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信号交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通工程,信号配置模型,线性规划,单点交叉口
信号交叉论文文献综述
窦慧丽,马万经,王国华[1](2019)在《基于公交优先的单点交叉口车道信号协同配置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公交车在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降低公交车的拥堵,对单点交叉口的车道信号协同优化配置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公交优先的、以所有通过车辆所承载的乘客数最大为优化目标的单点交叉口车道信号协同配置模型。综合考虑公交车和私家车两种车型在能力占用、承载人数和输送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以交叉口各方向的交通需求、车道饱和率、公交车和小汽车荷载数等为输入参数,以交叉口公交专用道、普通车道功能(左转,直行,直右等)设置、信号周期、相位时长等为优化变量,以交叉口通过公交车小汽车荷载总乘客数的最大备用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单点交叉口公交被动优先的线性规划模型。并以实际交叉口为例,采用Matlab软件分别以通过总乘客数和总车辆数为目标的两种模型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以交叉口通过总乘客数为优化目标,能保障交叉口同时获得更大的乘客和车辆通过能力。灵敏度分析发现,公交比例越低,公交专用道饱和度越高时,通过的乘客数越大;当公交载客量大时,采用通过乘客数为目标来优化车道功能和信号配时,能显着提高乘客通过能力,公交载客比例对车辆通过能力则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孙锋,焦方通,马晓龙,张倩,赵菲[2](2019)在《交叉口逆向可变车道与信号配时协同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缓解交叉口在高峰时段由于左转流量过饱和诱发的交通拥堵问题,本研究以设置逆向可变车道的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对其车道动态开关与信号配时方案的协同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逆向可变车道设置前后交叉口通行能力及运行状态变化,提出了该类交叉口进口道左转车道组通行能力和饱和流量的计算方法,并确定了在保障安全前提下交叉口逆向可变车道与信号控制协同优化的目标;然后,以常规四路交叉口为例,结合交叉口的供需关系提出了过饱和状态下设置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的信号相位相序、周期、绿灯时长、绿灯提前启亮和清空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以信号周期、相位最小绿灯、提前启亮时间以及有效绿灯为约束条件,基于效率和安全为目标构建了逆向可变车道控制与信号参数的协同优化模型。在对设有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确定了优化模型的终止条件并对信号配时优化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显示,在逆向可变车道仅开启6~9个周期的情况下,交叉口的车均延误和左转最大排队长度较优化前分别下降12.10%和45.74%,而经历二次停车的数量下降最为明显,达到97.98%以上。(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任义凡,杨晓芳[3](2019)在《过饱和交叉口群信号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缓解过饱和交叉口群拥堵问题,克服单目标或线性组合优化得不到最优解的问题,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应用改进的非支配遗传算法求解模型。在对过饱和状态进行识别的基础上,选取了交叉口群内总的交通量、平均车辆延误和平均排队占比作为优化目标,建立优化模型。将算法得到的优化结果和配时软件得到的配时方案分别在VISSIM仿真软件中运行。交叉口群仿真验证表明,按建立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得到的方案与配时优化软件得到的方案对比,多目标优化方案通过交叉口群的总交通量增加了13%,车辆平均延误下降了11%,平均排队占比下降了14.8%,改善了过饱和交叉口群的运行状况。(本文来源于《物流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梁雪琴[4](2019)在《基于VISSIM的环形交叉口渠化及信号控制方案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形交叉口一般情况下无须设置信号控制,但交通量较大时,绕环岛行驶的机动车容易封锁环道造成行车混乱和拥堵。为此本文以乌兰察布市新华大街和建国叁路相交的环形交叉口为例提出了提高其通行能力的渠化方案和信控方案,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不同方案进行仿真评价,将通过车辆数、车辆延误、V/C、排队长度作为提高交叉口交通效率的优化指标,最终得到最佳改善方案,同时证实此次优化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31期)
朱志威,林科,陈宁宁[5](2019)在《浅析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控制优化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技术和服务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缺乏有效的行业标准规范,信号控制优化效果难以作出合理评价,使得信号控制优化工作价值得不到统一认可,常常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对行业发展产生极大的阻扰。另一方面,虽然在传统学术界对信号控制技术及评价方法研究层出不穷,但对调研数据要求数量大,数据计算精准度高,对实际工程应用指导不足,无法得到有效实施。针对以上需求及问题,本次研究对适用于信号控制优化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信号控制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一套科学有效、实用可行的信号控制优化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2)》期刊2019-11-01)
高茁苗,袁淑芬,安成川,夏井新[6](2019)在《基于号牌识别数据的交叉口信号配时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方法研究方面,针对现有的以延误、排队长度等指标最小为代表的一类优化算法,指标建模和估计方法复杂度高等问题,并考虑到国内交通信号控制单环结构特点,提出了面向阶段-相位结构的单点交通信号控制配时优化方法;根据交叉口的几何结构和配时方案构建车道-相位映射和阶段-相位分布表,并通过设定各相位的目标饱和度以及周期和阶段时长的约束,以各相位实际饱和度与目标饱和度偏差最小为目标构建线性规划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基于阶段-相位结构的信号配时优化方法的算法流程。通过SUMO仿真模拟获取在5种交通需求水平下的号牌识别数据,对比分析基于阶段-相位结构的信号配时优化方法和Wester配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减少交叉口的总延误并且使交叉口的各阶段饱和度接近所设定的目标值。(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2)》期刊2019-11-01)
龙可可,杨晓光,江泽浩[7](2019)在《信号控制交叉口右转区域机非冲突消除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交叉口常见的右转机动车对非机动车的"包饺子式"事故,需要准确分析交叉口渠化特征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冲突模式与严重性的影响,从交通安全的角度优化交叉口右转区域渠化设计。本文首先基于事故分析与理论论证,指出车速过高、车辆盲区与大型车辆内轮差是导致右转车辆与非机动车频繁发生严重冲突的主要原因,据此针对性地提出"小半径+右转封闭"设计模式与实施方法,并提供"机非分隔长度"的推荐值与转弯半径取值方式。由于车辆盲区与内轮差形成机理不同,本文采用冲突严重性与危险区域面积两项指标分别反映车辆盲区与内轮差对非机动车驾驶安全的影响。对12处交叉口右转区域车辆轨迹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小半径+右转封闭"设计模式能减少右转机动车与盲区内非机动车碰撞的可能性,降低车辆右转速度,减小冲突能量,同时减小大型车辆内轮差区域与非机动车道重合的危险区域面积,从而提升右转区域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01)
叶含珺,安成川,夏井新[8](2019)在《典型T型交叉口渠化与信号配时协调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长春市解放大路-新民大街交叉口为研究对象,研究T型交叉口交通组织、路口渠化和信号控制问题。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交通调查,对其现状不足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标准重新设计交叉口渠化方案,然后综合考虑延误和通行能力,提出交叉口分时段定时控制优化方案。在VISSIM中搭建仿真路网,对比分析优化渠化方案和信号配时方案前后交通流的运行状况。结果表明,与采用原有渠化与配时方案相比,优化后的交叉口组织方式使交叉口总体车均延误最多降低了58.418%。(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01)
熊睿成,袁淑芬,安成川,夏井新[9](2019)在《单点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时段划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信号配时优化是缓解道路交通拥堵、提高通行能力和减少交通延误的重要手段。国内城市多采用多时段信号控制方式,需要根据不同时段的交通流特性制定适宜的信号配时方案,目前普遍采用人工经验法,缺乏数据驱动的智能方法。本文基于交通流量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段算法提出了一种单点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时段划分方法,与聚类算法和启发式算法相比,时间序列分段算法得到的信号控制方案在时间上能够保持连续性,且能够灵活设置参数,为智能化交叉口信号优化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01)
郭宗麒,刘伟,安成川,夏井新[10](2019)在《基于交叉口间车流关联性的信号控制子区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控制是一种缓解区域交通拥堵的有效方法,其中子区划分是区域控制的重要支撑。现有控制子区划分方法存在对子区内部交叉口控制协调性考虑不足、子区划分连通性较差等问题。本研究以车辆出行轨迹数据为基础,以社团划分等方法为手段,研究包含基于交叉口间车辆出行轨迹关联性的控制子区划分,使出行轨迹或出行需求集中的区域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子区,以提升子区内交叉口信号控制的协调性。本方法首先基于车辆出行轨迹分析路网所有交叉口对之间的关联性,构建以交叉口为顶点、以交叉口对关联性为边权的全联通无向加权图,不断对无向加权图的关联边进行筛选并利用Newman快速算法进行子区划分,在不同无向加权图关联边筛选比例下选择子区连通性最好的方案作为最优控制子区划分方案。(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01)
信号交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缓解交叉口在高峰时段由于左转流量过饱和诱发的交通拥堵问题,本研究以设置逆向可变车道的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对其车道动态开关与信号配时方案的协同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逆向可变车道设置前后交叉口通行能力及运行状态变化,提出了该类交叉口进口道左转车道组通行能力和饱和流量的计算方法,并确定了在保障安全前提下交叉口逆向可变车道与信号控制协同优化的目标;然后,以常规四路交叉口为例,结合交叉口的供需关系提出了过饱和状态下设置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的信号相位相序、周期、绿灯时长、绿灯提前启亮和清空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以信号周期、相位最小绿灯、提前启亮时间以及有效绿灯为约束条件,基于效率和安全为目标构建了逆向可变车道控制与信号参数的协同优化模型。在对设有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确定了优化模型的终止条件并对信号配时优化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显示,在逆向可变车道仅开启6~9个周期的情况下,交叉口的车均延误和左转最大排队长度较优化前分别下降12.10%和45.74%,而经历二次停车的数量下降最为明显,达到97.98%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号交叉论文参考文献
[1].窦慧丽,马万经,王国华.基于公交优先的单点交叉口车道信号协同配置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19
[2].孙锋,焦方通,马晓龙,张倩,赵菲.交叉口逆向可变车道与信号配时协同优化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9
[3].任义凡,杨晓芳.过饱和交叉口群信号优化研究[J].物流科技.2019
[4].梁雪琴.基于VISSIM的环形交叉口渠化及信号控制方案仿真研究[J].科技视界.2019
[5].朱志威,林科,陈宁宁.浅析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控制优化评价方法[C].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2).2019
[6].高茁苗,袁淑芬,安成川,夏井新.基于号牌识别数据的交叉口信号配时参数优化[C].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2).2019
[7].龙可可,杨晓光,江泽浩.信号控制交叉口右转区域机非冲突消除方法[C].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2019
[8].叶含珺,安成川,夏井新.典型T型交叉口渠化与信号配时协调优化[C].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2019
[9].熊睿成,袁淑芬,安成川,夏井新.单点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时段划分方法[C].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2019
[10].郭宗麒,刘伟,安成川,夏井新.基于交叉口间车流关联性的信号控制子区划分[C].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