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层延迟模型论文-陈正生,张清华,李林阳,李雪瑞,吕浩

电离层延迟模型论文-陈正生,张清华,李林阳,李雪瑞,吕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离层延迟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离层延迟变化,Hatch滤波,自模型化,载波相位平滑伪距

电离层延迟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陈正生,张清华,李林阳,李雪瑞,吕浩[1](2019)在《电离层延迟变化自模型化的载波相位平滑伪距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单频载波相位平滑伪距算法因受到电离层延迟变化的影响,容易出现平滑结果发散和精度下降的问题,而现有的解决方案对精度提高有限或需要外部精密电离层改正数据的支持。本文研究了电离层的变化规律并建立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模型化电离层延迟变化的单频载波相位平滑伪距算法。此算法利用伪距和载波观测量中含有的电离层延迟信息进行电离层延迟建模,从平滑伪距中扣除了历元间电离层延迟变化值,有效避免了平滑伪距的发散问题。利用自编软件GNSSer实现了电离层自模型化的载波平滑伪距算法,并采用静态与动态实测观测数据进行了定位试验和精度分析。算例结果表明:①长时段常规Hatch滤波受电离层影响非常严重;②自模型化电离层延迟可达厘米级的精度,在30 min窗口内,使用线性移动开窗拟合法效果最佳;③自模型化电离层改正可以有效消除平滑伪距电离层影响,随着时段窗口的增加,精度没有降低;④利用本文提出的算法进行逐历元单频平滑伪距单点定位,在静态与动态的NEU方向都达到了亚分米级别的定位精度,其中,动态定位测试中水平和高程方向精度为6.25和10.4 cm,比原始伪距分别提高了5.4倍和3.3倍。(本文来源于《测绘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许妙强[2](2019)在《网络RTK下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建立及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电离层延迟是影响网络RTK定位精度的主要误差之一,为了减少电离层延迟对网络RTK定位精度的影响,有必要建立一个合适的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研究出一种提高测站电离层延迟误差改正数精度的算法。本文采用美国中部CORS站间双差电离层延迟数据,构建网络RTK下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通过实验论证对于网络RTK区域,内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均可达到电离层研究与应用所需的精度。本文主要的工作和结论如下:(1)结合相对定位差分模型,推导出双差观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双差电离层延迟公式,通过实验论证在不同距离下双差电离层延迟的变化情况。实验表明:短距离下测站间双差电离层延迟的误差整体上优于长距离下测站间双差电离层延迟的误差3~5cm。在长距离条件下各测站间的双差电离层延迟误差均在0.03m以上,个别测站间的双差电离层延迟误差高达0.26m。总体上,随着测站间水平距离的的增长以及卫星高度角减小,测站间的双差电离层延迟会逐渐变大。(2)以LIM模型和DIM模型为研究目标,依次对这两种模型公式进行了推导,并将其运用于网络RTK下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研究。通过实验表明:LIM模型内插精度较高,内插误差大部分在0.05m以内;而DIM模型精度相对较差,内插误差绝大多数都大于0.05m。总体上,对于长距离网络RTK,LIM模型和于DIM模型的内插精度均达到了厘米级,但DIM模型的内插精度没有LIM模型的内插精度高。(3)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的优点,将BP神经网络模型运用于网络RTK下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研究。通过实验表明:对于网络RTK区域,BP神经网络模型估计测站间双差电离层延迟精度均达到了厘米级。与LIM模型和DIM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的双差电离层延迟的内插精度优于DIM模型0.01~0.02m,略优于LIM模型,同样适用于区域电离层延迟建模。图[47]表[4]参[81](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0)

胡菡静,王小妮,刘俊婷[3](2019)在《基于NTCM-BC模型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单频电离层延迟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NTCM-BC模型作为单频电离层延迟修正模型,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的方法,利用提前一天预测的电离层图(COPG文件),计算得到NTCM-BC模型修正系数;利用Klobuchar模型和IGS发布的GIM数据对NTCM-BC模型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太阳活动高、中、低年实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平均水平上,NTCM-BC模型的电离层延迟修正性能明显优于Klobuchar模型,NTCM-BC模型的TEC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比Klobuchar模型分别下降了41%和30%;模型的TEC计算误差与太阳活动剧烈程度成正相关,即太阳活动高年模型误差较大,太阳活动低年误差相对较低.相较于磁静日,磁扰日期间Klobuchar模型和NCTM模型的误差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此外,模型的电离层修正误差同时存在明显的纬度、季节和地方时差异.(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华圣,詹达诲,舒宝[4](2018)在《区域电离层延迟模型的建立及精度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相位平滑伪距观测值,分别用叁角级数模型和多项式模型构建了中国区域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将所建的模型与Klobuchar模型、双频改正用单点定位程序进行测试后表明:两种模型对区域内的单频GPS用户改正效果明显优于Klobucar模型;在电离层活跃地区分时段的多项式模型要优于全天的叁角级数模型,DCB结果分析也表明所建立的区域电离层模型是可靠的。(本文来源于《数字通信世界》期刊2018年12期)

许妙强,余学祥,袁蹈,袁晓鑫,杨亮亮[5](2018)在《远距离下CORS的双差电离层延迟内插模型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验证传统的内插模型能否满足远距离下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的双差电离层延迟精度的需求.通过构建电离层双差观测方程,以线性内插模型(LIM)和距离相关线性内插模型(DIM)为研究对象,以虚拟参考站技术(VRS)为代表,将解算得到的监测站双差电离层延迟与通过LIM和DIM内插算法得到的监测站双差电离层延迟进行对比,分析这两种模型在远距离CORS网下的双差电离层延迟内插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远距离CORS网监测站条件下,LIM模型的内插精度高于DIM模型内插精度.(本文来源于《全球定位系统》期刊2018年05期)

杨帆,李宁[6](2018)在《区域电离层延迟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离层延迟是GPS定位中主要误差源之一。本文针对中国区域的电离层延迟问题,首先使用区域电离层延迟模型理论和IGS提供的IONEX数据,分析了中国区域点(120°E,30°N)的不同时间尺度的TEC变化情况,总结出该地区的TEC变化规律。然后采用IGS公布的监测数据对中国区域的电离层延迟进行PPP解算,并利用Matlab对解算结果进行仿真,结果表明:球谐函数模型对于中国区域电离层电子含量解算的特征更具有区域代表性。(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8年07期)

孙博[7](2018)在《基于椭球谐函数的电离层延迟及其预报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PS进行电离层的监测和预报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和研究方向。本文着重对区域电离层VTEC拟合模型和区域电离层VTEC短期预报模型进行了相关研究,最终达到能够实现为用户提供相对准确、实时的电离层相关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的研究目标。本文选取了一个工程实例对电离层经验模型进行分析;利用RTKLIB所下载的数据展开电离层VTEC拟合模型研究,并利用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中心IGS数据中心下载的电离层VTEC格网数据进行区域电离层预报模型的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一个算例对叁种电离层经验模型(IRI模型、Klobuchar模型和NeQuick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叁种模型在高纬度地区的的数据修正效果都要普遍好于低纬度地区;(2)叁种模型之间,则是IRI模型的修正效果最佳,Klobuchar模型次之,NeQuick模型效果相对较差。2)利用RTKLIB所下载的实验数据对叁种拟合模型(多项式模型、球谐函数模型和格网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叁种模型利用在区域电离层垂直电子含量建模上时,多项式模型对于所描述区域的电子含量变化趋势描述得较为准确,利用球谐函数所建立的电离层模型的精度略低于多项式模型,格网模型的结果相对较差。3)深入介绍了椭球谐级数和椭球坐标系的相关理论,以及椭球谐函数的实用形式;基于椭球谐函数理论,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电离层VTEC模型,利用前面所述的数据进行拟合模型建模并与球谐函数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相比于球谐函数模型,椭球谐VTEC模型在拟合精度上提升约9.3%。4)系统分析了 BP神经网络技术相关理论;利用BP神经网络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椭球谐函数电离层VTEC融合模型。通过计算,融合模型的整体精度相比于球谐函数模型提高了 15.5%。5)基于BP神经网络技术和椭球谐函数理论,采用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中心发布的电离层VTEC格网数据,建立了电离层VTEC区域预报模型。得出结果:区域预报模型相比于单点预报模型在残差平均值和中误差两项指标中与单点预报模型相差不大,残差绝对值平均值减小了 1.21TECU,并且由于建模工作量约为单点模型的五分之一,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3-03)

张兆龙,王跃钢,腾红磊,王乐[8](2018)在《一种基于泰勒级数展开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离层延迟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本文将泰勒级数展开应用于电离层延迟的求解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泰勒级数展开的电离层改正模型(TSE模型)。将该模型与传统的Klobuchar模型和Ne Quick模型在VTEC的求解精度和定位精度上进行了对比分析,用IGS网站提供的测量数据,通过仿真试验验证,得出了TSE模型在提高定位精度上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时间适应性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8年01期)

艾合塔木·依米尼亚孜,黄张裕,王岩[9](2017)在《GPS单频PPP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离层延迟会导致GPS单频精密单点定位精度严重缺失的情况,分别探讨了克罗布歇模型、格网模型和历元差分模型,并采用IGS跟踪站数据进行电离层延迟改正。同时根据改正后的单频精密单点定位精度,比较了这叁种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改正效果。结果表明:历元差分模型的改正效果最好,其改正后单频精密单点定位精度可达到厘米级,能较好地符合实际应用要求。(本文来源于《甘肃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陈秀德[10](2017)在《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算法的研究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离层是地球表面从50千米到几千千米的大气,由于太阳辐射的原因,该区域的大气被弱电离化,产生大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这些粒子对无线电波产生很大影响,引起的GNSS延迟可达数米甚至数百米,是目前GNSS应用中最主要的误差源之一,因此在进行无线电导航与应用时,需要进行电离层延迟改正。此外,卫星导航系统正进入新纪元,目前除了现有的GPS和GLONASS全球导航系统外,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欧洲的Galileo导航系统以及区域导航系统,如QZSS、NAVIC系统,均在迅猛发展。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对电离层延迟改正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文中详细介绍GPSK8、Galileo NeQuick G、BDSK8、BDSK14、BDSSH广播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用户算法,并且评估了几种模型在不同区域的性能,为北斗全球广播电离层模型的性能优化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与保障。在中国区域,BDSSH模型性能最好,改正率均在75%以上,RMS精度为5TECU以内,模型改正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BDSSH、BDSK14、NeQuick G、BDSK8、GPSK8模型;在全球范围,也是BDSSH模型精度最好,改正率在70%以上,RMS精度为5TECU内,模型改正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BDSSH、NeQuick G、GPSK8模型。2.本文基于GPS、GLONASS、BDS、Galileo四系统的观测信息,开展了多系统的电离层VTEC建模研究,该策略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当前多GNSS导航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离层信息的拟合精度,为卫星导航应用与电离层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加有效、可靠的途径。建模结果在北半球高纬和中纬地区的精度要比南半球好,并且精度比较稳定,与CODE最终GIM相比,平均偏差在1TECU左右,RMS在1.5TECU左右;建模结果无论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纬和高纬地区的建模结果都要比低纬好,北半球低纬地区,平均偏差为2.77TECU,RMS为3.92TECU;南半球低纬地区,平均偏差为2.33TECU,RMS为3.34TECU。3.本文开展了电离层图(GIM)的评估工作,主要讨论了CODE、ESA、UPC、JPL、CAS、IGS和iGMAS几家机构的最终、快速和预报的GIM精度,为GNSS单频用户进行高精度导航和科研工作者开展电离层信息的精密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CODE的最终GIM精度在中纬和低纬地区的精度都是最好的,在中纬和低纬地区STD依次为1.78、2.84TECU;在高纬地区,JPL的最终GIM精度最好,STD为1.76TECU。JPL的快速GIM精度是所有快速GIM中精度最好的,在高纬、中纬和低纬地区的STD依次为1.77TECU、1.91TECU和3.14TECU。此外,预报GIM要比最终和快速GIM精度差一些。4.本文采用ARMA时间序列模型进行了电离层信息的建模与预报研究,为GNSS用户提供了高精度的实时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同时该方法也为电离层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预报结果在北半球的精度要比南半球高一些。在北半球,预报31天时,预报精度比较稳定,平均RMS为3.53TECU;随着纬度的降低,预报精度也随之降低;在中国区域,预报40天的预报精度比较稳定,平均RMS为4.01TECU;白天的预报精度要比夜晚好,互差在0.5TECU内。(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5-28)

电离层延迟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直以来,电离层延迟是影响网络RTK定位精度的主要误差之一,为了减少电离层延迟对网络RTK定位精度的影响,有必要建立一个合适的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研究出一种提高测站电离层延迟误差改正数精度的算法。本文采用美国中部CORS站间双差电离层延迟数据,构建网络RTK下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通过实验论证对于网络RTK区域,内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均可达到电离层研究与应用所需的精度。本文主要的工作和结论如下:(1)结合相对定位差分模型,推导出双差观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双差电离层延迟公式,通过实验论证在不同距离下双差电离层延迟的变化情况。实验表明:短距离下测站间双差电离层延迟的误差整体上优于长距离下测站间双差电离层延迟的误差3~5cm。在长距离条件下各测站间的双差电离层延迟误差均在0.03m以上,个别测站间的双差电离层延迟误差高达0.26m。总体上,随着测站间水平距离的的增长以及卫星高度角减小,测站间的双差电离层延迟会逐渐变大。(2)以LIM模型和DIM模型为研究目标,依次对这两种模型公式进行了推导,并将其运用于网络RTK下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研究。通过实验表明:LIM模型内插精度较高,内插误差大部分在0.05m以内;而DIM模型精度相对较差,内插误差绝大多数都大于0.05m。总体上,对于长距离网络RTK,LIM模型和于DIM模型的内插精度均达到了厘米级,但DIM模型的内插精度没有LIM模型的内插精度高。(3)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的优点,将BP神经网络模型运用于网络RTK下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研究。通过实验表明:对于网络RTK区域,BP神经网络模型估计测站间双差电离层延迟精度均达到了厘米级。与LIM模型和DIM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的双差电离层延迟的内插精度优于DIM模型0.01~0.02m,略优于LIM模型,同样适用于区域电离层延迟建模。图[47]表[4]参[8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离层延迟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陈正生,张清华,李林阳,李雪瑞,吕浩.电离层延迟变化自模型化的载波相位平滑伪距算法[J].测绘学报.2019

[2].许妙强.网络RTK下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建立及算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3].胡菡静,王小妮,刘俊婷.基于NTCM-BC模型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单频电离层延迟修正[J].空间科学学报.2019

[4].李华圣,詹达诲,舒宝.区域电离层延迟模型的建立及精度对比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8

[5].许妙强,余学祥,袁蹈,袁晓鑫,杨亮亮.远距离下CORS的双差电离层延迟内插模型精度分析[J].全球定位系统.2018

[6].杨帆,李宁.区域电离层延迟模型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

[7].孙博.基于椭球谐函数的电离层延迟及其预报模型研究[D].东南大学.2018

[8].张兆龙,王跃钢,腾红磊,王乐.一种基于泰勒级数展开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J].测绘通报.2018

[9].艾合塔木·依米尼亚孜,黄张裕,王岩.GPS单频PPP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探讨[J].甘肃科学学报.2017

[10].陈秀德.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算法的研究与探讨[D].长安大学.2017

标签:;  ;  ;  ;  

电离层延迟模型论文-陈正生,张清华,李林阳,李雪瑞,吕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