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五腧穴和董氏奇穴的两例临床治疗经验

应用五腧穴和董氏奇穴的两例临床治疗经验

郑在根(天津中医药大学08级中医基础理论硕士研究生300000)

【中图分类号】R24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6-0384-02

【摘要】笔者在给患者治病的过程中体验到,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应用五腧穴和董氏奇穴比应用标准教材上的疗法治愈率高。本文将介绍对腰痛和重症肌无力两例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

【关键词】五腧穴董氏奇穴

五腧穴是针灸特定穴中的一部分。五腧穴的位置是一般肘、膝关节以下部分,所以比较安全。与五腧穴的“井、荥、输、经、合”相对应的阴经为“木火土金水”,阳经为“金水木火土”,这对应用脏腑辨证的脏腑经络补泻有利。

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创立的独特针灸方法中所应用的穴位,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的一种针法。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它强调远端取穴,善于运用倒马针法(两针或三针并列)、动气针法(即运动针法),操作简单,安全实用,疗效显著[1]。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多以组合穴应用,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2]。

笔者发现在最近几年临床上,对患者应用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五腧穴及董氏奇穴的治愈率显著上升。下面介绍其中的两例病案。

1.金某,女,54岁,农民,2007年10月26日第1次

平时劳动过多,最近几个月以来腰痛日益加重,故去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因腰椎4、5、6狭窄神经被压迫发生痛症(Disk)。故医生建议其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前该患者找到笔者,要求用针灸治疗。

现症:腰痛,右足根麻木或电样痛感,指甲干裂,喉痛,阵发性咳嗽,舌淡红,薄白苔,脉沉细。

辨证分析:患者常年体力劳动,损伤筋骨、涉及肝肾。腰为肾之府,肾和膀胱相表里,肾虚导致膀胱经络循行不利,而肝不能滋养,血脉不畅通,故腰痛、足跟麻木刺痛、爪干裂;肾损导致不滋养肾经,肾伤阴阳二气不和,故阳气浮无所依,故为喉痛和咳嗽;舌脉为气血和肝肾不足的症状。

治法:疏通经络,滋补肝肾

针灸处方:商阳、至阴补,足三里、委中泻;灵骨、大白(灵骨位于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大白穴即大肠经之三间穴)、水金、水通(水通穴在嘴角之下四分,水金穴在水通穴向里平开五分);后溪补。一般是男左女右针刺原则,而运用“远道刺”和“巨刺”。五腧穴补泻法,是混用迎随补泻法和捻转补泻法。留针40分钟后委中穴放血。

方解:先用五腧穴,补膀胱经络,至疏通膀胱经络及补肾,故补在五行原则上膀胱经络的母经为大肠经络的金井穴(商阳穴)和膀胱经络自经的金井穴(至阴穴),而泻将膀胱经络克制的胃经络的土合穴(足三里穴)和膀胱经络自经的土合穴(委中穴);在董氏奇穴中,灵骨和大白穴是治疗腰腿足部病症时常用的穴位。根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原则,采用董氏动气针法,引其气血运行通畅,则愈,而且灵骨、大白有很强的益气活血止痛作用。水金和水通是治疗咳喘及腰痛(补肾)常用的穴位。董氏奇穴十分重视“巨刺”。避免患处局部取穴的弊端,为活动患部提供条件。巨刺法以健侧带患侧,以上部带下部,融入了人体平衡疗法的思想,调整气血运行[3]。刺后溪穴是为了疏通太阳经。

2007年10月28日第2次

第一次治疗后患者感觉腰部疼痛减大半。伴有咳嗽。

针灸处方:商阳、至阴补,足三里、委中泻;经渠、复溜补;灵骨、大白、水金、水通;后溪补,尺泽泻。针刺法和补泻法与上相同。留针40分钟。

方解:商阳、至阴补,足三里、委中泻为补充膀胱经络;补在五行原则上肾经母经为肺经络的金经穴(经渠穴)和肾经络自经的金经穴(复溜穴)是为了补肾;刺灵骨、大白和水金、水通和后溪穴的目的与上次相同,而患者在其所处的工作环境中容易吸入粉尘等异物,故泻尺泽是为了泻肺部邪气。

2007年11月7日第3次

第二次治疗后腰部疼痛几乎消失,喉痛、咳嗽症状缓解。针灸处方和针法与第二次治疗相同。加中药调理。

中药治法:补气血,理肺止咳,补肝肾强筋骨

党参9黄芪9白术9茯苓9甘草4.5山药9

天冬6麦冬6沙参6生地9当归9白芍9

贝母6百部6桔梗6杏仁6独活9续断9

牛膝9杜仲9陈皮9大枣6生姜9(单位:g)

一付一天,将十五付(15天用药)一起用熬药机器熬,一袋110ml,一天服用三次。

2007年12月29日第4次

患者继续体力劳动也无明显腰部疼痛。

现症:手指关节微肿痛,劳动后腰微痛,有时咳嗽,项强引痛,大腿后侧疼痛,舌淡红,薄白苔,脉沉细。

在上次疗法上另加除风湿邪气。针灸处方是在第2次疗法上加足临泣补,解溪泻;中药处方是在第3次的处方上另加桂枝、桑枝、忍冬藤、羌活(将20天的用量给患者)。

患者将中药服完以后来找笔者,症状都已缓解,但需要一段时间的调理。故给患者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针灸治疗,且再让患者服用第3次治疗时开的中药。

至2010年8月,患者仍在体力劳动中,但腰部疼痛无复发。

2.郑某,女,25岁,办公室工作,2010年8月9日第1次

几个月前突然眼不清,吞咽困难,说话费劲无力,四肢无力,去医院检查,确诊为重症肌无力,最近症状逐渐严重,医生劝告其手术治疗(胸腺除去手术)。

现症:上睑下垂,吞咽困难,语声低微,有时复视,气短,常年月经来时小腹痛。舌淡红、边微有齿龈、薄白苔,脉沉细无力。

辨证分析:重症肌无力属于中医学虚损、痿证、睑废或大气下陷范畴。上睑属于脾脏和膀胱经络;吞咽困难、语言无力、四肢无力、气短,均与大气损耗、脾胃虚损,累及肝肺肾诸脏有关。

辨证:脾胃大气虚损

治法:补脾益气,强肌健力

针灸处方:少府、大都补,隐白、大敦泻;上阳、至阴补,足三里、委中泻;太渊补、鱼际泻,攒竹(两侧)平补平泻、上星补。男左女右针刺原则。补泻法,是混用迎随补泻法和捻转补泻法。留40分钟。

方解:先用五腧穴,补脾经络,至清气上升,故补在五行原则上脾经络的母经为心经络的火荥穴(少府穴)和脾经络自经的土荥穴(大都穴),而泻将脾经络克制的肝经络的木井穴(大敦穴)和脾经络自经的木井穴(隐白穴);上睑在膀胱经络的起始点。故商阳、至阴补,足三里、委中泻为疏通膀胱经络;肺为气的所住。故以太渊补、鱼际泻为补肺气。攒竹和上星是为局部刺激和清气上升。

2010年8月11日第2次

患者说诸症状已缓解,尤其是上睑下垂。由于其生理期即将开始,故在上次疗法上加后溪、临泣补,前谷、通谷泻;门金;阴陵泉、地机、三阴交。故补在五行原则上小肠经络的母经为胆经络的木火穴(足临泣穴)和小肠经络自经的木火穴(后溪穴),而泻将小肠经络克制的膀胱经络的水荥穴(足通谷穴)和小肠经络自经的水荥穴(前谷穴);在董氏奇穴中,门金穴是治疗月经病常用的穴位;刺阴陵泉、地机及三阴交穴也是月经痛常用的穴位。

方解:笔者临床经验上,补小肠经络是对气血瘀滞引起的月经病和妊娠病效果颇假。故补在五行原则上小肠经络的母经为胆经络的木火穴(足临泣穴)和小肠经络自经的木火穴(后溪穴),而泻将小肠经络克制的膀胱经络的水荥穴(足通谷穴)和小肠经络自经的水荥穴(前谷穴);在董氏奇穴中,门金穴是治疗月经病常用的穴位;刺阴陵泉、地机及三阴交穴也是月经痛常用的穴位。

2010年8月16日第3次

患者口述,这个月生理期来时无痛感。但最近几天常呆在温度低的室内,故有感冒的症状。

现症:头痛,鼻塞,咳嗽,下唇发疮,还有其他重症肌无力症状。

针灸处方: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灵骨、大白、水金、水通;解溪(向上刺)。

方解:感冒应当补肺经。故补在五行原则上肺经络的母经为脾经络的土输穴(足临泣穴)和肺经络自经的土输穴(太渊穴),而泻将肺经络克制的心经络的火荥穴(少府穴)和肺经络自经的火荥穴(鱼际穴);灵骨、大白、水金、水通是在董氏奇穴中治疗感冒和咳嗽的常用穴;解溪是为上睑下垂的经验穴。

2010年8月20日第4次

患者口述,感觉身体轻松,无不舒服的症状。

现症:时咳嗽,语言低声,舌淡红薄白苔,脉沉细无力。

针处方:与第3次相同。

中药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8红参6白术9陈皮6当归6升麻1.5柴胡1.5

苏叶4.5桑叶4.5桑白皮4.5麦冬4.5防风4.5桔梗4.5

白扁豆4.5生姜4.5大枣6

三付,一服一天,分两次,水煎服

2010年8月23日第5次

笔者对患者望诊时,两上睑几乎正常,面有血色,神色好转,声音也稍响亮一些。

针灸处方:少府、大都补,大敦、隐白泻;足三里、阴陵泉、曲池、解溪。

中药处方:补中益气汤加鸡血藤、川芎、炒山药、茯苓、白扁豆、枸杞子、龙眼肉、五加皮、木瓜、苏叶、蔓荆子等20天的用量。

2010年8月29日第6次

针灸治疗与上次大致相同,只加马钱子粉末0.45克(1天3次服用),给3天用量。

2010年9月1日第7次

疗法与上次大致相同。

在接受笔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对中医治疗越来越有信心,并要求继续接受中医治疗。灵骨、大白为董氏奇穴体系中最用的要穴,两穴合用涵盖俞原所经之处;以全息律而论,大白主上焦,灵骨主下焦;复次,大白,灵骨皆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次二针皆涵盖三焦之用,两穴合用,可温阳补气,功效非凡[3]。

参考文献

[1]朱庆军.针刺董氏奇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光明中医,2009.24(7):1.

[2]左常波.董氏奇穴流派学术特色.中国针灸.2003.23(5):283.

[3]郑集诚.巨刺配以动气疗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踝扭伤[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36-37.

[4]杨维杰.董氏奇穴针灸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31-32.

标签:;  ;  ;  

应用五腧穴和董氏奇穴的两例临床治疗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