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时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矸石胶结充填材料,流动性能,流变特性,经时变化
经时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化运[1](2019)在《煤矸石胶结充填材料流动性能经时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资源的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煤矸石堆积、地表水流失、地下水污染等环境破坏问题和“叁下”大量压煤资源浪费问题亟待解决,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充填开采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充填开采时,制备好的充填材料在泵送到采空区过程中其流动性能会发生改变,对充填材料的工作性能和硬化后充填体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以煤矸石胶结充填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粉煤灰含量、粗骨料比例、质量浓度、减水剂掺量对煤矸石胶结充填材料流动性能经时变化的影响,分析了坍落扩展度和流变特性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煤矸石胶结充填材料流动性能预测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试验测试了20组不同材料配比充填材料在120min内的坍落度和扩展度,研究粉煤灰含量、粗骨料比例、质量浓度和减水剂掺量对煤矸石胶结充填材料坍落扩展度经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测试时间的增加,坍落度和扩展度均减小;随着粉煤灰含量的增加,坍落度和扩展度的经时损失减小;随着粗骨料比例的增加,坍落度和扩展度的经时损失增加;随着质量浓度增加,坍落度和扩展度的经时损失先增加后减小,质量浓度为81%的充填材料的坍落度和扩展度经时损失最大;随减水剂掺量的增加,坍落度经时损失先减小后增大,扩展度经时损失逐渐增加;四因素对坍落度和扩展度经时损失影响显着性排序为:粉煤灰含量>减水剂掺量>质量浓度>粗骨料比例。(2)试验测试了20组不同材料配比充填材料在120min内的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研究粉煤灰含量、粗骨料比例、质量浓度和减水剂掺量对煤矸石胶结充填材料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经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测试时间的增加,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均增加;随着粉煤灰含量增加,屈服应力经时增量降低,塑性粘度经时增量增加;随着粗骨料比例和减水剂掺量增加,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经时增量增加;随着质量浓度增加,屈服应力经时增量降低,塑性粘度经时增量先增加后减小;四因素对屈服应力经时变化影响显着性排序为:减水剂掺量>粉煤灰含量>粗骨料比例>质量浓度;四因素对塑性粘度经时变化影响显着性排序为:粉煤灰含量>质量浓度>减水剂掺量>粗骨料比例。(3)运用MATLAB叁维建模和拟合,得出了不同材料配比充填材料的坍落度、扩展度、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多个相关系数大于0.9,可以较好的用来预测不同配比下充填材料的坍落度、扩展度、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随时间变化量。(4)修正了煤矸石胶结充填材料的坍落度和屈服应力、扩展度和塑性粘度之间的关系式,并用上述坍落扩展度试验结果和流变特性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出的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与流变特性试验得到的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之间吻合良好,可根据煤矸石胶结充填材料的坍落度和扩展度得出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为现场实际预测充填材料的流变性能提供了理论指导。(5)基于MATLAB中的BP神经网络工具,通过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多次数值调整和训练确定坍落度-扩展度经时损失预测模型的网络结构为[511 2],屈服应力-塑性粘度预测模型的网络结构为[5 9 2],坍落度和扩展度经时损失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6和0.997,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7和0.77,所以上述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对多因素影响下煤矸石胶结充填材料的坍落度、扩展度、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进行预测。(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严安定,宋帅,孙银华,谢晋[2](2019)在《凤丹皮中丹皮酚类和芍药苷类成分含量的经时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凤丹皮中丹皮酚类和芍药苷类成分含量的经时变化特征,丰富凤丹皮品质评价的科学内涵。方法:通过对凤丹根次生木质部的生长轮显微鉴定,获取不同生长年限的凤丹皮。采用HPLC法测定凤丹皮中丹皮酚类和芍药苷类成分的含量,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选择258、230、270 nm。结果:建立并验证了同时测定凤丹皮中丹皮酚、丹皮酚新苷、丹皮酚原苷、芍药苷、氧化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的HPLC法,上述6种成分在其定量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98.62%~101.89%,RSD均<4.0%。丹皮酚类(除丹皮酚新苷)及芍药苷类成分质量分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丹皮酚类成分相对含量随生长年限逐步增加,至第4年趋于稳定;5年生凤丹皮中丹皮酚类成分含量是芍药苷类成分的2.09倍。结论:丹皮酚新苷是多年生凤丹皮中丹皮酚类成分的主要存在形式。丹皮酚新苷的质量分数、丹皮酚类与芍药苷类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可作为多年生凤丹皮品质的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9年03期)
魏文峰,霍金海,遆铁军,朱立刚,周有财[3](2018)在《牛黄清感胶囊血中移行成分经时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牛黄清感胶囊血中移行成分的经时变化规律,明确牛黄清感胶囊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基础。方法: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为指导,以UPLC-Q-TOF-MS技术为核心,对大鼠口服牛黄清感胶囊后体内相对含量较高的12个血中移行成分经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阐明其体内变化规律。结果:木犀草素、胆酸、苯丙氨酸、绿原酸、牛黄胆酸、甘氨胆酸具有易于检测,吸收较快,血药浓度较大,消除时间较长等特点,且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初步确定这些成分为牛黄清感胶囊潜在的有效成分。结论:通过血中移行成分的经时变化规律分析为牛黄清感胶囊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备选化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杨明艳,王玥,毕田田,毕玉莹,王冬雪[4](2017)在《糖尿病大鼠脑额叶皮层血流量的经时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脑额叶皮层血流量的动态变化,初步研究其与主要血管活性物质变化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认知障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提供前期基础。方法 3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模型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1复制糖尿病模型,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72 h空腹血糖≥16.7 mmol·L~(-1)作为成模标准,血糖仪连续动态测定FBG,Morris水迷宫检测糖尿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双通道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大鼠90 d额叶皮层血流量。另取34只♂Wistar大鼠分组造模同前,连续动态监测造模d 0、7、14、21、28、35、42、56、75额叶皮层血流量;ELISA法检测脑脊液中i NOS、c NOS和ET-1的浓度。结果 Morris水迷宫检测显示,糖尿病模型组大鼠从训练第6次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额叶皮层血流量/100 g体重明显降低(P<0.05);额叶皮层血流量动态监测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造模d 21脑血流量/100 g体重下降(P<0.05),并在相似水平持续到成模d 75(P<0.01,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脑脊液中i NOS和c NOS浓度明显升高(P<0.05),ET-1浓度明显下降(P<0.01)。结论糖尿病认知障碍大鼠额叶皮层血流量减少,提示脑血流量的减少可能是导致糖尿病发生认知障碍的因素之一。糖尿病动态脑血流量检测显示脑血流量减少发生在糖尿病早期,之后并无明显继续恶化。脑血流减少可能与NO、ET-1浓度变化无明显关系,但脑血流的变化趋势可能与二者变化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7年11期)
王晓月,孙小玲,刘晶,赵玥,李国信[5](2017)在《黄芩射干汤移行成分经时变化规律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黄芩射干汤血中移行成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测定黄芩射干汤进入大鼠体内的化合物数目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结果:确定了大鼠血清中13个血中移行成分中的5个化合物(2#鸢尾黄素、5#野鸢尾黄素、8#黄芩素、11#次野鸢尾黄素和12#汉黄芩素)。在确定的射干黄酮类成分中,化合物均以射干苷元形式存在,未检测到射干苷类;色谱峰1,5,6,7,9,10和11号吸收入血后较快完成代谢,240 min内血中基本检测不到药物原型。结论:黄芩射干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很可能与5个血中移行成分相关。(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詹天翼,吕建雄,张海洋,蒋佳荔,彭辉[6](2017)在《水分解吸过程中杉木黏弹行为的经时变化规律及其频率依存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木材黏弹行为在水分解吸过程中的经时变化规律及其频率依存性,明确细胞壁不稳定化现象对木材松弛转变行为的影响机制。【方法】以含水率为22.2%(对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为30℃和85%)的杉木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机械分析仪(DMA Q800)测定水分解吸过程中木材贮存模量E'和损耗模量E″的经时变化,并比较不同频率(1~50 Hz)之间黏弹行为变化的异同。在水分解吸过程中,共设置3个相对湿度水平(0%、30%和60%),任一相对湿度水平下的水分解吸过程分为降湿和恒湿2个阶段:在降湿阶段,相对湿度由85%以2%·min~(-1)分别降低至0%、30%或60%;在恒湿阶段,相对湿度在0%、30%或60%下恒定120 min。此外,选取6个平衡含水率水平(0.6%、3.2%、7.4%、13.1%、17.9%和22.2%)研究水分平衡状态下木材黏弹行为在不同频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在所有频率下,随着解吸时间延长,木材贮存模量增加,损耗模量减小。以1 Hz频率为例,选取降湿阶段和恒湿阶段结束为时间节点,贮存模量和损耗模量变化率(|ΔE'|和|ΔE″|)及其与含水率变化率的比值(|ΔE'/ΔMC|和|ΔE″/ΔMC|)随解吸时间的变化为:在降湿阶段结束时,|ΔE'|基本等于或大于|ΔE″|,|ΔE'/ΔMC|基本等于或大于|ΔE″/ΔMC|;但在恒湿阶段结束时,|ΔE'|小于|ΔE″|,|ΔE'/ΔMC|小于|ΔE″/ΔMC|。在降湿和恒湿阶段,|ΔE'|、|ΔE″|、|ΔE'/ΔMC|和|ΔE″/ΔMC|均随相对湿度水平的减小而增大。在解吸过程中,贮存模量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大,损耗模量随频率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损耗模量极小值对应的特征频率出现在10~30 Hz范围内。特征频率随着解吸时间的延长向低频方向移动。在含水率相同时,解吸过程对应的理论特征频率要较水分平衡状态的高。在解吸过程中,木材黏弹行为的变化在不同频率间有所差异。以损耗模量在1 Hz和20 Hz频率下的比值(E″1Hz/E″20Hz)为例,随着解吸时间的延长,E″1Hz/E″20Hz先增大后减小;在解吸过程的任一时间节点处,E″1Hz/E″20Hz在相对湿度为0%时最大,60%时最小。根据E″1Hz/E″20Hz的变化量计算细胞壁不稳定化程度的残余率,对应于相对湿度0%、30%和60%,残余率分别为2.22%、0.48%和0.37%。【结论】随着解吸时间的延长,木材刚度增加,阻尼减小;刚度的变化主要与"分子间氢键重建"效应有关,而阻尼的变化则是"分子间氢键重建"效应和"自由体积"效应的迭加作用。随着解吸时间延长,吸着水分子和"吸着水-聚合物分子链"复合基团的取向运动难度增大,表现为α力学松弛过程(由半纤维素玻璃化转变引起)和β力学松弛过程(基于木材细胞壁无定形区中伯醇羟基回转取向运动的力学松弛过程与吸着水分子回转取向运动的力学松弛过程二者迭加而成)的转变向低频方向移动,但细胞壁不稳定化的存在使得聚合物分子链的取向运动难度减小。随着解吸时间延长,细胞壁的不稳定化程度逐渐减弱;根据损耗模量在1 Hz和20 Hz频率下的比值可以预测达到新的平衡含水率时细胞壁不稳定化程度的残余率。此外,理论残余不稳定化程度随着相对湿度水平的降低而增大。(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7年08期)
詹天翼,蒋佳荔,彭辉,常建民,吕建雄[7](2016)在《水分吸着过程中杉木黏弹行为的经时变化规律及其频率依存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木材黏弹行为在水分吸着过程中的经时变化,明确水分对木材黏弹行为频率依存性的影响,补充和完善"水分-机械力"耦合作用下木材黏弹行为的变化规律,并为模拟和预测木材在切削、热压、磨浆等实际复杂过程中黏弹行为的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含水率0.6%的杉木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机械分析仪(DMA Q800)在30℃、不同相对湿度条件(30%,60%和90%)下测定木材贮存模量E'和损耗因子tanδ的变化情况,比较不同频率(1~50 Hz)之间木材黏弹行为的异同。水分吸着过程分为升湿和恒湿2个阶段:在升湿阶段,相对湿度由0以2%·min-1的速率分别升高至30%,60%或90%;在之后的恒湿阶段,相对湿度在30%,60%或90%下分别恒定240 min。【结果】在任一频率下,随着吸着时间的延长,木材贮存模量E'减小,损耗因子tanδ增大,并且贮存模量的变化率|ΔE'|明显小于损耗因子的变化率|Δtanδ|;单位含水率的贮存模量和损耗因子变化率(|ΔE'/ΔMC|和|Δtanδ/ΔMC|)随着吸着时间的延长均减小。此外,在水分吸着过程中的任一时间节点处,贮存模量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大,损耗因子随频率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损耗因子极小值对应的特征频率出现在10~30 Hz范围内,并随着吸着时间的延长向高频方向移动;在1 Hz和20 Hz频率下贮存模量的比值约为0.98,该比值基本不随吸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但损耗因子的比值在升湿和恒湿过程中先增大后减小,并在升湿阶段结束时达到最大值。【结论】在水分吸着过程中,水分子的"塑化效应"是引起木材贮存模量减小和损耗因子增大的主要原因,并且单分子层吸着水的"塑化效应"最为明显;机械吸湿蠕变效应的存在使得升湿阶段木材黏弹性的变化较恒湿阶段明显;在水分吸着过程中,随着含水率增加,木材细胞壁聚合物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松弛时间减少,并且α力学松弛过程(由半纤维素玻璃化转变引起)和β力学松弛过程(基于木材细胞壁无定形区中伯醇羟基的回转取向运动的力学松弛过程与吸着水分子回转取向运动的力学松弛过程二者迭加而成)的转变向高频方向移动;在水分吸着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可引发木材细胞壁的不稳定化现象,并且相对湿度的变化加剧了这种不稳定化。(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刘家海,于定勇,李中会[8](2016)在《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含气量经时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施工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含气量测试结果为基础,针对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含气量的经时变化,分析了运距、泵送方式及振捣时间对混凝土含气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气量在运输过程中,随着运输时长不断增大,含气量的变化与运距或运输时间基本呈线性关系;泵送降低了混凝土的含气量,含气量的变化量,服从正态分布;振捣时间对含气量的影响显着,振动时间越长,含气量损失越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8期)
王维,吴江[9](2015)在《慢性前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不同脑区NF200的经时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神经丝蛋白200(NF200)在慢性前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额、颞叶皮质和皮质下白质的经时变化。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方法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痴呆鼠不同脑区NF200的经时变化情况;采用同济大学研制的HPIAS-1000高清晰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对不同脑区NF200阳性信号的面积密度进行分析。结果实验发现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后不同脑区NF200的表达随时间变化。缺血1 m,2 m,4 m后NF200的表达阳性面积逐渐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在形态学变化方面,1 m时NF200轻度变化,提示为可逆性损伤。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NF200免疫组化染色越来越淡。至4 m时,NF200免疫组化染色基本消失,提示为不可逆损伤。结论慢性持续性脑血流量下降致NF200的改变在血管性痴呆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单萌[10](2015)在《骆驼蓬脂肪酸经时变化规律及骆驼蓬脂溶性提取物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骆驼蓬是蒺藜科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的全草及种子,是我国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等民族沿用已久的民族药物。骆驼蓬中脂肪酸为其生物碱、黄酮等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与植物代谢息息相关。经研究骆驼蓬种子脂溶性提取物中脂肪族化合物占绝对优势,而目前针对新疆骆驼蓬脂肪酸的研究报道极少。本文在建立了骆驼蓬脂肪酸含量测定方法及其指纹图谱的基础上初步探讨骆驼蓬植物体内脂肪酸的经时变化规律,并对骆驼蓬脂溶性提取物的生物活性进行初步研究,为进一步认识和合理开发利用骆驼蓬植物资源提供试验依据与参考。方法:①以出油率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分别优化了索氏提取法和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提取骆驼蓬籽脂溶物的工艺参数,并对两种方法的优选工艺进行横向比较,确定合适的提取方法与工艺参数。②以5种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花生酸)的总含量、甲酯化峰个数及百分峰面积的综合评分为优选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分别对4种甲酯化过程(KOH-甲醇法、BF3-甲醇法、NaOH-甲醇法及1%H2SO4-甲醇回流法)进行条件优选,并通过横向比较确定合适的脂肪酸甲酯化条件。③采用优选的甲酯化条件,进行气质分析,得出骆驼蓬地上部分、种子及根中脂肪酸的种类及相对百分含量。④初步建立5种骆驼蓬脂肪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其不同采摘季节、不同部位的脂肪酸含量。⑤初步建立骆驼蓬地上部分脂溶性提取物GC指纹图谱。⑥对骆驼蓬不同部位(地上部分、种子及根)水提物、不同月份水提物、骆驼蓬总碱及脂溶性提取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测得其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⑦对脂溶性提取物抗炎及镇痛的药效学进行初步研究。结果:①索氏提取法比较适合骆驼蓬籽脂溶物的提取,优选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溶剂倍数为20倍,于80℃的水浴回流11小时,出油率为30.1%。②通过对4种甲酯化方法(KOH-甲醇法、BF3-甲醇法、NaOH-甲醇法及1%H2SO4-甲醇回流法)的优选试验结果进行横向比较,结果表明1%H2SO4-甲醇回流法更适合用于驼蓬籽中脂肪酸的甲酯化,其优选条件为:醇油比4:1,催化剂用量2:1,反应温度为80℃,回流时间为30min,棕榈酸甲酯化率为98.1%,油酸甲酯化率为97.5%,亚油酸甲酯化率为98.0%,亚麻酸甲酯化率为98.5%。四种脂肪酸甲酯化率均大于97%。③采用优选的甲酯化条件,运用气质联用分析,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出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经CAS数据库检索,确定了骆驼蓬地上部分及根中脂肪酸的种类,并与课题组前期获得的骆驼蓬种子中脂肪酸的种类进行对比。地上部分共分离鉴定了18种化学成分,其中有14种脂肪酸,主要成分为亚油酸(31.3%)、油酸(18.2%)、棕榈酸(9.8%)、硬脂酸(4.2%)。根分离鉴定了19种化学成分,其中有16种脂肪酸,主要成分为木蜡酸(23.3%)、山嵛酸(18.8%)、亚油酸(12.5%)、油酸(11.2%)、棕榈酸(6.5%)、二十六碳酸(5.1%)。④用于测定骆驼蓬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不同批次、不同季节采摘的骆驼蓬的不同部位(地上部分、种子及根)的脂肪酸的含量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地上部分和种子中脂肪酸的种类基本相似,以亚油酸、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骆驼蓬根中以木蜡酸、山嵛酸等饱和脂肪酸为主。⑤建立了不同采收时间(5-8月份)骆驼蓬地上部分气相指纹图谱,有13个共有峰,共有峰占总峰面积的95%以上。⑥骆驼蓬不同提取物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为:骆驼蓬根水提取物的LD50为4439mg/kg,95%可信区间为2800-5000mg/kg,骆驼蓬种子水提取物的LD50为4439mg/kg,95%可信区间为2800-5000mg/kg,试验观察表明骆驼蓬根水提取物的毒性反应更为明显。骆驼蓬地上部分不同月份水溶性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LD50)为:五月份的LD50为9963.4mg/kg(95%可信区间为9003.5~10637mg/kg)、六月份的LD50为10262mg/kg(95%可信区间为7809.7~11182mg/kg)、七月份的LD50为10427mg/kg(95%可信区间为9357.6~11554mg/kg)、八月份的LD50为12031mg/kg(95%可信区间为9357.6~11554mg/kg)。骆驼蓬脂溶性提取物与骆驼蓬总生物碱提取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为:骆驼蓬脂溶性提取物的LD50为7618.2mg/kg(95%可信区间为5839.9~10303mg/kg),骆驼蓬生物碱提取物的LD50为672.84mg/kg(95%可信区间为529.9~882.16mg/kg)。⑦脂溶物的高、中剂量组和总碱的高剂量组均能降低不同时间点小鼠的足跖肿胀,与空白对照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小鼠扭体试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总碱和脂溶物的高、中剂量组对小鼠扭体次数的减少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阳性药相比,只有总碱的高剂量组对小鼠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P<0.05)。结论:①优选出的索氏提油工艺稳定、合理、可行,可用于试验室提取骆驼蓬籽的脂溶性物质。②优选出的甲酯化工艺稳定、反应时间短,为建立测定骆驼蓬籽中脂肪酸含量的气相色谱法奠定了基础。③骆驼蓬植物中脂肪酸的含量及种类的分布与部位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骆驼蓬地上部分脂肪酸含量变化与季节的变化有关。④骆驼蓬脂溶性提取物与骆驼蓬总碱相比,骆驼蓬脂溶性提取物对小鼠急性毒性较小,且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活性,存在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经时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凤丹皮中丹皮酚类和芍药苷类成分含量的经时变化特征,丰富凤丹皮品质评价的科学内涵。方法:通过对凤丹根次生木质部的生长轮显微鉴定,获取不同生长年限的凤丹皮。采用HPLC法测定凤丹皮中丹皮酚类和芍药苷类成分的含量,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选择258、230、270 nm。结果:建立并验证了同时测定凤丹皮中丹皮酚、丹皮酚新苷、丹皮酚原苷、芍药苷、氧化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的HPLC法,上述6种成分在其定量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98.62%~101.89%,RSD均<4.0%。丹皮酚类(除丹皮酚新苷)及芍药苷类成分质量分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丹皮酚类成分相对含量随生长年限逐步增加,至第4年趋于稳定;5年生凤丹皮中丹皮酚类成分含量是芍药苷类成分的2.09倍。结论:丹皮酚新苷是多年生凤丹皮中丹皮酚类成分的主要存在形式。丹皮酚新苷的质量分数、丹皮酚类与芍药苷类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可作为多年生凤丹皮品质的评价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时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化运.煤矸石胶结充填材料流动性能经时变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2].严安定,宋帅,孙银华,谢晋.凤丹皮中丹皮酚类和芍药苷类成分含量的经时变化特征分析[J].中药材.2019
[3].魏文峰,霍金海,遆铁军,朱立刚,周有财.牛黄清感胶囊血中移行成分经时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8
[4].杨明艳,王玥,毕田田,毕玉莹,王冬雪.糖尿病大鼠脑额叶皮层血流量的经时变化[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7
[5].王晓月,孙小玲,刘晶,赵玥,李国信.黄芩射干汤移行成分经时变化规律初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7
[6].詹天翼,吕建雄,张海洋,蒋佳荔,彭辉.水分解吸过程中杉木黏弹行为的经时变化规律及其频率依存性[J].林业科学.2017
[7].詹天翼,蒋佳荔,彭辉,常建民,吕建雄.水分吸着过程中杉木黏弹行为的经时变化规律及其频率依存性[J].林业科学.2016
[8].刘家海,于定勇,李中会.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含气量经时变化规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9].王维,吴江.慢性前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不同脑区NF200的经时变化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
[10].单萌.骆驼蓬脂肪酸经时变化规律及骆驼蓬脂溶性提取物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