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父亲论文-陈小萍,安龙

社会父亲论文-陈小萍,安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父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亲社会行为,父亲协同教养,人际信任,安全感

社会父亲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萍,安龙[1](2019)在《父亲协同教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安全感和人际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安全感和人际信任在父亲协同教养与儿童亲社会行为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亲协同教养问卷、亲社会行为量表、儿童人际信任问卷、安全感量表对43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显示父亲协同教养、安全感、人际信任与儿童亲社会行为两两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②安全感和人际信任分别在父亲协同教养与儿童亲社会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安全感和人际信任在父亲协同教养与儿童亲社会行为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父亲协同教养除了直接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外,还通过安全感和人际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李小龙[2](2019)在《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父亲在位对学习倦怠的影响:自尊、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一些传统的婚恋观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女权运动的深入推进,进一步使女性的自尊觉醒,她们追求经济独立,不再愿意委曲求全做男人的附庸。而人本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又使人们希望自我实现,愿意去面对内心真实的体验和想法,愿意选择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于是,当两个人的婚姻遇到不可调和的现实矛盾或难以摆脱的困境,彼此不再愿意过多的迁就,离婚似乎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近年来社会不断攀升的离婚率,使得离异离异单亲家庭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一些离异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成为学校中所谓的“后进学生”“问题学生”群体,他们的学习问题相对突出。相比于那些完整家庭的孩子,单亲子女在性格和行为上具有特殊性,他们容易在学习心理方面产生各种问题。他们生活在家庭不完整的阴影之下,在学习过程中,比正常家庭孩子会更吃力,容易出现学习心理问题。而目前,对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研究,视角也相对单一,远远不能适应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需要。虽然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这些外界的客观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但以积极的视角要远远好过以消极弱势的视角看待其心理问题和现实处境。研究表明,父爱可以超越时空因素的限制,即使是离异单亲家庭,父亲对孩子有条件的爱也会促使孩子产生更多的目标和任务,会影响孩子的价值感、掌控性、挑战、才能等心理需求,也进一步影响了孩子心理弹性发展及自尊的形成。事实表明离婚后良好的亲子互动及父亲在位感知,良好的自尊和心理弹性以及社会支持,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均能促进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文引入父亲在位变量,采用父亲在位量表、学习倦怠量表、自尊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3996名初中生生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出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289名,用SPSS22.0、PROCESS和Amos24.0分析相关数据,探索自尊、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在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中父亲在位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有调节的链式中介作用。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离异和正常家庭初中生在父亲在位、学习倦怠、自尊、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存在显着性差异;(2)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在性别上,父亲在位和自尊存在显着性差异,男生比女生更高,而学习倦怠、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学习倦怠在年级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初叁显着高于初一、初二,但是但是初一和初二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城乡上,父亲在位、自尊和心理弹性存在显着性差异,城镇高于农村,学习倦怠存在渐进式显着性差异(P=0.055),农村高于城镇,社会支持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父亲在位能够显着负向预测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的学习倦怠;(4)父亲在位能够分别通过自尊或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对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学习倦怠产生影响,负向预测学习倦怠;(5)父亲在位能够通过自尊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对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学习倦怠产生影响,负向预测学习倦怠;(6)社会支持能够在父亲在位、自尊、心理弹性与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的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对于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个体,心理弹性对学习倦怠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对于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个体,心理弹性对学习倦怠起到的预测作用不显着。(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9-04-01)

冯翠仙,李杨柳[3](2019)在《大学生父亲在位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父亲在位理论是近年来基于家庭视角研究父子关系的新理论。为了解大学生父亲在位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采用《父亲在位问卷中文修订版》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对山西省晋中学院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父亲在位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r=0.297,P<0.01)。大学生父亲在位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校园心理》期刊2019年01期)

范士龙,王桂芬[4](2019)在《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SPSS22.0中文版,对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行为的调查数据进行录入分析。发现父亲的教养态度非常明确,认识到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至关重要性;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攻击破坏行为和害羞退缩行为呈现显着的负相关;父亲参与教养中的规则约束、间接支持和学业鼓励与幼儿攻击破坏行为呈现负相关。建议如下:社区和学校完善父亲参与幼儿教养激励机制,提高父职教育;父亲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有利于幼儿观察学习;父亲要转变幼儿教养观念,参与互动游戏,强化幼儿社会行为;父亲要积极参与幼儿游戏,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和抑制幼儿问题行为;父亲人格魅力和性别上的天然优势能够影响幼儿对社会行为的学习和择优表现。(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梁光苇[5](2018)在《父亲形象与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实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国产电影中所呈现的父亲形象成为对现实社会批判与思考的符号化表征,导演们试图在善良与丑恶、传统与现代、富贵与贫穷的二元对立的现实社会背景下重新书写父亲形象。无论是无助的、退守的还是冷漠的父亲形象,都表达了中国导演对阶层意识、传统父系文化的自我沦丧、商品拜物思想等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实关照。(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8年05期)

张永明[6](2018)在《用生活质感探讨当代语境下人存在的本质——从辽宁人艺经典话剧《父亲》谈社会剧在中国当代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6月,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作品《父亲》晋京演出,这部带有浓烈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从诞生伊始就受到很多业内人士和同行的关注,其作品中对于当代社会下普通人的关注,对大的历史变革时期人物命运的展示都在同类题材作品中颇具特色;正是如此,这部作品契合了世界范围内关于"社会剧"类型的作品的创作趋势,符合当今戏剧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正是从该作品的剧作特点出发,围绕该剧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戏剧情境的深入开掘的具体运用,对其丰富多样艺术表现手段加以分析,让观众在享受精彩剧情的同时,对当代舞台艺术的发展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感受。(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18年10期)

李林菊,赵双玉[7](2018)在《《水泥花园》中父亲母亲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物塑造服务于小说主题。本文从《水泥花园》的主题出发,分析了小说中父亲母亲两个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及其行为的象征意义,解读了人物刻画如何服务于小说的主体思想。本文认为,小说中人物塑造都是围绕表现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英国和欧共体之间曲折怪异的关系展开的。而父亲母亲这两个角色则反映了欧洲联合之初英国的对欧态度,即从断然拒绝到犹豫不决。两个人物既有区别又有共性,孤立主义、保守主义及主权情结是这两个人物所共有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30期)

何兵[8](2018)在《男权社会背景下的父亲形象分析——以《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通过对家庭悲情故事的叙述,展现了在阿富汗男权至上的社会文化压迫之下,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经历了从对父亲的爱与崇拜的自我迷失到崇拜的消隐以及自我醒悟的人生轨迹,颠覆了男权社会中父亲高大、勇敢、正直的形象,消除了男性权威。最后,在迷失和痛苦中挣扎的主人公们实现了自我意识的独立,走上了自我救赎与救赎他人的道路。(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9期)

王桂芬[9](2018)在《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在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行为影响的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上进行的一次探索和研究,在对量化研究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教学研究反思中,根据父亲自身具备的特质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下,通过选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全文共分为引言、相关概念与理论及方法、正文和基本建议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这一部分共概述了四个问题,针对父亲的人格特质、核心家庭结构的转变、母亲社会角色的增加等因素指出了父亲在幼儿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充分了解其影响的必要性上,对父亲参加到幼儿家庭教养中,对幼儿社会行为造成的影响这一课题开展研究,进而指出了针对课题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呼唤父亲参与的实践意义及研究的新意与不足。就对本研究的基本内容——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行为的相关内容和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其中,第一部分陈述了国内外父亲参与教养的维度、影响父亲参与教养的因素与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的影响,综述幼儿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指出了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和理论及方法。即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针对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行为两方面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二章主要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策略和信效度问题介绍了父亲对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第叁部分是正文。包括第叁、第四章。第叁章第四章主要呈现出被调查父亲与幼儿社会行为基本情况的研究现状,从对父亲的人口统计学方面分析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第五章主要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行为中各因素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从而更能佐证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行为的重要性。第四部分为基本建议。即第五章,建议指出在微观系统中,父亲家庭角色的扮演与参与、社区和学校为父亲参与创造激励机制、国家和社会能够利用政策推动父亲对自身职责的认识促使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幼儿教养当中;在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和榜样示范方法中,父亲人格魅力能够影响幼儿对社会行为的学习和择优表现;父亲性别上的天然优势,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对性别潜能性质的认识,从而能够长善救失,树立性别意识;教养资本的投入需要父亲参与,在家庭中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对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能够充分体现出父亲在家庭中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蒋琴[10](2018)在《父亲参与教养、父子依恋与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是指婴幼儿有效地管理自我行为和情绪来建立与他人的积极交往关系过程中所需的技能、行为和态度。早期的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对个体以后的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以往许多研究都探讨了母子关系对于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近年来,社会各界也越来越重视父子关系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想通过问卷调查法探究父亲参与婴幼儿教养、父子依恋的基本情况,并探究父亲参与教养、父子依恋与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关系。本研究以上海市某早教机构212名1-3岁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父亲参与教养问卷(IFI)、2-4岁幼儿依恋问卷(AQS:TWO-FOUR)分别评估父亲参与教养和父子依恋;采用婴幼儿情绪社会性评估量表(ITSEA)评估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研究结果如下:1.父亲参与婴幼儿教养程度整体偏高,并受到婴幼儿月龄、父亲年龄、父亲学历、父亲工作年限、家庭月收入的影响。2.父子依恋关系整体良好,并受到婴幼儿月龄的影响,其中婴幼儿月龄越小,父子依恋关系越好。3.父亲参与教养和父子依恋呈显着正相关,父亲参与教养对父子依恋各维度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参与教养、父子依恋与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呈显着正相关,在控制了母子依恋后,父子依恋不能显着预测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父亲参与教养能显着预测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4.在控制了母子依恋后,父子依恋在父亲参与教养和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中起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父子依恋的依恋-探索维度能调节父亲参与教养的支持与规划、日常照顾和管教约束与婴幼儿模仿或游游戏之间的关系。当依恋-探索较低时,父亲高水平的支持与规划、日常照顾和管教约束能提高婴幼儿模仿或游戏能力,当依恋-探索较高时,父亲参与教养的支持与规划、日常照顾和管教约束的高低对婴幼儿模仿或游戏没有影响。针对以上结论,本研究就父亲参与婴幼儿教养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主要有:父亲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父亲参与婴幼儿教养的重要性,在与婴幼儿相处时创造良好的依恋环境,与婴幼儿形成良好的父子关系,提升父亲参与教养的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社会父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一些传统的婚恋观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女权运动的深入推进,进一步使女性的自尊觉醒,她们追求经济独立,不再愿意委曲求全做男人的附庸。而人本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又使人们希望自我实现,愿意去面对内心真实的体验和想法,愿意选择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于是,当两个人的婚姻遇到不可调和的现实矛盾或难以摆脱的困境,彼此不再愿意过多的迁就,离婚似乎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近年来社会不断攀升的离婚率,使得离异离异单亲家庭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一些离异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成为学校中所谓的“后进学生”“问题学生”群体,他们的学习问题相对突出。相比于那些完整家庭的孩子,单亲子女在性格和行为上具有特殊性,他们容易在学习心理方面产生各种问题。他们生活在家庭不完整的阴影之下,在学习过程中,比正常家庭孩子会更吃力,容易出现学习心理问题。而目前,对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研究,视角也相对单一,远远不能适应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需要。虽然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这些外界的客观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但以积极的视角要远远好过以消极弱势的视角看待其心理问题和现实处境。研究表明,父爱可以超越时空因素的限制,即使是离异单亲家庭,父亲对孩子有条件的爱也会促使孩子产生更多的目标和任务,会影响孩子的价值感、掌控性、挑战、才能等心理需求,也进一步影响了孩子心理弹性发展及自尊的形成。事实表明离婚后良好的亲子互动及父亲在位感知,良好的自尊和心理弹性以及社会支持,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均能促进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文引入父亲在位变量,采用父亲在位量表、学习倦怠量表、自尊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3996名初中生生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出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289名,用SPSS22.0、PROCESS和Amos24.0分析相关数据,探索自尊、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在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中父亲在位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有调节的链式中介作用。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离异和正常家庭初中生在父亲在位、学习倦怠、自尊、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存在显着性差异;(2)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在性别上,父亲在位和自尊存在显着性差异,男生比女生更高,而学习倦怠、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学习倦怠在年级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初叁显着高于初一、初二,但是但是初一和初二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城乡上,父亲在位、自尊和心理弹性存在显着性差异,城镇高于农村,学习倦怠存在渐进式显着性差异(P=0.055),农村高于城镇,社会支持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父亲在位能够显着负向预测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的学习倦怠;(4)父亲在位能够分别通过自尊或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对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学习倦怠产生影响,负向预测学习倦怠;(5)父亲在位能够通过自尊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对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学习倦怠产生影响,负向预测学习倦怠;(6)社会支持能够在父亲在位、自尊、心理弹性与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的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对于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个体,心理弹性对学习倦怠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对于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个体,心理弹性对学习倦怠起到的预测作用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父亲论文参考文献

[1].陈小萍,安龙.父亲协同教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安全感和人际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2].李小龙.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父亲在位对学习倦怠的影响:自尊、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D].长江大学.2019

[3].冯翠仙,李杨柳.大学生父亲在位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校园心理.2019

[4].范士龙,王桂芬.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5].梁光苇.父亲形象与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实观照[J].电影新作.2018

[6].张永明.用生活质感探讨当代语境下人存在的本质——从辽宁人艺经典话剧《父亲》谈社会剧在中国当代的发展[J].戏剧文学.2018

[7].李林菊,赵双玉.《水泥花园》中父亲母亲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解读[J].名作欣赏.2018

[8].何兵.男权社会背景下的父亲形象分析——以《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9].王桂芬.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8

[10].蒋琴.父亲参与教养、父子依恋与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关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社会父亲论文-陈小萍,安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