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智能分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智能监控,井下分站,智能化煤矿
智能分站论文文献综述
柴尚东[1](2019)在《煤矿井下智能监控分站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井下监控站的主要功能是获取井下数据,并向上位机和报警装置发出状态信号。以CF8051单片机为核心芯片,设计了井下智能监控分站。详细介绍了智能监控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程序流程。该智能监控分站可实现智能监测、远程通信、声光报警等功能,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煤矿机电》期刊2019年03期)
金利国,李晓方,刘一杰[2](2019)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分站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智能分站在煤矿井下多系统融合中的设计,结合物联网技术和边缘计算技术在智能分站中的应用。多系统融合从现场设备、网络资源的融合,到多系统软件数据的融合,利用物联网边缘计算挖掘多系统之间的联系。融合安全监控系统、产量监控系统和人员监控系统的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了这些系统的关系。利用边缘计算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人员定位系统,以便精准确定下井人员与携卡一致性。通过实际部署测试,智能分站为井下多系统融合的最优实践,同时智能分站还能利用物联网和边缘计算能够快速部署新应用,并能分析出这些系统之间联系。(本文来源于《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8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9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期刊2019-05-11)
杨剑,付文俊,周华群[3](2018)在《新型智能通风决策系统数据采集分站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证煤矿智能通风系统稳定、可靠运行,针对现有井下数据采集分站存在的数据失真、通信实时性差等缺点,设计了一种基于DSP的数据采集分站,介绍了分站组成及原理、硬件及软件设计。该分站采用CAN总线和工业以太环网相结合的双重冗余结构,CAN总线可链接多个传感器,适用于区域网络控制,保证了数据的实时采集;以太网适用于大范围的网络覆盖和大数据量传输,可以保证各个分站上传的大量数据的稳定传输。实际应用表明,分站采用CAN现场总线与以太网相结合的分层式网络系统结构,实现了整个智能通风决策系统的协调、人机交互和井下实时通信的功能。(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2018年12期)
杜国桢[4](2015)在《基于双CPU的矿井智能监控分站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煤矿生产对安全要求的提高,目前大多数矿用监控分站的处理核心是使用成熟的8位单片机。针对以8位单片机为核心的井下分站难以满足目前井下安全信息处理的现状,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双CPU(DSP和ARM处理器)作为井下监控分站处理核心的方案,利用各自功能的优势,来更好的实现监控分站的功能。(本文来源于《陕西煤炭》期刊2015年04期)
黄小剑,余安徽,王仲根[5](2012)在《新型煤矿井下智能通信分站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站是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关键,传统的基于8/16位单片机的分站已经成为制约煤矿监控系统发展的瓶颈。本文研究与设计了一种新型智能通信分站,该分站采用32位ARM微处理器,不仅提升了信息处理速度和系统容量,也增加了系统的先进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2年13期)
熊若讷[6](2012)在《煤矿井下安全智能监控分站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煤矿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因此监测监控系统的优劣与否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否进行。监测监控系统主要由地面中心站和井下监控分站两部分组成。地面中心站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与井下监控分站的通信和作为一个终端显示平台直接与管理者进行信息交流。井下分站(substation)位于井下各类传感器设备和地面监控主站之间,是井下安全监控模块与地面安全监控中心之间的传输枢纽,负责井下环境信息的参数采集与处理,并通过总线网络与地面中心站进行通信。井下监控分站能否有效地工作决定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能否顺利实现,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设计的是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中的井下监控分站部分。本课题所设计的井下监控分站为“基于光纤传感的煤矿安全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论文在研究煤矿行业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井下监控分站的总体方案。在硬件设计方面,设计了满足井下监控分站功能要求并且符合相关标准的系统总体硬件电路。该电路以C8051F020单片机为主控芯片,通过其外围硬件电路设计,实现了以下相关功能:煤矿井下智能监控分站将各类传感器传输的频率量信号和电流量信号,统一转换为频率信号后,送入单片机进行处理分析,获取各类传感器的检测值,通过数码显示电路实时显示检测值,并利用RS485总线,将监测数据传输至上位机终端。监控分站还将对检测值进行判断,采用两级报警模式实现危险信号的预警预报,极大的消除“漏报警”与“误报警”现象,增强整套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监控分站能够根据危险信号控制煤矿井下大型机械设备的起停,及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可用红外遥控器远程设定报警阈值。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于信号的兼容性采集模式,和对于“漏报警”与“误报警”现象的两级报警模式的设计。(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2-04-01)
李翔[7](2011)在《煤矿井下智能监控分站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煤矿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因此监测监控系统的优劣与否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否进行。监测监控系统主要由地面中心站和井下监控分站两部分组成。地面中心站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与井下监控分站的通信和作为一个终端显示平台直接与管理者进行信息交流。井下分站(substation)位于井下各类传感器设备和地面监控主站之间,是井下安全监控模块与地面安全监控中心之间的传输枢纽,负责井下环境信息的参数采集与处理,并通过总线网络与地面中心站进行通信。井下监控分站能否有效地工作决定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能否顺利实现,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设计的是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中的井下监控分站部分。本课题所设计的井下监控分站为“基于光纤传感的煤矿安全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论文在研究煤矿行业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井下监控分站的总体方案,对其功能需求进行分析:采集井下环境参数传感器上传给分站的数据信息、当某一指标超标时,将报警信号上传至上位机、接收上位的指令配置工作状态和实现井下设备的起停、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并实时显示等。在硬件设计方面,设计了满足井下监控分站功能要求并且符合相关标准的系统总体硬件电路,以C8051F020单片机为主控芯片,满足了数据处理和信息上传的时间要求;使用单片机中自带的通用串行通信接口UARTO,设计了RS-485总线接口电路,使井下监控分站能够与上位机进行数据传输;将采集到的井下环境参数采用数码管显示电路进行实时显示。在硬件电路的基础上,设计了井下监控分站工作程序,并采用Visual Basic6.0设计了上位机的工作界面,使用MSComm控件设计了上位机与井下监控的通信程序,并使用Modbus通信协议,实现了上位机与井下监控分站的通信,并保证了通信的稳定性与准确性。论文完成时,本井下监控分站实现了数据采集、显示及存储、和与地面主机的双向通信功能,并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1-04-01)
付吉奎,孙彦景,钱建生[8](2010)在《基于μC/OS-Ⅱ智能监控分站节点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井下安全系统分站节点的监控性能,利用μC/OS-Ⅱ在ARMCortex-M3硬件平台上开发设计基于CAN总线的矿用分站节点,实现了井下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同时可连接控制设备实现实时智能控制,并可通过安全可靠的CAN总线与中心分站通信。节点采用多路开关实现多路多种信号的智能采集,提高了节点的智能化。软件设计采用多任务和优先级抢占调度机制,实现任务间的并发运行,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采用数字滤波技术,减少了数据采集的误差。(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10年07期)
聂文艳[9](2009)在《基于Modbus和ARM7井下智能通信分站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煤矿井下通信速率低、稳定性能不可靠的一系列问题,研究与设计了一种新型智能通信分站,该分站采用LPC2119作为通信分站的控制中心,能够满足实时性、可靠性、精度性以及通信组网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2009年11期)
王仲根,聂文艳[10](2009)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井下智能监控分站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煤矿井下监控分站通信速率低、性能不稳定等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井下智能监控分站的设计方案。该分站采用32位微控制器S3C2410为控制核心,移植了VxWorks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大大提高了分站系统的信息处理速度、系统容量及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工矿自动化》期刊2009年10期)
智能分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介绍了智能分站在煤矿井下多系统融合中的设计,结合物联网技术和边缘计算技术在智能分站中的应用。多系统融合从现场设备、网络资源的融合,到多系统软件数据的融合,利用物联网边缘计算挖掘多系统之间的联系。融合安全监控系统、产量监控系统和人员监控系统的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了这些系统的关系。利用边缘计算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人员定位系统,以便精准确定下井人员与携卡一致性。通过实际部署测试,智能分站为井下多系统融合的最优实践,同时智能分站还能利用物联网和边缘计算能够快速部署新应用,并能分析出这些系统之间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智能分站论文参考文献
[1].柴尚东.煤矿井下智能监控分站的设计[J].煤矿机电.2019
[2].金利国,李晓方,刘一杰.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分站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探讨[C].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8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9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2019
[3].杨剑,付文俊,周华群.新型智能通风决策系统数据采集分站设计与实现[J].煤矿机械.2018
[4].杜国桢.基于双CPU的矿井智能监控分站设计[J].陕西煤炭.2015
[5].黄小剑,余安徽,王仲根.新型煤矿井下智能通信分站的设计[J].科技信息.2012
[6].熊若讷.煤矿井下安全智能监控分站的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2
[7].李翔.煤矿井下智能监控分站的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1
[8].付吉奎,孙彦景,钱建生.基于μC/OS-Ⅱ智能监控分站节点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
[9].聂文艳.基于Modbus和ARM7井下智能通信分站的设计[J].煤矿机械.2009
[10].王仲根,聂文艳.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井下智能监控分站的设计[J].工矿自动化.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