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亡启蒙论论文-梁孝

救亡启蒙论论文-梁孝

导读:本文包含了救亡启蒙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革命,救亡,启蒙,人民民主

救亡启蒙论论文文献综述

梁孝[1](2017)在《革命中的启蒙:人民觉醒、人民民主和社会改造——对“救亡压倒启蒙”论的质疑》一文中研究指出"救亡压倒启蒙"是一个传播非常广泛的观点。它认为,在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形式的革命斗争中,五四启蒙运动中高扬的自由、民主、个体尊严、个人权利等价值观念被忽视,甚至走向反面。但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就在于人民的觉醒,起来争取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翻身解放。人民战争、人民觉醒、人民民主、社会改造是内在统一的。中国革命对广大工农进行了最广泛的启蒙,进行了最广泛的民主探索和社会改造,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以被压迫者的价值和尊严为中心的。中国革命中蕴含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予以肯定,并继承发扬。(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期刊2017年11期)

郭洪雷[2](2016)在《叩问民族精神成长的“内在命运”——时世平新着《救亡·启蒙·复兴——现代性焦虑与清末民初文学语言转型论》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看来,"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语言是民族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是各个民族"由于其内在命运而获得的一份馈赠",就此而言,我们的日常言说、当下文学书写所操持的所有话语形式,都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礼物",必然承受的民族精神成长的"内在命运"。面时难以挣脱的文化宿命,人们必然发出这样的追问:看似(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李永东[3](2015)在《文白转型内在逻辑的探究——评时世平的《救亡·启蒙·复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现代文学是一种民族国家文学,包括文学在内的"中国近百年来的变化,一个最大的动力就是民族主义"1。而语言是民族身份的标识,是"建立民族意识形态最实在的根基之一"2。因此,从语言角度进入近代文学转型的研究,能够穿透文学及其思想文化领域的诸多关键问题。时世平的新着《救亡·启蒙·复兴:现代性焦虑与清末民初文学语言转型论》(以下简称《救亡·启蒙·复兴》)从"现代性焦虑"的视角,(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5年04期)

于相风[4](2015)在《近代文学语言变革的“现代性焦虑”——评时世平新着《救亡·启蒙·复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看来,"民族就是用语言——而非血缘——构想}}{来的,而且人们可以被‘请进'想象的共同体之中"①。可见,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语言变革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揆之以欧西各国,这一特点可以得到清晰印证。近代中国亦不例外,语言变革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重要部分。时世平的新着《救亡·启蒙·复兴:现代性焦虑与清末民初文学语言转型论》(以下简称《救亡·启蒙·复兴》),(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5年02期)

耿传明[5](2015)在《学术研宄的问题意识与整体观——读《救亡·启蒙·复兴——现代性焦虑与清末民初文学语言转型论》》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新文化运动已经走过百年历程。而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一环,白话文运动也已百年。提到白话文运动,人们总是过多地将视角聚焦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历史时段,而对于白话文为何发生以及何以发生却鲜有提及。没有晚清,哪来"五四",这一近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着名论断也显现出了清末民初这一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段之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时世平《救亡·启蒙·复兴——现代性焦虑与清末民初文学语言转型论》(天津(本文来源于《理论与现代化》期刊2015年05期)

吴小鸥,徐加慧[6](2015)在《“复兴教科书”的抗战救亡启蒙》一文中研究指出1932年,商务印书馆在"一·二八"事变中惨遭日军轰炸与焚烧。1933年,在"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复业标语中,商务印书馆推出全新的"复兴教科书",鼓舞中华民族抗敌御侮、珍爱和平,表现出特殊的与战争紧密的契合,成为抗战救亡的启蒙利器。"复兴教科书"启蒙"勿忘国耻",明确抗战救亡的严峻性;启蒙"共赴国难",明确抗战救亡的全民族性;启蒙"英勇国殇",明确抗战救亡的正义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时世平[7](2013)在《救亡·启蒙·复兴——现代性焦虑与清末文字救国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的文字改革,是在现代性焦虑的逼促下,出于启蒙的考虑,汉字被剥去道体的神圣光环,而充当了卫道之器。这种以语言改革为进路,开启民智以达致国家强盛的致思路径与实践模式,在晚清渐次展开的民族主义救亡与复兴运动中日益成为一种合法性的意识形态话语。(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叶隽[8](2011)在《救亡启蒙与文化转移——比较视域里的近代中国留学史与东方现代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留学因"救亡"而兴起,"政学一元化"的思维将留学的影响限制在"救国济世"层面,难以格物致知。"留学"担负着"文化转移"的使命。百馀年前的留学潮,如今尘埃落定,深深影响着当下......(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2011年02期)

金陵[9](2005)在《王晓梅:创办救亡启蒙刊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爆发后,温州虽偏居一隅,但也避不过日军的空袭轰炸、海上骚扰和陆上占领。在此情形下,温州相继成立抗日自卫委员会、浙江文化界抗敌协会温州分会、战时青年团、温州学生抗日联合会等组织,同时出版报纸、期刊和画册,动员救亡。《老百姓》杂志即其中之一,由王晓梅担(本文来源于《温州日报》期刊2005-07-09)

李宁[10](2004)在《“救亡压倒启蒙论”的学术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的学术体系推动了海内外学术界对改良与革命、“告别革命”、辛亥革命及激进主义的讨论。李泽厚对百年中国的“文化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副从不同视角反思百年中国历史的思想图景,体现了其走出“革命崇拜”,祈求改良的发展思路,也促使我们对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进行深入地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04年05期)

救亡启蒙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看来,"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语言是民族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是各个民族"由于其内在命运而获得的一份馈赠",就此而言,我们的日常言说、当下文学书写所操持的所有话语形式,都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礼物",必然承受的民族精神成长的"内在命运"。面时难以挣脱的文化宿命,人们必然发出这样的追问:看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救亡启蒙论论文参考文献

[1].梁孝.革命中的启蒙:人民觉醒、人民民主和社会改造——对“救亡压倒启蒙”论的质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

[2].郭洪雷.叩问民族精神成长的“内在命运”——时世平新着《救亡·启蒙·复兴——现代性焦虑与清末民初文学语言转型论》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2016

[3].李永东.文白转型内在逻辑的探究——评时世平的《救亡·启蒙·复兴》[J].新文学评论.2015

[4].于相风.近代文学语言变革的“现代性焦虑”——评时世平新着《救亡·启蒙·复兴》[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5

[5].耿传明.学术研宄的问题意识与整体观——读《救亡·启蒙·复兴——现代性焦虑与清末民初文学语言转型论》[J].理论与现代化.2015

[6].吴小鸥,徐加慧.“复兴教科书”的抗战救亡启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

[7].时世平.救亡·启蒙·复兴——现代性焦虑与清末文字救国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8].叶隽.救亡启蒙与文化转移——比较视域里的近代中国留学史与东方现代性问题[J].文史知识.2011

[9].金陵.王晓梅:创办救亡启蒙刊物[N].温州日报.2005

[10].李宁.“救亡压倒启蒙论”的学术演进[J].中州学刊.2004

标签:;  ;  ;  ;  

救亡启蒙论论文-梁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