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产群体质量指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干热籼稻区,水稻,产量,群体质量
高产群体质量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夏琼梅,黄庆宇,白秀兰,李贵勇,龙瑞平[1](2017)在《云南干热籼稻区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鉴定杂交籼稻组合在云南干热籼稻区种植的产量潜力,研究不同产量水平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选用大面积生产应用的6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比较试验,并根据当地水稻生产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显示,广优1186、德优4727、两优2186、宜优673、两优2161、宜香3003产量分别为15.65、15.29、15.19、15.18、14.89和13.95t/hm~2。为更好的分析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将6个品种产量划分为高产(13.0~14.0 t/hm~2)、更高产(14.0~15.0 t/hm~2)、超高产(15.0~16.0 t/hm~2)3个不同产量水平。超高产水稻较更高产水稻有效穗数提高10.25%,较高产水稻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分别提高32.13%、35.69%、12.50%;超高产水稻高峰苗数较更高产、高产水稻分别低10.32%和30.02%;成穗率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总LAI为7左右,高效叶面积率70%左右。颖花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实粒/叶、粒重/叶较高产水稻分别增加20.00%和25.54%。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成熟期、齐穗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水稻分别提高11.70%、11.96%和12.35%。(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期刊2017-08-17)
夏琼梅,黄庆宇,白秀兰,李贵勇,龙瑞平[2](2017)在《云南干热籼稻区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鉴定杂交籼稻组合在云南干热籼稻区种植的产量潜力,研究不同产量水平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选用大面积生产应用的6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比较试验,并根据当地水稻生产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显示,广优1186、德优4727、两优2186、宜优673、两优2161、宜香3003产量分别为15.65、15.29、15.19、15.18、14.89和13.95 t/hm~2。为更好的分析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将6个品种产量划分为高产(13.0~14.0 t/hm~2)、更高产(14.0~15.0 t/hm~2)、超高产(15.0~16.0 t/hm~2)3个不同产量水平。超高产水稻较更高产水稻有效穗数提高10.25%,较高产水稻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分别提高32.13%、35.69%、12.50%;超高产水稻高峰苗数较更高产、高产水稻分别低10.32%和30.02%;成穗率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总LAI为7左右,高效叶面积率70%左右。颖花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实粒/叶、粒重/叶较高产水稻分别增加20.00%和25.54%。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成熟期、齐穗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水稻分别提高11.70%、11.96%和12.35%。(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7年04期)
谢旭东[3](2016)在《豫南稻茬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与氮肥调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豫南稻茬小麦公顷6000kg以上产量群体质量指标及其栽培技术,明确关键参数,为进一步提高豫南稻茬小麦产量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于2012年至2015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大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河南省信阳市研究了豫南稻茬麦区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适宜播种方式、施氮范围及群体质量指标等,初步确立了该区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品种筛选于2012~2014连续两年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产量均呈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19个品种(西农979除外)均以施氮量在120~225 kg/hm~2时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豫南稻茬麦区新品种以兰考198和周麦26产量相对较高。据此初步确立了豫南稻茬麦区适宜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为兰考198和周麦26。2.播种方式于2014~2015年进行不同播种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机械条播提高产量主要是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重,较人工撒播分别增加3.8~8.5%和4.1~7.8%;机械条播能显着提高冬小麦的产量,较人工撒播增产4.8~7.2%。3.不同施氮水平对豫南稻茬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1)随施氮量的增加,次生根条数增加,于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处理间在越冬期差异不显着,起身期后差异开始增大。(2)小麦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呈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在起身期至拔节期达到最大值,拔节期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3)施氮可显着提高籽粒产量,具体表现为N225>N150>N0。通过对产量构成叁要素发现,施氮主要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的成穗数与穗粒数来增加籽粒产量的,千粒重无显着影响。4.群体质量指标的构建豫南稻茬麦区小麦6000 kg/hm~2产量的群体质量指标:(1)越冬期主茎叶龄在5.4~6.0之间,起身期叶龄在7.8~8.7,拔节期叶龄在9.8~10.5之间,开花期叶龄在11.1~11.5之间;小麦单株次生根数量越冬期在4~5条,起身期13~16条,拔节期15~19条,开花期20~25条。土壤耕层硝态氮含量在小麦起身期、拔节期在12~24mg/kg之间才能满足该期小麦生长发育营养需求;开花期与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分别在1.96%~2.1%和0.84%~0.92%之间。(2)产量叁要素指标范围为最终成穗数490×104~620×104hm-2、穗粒数37~40粒左右以及千粒重37 g以上;基本苗为成穗数的0.45~0.57倍,起身期最适茎蘖数为穗数的1.17~1.36倍,茎蘖成穗率在79.5%~81.8%,分蘖成穗率在63.1%~67.2%;在起身期,拔节和开花期的最适宜LAI值分别为2.9~3.2、4.1~5.6和6.1~7.6;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2000~14500 kg/hm~2,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20000~24500 kg/hm~2,总结实粒数在210×106粒/hm~2以上,适宜粒叶比在0.38粒/cm~2叶和9.5mg/cm~2以上;2014~2015农户点调查结果表明:小麦低产向中产的过渡,小麦的产量叁要素都需要提高,其中千粒重的作用更显着;中产向中高产主要是通过穗数与穗粒数,特别是穗数;中高产向高产主要是通过提高穗数,保证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协调来实现的。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等量氮肥供应条件下,兰考198在主要生育时期LAI值、干物质重、粒叶比、总结实粒数均相对较高,产量也相对较高,更适宜豫南稻茬麦区种植。机械条播有利于产量提高,且实现甚至超过小麦6000 kg/hm~2产量,除了满足土壤肥力和在主要生育期达到适宜群体质量指标参数外,全生育期施氮量应在225kg/hm~2左右,分基施和起身-拔节期追施,施肥比例为5:5或者6:4。(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刘盼,赵元元[4](2015)在《南疆超高产棉花主要群体质量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是我国棉花的重要生产基地,随着棉花膜下滴灌节水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新疆棉花的单产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在南北疆主要棉区不断涌现出单产皮棉过3 000kg/hm2甚至4 000 kg/hm2超高产棉田。许多学者对新疆高产棉花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进行了研究,但与超高产棉花栽培密切相关的群体质量指标的研究报道甚少,而且多局限在内地省区。试验通过对新疆南疆棉区定向培育的超高产棉田田间调查和测定,比较分析不同产量水平棉田棉花在不同生育阶段群体生长发育的变化差异,以期确立新疆高产棉花群体质量的主要诊断指标,为新疆棉花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信息》期刊2015年14期)
訾妍,丁锦峰,黄正金,王丽爱,鞠峰[5](2015)在《扬糯麦1号8000 kg hm~(–2)以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糯小麦因其独特的品质特性而在食品加工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但其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却鲜有研究,制约了该特种小麦的生产。2010年11月至2013年6月连续3个生长季,以扬糯麦1号为材料,通过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及不同生育期施氮比例处理,构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不同群体的产量结构及群体质量特征,以明确高产群体的产量结构及群体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扬糯麦1号≥8000 kg hm–2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叁要素特点是每公顷520~550万穗、每穗43~46粒、千粒重32~37 g。高产群体拔节期最适茎蘖数为穗数的2.3~2.5倍,茎蘖成穗率为44%~49%,分蘖成穗率为25%~33%,孕穗期和乳熟期的最适叶面积指数(LAI)分别为6.2~6.5和3.2~4.0,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0 000~11 600kg hm–2,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达5900 kg hm–2以上,适宜粒叶比达0.36粒cm–2叶和12.40 mg cm–2叶以上。高产群体各生育时期LAI值、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粒叶比均高于中高产群体(7500~8000 kg hm–2)及中产群体(<7500 kg hm–2)。3年中扬糯麦1号均达到高产指标的小区具有以下特征:基本苗为225×104 hm–2,总施氮量为240 kg hm–2,氮肥运筹(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比例为5∶1∶2∶2。(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张婧霖[6](2013)在《脱毒夏甘薯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甘薯的食用与保健价值及脱毒甘薯的优越性,提出了阜阳市脱毒甘薯高产群体质量指标,详细介绍夏甘薯高产栽培技术。(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3年07期)
陆军,王建武[7](2013)在《机插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栽培途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插水稻以基本苗9万/667 m2,纯氮肥用量23 kg/667 m2左右较为适宜,产量构成叁要素较为协调,群体质量指标更趋合理,并且还易夺得较高产量。(本文来源于《大麦与谷类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徐月明,王祥菊,刘萍[8](2012)在《氮肥对中筋小麦扬麦12号优质高产株型指标与群体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12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氮肥试验初步明确扬麦12号优质高产株型指标和群体质量,并研究其与产量、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氮肥对中筋专用小麦优质高产株型指标与群体质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剑叶宽、倒2叶宽、比叶重与籽粒产量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关系,剑叶比叶重、倒2叶宽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剑叶、倒2叶的长宽比与湿面筋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产量、蛋白质、湿面筋含量与株高相关,但不显着;上层根数与单穗重正相关,但不显着。在本试验条件下,中筋小麦扬麦12号在基本苗150万/hm2的基础上,以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3∶1∶3∶3处理利于优质高产群体的建成。(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1期)
邱枫,孙菊英,陈昱,赵品恒,郁寅良[9](2011)在《机插杂交粳稻超高产形成及其群体质量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湖地区杂交晚粳稻常优1号、常优2号和常优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肥料运筹对产量、群体生长特性的影响以及机插杂交粳稻超高产(≥11 250kg.hm-2)的群体特征。结果表明:机插杂交粳稻超高产田的平均产量为11 476.5kg.hm-2,干物质积累在拔节前较对照低,抽穗期与对照无显着差异,抽穗后则显着高于对照;群体生长率和对照表现较为一致,移栽-拔节期较低,拔节-抽穗期最高,抽穗-成熟期次高;茎蘖数在拔节期以前低于对照,抽穗至成熟略高于对照;与各生育期茎蘖数的变化相类似,叶面积指数在生长前期低于对照,生长中后期明显高于对照;颖花/叶比为0.668~0.693,实粒/叶比为0.584~0.614,粒重(mg)/叶比为15.31~15.66,均显着大于对照。在超高产前提下,适当减少前期氮肥用量,增加穗肥用量,同时增加磷钾肥用量提高产量。(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郭仁松,魏红国,张巨松,田立文,林涛[10](2011)在《新疆超高产棉花群体质量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南疆自然生态条件下,2008~2009年对不同产量水平棉花主要群体质量指标研究,阐明超高产棉花不同生育阶段群体质量指标特征及对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新疆超高产棉花大面积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高产和中低产棉花相比,超高产棉花开花前株高、现蕾速率增长较快,至开花期超高产棉花株高达到55 cm;现蕾期叶龄每增加1龄现蕾2.5~3个;超高产棉花现蕾期至开花期LAI增长较快,盛花期达到峰值4.5,且同一时期Pn保持较高水平,达到35μmol/(m2.s),吐絮期下降速度比高产和中低产棉花缓慢,延长了叶片功能期,后期保持较大的光合有效面积,同时超高产棉花叶面积载铃量显着高于高产、中低产棉花,而叶面积载果节量为91个/m2,其偏高或偏低都不利于实现超高产。(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1年06期)
高产群体质量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鉴定杂交籼稻组合在云南干热籼稻区种植的产量潜力,研究不同产量水平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选用大面积生产应用的6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比较试验,并根据当地水稻生产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显示,广优1186、德优4727、两优2186、宜优673、两优2161、宜香3003产量分别为15.65、15.29、15.19、15.18、14.89和13.95 t/hm~2。为更好的分析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将6个品种产量划分为高产(13.0~14.0 t/hm~2)、更高产(14.0~15.0 t/hm~2)、超高产(15.0~16.0 t/hm~2)3个不同产量水平。超高产水稻较更高产水稻有效穗数提高10.25%,较高产水稻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分别提高32.13%、35.69%、12.50%;超高产水稻高峰苗数较更高产、高产水稻分别低10.32%和30.02%;成穗率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总LAI为7左右,高效叶面积率70%左右。颖花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实粒/叶、粒重/叶较高产水稻分别增加20.00%和25.54%。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成熟期、齐穗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水稻分别提高11.70%、11.96%和12.3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产群体质量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1].夏琼梅,黄庆宇,白秀兰,李贵勇,龙瑞平.云南干热籼稻区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研究[C].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2017
[2].夏琼梅,黄庆宇,白秀兰,李贵勇,龙瑞平.云南干热籼稻区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研究[J].中国稻米.2017
[3].谢旭东.豫南稻茬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与氮肥调控效应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6
[4].刘盼,赵元元.南疆超高产棉花主要群体质量指标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5
[5].訾妍,丁锦峰,黄正金,王丽爱,鞠峰.扬糯麦1号8000kghm~(–2)以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J].作物学报.2015
[6].张婧霖.脱毒夏甘薯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3
[7].陆军,王建武.机插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栽培途径探讨[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3
[8].徐月明,王祥菊,刘萍.氮肥对中筋小麦扬麦12号优质高产株型指标与群体质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2
[9].邱枫,孙菊英,陈昱,赵品恒,郁寅良.机插杂交粳稻超高产形成及其群体质量指标[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1
[10].郭仁松,魏红国,张巨松,田立文,林涛.新疆超高产棉花群体质量指标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