |
1.5.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1.5.3 紫外-可见光谱 |
1.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1.5.5 紫外共振拉曼光谱 |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 样品制备 |
2.2.1 合成 |
2.2.2 酸处理 |
2.2.3 二次酸处理 |
2.3 样品表征 |
2.3.1 粉末X射线衍射(XRD)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 |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
2.3.5 紫外共振拉曼光谱(UV Raman) |
2.3.6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 |
2.3.7 固体魔角核磁共振波谱(~(29)Si MAS NMR) |
2.3.8 比表面孔径分析(BET) |
2.4 催化性能评价 |
2.4.1 液相间歇式1-己烯的环氧化反应 |
2.4.2 液相间歇式环己烯的环氧化反应 |
2.4.3 液相连续式1-己烯环氧化反应 |
第三章 液相酸溶液后补钛合成Ti-MWW分子筛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二次酸处理对Ti-MWW分子筛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 |
(5)典型钛硅分子筛后处理中钛物种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分子筛概述 |
1.2 TS-1分子筛及其研究进展 |
1.2.1 TS-1分子筛结构及催化应用 |
1.2.2 TS-1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
1.2.3 碱处理制备多级孔TS-1分子筛 |
1.3 Ti-MWW分子筛及其研究进展 |
1.3.1 Ti-MWW分子筛的结构及催化应用 |
1.3.2 Ti-MWW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
1.3.3 酸处理制备高性能Ti-MWW分子筛 |
1.4 钛物种表征技术 |
1.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1.4.2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 |
1.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1.4.4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
1.4.5 紫外共振拉曼光谱(UV Raman)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与原料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内容 |
2.4 分子筛的表征 |
2.4.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2.4.2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
2.4.3 N_2吸附-脱附 |
2.4.4 元素分析(ICP) |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4.7 紫外共振拉曼光谱(UV Raman) |
2.4.8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2.4.9 固体魔角核磁共振谱(MAS NMR) |
2.5 分子筛催化性能的评价 |
2.5.1 正己烯环氧化评价 |
2.5.2 环己酮氨肟化评价 |
第3章 TS-1分子筛碱处理过程中钛物种变化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Ti-MWW分子筛酸处理过程中钛物种变化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Ti-MWW分子筛钛物种的转变过程 |
4.3.2 钛物种转变的机理 |
4.3.3 骨架TiO_4物种状态对烯烃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钛硅分子筛的晶化动力学调控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分子筛的简介 |
1.2 钛硅分子筛的概述 |
1.2.1 TS-1钛硅分子筛概述 |
1.2.2 TS-1中Ti物种的研究 |
1.2.2.1 骨架Ti含量 |
1.2.2.2 Ti物种在骨架中的位置 |
1.2.2.3 Ti物种的作用机理 |
1.2.2.4 Ti物种的配位结构 |
1.2.2.5 TS-1活性位点的新发现——双核Ti物种 |
1.3 多级孔钛硅分子筛的制备与调控 |
1.3.1 多级孔钛硅分子筛的合成 |
1.3.1.1 自下而上法——模板剂法 |
1.3.1.2 自下而上法——非模板法 |
1.3.1.3 自上而下法(后处理法) |
1.3.2 (多级孔)钛硅分子筛的表征 |
1.3.2.1 Ti物种结构的表征 |
1.3.2.2 多级孔结构的表征 |
1.4 钛硅分子筛的催化应用 |
1.4.1 氧化脱硫反应 |
1.4.2 烯烃环氧化反应 |
1.5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钛硅分子筛前驱体的合成及氧化反应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化学原料及试剂 |
2.2.2 催化剂的制备 |
2.2.3 实验表征仪器 |
2.2.4 催化反应测试 |
2.2.4.1 噻吩(Th)和二苯并噻吩(DBT)的氧化脱硫反应 |
2.2.4.2 环己烯的环氧化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钛硅酸盐前驱体的结构表征 |
2.3.2 催化性能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动力学调控制备多级孔TS-1及氧化脱硫反应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化学原料及试剂 |
3.2.2 催化剂的制备 |
3.2.3 实验表征仪器 |
3.2.4 催化反应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多级孔TS-1分子筛的结构表征 |
3.3.2 催化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TS-1分子筛的经典/非经典晶化路径的调控及其催化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化学原料及试剂 |
4.2.2 催化剂的制备 |
4.2.3 实验表征仪器 |
4.2.4 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的氧化脱硫反应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TS-1分子筛晶化路径的研究 |
4.3.2 催化性能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硼辅助MWW结构钛硅分子筛活性中心的调控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分子筛活性中心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 |
1.2.1 构效关系 |
1.2.2 B在分子筛活性中心结构调控中的作用机理 |
1.3 MWW结构含钛分子筛 |
1.3.1 分子筛类型及结构特点 |
1.3.2 MWW结构含钛分子筛的合成 |
1.3.3 活性中心钛状态的检测 |
1.3.4 分子筛酸性质的表征 |
1.3.5 分子筛催化反应机理及其应用 |
1.3.5.1 烯烃环氧化反应 |
1.3.5.2 酮类氨肟化反应机理 |
1.3.5.3 苯酚羟化反应机理 |
1.3.5.4 Ti-MWW/H_2O_2 体系催化应用 |
1.4 影响MWW结构含钛分子筛催化性能的因素 |
1.4.1 Ti活性中心含量 |
1.4.2 Ti活性中心微环境变化 |
1.4.2.1 Ti活性中心电荷 |
1.4.2.2 Ti活性中心配位数 |
1.4.2.3 Ti周围Si-OH变化 |
1.4.2.4 其它因素 |
1.4.3 晶体T位置分布调控 |
1.4.4 Ti活性中心可接近性 |
1.4.4.1 小晶粒和多级孔分子筛构建 |
1.4.4.2 层状分子筛修饰改性 |
1.5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所用化学试剂及其规格 |
2.2 催化材料表征手段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2.2.2 固体漫反射紫外可见光谱(UV-Vis) |
2.2.3 傅立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 |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2.6 比表面和孔径分析 |
2.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2.2.8 固体魔角核磁共振谱(MAS NMR) |
2.2.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
2.2.10 紫外拉曼光谱(UV-Raman) |
2.2.11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
第三章 脱B辅助Ti-MWW中 Ti活性中心的形成过程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钛硅分子筛的制备 |
3.2.2 钛硅分子筛的表征 |
3.2.3 催化反应以及产物分析 |
3.2.3.1 正己烯/氯丙烯/环戊烯环氧化反应 |
3.2.3.2 丙烯环氧化反应 |
3.2.3.3 环己酮氨肟化反应 |
3.2.3.4 PO溶剂解开环反应 |
3.2.3.5 活化H_2O_2 能力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Ti-MWW活性中心鉴定 |
3.3.2 Ti-MWW活性中心转变过程 |
3.3.3 Ti-MWW活性中心转变机理 |
3.3.4 酸洗条件考察 |
3.4 小结 |
第四章 脱B辅助层间扩张MWW结构含钛分子筛的设计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钛硅分子筛的制备 |
4.2.2 钛硅分子筛的表征 |
4.2.3 催化反应 |
4.2.3.1 正己烯/正辛烯/环戊烯环氧化反应 |
4.2.3.2 丙烯环氧化反应 |
4.2.3.3 环己烯/环辛烯/环十二烯环氧化反应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Ti-MWW(ep)扩层结构的鉴定 |
4.3.2 Ti-MWW(ep)的扩层形成过程 |
4.3.3 Ti-MWW(ep)的物化性质 |
4.3.4 Ti-MWW(ep)的催化性能 |
4.4 小结 |
第五章 B/Al竞争辅助MWW结构含钛分子筛中Ti活性中心分布的调控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钛硅分子筛的制备 |
5.2.2 钛硅分子筛的表征 |
5.2.3 催化反应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Al-Ti-MWW的物化性质 |
5.3.2 Al-Ti-MWW的合成机理 |
5.3.3 Al-Ti-MWW的 Ti分布 |
5.3.4 Al-Ti-MWW的催化性能 |
5.4 小结 |
第六章 钛硅分子筛催化环己烯氧化反应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钛硅分子筛的制备 |
6.2.2 钛硅分子筛的表征 |
6.2.3 催化反应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钛硅分子筛催化环己烯氧化反应网络图构建 |
6.3.2 Ti-MWW(ep)催化环己烯氧化反应条件探索 |
6.3.3 Ti-MCM-41 催化环己烯氧化反应条件探索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创新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科研成果 |
致谢 |
(8)TS-1的有机碱改性及其催化合成ECH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钛硅分子筛 |
1.1.1 Ti配位状态 |
1.1.2 核壳结构(C-S)分子筛 |
1.1.3 分子筛碱处理改性 |
1.2 环氧氯丙烷及生产工艺 |
1.2.1 环氧氯丙烷 |
1.2.2 ECH的生产工艺 |
1.2.3 ALC环氧化反应中的溶剂效应 |
1.2.4 ALC环氧化反应中催化剂的构建 |
1.2.5 催化剂的失活及再生 |
1.3 论文选题的意义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所用化学试剂及其规格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2.2.1 TS-1 分子筛的合成 |
2.2.2 中空TS-1@S-1 分子筛的制备 |
2.2.3 CS-TS分子筛的制备 |
2.2.4 哌啶处理分子筛 |
2.2.5 TS-1s分子筛的制备 |
2.3 材料仪器表征 |
2.3.1 固体紫外漫反射可见光谱(UV-Vis) |
2.3.2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AADF-STEM) |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
2.3.7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
2.3.8 紫外拉曼光谱(UV-Raman) |
2.3.9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3.10 热重分析(TG) |
2.3.11 固体魔角核磁共振谱(MAS NMR) |
2.4 催化反应测试 |
2.4.1 烯烃环氧化反应 |
2.4.2 氯丙烯环氧化反应 |
2.5 催化反应产物分析 |
2.5.1 烯烃环氧化产物分析 |
2.5.2 氯丙烯环氧化产物分析 |
第三章 中空TS-1@S-1 核壳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 |
3.1 引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拓扑结构及形貌表征 |
3.2.2 物化性质、元素组成 |
3.2.3 Ti物种判定 |
3.2.4 中空TS-1@S-1 核壳分子筛催化性能的研究 |
3.2.5 中空TS-1@S-1 核壳分子筛可能的形成机理 |
3.2.6 中空TS-1@S-1 核壳分子筛合成条件考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钛硅分子筛哌啶后处理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以哌啶为模板剂合成中空TS-1@S-1 核壳分子筛 |
4.2.2 哌啶直接处理钛硅分子筛 |
4.2.3 哌啶和乙胺处理TS-1 的异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LC环氧化高效制备ECH过程研究 |
5.1 引言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反应条件的探究 |
5.2.2 丙酮体系固定床运行及催化剂失活原因探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TS-1的改性及其对丁酮氨肟化的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概述 |
1.2 钛硅分子筛TS-1 |
1.2.1 TS-1 简介 |
1.2.2 TS-1 的合成方法 |
1.2.2.1 水热合成法 |
1.2.2.2 气固相同晶取代法 |
1.2.2.3 其他合成法 |
1.2.3 TS-1 的改性方法 |
1.2.3.1 酸改性 |
1.2.3.2 碱改性 |
1.2.3.3 盐改性 |
1.2.3.4 金属改性 |
1.2.3.5 其他改性方法 |
1.2.4 TS-1 的应用 |
1.3 丁酮肟及其制备方法 |
1.3.1 丁酮肟的性质及用途 |
1.3.2 丁酮肟的制备方法 |
1.4 氨肟化反应机理 |
1.5 本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操作 |
2.2.1 催化剂的制备 |
2.2.1.1 TS-1 的合成 |
2.2.1.2 TPA-TS-1 的合成 |
2.2.1.3 M-TS-1 的合成 |
2.2.2 丁酮氨肟化反应 |
2.3 分析方法 |
2.3.1 催化剂的表征 |
2.3.1.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2.3.1.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3.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 |
2.3.1.4 全自动快速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 |
2.3.1.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
2.3.1.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3.1.7 扫描电镜(SEM) |
2.3.1.8 热重分析(TGA) |
2.3.1.9 零点电荷(ZPC) |
2.3.2 丁酮含量的测定 |
2.3.3 丁酮肟含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TS-1 的表征及其催化性能 |
3.1.1 不同硅钛比TS-1 的表征 |
3.1.1.1 XRD表征 |
3.1.1.2 FT-IR表征 |
3.1.1.3 UV-Vis表征 |
3.1.1.4 N2 吸脱附表征 |
3.1.1.5 SEM表征 |
3.1.2 丁酮氨肟化效果 |
3.2 TPA-TS-1 的表征及其催化性能 |
3.2.1 TPA-TS-1 的表征 |
3.2.1.1 XRD表征 |
3.2.1.2 FT-IR表征 |
3.2.1.3 UV-Vis表征 |
3.2.1.4 N_2 吸脱附表征 |
3.2.1.5 SEM表征 |
3.2.2 丁酮氨肟化效果 |
3.3 M-TS-1 的表征及其催化性能 |
3.3.1 M-TS-1 的催化性能 |
3.3.2 XNi-TS-1 的催化性能 |
3.3.3 Ni-TS-1 催化MEK氨肟化反应效果 |
3.3.3.1 氨水用量对MEK氨肟化反应的影响 |
3.3.3.2 Ni-TS-1 的使用寿命 |
3.3.4 M-TS-1 的表征 |
3.3.4.1 XRD表征 |
3.3.4.2 FT-IR表征 |
3.3.4.3 SEM表征 |
3.3.4.4 ICP-AES及 N2吸脱附表征 |
3.3.4.5 UV-Vis表征 |
3.3.4.6 XPS表征 |
3.3.4.7 ZPC分析 |
3.3.5 Ni-TS-1 催化机理分析 |
4 讨论 |
4.1 不同硅钛比的TS-1 对丁酮氨肟化反应的影响 |
4.2 碱改性的TS-1 对丁酮氨肟化反应的影响 |
4.3 过渡金属改性的TS-1 对丁酮氨肟化反应的影响 |
5 结论 |
6 创新之处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甲基环氧丙烷绿色合成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2 烯烃/H_2O_2均相环氧化方法 |
1.2.1 杂多酸化合物体系 |
1.2.2 金属盐类催化剂 |
1.2.3 金属卟啉类催化剂 |
1.3 烯烃/H_2O_2多相环氧化方法 |
1.3.1 钛硅分子筛 |
1.3.2 金属催化剂 |
1.3.3 均相催化剂的多相化固载 |
1.4 其它烯烃环氧化方法 |
1.5 正交试验法对反应结果优化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1 研究目标 |
1.6.2 实验思路 |
1.6.3 研究意义 |
第2章 实验内容 |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2.2 实验内容 |
2.2.1 原料异丁烯的制备 |
2.2.2 环氧化反应 |
2.2.3 环氧化反应实验流程 |
2.3 反应数据处理 |
2.3.1 副产物分析 |
2.3.2 碘量法测定H_2O_2残余量 |
2.3.3 甲基环氧丙烷检测 |
2.3.4 过程评价函数 |
第3章 杂多酸/H_2O_2体系环氧化反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杂多酸的筛选 |
3.2.1 杂多酸的制备 |
3.2.2 催化剂表征 |
3.2.3 不同杂多酸催化效果的比较 |
3.2.4 结果与讨论 |
3.3 季铵盐的筛选 |
3.3.1 催化剂的制备 |
3.3.2 催化剂的表征 |
3.3.3 不同相转移催化剂配体催化效果对比 |
3.3.4 结果与讨论 |
3.4 反应条件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3.4.1 温度因素的影响 |
3.4.2 反应时间因素的影响 |
3.4.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3.4.4 C_4H_8/H_2O_2投料比因素的影响 |
3.4.5 Na_2HPO_4因素的影响 |
3.4.6 不同溶剂的影响 |
3.5 正交试验 |
3.5.1 正交试验表设计与结果 |
3.5.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5.3 最佳条件下环氧化反应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TS-1/H_2O_2体系环氧化反应研究 |
4.1 引言 |
4.2 催化剂的表征 |
4.2.1 SEM扫描电镜 |
4.2.2 ICP元素分析 |
4.2.3 红外光谱表征 |
4.2.4 BET分析 |
4.3 TS-1(a)和TS-1(b)环氧化反应对比 |
4.4 反应条件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4.4.1 反应时间因素的影响 |
4.4.2 反应温度因素的影响 |
4.4.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4.4.4 C_4H_8/H_2O_2摩尔比因素的影响 |
4.4.5 助催化剂NaHCO_3因素的影响 |
4.4.6 溶剂种类的影响 |
4.5 正交试验 |
4.5.1 正交试验表的设计与结果 |
4.5.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4.6 TS-1(a)和TS-1(b)最佳条件结果 |
4.7 TS-1(a)的重复利用实验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TS-1改性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硅烷化改性 |
5.2.1 硅烷化改性TS-1催化剂的制备 |
5.2.2 硅烷化改性催化剂的表征 |
5.2.3 硅烷化改性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5.3 酸改性 |
5.3.1 酸改性催化剂的制备 |
5.3.2 酸改性催化剂的表征 |
5.3.3 酸改性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5.4 有机碱改性 |
5.4.1 有机碱改性催化剂的制备 |
5.4.2 有机碱改性催化剂的表征 |
5.4.3 有机碱改性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5.5 乙醇胺改性条件对TS-1(b)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5.5.1 乙醇胺浓度的影响 |
5.5.2 改性时间的影响 |
5.5.3 改性温度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钛硅分子筛TS-1的合成和表征及其催化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浸渍法制备Ti/ZSM-5及环己酮氨肟化性能研究[D]. 潘美美. 山西大学, 2021(12)
- [2]单晶纳米/多级孔TS-1分子筛的合成及其苯羟基化性能研究[D]. 李孟哲.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水热改性对TS-1分子筛的结构及催化烯烃环氧化性能影响[D]. 常鑫瑜. 吉林大学, 2021(01)
- [4]Ti-MWW分子筛的合成及后处理改性研究[D]. 罗强强.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典型钛硅分子筛后处理中钛物种变化的研究[D]. 张杰.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6]钛硅分子筛的晶化动力学调控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白日升. 吉林大学, 2021(01)
- [7]硼辅助MWW结构钛硅分子筛活性中心的调控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唐智谋.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8]TS-1的有机碱改性及其催化合成ECH的研究[D]. 王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9]TS-1的改性及其对丁酮氨肟化的催化性能研究[D]. 杨丹丹.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10]甲基环氧丙烷绿色合成工艺的研究[D]. 肖恒. 浙江大学, 2019(03)
标签:分子筛论文; 环己酮论文; 氧化硅论文; 羟基论文; zsm-5分子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