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机制论文-教鹤然

文学机制论文-教鹤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哈尔滨,文学团体,东北作家,文学机制

文学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教鹤然[1](2018)在《哈尔滨作家活动、文学机制与现代文学史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民族战争初期,从哈尔滨走出的流亡东北作家,使东北文学现象、作家活动及艺术创作成为中国文学史叙述中无法回避的一抹亮色。民国时期哈尔滨的文人活动、文学机制也因此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变迁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尝试从沦陷前哈尔滨新文学团体的产生、沦陷时期哈尔滨"文人圈子"与"杂志同人"活动的史料入手,探讨哈尔滨本土的文学机制是如何影响与形塑现代文坛整体视野中的东北文人的。(本文来源于《励耘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常琳[2](2018)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运动者”——李怡“民国文学机制”学术运作与方法运思浅谈》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文学的一种叙述范式,"民国文学机制"经由李怡先生的提倡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命名方式的更改,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全新视野,它倡导主体个人通过"感受"和"体验"的研究方式回归历史原场,既观照历史原场中文学与其他社会体制的关系,也窥探作家投射于文本中的精神感受以及读者与作家之间的思想共鸣,于内部与外部相交、动态与静态相融的方法中重新解读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文学研究范式在学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以运动的形式推动了学界的研究发展,其方法运思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窗。(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李怡[3](2018)在《从“民国文学机制”到“大文学”观——在山东师范大学的演讲》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民国文学机制"到"大文学"观,这涉及对学术史的一个梳理,涉及新时期以来30多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个重要的学术的变化,今天我们尝试来梳理这个演变。一我觉得近30多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大体有这么一个值得注意的规律,就是从新时期之初的对文学性的一种渴望,到1990年代以后直到今天的从不同角度对于文学性的一种"突围"(或者"突破")。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文学及其研究是完全依附于(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8年03期)

李直飞[4](2016)在《“民国文学机制”与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视野拓展——以《小说月报》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说月报》的评价传统中,1921年茅盾的革新是一条前后期泾渭分明的"界线",导致《小说月报》研究中出现了断裂性和含混性。这条"界线"的出现,与现代文学研究中"新与旧"、"现代与非现代"的既有框架相关,更关系到现代文学话语体系的建立。从当前的《小说月报》研究趋势来看,质疑这条"界线"的声音不断出现。要破解当前《小说月报》研究中的疑惑,获取新的学术增长点,从"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回到"民国文学"的时间概念不失为新的思路。在"民国文学""返回历史现场"的倡议下,"民国文学机制"更加关注作家生存空间、作品传播机制及作家精神空间的保障,为"如何返回历史现场"提供了更为可行的操作路径,从而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态度、方法、内容及旨归上的启示,为包括《小说月报》在内的现代文学期刊研究获得更加宽广的视野。(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16年02期)

范钦林[5](2014)在《“民国文学机制”,还是“民国文学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文学研究在最近几年受到广泛关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提出"民国文学"研究的课题,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对于民国文学的总体地位,民国文学的研究主体与方法,民国文学的理论架构与学术立场,民国文学的研究范式等等方面展开了从宏观到微观,从本体到方法,从理论到实用~①的广泛的学术争鸣。参与讨论者虽说观点不同,气度与雅量也不一样,但都在不同的角度与程度上为民国文学概念的确立与民国文学研究的开辟与拓展做出了贡献。(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4年02期)

周淑婷[6](2014)在《文学机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利群的文艺理论专着《文学机制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从文学发展机制研究及其文学机制论与文学动力学理论建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是目前学界关于文学机制论及其文学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着重从推动文学发展的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文学“他律”与(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4-08-27)

李德南[7](2014)在《在新的文学机制和时间境域中诞生——“分化时代”的“80后”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代际作为视角和方法的文学批评中,"80后"常常被视为是非常幸运,甚至是过于幸运的一代。尤其是在尝试为最初普遍不被看好的"70后"作家"正名"的批评文章中,"80后"更成了一个很微妙的参照对象。这些文章普遍认为,"50后"、"60后"作家在体制内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以"电子文化舞台上的表演者"、"无病呻吟的校园文学写手"等形象出现的"80后"作家则风风火火地占据了市场,两相(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4年05期)

刘铁群[8](2013)在《新颖的视角 深度的反思——评张利群《文学机制论——广西文学发展制度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利群《文学机制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是一部探讨广西文学制度建设及其运行机制的专着。该着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对广西文学制度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广西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度的反思,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其一,研究视角新颖独特。任何研究都要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而研究的价值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能否对前人的研究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对广西文学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把握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文学机制论》以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将广西文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实现了研究的突破与创新。90年代以来,文学桂军的崛起引起了批评界和(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熊素玲[9](2013)在《文学机制论及其文学动力学研究的新成果——评张利群《文学机制论:广西文学发展制度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张利群的《文学机制论:广西文学发展制度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进行梳理,认为全书呈现出四个特点:第一,文学机制论观点以着眼于理论创新;第二,揭示了文学机制论体系与结构的系统性特点;第叁,体现出理论研究的实践性品格;第四,具有文学机制研究视角的独特性。全书从制度文化研究视角对文学发展的制度与机制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有益的探索,为桂学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贺州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王泽龙,王海燕[10](2013)在《对话:关于“民国文学机制”与现代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经历了从现代性、后现代性对传统的文学史观念的穿越后,似乎遭遇到了新的困惑,传统向现代的问难,国学对西学的质疑,现代文学研究与当下社会文化、文学现实的对话能力式微。曾经在1980年代,引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潮的现代文学研究,进入新世纪后,比起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明显让人觉得活力不足,创新不够。学术界在焦虑与困惑中思考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格局的开拓与建构。近年来李怡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的多篇文章中,提出了以"民国机制"为中心的文学史建构观念,在现代文学研究界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13年02期)

文学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文学的一种叙述范式,"民国文学机制"经由李怡先生的提倡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命名方式的更改,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全新视野,它倡导主体个人通过"感受"和"体验"的研究方式回归历史原场,既观照历史原场中文学与其他社会体制的关系,也窥探作家投射于文本中的精神感受以及读者与作家之间的思想共鸣,于内部与外部相交、动态与静态相融的方法中重新解读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文学研究范式在学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以运动的形式推动了学界的研究发展,其方法运思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教鹤然.哈尔滨作家活动、文学机制与现代文学史变迁[J].励耘学刊.2018

[2].常琳.中国现代文学的“运动者”——李怡“民国文学机制”学术运作与方法运思浅谈[J].晋阳学刊.2018

[3].李怡.从“民国文学机制”到“大文学”观——在山东师范大学的演讲[J].当代文坛.2018

[4].李直飞.“民国文学机制”与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视野拓展——以《小说月报》研究为例[J].江汉学术.2016

[5].范钦林.“民国文学机制”,还是“民国文学环境”?[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4

[6].周淑婷.文学机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N].文艺报.2014

[7].李德南.在新的文学机制和时间境域中诞生——“分化时代”的“80后”小说[J].山花.2014

[8].刘铁群.新颖的视角深度的反思——评张利群《文学机制论——广西文学发展制度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9].熊素玲.文学机制论及其文学动力学研究的新成果——评张利群《文学机制论:广西文学发展制度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3

[10].王泽龙,王海燕.对话:关于“民国文学机制”与现代文学研究[J].江汉学术.2013

标签:;  ;  ;  ;  

文学机制论文-教鹤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