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驾驶员生理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通安全,生理特征,差异性,偏相关性
驾驶员生理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吴苏南,陈新,郭唐仪[1](2016)在《城市隧道驾驶员生理特征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出入口处驾驶人生理特征变化与交通安全关系紧密,为掌握该路段驾驶人生理特征变化规律,提高隧道口行车的安全性,通过实车实验采集进、出隧道前后的照度、实时车速以及驾驶人心率、瞳孔大小等参数,运用数理统计对比分析了驾驶人在隧道入口和出口段行驶时的心率、瞳孔大小2个方面生理特征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对心率与照度、车速进行了偏相关分析,并建立了入口段心率与照度、车速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探索外部因素的对心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驾驶人心率在进隧道前后存在显着差异,出隧道前后不存在显着差异;瞳孔大小在进、出隧道前后2个阶段均存在显着差异,进行显着性检验的值均接近于0;隧道入口段心率与照度、车速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5和-0.74;入口段仅考虑车速与照度2个因素时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拟合度为0.66。(本文来源于《交通信息与安全》期刊2016年05期)
段萌萌[2](2015)在《基于驾驶员视觉-生理特征的减速标线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长,道路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人的因素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将近90%事故是由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造成的。分析驾驶行为可以发现,超速行驶是引起事故发生和使得事故严重程度增大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在事故多发路段设置有效的速度控制设施,降低车辆运行速度,从根本上减少由超速引发的事故,以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目前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控速设施有限速标志和各类强制性控速设施,这些减速设施有的限速效果较差,有的尽管能收到较好减速效果,但对行车舒适性影响较大,可能会影响车辆运行稳定性,且噪音大,工程造价高。利用人眼视错觉原理设计的减速标线,基于驾驶员心理特点,主动诱导驾驶员降低车速,控速效果较好,且具有造价低、寿命长、不降低行车舒适性、不产生噪音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或指南进行指导,现阶段往往凭经验设计施划视错觉减速标线,导致其在使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深入探究相关领域资料和研究成果,分析驾驶员的动态视觉特性及心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首先提出一种新型的视错觉减速标线设计理念,并依据影响驾驶员速度感知和视觉信息的因素对其主要设计参数进行设计,并初步组合出11组不同参数的组合方案。为了保证实验时减速效果评价的可信度,并减少实际道路实验时不必要的工作量,首先选择20名被试驾驶员在仿真平台上对这些方案的效果进行仿真实验,从中选择出被试驾驶员认为减速效果较好的3组进行实际道路实验。本文共选择6名资深驾驶员,对优选的减速标线方案进行实际道路试验,试验过程中应用动态生理检测仪器采集驾驶员行车过程中的心率数据,并记录行车速度数据。以数理统计和数学建模等理论方法为基础,对位置与速度进行分析,验证减速标线的控速有效性,对位置与心率增长率进行分析,验证减速标线的控速安全性,并最终选择出最优参数组合的标线形式。研究成果可为道路管理和设施设计部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及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5-05-17)
李卞楠[3](2013)在《城市拥堵路段下驾驶员视觉及生理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汽车业飞速发展,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道路交通流量急剧增大,出现汽车与道路比例失调,使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造成事故频发。而交通事故产生的原因不是单一的,一般是环境的综合因素使驾驶员产生生理、心理特征的变化,从而做出不安全驾驶行为,最后导致交通事故。因此,无论何种事故原因、道路环境、事故形态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驾驶员往往是首要因素。在不同环境情况下,驾驶员心理和生理特征有着不同的变化,而拥堵情况下随着拥堵时间的增加,驾驶员多会产生烦躁、紧张、疲惫等心理,这些消极心理十分容易导致驾驶员做出不安全驾驶行为,从而造成交通事故。因此,有必要对城市拥堵道路环境下驾驶员的视觉及生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正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研究驾驶员因长时间拥堵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特征的改变,并尝试总结出拥堵时间长短对驾驶员心理、情绪变化的影响,为实现驾驶员状态实时预警及提出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及人员伤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六章,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论文的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国内外在驾驶员视觉及生理特性上的研究成果,继而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建立了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第二章从基本概念入手,界定了城市拥堵道路的属性及危害,对造成交通事故的驾驶员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拥堵路段下驾驶员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情绪变化及可能导致的后果。选取了研究所需的视觉、生理特征参数。第叁章在确定了研究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实验方案,并以长春市拥堵路段为例进行试验,运用FaceLAB眼动仪和BioLAB人因数据同步仪收集实验驾驶员的视觉和生理参数,并对实验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在采集完数据的基础上,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了预处理,根据拥堵时间的不同将数据进行了分段,确定相关数据的研究方案,对分段处理好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分析,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基于前一章的基础,分别研究早晚高峰期不同拥堵时间下驾驶员的眨眼频率与疲劳度的变化。综合相关分析结果得出随拥堵时间不同驾驶员各视觉参数的变化趋势及规律。第五章对早晚高峰期不同拥堵时间下驾驶员的心率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驾驶员心率波动率及心率增长率来分析不同拥堵时间对驾驶员心率变化的影响。第六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过程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驾驶员视觉和生理特征的拥堵路段安全管理建议。在分析研究不足后,对未来研究内容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5-01)
龙伟峰,胡江碧[4](2009)在《不同工作负荷下驾驶员的心生理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动态心电仪作为心生理检测仪器,综合检测驾驶员在不同道路交通环境条件下的心生理反应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驾驶员在不同的道路交通环境条件下具有驾驶工作的心生理负荷特征,不同的驾驶行为和道路交通环境条件对驾驶员造成的心生理驾驶工作负荷不同,这为"人性化"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本文来源于《交通标准化》期刊2009年21期)
毛喆[5](2006)在《基于驾驶员生理特征分析的驾驶疲劳状态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驾驶疲劳是造成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用疲劳驾驶时驾驶员的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可实现对驾驶疲劳状态的实时监测。为对不同精神状态时驾驶员的特异性生理指标进行分析比较,采集了驾驶模拟器上被测试者连续操作时的心率、皮电、肌电、皮温、呼吸深度/频率等几项生理指标,提取了被试疲劳状态时的生理特征值,建立了驾驶员生理信息库,并利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实现驾驶疲劳状态的识别,为研制简单、实用的驾驶疲劳监测装置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利用驾驶员生理信息采集正交实验,采集了被试在驾驶模拟器连续驾驶时的心率、皮电、肌电、皮温、呼吸深度/呼吸频率等多项生理指标,并利用直观分析法分析了不同实验因素对被试精神状态的影响。 在实验采集的数据基础上,选取被试3种精神状态(正常、临界、疲劳)的各16组生理指标数据。通过在时域中对比分析这48组数据发现,不同精神状态时数据特征表现不明显,因此在频域中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分别对48组数据进行5尺度的db4小波分解,分析比较各层高频及低频系数及其重构信号,提取了对被试精神状态反应较敏感的8项特征参数(分别为:肌电的σ_m、 ca5_e、cd1_e,心率的σ_h、ca5_e、cd1_e、rd2_range,呼吸量的rd1_range)作为驾驶疲劳状态识别的特征向量。 根据驾驶疲劳状态特征向量及其对应的特征数据集,利用模糊聚类方法对被试精神状态分两步进行识别:①对M_(ca5_e)进行模糊C-均值聚类,将驾驶状态分为正常和非正常状态:②利用σ_h、H_(ca5_e)、H_(cd1_e)、H_(rd2_range4)项参数分别聚类,根据综合评判加权平均模型得到疲劳和临界状态集的综合判定隶属度函数,并利用最大隶属度判定原则确定疲劳和临界状态。通过16组数据的识别验证实验表明:利用此方法识别驾驶员精神状态效果较好,为今后正确、客观识别驾驶疲劳状态奠定了良好的算法基础。 设计了驾驶疲劳模拟实时监测软件,实现实验过程的视频及实验数据回放,同时利用回放数据实现对被试精神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6-04-01)
驾驶员生理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长,道路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人的因素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将近90%事故是由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造成的。分析驾驶行为可以发现,超速行驶是引起事故发生和使得事故严重程度增大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在事故多发路段设置有效的速度控制设施,降低车辆运行速度,从根本上减少由超速引发的事故,以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目前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控速设施有限速标志和各类强制性控速设施,这些减速设施有的限速效果较差,有的尽管能收到较好减速效果,但对行车舒适性影响较大,可能会影响车辆运行稳定性,且噪音大,工程造价高。利用人眼视错觉原理设计的减速标线,基于驾驶员心理特点,主动诱导驾驶员降低车速,控速效果较好,且具有造价低、寿命长、不降低行车舒适性、不产生噪音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或指南进行指导,现阶段往往凭经验设计施划视错觉减速标线,导致其在使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深入探究相关领域资料和研究成果,分析驾驶员的动态视觉特性及心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首先提出一种新型的视错觉减速标线设计理念,并依据影响驾驶员速度感知和视觉信息的因素对其主要设计参数进行设计,并初步组合出11组不同参数的组合方案。为了保证实验时减速效果评价的可信度,并减少实际道路实验时不必要的工作量,首先选择20名被试驾驶员在仿真平台上对这些方案的效果进行仿真实验,从中选择出被试驾驶员认为减速效果较好的3组进行实际道路实验。本文共选择6名资深驾驶员,对优选的减速标线方案进行实际道路试验,试验过程中应用动态生理检测仪器采集驾驶员行车过程中的心率数据,并记录行车速度数据。以数理统计和数学建模等理论方法为基础,对位置与速度进行分析,验证减速标线的控速有效性,对位置与心率增长率进行分析,验证减速标线的控速安全性,并最终选择出最优参数组合的标线形式。研究成果可为道路管理和设施设计部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及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驾驶员生理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吴苏南,陈新,郭唐仪.城市隧道驾驶员生理特征差异性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6
[2].段萌萌.基于驾驶员视觉-生理特征的减速标线设计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
[3].李卞楠.城市拥堵路段下驾驶员视觉及生理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13
[4].龙伟峰,胡江碧.不同工作负荷下驾驶员的心生理特征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9
[5].毛喆.基于驾驶员生理特征分析的驾驶疲劳状态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