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盆地论文-吴百灵,邓成龙,孔艳芬,刘素贞,孙蕗

陇中盆地论文-吴百灵,邓成龙,孔艳芬,刘素贞,孙蕗

导读:本文包含了陇中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磁性地层学,中新世,陇中盆地

陇中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吴百灵,邓成龙,孔艳芬,刘素贞,孙蕗[1](2018)在《陇中盆地北部会宁地区中新世红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盘山以东的晚中新世到上新世红粘土堆积、六盘山以西的晚渐新世到中新世风成红土以及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共同构成了我国北方25 Ma以来近于连续的风尘堆积记录。其中相对于东部黄土高原分布较广泛的代表性红粘土剖面,西部黄土高原已开展研究的中新世风尘堆积主要集中于陇中盆地的南部。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寻找该时期的风成剖面并建立其精确年代学框架对于探讨六盘山以西中新世风尘堆积的粉尘源区、搬运动力及古气候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8-10-21)

吴百灵,邓成龙,孔艳芬,刘素贞,孙蕗[2](2018)在《甘肃陇中盆地会宁关公滩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陇中盆地会宁含小哺乳动物化石的关公滩剖面河湖相沉积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关公滩剖面沉积物记录了典型的原生沉积组构,沉积物沉积以后几乎没有受到后期的扰动.最大磁化率主轴方向与现今的古水流流向基本一致,表明区域西高东低的地貌至少在中更新世早期已经形成.磁滞回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的矫顽力谱分析、叁轴等温剩磁退磁曲线等岩石磁学结果显示:关公滩剖面河湖相沉积物的磁性矿物有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其中磁铁矿和赤铁矿是主要的剩磁载体,但其特征剩磁载体以赤铁矿为主.系统退磁结果显示,在大部分样品中,磁铁矿和赤铁矿均记录了几乎相同的特征剩磁的方向,整个剖面呈现单一的正极性.另外,关公滩剖面底部河湖相沉积物中产出丰富的小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经初步研究包括复齿鼠兔(Ochotonoides complicidens)、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变异仓鼠(Cricetinus varians)、大林姬鼠(Cricetinus varians)、复齿旱獭(Marmota complicidens)等六个种类,其中丁氏鼢鼠和复齿鼠兔是相对原始的种类,其时代跨越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早期,其他都是我国北方中、晚更新世常见的种类,该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性质表明其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早期.因此,综合磁性地层学和小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学结果,关公滩剖面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的沉积,剖面底部堆积及其哺乳动物群的时代应为中更新世早期.(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鹏,敖红,安芷生[3](2016)在《陇中盆地古近纪—新近纪地层学与古气候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我国西北部的陇中盆地古近纪—新近纪(第叁纪)地层出露较好,并且产出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这为西北地区地层对比和古气候研究提供了良好材料。近几十年,众多学者在陇中盆地的各次级盆地(如西宁盆地、兰州盆地、临夏盆地等)开展了大量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和古气候学研究,为探讨陇中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和气候演变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对陇中盆地第叁纪地层年代学和古气候研究已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初步总结归纳,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戴霜,闫宁云,骆玲玲,唐玉虎,许建军[4](2015)在《陇中盆地河口群磁性地层年代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着下白垩统陆相沉积地层,保存了构造-气候演变的重要信息。但这些地层都发育在山前或者山间盆地中,大多由冲洪积河湖相碎屑岩组成,在不同的盆地地层中所含化石种类、数量不一,特别是缺失定年意义的化石资料,或者缺少能精确定年的火山岩夹层,这些地层的空间对比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少争议,严重制约着对白垩纪构造-气候变化过程的认识。因而,对这些地(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10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专题11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1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5-10-10)

刘海娇,戴霜,张明震,汪禄波,张文防[5](2013)在《陇中盆地中部下白垩统下岩组沉积相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临夏盆地和民乐—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下岩组地层序列和沉积环境分析,在2个盆地中鉴别出了7个沉积相: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曲流河相、辫状河叁角洲相、叁角洲相、滨湖相、浅湖相.同时发现临夏盆地下岩组沉积物总体显示从下向上由粗变细、古水流向南.砾石成分下部以花岗岩、闪长岩、变质岩为主,上部以花岗岩和变质岩为主及少量英安斑岩.民乐—兰州盆地下岩组沉积物则发育2个粗—细旋回、古水流向北,砾石成分及变化与临夏盆地类似.结合两盆地内广泛分布上岩组湖相沉积的事实,说明临夏盆地和民乐—兰州盆地至少在河口群下岩组沉积时处于分隔状态,大致以雾宿山一线为界分为南北2个盆地,在上岩组沉积时盆地连通,属于统一的陇中盆地,沉积物源区分析显示,盆地在下岩组沉积时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中部雾宿山,代表早白垩世一次强烈的构造隆升过程.民乐—兰州盆地和临夏盆地沉积环境与沉积旋回的差异,是盆地发生时间不同还是山体在南、北两侧隆升过程的差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刘海娇[6](2013)在《早白垩世陇中盆地与六盘山盆地沉积环境与地层磁化率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化率在恢复古气候环境记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于磁化率变化机制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陇中盆地和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地层岩性、沉积环境及磁化率变化研究,为探讨不同沉积环境、构造-气候背景下磁化率的变化机制提供基础资料。论文取得如下成果:1、陇中盆地内部两个次级盆地临夏盆地和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划分出19个沉积岩相,构成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曲流河相、叁角洲相、辫状河叁角洲相和浅湖相,滨湖相、半深湖相8沉积体系。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六盘山群划分出20个沉积岩相,构成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曲流河相、浅湖相、半深湖相5沉积体系。2、磁化率测量表明,六盘山盆地六盘山群质量磁化率值较高,低频质量磁化率为0.28-82.6×10-8kg/m3,平均值为10×10-8kg/m3,盆地边缘(7.07×10-8kg/m3)比盆地中部(18.8×10-8kg/m3)质量磁化率值低。陇中盆地下白垩统平均质量磁化率较低,且临夏盆地河口群明显高于兰州盆地河口群,前者平均低频质量磁化率为(2.1-53.6×10-8kg/m3),平均10.5×10-8kg/m3,后者低频质量磁化率为(1.5-23.9)×10-8kg/m3,平均值为7.9×10-8kg/m3。两盆地下白垩统低频和高频质量磁化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从岩石岩性和颜色看,临夏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质量磁化率高值对应氧化色和沉积物颗粒最粗的含砾砂岩等水动力强的沉积环境,低值对应还原色和沉积物颗粒较细(除泥岩外最细)的粉砂岩。兰州盆地质量磁化率高值对应水动力弱的还原环境和沉积物颗粒最细的泥岩。对于六盘山盆地六盘山群,盆地西北部(火石寨剖面和寺口子剖面)质量磁化率高值对应红色色调和细粒的泥岩,为水动力较弱的沉积环境,盆地中部(六盘山主峰剖面)质量磁化率高值对应棕褐-褐红色和岩性最粗的砂岩,为水动力较强的沉积环境。盆地东北部(石岘子剖面)质量磁化率高值对应还原色和沉积颗粒较细的泥灰岩,为水动力较弱的沉积环境。4、对陇中盆地不同构造隆升阶段和不同气候阶段质量磁化率统计发现,磁化率高值对应构造隆升慢,气候湿热阶段;磁化率地质对应构造隆升快和气候温湿阶段。而六盘山盆地的情况则相反,磁化率高值对应气候温湿,低值对应气候湿热,具体原因还有待于分析。(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5-01)

郭晖[7](2012)在《陇中盆地晚中新世沉积地层成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及其在亚洲东部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气候演化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过去学者们通过对高原东北缘、对于高原隆升过程异常敏感的甘肃陇中盆地的沉积地层旋回进行研究,得出了在中新世时期,陇中盆地是以湖泊的形成演化,并提出了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理论。甘肃临夏盆地和天水盆地隶属于陇中盆地,盆地中广泛分布新生代红色地层,其中形成于中新世中晚期的青灰色--紫红色交替分布的地层最具特色。盆地中这套交互层被学者们形象地称之为“斑马层”。该地层基本水平分布,因为夹带青灰色层,看起来显然与第四纪风积黄土—古土壤差别较大,于是过去人们通常认为这套新生代红色堆积是湖相沉积地层。但是野外观察发现,许多地方红色地层的土壤层次和钙积层依然普遍存在,就如同晚第叁纪的红粘土;红白相间的互层在现代沟谷的边坡,能够随地形倾斜披覆并沿着边坡向下收敛变薄,这种地层能够随地形斜披现象很难用湖相沉积物来解释。我们分别在临夏盆地和天水盆地对这套红白交互层的边坡倾斜层位和水平层位分别采集定向样品,测量其磁化率的各向异性、粒度和环境磁学参数,同时采集附近现代边坡倾斜黄土层和水平黄土层样品进行对比研究。测量临夏盆地椒子沟斑马层样品的常规环境磁学参数,斑马层白层和红层中都主要是以干旱氧化环境中冲在的赤铁矿为主,同时还含有氧化条件下的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磁组构和粒度结果表明:水平地层和边坡倾斜地层均代表原生地层形态,并非后期构造运动使得水平地层变斜;同时这套随现代边坡地形倾斜收敛的红白色互层也并非原生水下环境中形成,而更可能是与第四纪黄土相似,是在原本倾斜的古地形上堆积形成,当时在水上地形接受风积物沉积,由于后期顺坡和沟中流水作用使得边坡地层逐渐变薄,而显得收敛。流水的作用还可能使得磁颗粒被扰动,破坏了上覆黄土磁组构收敛的特点。斑马层不论是在边坡还是水平层,样品的粒度都与第四纪黄土很相似,并没有出现水动力条件下的粗颗粒组分。天水盆地也多处可见随地形倾斜的青灰色层,与临夏盆地不同的是青灰色层并未随着边坡向下收敛变薄,而是厚度没有变薄,通过磁组构研究发现,倾斜青灰色层的磁化率各向异性与第四纪黄土的极为相似,说明天水盆地这些倾斜青灰色层也属于古地形,并且主要受到静态水的浸泡,使得磁颗粒并未被扰动。野外考察发现了红色沉积地层的裂隙由于后期水的浸泡而逐渐变为青灰色,因此,灰白颜色很可能并非沉积当时本色,而是由于原生风成堆积后经滞水浸泡还原,导致铁质流失而被改变成为白色。斑马层在边坡随古地形倾斜并且沉积物明显受到水的作用,证实大夏河水系内的椒子沟、毛沟和毛毛沟在斑马层沉积以前就被河流下切形成,结合已有的地层年代序列,反映了大夏河水系可能在13Ma以前就已经发育。大夏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可能表明黄河河流系统至少在13Ma前就已经形成。(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2-05-01)

王江红[8](2011)在《陇中盆地滑坡的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陇中盆地位于黄土高原的西部,为我国滑坡灾害严重的地区之一。论文对陇中盆地滑坡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进而指出滑坡发生发展的趋势,对当地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滑坡历史资料和野外调查资料,获取巨型和大型滑坡的基本信息,利用Google Earth遥感影像和DEM生成滑坡分布图,并结合陇中盆地的DEM、地貌、地质、地震、降雨量等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空间迭置分析法对陇中盆地滑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论文根据滑坡分布的流域集中程度将研究区划分为两部分A:黄河流域滑坡密集区和B渭河流域滑坡密集区。黄河流域滑坡密集区又分为黄河流域北部区域A1和黄河流域南部区域A2两部分。从其分布上可以看出陇中盆地滑坡区域分布不均匀、渭河流域滑坡多于黄河流域、南部多于北部、沿河流成群分布、复发性强和时间上集中等特点。论文从滑坡活动的内动力地质环境和外动力环境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滑坡活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坡度在18°~45°之间、地形起伏度在100~500m之间的黄土梁峁区是滑坡集中发育区域;第四系黄土下伏第叁系、白垩系泥岩的地层岩性结构滑坡发育较多。地质构造作为内动力对滑坡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新构造运动升降运动差异大和有活动性断层发育的区域滑坡分布密集。地震、气候降水条件、河流侵蚀和人类活动等外动力作用对滑坡的发育起到诱发作用。地震频繁的区域滑坡成群分布;暴雨频次高,年均降雨量大,河流侵蚀强烈的区域滑坡密集。论文还从内动力地质构造和外动力气候过程、河流侵蚀和人类活动的角度研究陇中盆地滑坡发生发展的趋势。A1黄河流域北部区域为滑坡低发区,A2黄河流域南部区域为滑坡易发区,B渭河流域为滑坡高发区。(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1-05-01)

陈吉锋[9](2010)在《陇中盆地晚上新世以来地貌发育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貌主要是气候与地质共同作用的产物。传统的地貌研究往往割裂气候作用与地质作用的内在联系,将两者分开来讨论。然而根据长时间尺度河流阶地序列研究表明,晚新生代气候变冷与地壳抬升速率增大在时间上存在一致性,因此地貌可能是气候-地质耦合作用的结果。气候作用与软流圈流动之间的耦合关系已为人所熟知,但是许多地区的地貌发育历史并不能用该模式加以解释。本文介绍了一种气候作用-下地壳流动耦合的地貌发育模式,并在陇中盆地对该耦合模式进行了检验。利用陇中盆地西北部兰州地区的黄河阶地序列,通过定量模拟得到兰州地区的可流动下地壳厚度约为22km,这与兰州地区处于中朝地块与松潘-甘孜地块之间而具有较厚可流动下地壳的地质背景一致。利用陇中盆地东南部陇西和中滩-渭南地区的渭河阶地序列,通过模拟得到陇西和中滩-渭南地区的可流动下地壳厚度约为11km,这与陇西和中滩-渭南地区处于中朝地块与扬子地盾之间而具有相对较薄的可流动下地壳的地质背景一致。本文的研究表明,陇中盆地晚上新世以来的地貌发育可能主要是气候作用-下地壳流动耦合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0-05-01)

张军[10](2008)在《陇中盆地秦安—天水地区新近纪沉积物成因与环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近纪环境变化研究是全球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关系到正确认识和解释中新世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过程、南北半球冰盖形成等许多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我国新近纪以来环境演变研究对于认识亚洲内陆干旱化、亚洲季风形成与演化以及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形式、幅度及其环境影响具有重要价值。陇中盆地东南隅的天水-秦安地区处于南部西秦岭、北部华家岭与东部六盘山所围陷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单元的敏感部位,是研究构造与气候变化的理想之所。这一区域广泛发育的新近纪沉积地层,是研究这一地区的环境变化的天然载体。但与同属陇中盆地的临夏盆地、兰州盆地、西宁盆地等相比,对天水-秦安盆地研究相对薄弱。2002年,郭正堂研究员等报道了本区发现22Ma以来类似第四纪黄土的风尘沉积,提出亚洲内陆干旱化可能始于22Ma,使这一区域成为研究的热点地区。但是从整个陇中盆地来看,具有相似构造与沉积环境背景的临夏盆地、兰州盆地等新近纪都沉积了广泛的河湖相沉积,古生物资料也反映出当时气候较湿润。而且在天水盆地之内,也存在大面积的典型河湖相地层序列,与其报道的新近纪地层风成说存在矛盾。为查清这一矛盾问题,正确理解天水-秦安地区新近纪沉积物的成因及环境变化,本文基于大量野外考察所获取的地质、地貌、古生物等资料,开展了天水盆地从南到北的一系列新近纪典型沉积剖面的地层序列、岩性特征、磁性地层学、沉积相演化及沉积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等的对比与分析,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横跨整个盆地南北的下山、尧店和喇嘛山叁个新近纪典型剖面的地层对比,利用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年代和古脊椎哺乳动物化石年代控制,建立了天水盆地从17.02~1.4Ma的新近纪地层年代序列。依据天水盆地代表性剖面的岩性组合、地层接触关系和地层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哺乳动物化石和前人研究获取的新近系下伏的火山岩年龄,宏观上将天水盆地新近系地层划分为四段,自下而上依次为:“下红层”甘泉组、“班马层”尧店组、“上红层”杨集寨组和“上绿层”喇嘛山组,其年代分别为22~11.70Ma、11.70~7.1Ma、7.1~4.07和3.6~1.4Ma。2.通过对QA-I剖面、典型湖相和下山剖面沉积物以及黄土的各种粒度参数指标、地球化学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发现QA-I剖面沉积物与典型湖相和下山剖面沉积物特征更为接近,却是与黄土相差较远,明显不具有类似风尘沉积特性。从沉积物中提取的有机生物标志化合物、镜下微形态和硅藻指标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QA-I剖面与尧店、喇嘛山剖面典型湖相沉积具有环境成因上的相似性,可能为洪泛平原或湖滩泥坪沉积的产物。3.通过天水盆地大量古脊椎哺乳动物化石的空间分布、组成特征和沉积环境的分析,认为当时环境是比较适合大型哺乳动物生活的湖滩泥坪或近水环境,气候相对湿润。根据丰富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埋藏情况和沉积速率也显示>6Ma以前该区没有风尘沉积埋藏完整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可能性。4.根据野外考察,初步确定了天水盆地新近纪古湖沉积分布的大致范围。并依据天水盆地沉积岩性组合和岩相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前陆盆地性质和构造特征分析,建立了天水盆地新近纪沉积模式。天水盆地新生代以来划分为六个演化阶段:>22Ma,盆地雏形阶段;22Ma~11.67Ma,构造活动与盆地形成阶段:11.67Ma~7.1Ma,构造活动与盆地发展阶段;7.1Ma~<4.07Ma,构造抬升与盆地萎缩阶段;<4.07Ma~3.6Ma,构造隆升与盆地消亡阶段;3.6Ma~1.4Ma,山间盆地阶段。5.从风尘的物源、搬运动力、堆积地貌、保存和气候条件等方面讨论了天水盆地中新世不具有风尘堆积形成与保存的条件。同时将天水盆地与同属统一陇中盆地的临夏盆地、兰州盆地的沉积特征进行对比,结合陇中盆地哺乳动物以及临夏盆地和河西走廊酒泉盆地孢粉资料,进一步对天水盆地中新世风尘堆积提出质疑,并认为亚洲内陆的干旱化很可能始于8Ma左右,并非所谓的风尘堆积所指示的是从22Ma就开始的。(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8-04-01)

陇中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陇中盆地会宁含小哺乳动物化石的关公滩剖面河湖相沉积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关公滩剖面沉积物记录了典型的原生沉积组构,沉积物沉积以后几乎没有受到后期的扰动.最大磁化率主轴方向与现今的古水流流向基本一致,表明区域西高东低的地貌至少在中更新世早期已经形成.磁滞回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的矫顽力谱分析、叁轴等温剩磁退磁曲线等岩石磁学结果显示:关公滩剖面河湖相沉积物的磁性矿物有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其中磁铁矿和赤铁矿是主要的剩磁载体,但其特征剩磁载体以赤铁矿为主.系统退磁结果显示,在大部分样品中,磁铁矿和赤铁矿均记录了几乎相同的特征剩磁的方向,整个剖面呈现单一的正极性.另外,关公滩剖面底部河湖相沉积物中产出丰富的小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经初步研究包括复齿鼠兔(Ochotonoides complicidens)、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变异仓鼠(Cricetinus varians)、大林姬鼠(Cricetinus varians)、复齿旱獭(Marmota complicidens)等六个种类,其中丁氏鼢鼠和复齿鼠兔是相对原始的种类,其时代跨越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早期,其他都是我国北方中、晚更新世常见的种类,该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性质表明其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早期.因此,综合磁性地层学和小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学结果,关公滩剖面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的沉积,剖面底部堆积及其哺乳动物群的时代应为中更新世早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陇中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吴百灵,邓成龙,孔艳芬,刘素贞,孙蕗.陇中盆地北部会宁地区中新世红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2018

[2].吴百灵,邓成龙,孔艳芬,刘素贞,孙蕗.甘肃陇中盆地会宁关公滩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8

[3].张鹏,敖红,安芷生.陇中盆地古近纪—新近纪地层学与古气候学研究进展[J].地球环境学报.2016

[4].戴霜,闫宁云,骆玲玲,唐玉虎,许建军.陇中盆地河口群磁性地层年代及其意义[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10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专题11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1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2015

[5].刘海娇,戴霜,张明震,汪禄波,张文防.陇中盆地中部下白垩统下岩组沉积相及其构造意义[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6].刘海娇.早白垩世陇中盆地与六盘山盆地沉积环境与地层磁化率测量[D].兰州大学.2013

[7].郭晖.陇中盆地晚中新世沉积地层成因探讨[D].兰州大学.2012

[8].王江红.陇中盆地滑坡的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兰州大学.2011

[9].陈吉锋.陇中盆地晚上新世以来地貌发育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0

[10].张军.陇中盆地秦安—天水地区新近纪沉积物成因与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08

标签:;  ;  ;  

陇中盆地论文-吴百灵,邓成龙,孔艳芬,刘素贞,孙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